马日磾对赵岐更了解一些,又补充道:“二十余年前赵公为并州刺史时所著《御寇论》,臣至今读来仍能有所得。”
平日发言较少的何苗也说道:“我数次见赵公,其不似耄耋,陛下不必有此忧虑。”
刘辩明白何苗说此话恐怕也有当初赵岐是受何进举荐为敦煌太守的缘故,他本就犹豫,见三人都赞同,也就顺势同意了。
“须得安排一个得用的副手。”他最后还是没忍住补充道。
卢植等人皆应,河西之前终究脱离了汉室掌控,自然不能只让赵岐孤身上任。
随着西域三国的使节即将抵达的消息传来,负责此事的大鸿胪忙碌了起来。
而接替周忠成为鸿胪卿的,乃是原侍中韩融。当初应刘辩公车征募的四个名儒皆有了各自的去处,只是不知当初那些拒绝的人会不会后悔。
也是这个时候,刘辩才从韩融口中得知,现在的雒阳还生活着几个来自西域的王子呢,他们会参加大朝会,只是以前刘辩从未留意过,其中便有一位来自龟兹国。
刘辩正想着是否可以扶持这些作为质子的王子在西域为王,另一边韩融便已经向他解释了。
“陛下,过往虽有西域长史、戊己校尉经略西域,然对西域了解终究不深,西域各国送来为质的王子常有欺骗之举,多系旁支,昔日还有胡商以其子冒充小国王子之举。”
刘辩看向韩融,这不是了解挺清楚的吗?但马上刘辩就明白了,因为不在意,所以不拆穿罢了。
第253章 亏本买卖
所谓的纳质,是进贡的形式之一。那么对于只要确保西域不落入敌手的汉室来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未尝不可。
在刘辩的印象里,后来的中央朝贡体系对于前来朝贡的小国一定要回以价值高出几倍的回赐,眼下还没有一定要回以重礼的说法,单从进贡和回赐角度吃不了亏,但这并不意味着朝廷的花费就低了。
其中大头不是回赐,而是接待费。
诸国的使者们进入汉地,其人员不会太少,住在驿站之类的地方,其中的花费总归是要朝廷或地方来出的。
西域这么多大小国家,来来回回的耗费,加起来不在少数。
如酒泉郡这样作为必经道路,却又吃不到多少丝绸之路红利的地方,只怕巴不得没人进贡。
这也是此前敦煌郡能成为处理西域问题的桥头堡,敦煌太守和凉州刺史能领导西域长史和戊己校尉的一大原因——诸国的使者们能不去雒阳就别去了。
显然,韩融看出了刘辩对西域浓厚的兴趣,他担心刘辩为了功勋早早地去打西域的主意,所以便着重同刘辩提了提钱的问题,隐隐行劝谏之举。
不过韩融显然是想多了,且不说现在河西四郡都没彻底纳入掌控呢,就算当地的胡人彻底降服了,刘辩目前也是要采用贾诩的策略,尝试白嫖,目标只要阻止西部鲜卑同西域诸国勾连就好。
而在之后的日子里,刘辩从各处了解到了更多的信息。
他对于胡轸作为皇甫嵩的使者前往西域只是稍稍惊讶了一下,并未太在意。
胡轸不过是董卓的旧部而已,董卓他都能用为廷尉,就连李儒,都还好好地在太学当他的博士呢。
总不至于搞个“莫须有”吧!而且,这一位历史上曾跟着董卓为祸的将校,此行是有大功的。
胡轸不是一个人回来的,他还自作主张带来了数个西域屯田城的屯兵。
原来,在胡轸向敦煌的大族亮明身份后,当地的大族对他更是尊重,对于他的要求,为表重视,干脆直接让索湛带人前往位于鄯善国的楼兰城。
见此,胡轸干脆同行。
然而他们抵达楼兰城后才发现,此时的楼兰城已经被鄯善国重新控制。鄯善因离敦煌很近,因害怕汉人某天重新回来,其国王倒不敢对屯田的汉军刀兵相向,只是想要在楼兰城继续保持屯田兵的编制是不可能的了。
有一部分汉人留下来安了家,而靠着当地的汉人指引,胡轸找到了余下的屯兵们聚集的海头城,此地距离位于敦煌郡的阳关更近一些。
所幸西域与朝廷失联不过七年左右,汉室余威尚在,若非还有些破旧的兵甲,这些屯兵几乎与百姓无异。
而伴随着胡轸和索湛一行,通往雒阳朝贡的道路可以通行的消息连同收购白叠子种子的消息一起传向了四方,其中最先有反应的西域大国就是鄯善国了。
总之,在消息传来之后,鄯善、龟兹、于阗这三个西域大国听闻道路能通行之后,皆派出了使者,想要跟随需要将白叠子种子带回雒阳的胡轸。
而胡轸在说明了道路的危险之后也就听之任之了,反正他又没有冒充汉使,此事说不得还是大功一件。
至于比龟兹于阗更近一些的车师国,大约是因为靠近北方,与西部鲜卑有所联系的缘故,并未做出反应。更远的如疏勒、乌孙等国,没有反应倒是在情理之中了。
而胡轸一行回程的道路比起来时要顺畅多了,因为此时皇甫嵩已经率领着由汉羌组成的军队击败了武威郡的三大羌人部族,兵锋已入张掖郡,还和曾经抢劫过胡轸的卢水胡交过一次手,战而胜之,只是卢水胡跑得快,斩获不多罢了。
河西四郡中武威已平,张掖指日可待,只剩一個酒泉。
而敦煌的大族们闻此消息愈发振奋。
话说敦煌郡受益于同西域的直接交流,本就是河西四郡中最富庶的,也是与朝廷失联后郡中最安稳的。其中排的上号的大族比酒泉张掖两地加起来都要多,胡轸得他们一路相助,左右合力,夹在中间的酒泉张掖本地大族皆知汉室恢复对河西的掌控是大势所趋。
便是曾经给胡轸造成过大麻烦的酒泉黄氏,也只能在酒泉其他大族的陪同下奉上礼物,来找胡轸小心致歉。
历史上,在二十余年后,曹真在张掖击败了作乱的数部胡人,数月后便有西域诸国来朝进贡了。
有敦煌大族相助,跟着胡轸的鄯善、龟兹、于阗三国使者才能通过这最乱的两郡,不过这一路上的花费,倒是没人愿意替三国的使者们付了。
这大约也是那些西域小国没有参加此次朝贡的原因,道路依旧危险也就罢了,路费还要自己出。
而汉室为了保持体面,对于这些消息断绝数年后、依旧冒着风险远道而来的使节们是一定要厚待的,对他们朝贡的回礼要相对丰厚一些,对他们在河西的花费也要用赏赐的形式弥补一下。
当刘辩从韩融那里了解到这一点后,也只能心疼地同意了,毕竟现在汉室在西域最大的力量就是脸面了,不然还能怎么办呢。
此外,那些坚守海头城的屯兵也要有所表示。
不仅如此,随着皇甫嵩带兵继续深入凉州,虽然皇甫嵩已经很克制了,但军费仍在蹭蹭往上涨。
根据袁滂给出的数据,从去年出兵开始,到现在一年有余的时间里,算上赏赐和抚恤,以及本该供给北军和西园军的军费,国库和西园的花费加起来已经超过了当年段颎平均一年四亿钱的大关了。
当然,比起更早时候的平均一年近十亿,还是省下不少的。
得亏是三辅和汉阳的屯田,尤其是三辅计入国库的粮食收入,弥补了国库的亏空,不然,刘辩得掏空西园的家底了。
也因此,在得知于阗国此次进贡了一只大象后,刘辩已经在思考大象能不能卖了。
虽说朝贡体系本身就不是为了赚钱的,但总不能全做亏本买卖吧!
第254章 弹劾
卖大象什么的只是玩笑话,刘辩终究还是要顾及些体统的。
尤其是考虑到于阗所处的位置,这只大象应还是头印度象,还是有收藏观赏的价值的。
不过确实可以先行让甄俨和麋竺做做准备,寻一寻曾经来往过西域的汉胡商人,安排人手在道路彻底畅通之后带着货物去西域探探路。
现阶段的西域只需要刘辩定下大略,剩下的交给大臣们施行就可以了,甚至于就算丝绸之路开通,想要从中获利,时间也得以年计。
与之相比,倒是白叠子的事最为急迫。
根据种过棉花之人的经验,白叠子最好在春夏之时播种。而今已经过了时节,秋日播种倒也不是完全不行,只是要严防霜降冻伤,种植地点要尽量往南一些,而且还得多留些种子以防万一。因为以现在的气候,霜降提前是常常会发生的事情。
此外,当初为了便于傅燮与孙坚经略凉州,大部落入叛军之手的陇西郡和武威郡都未另设太守,皆由凉州刺史部与汉阳郡的主导。
后来两地先后被收复,皆处在军管的状态,而今包括酒泉武威在内的数郡也该选派太守了。
刘辩还是吸取了以前关东关西士人不和的教训,尽量选取合适的关西士人。
在汉武帝将函谷关东移三百里后,雒阳西边的河东郡和弘农郡也都成了关西。又因河西四郡偏远,选用出身凉州东部数郡的士人也有旧制可循。
如武威太守,便是以当今尚书,出身河东闻喜裴氏的裴茂出任。
另外,位于张掖郡北方,原本用来安置归降胡人的张掖属国与张掖居延属国,而今早已被卢水胡等胡人占据。之后是重立属国、废弃并入张掖郡、亦或是另设一郡,只能根据皇甫嵩平地当地后的情况而定了。
刘辩在定下这些后,忽闻有侍御史上书,弹劾等待上任的敦煌太守赵岐曾举荐过叛贼李参。
也就是奏书中提到了李参李相如作为陇西太守不思守土却从王国叛乱,刘辩才想起了李参是谁。
在赵岐担任并州刺史任内,曾征辟太原郡人李参为州从事,后来赵岐虽因党锢去职,但李参却从州从事的位置上一步步干到了陇西太守。
虽然此事距今已经二十多年了,且赵岐本就没当多久的并州刺史,但如果真要追究,赵岐当然讨不了好。
然赵岐誓死不愿从贼的忠诚是曾在凉州被证明过的,刘辩不会因此收回任命他为敦煌太守的诏令,没必要因此朝令夕改。
云台殿对此没什么反应,俨然是要冷处理了,然之后零零散散又有朝臣因此事上书弹劾赵岐。
然后刘辩本能地怀疑起来,为何这些弹劾在这个时候冒出来?
要知道,李参在中平四年从贼,赵岐此后既被三公府征辟过,也被拜过议郎,此事在赵岐被拜为敦煌太守时被翻了出来,怎么就这么巧呢?
难道说关东士人针对关西士人的阴谋?
刘辩虽然觉得不太可能——声量太小了,且士大夫们挑事总要有一个或几个领头人,往大了说曾经袁隗扮演过的角色,往小了说是才被判刑的周晖。
但他还是遣张让传信让贾诩去查一查究竟是怎么回事。
结果,没两日,常常负责刘辩与贾诩之间信息沟通的张让竟表示——“事涉唐贵人,臣不敢多言。”
张让不敢说假话,刘辩又不是同贾诩见不了面,只因有他在中间做事更方便快捷罢了。
刘辩哪里不知道张让在想什么,现在后宫中最有资格角逐皇后之位的就两个人。
他估计这事都是贾诩自己不愿意干,找由头推给张让的。
刘辩索性直接问道:“文和那里是如何说的?”
张让这才老实回答。
此事和唐婉的确有些关联,或者说,和唐婉的宗族有关。
作为著名党人,赵岐与宦官间有一桩公案。与带着家人平安逃亡的蔡邕不同,赵岐与宦官的矛盾中是有宗族血仇的。对象便是曾经“五侯”之一的唐衡之弟唐玹。
唐玹并不像唐婉的祖父唐珍一般,对外向来宣传其耻于有個弄权的宦官兄长。虽然两个人的仕途都与唐衡脱不开关系。
这其实和大魏纯臣司马孚有异曲同工之妙,司马孚嘴上抱着曹髦痛哭,实际上啥事也不干,司马氏的好处全受着。
唐玹曾为京兆虎牙都尉,上任前便受到了赵岐从子、京兆尹功曹赵息的针对和鄙视。比如唐玹上任后写信感谢上司京兆尹,赵息就故意晾着使者,多日之后才将事情告诉京兆尹。
不论赵息是发自内心地鄙视唐玹作为宦官子弟身居高位,还是想要以此扬名,总之,在之后的时间里,赵息靠着这样的方式将唐玹得罪的死死的。
当时正是桓帝时宦官权力最盛的时候,宦官们在外为官的家人子弟不欺负别人就不错了,还能被人给欺负了?唐玹很快就被唐衡运作为京兆尹,进行打击报复。而这一报复,就见了血,赵息一族,少有幸免。
当时赵岐带着子侄在外为官,提前得到消息,才得以逃亡。
最后,这桩公案随着唐衡与唐玹身死而结束,被迫逃亡的赵岐也得以重回官署。
可双方的仇怨终究是实打实在那儿的。
这也算是曾经士大夫与宦官激烈矛盾的缩影——士大夫不是小白花,而宦官毫无疑问更无底线。
而在此后,唐衡与唐玹的后人中没什么出色的人物,倒是明面上与宦官撇清关系的唐珍在宪帝朝一路成了三公。其子唐瑁早早地将女儿唐婉运作进宫,成了贵人。
此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原本在唐衡唐珍死后已然显露颓势的唐氏再度起势。
唐瑁不仅在会稽太守任上当得安稳,唐婉的兄长唐翔以孝廉入仕而今在冀州当县令。
而在刘辩未曾留意的时候,便一直有人朝唐氏示好,而最好的示好途径便是仕途了,其中便有唐衡之子唐群。
第255章 谢罪
唐群为唐衡所收养子,却并非是继承了唐衡汝阳侯爵位的长子,他在去年被樊陵征辟入了司空府,担任比二百石的掾属。
最初对赵岐的弹劾的那个侍御史,便是从唐群处了解到了赵岐与李参的关系。
至于后面零散的弹劾,则是有心人对唐群的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