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刘辩,三兴汉室 第146节

  先留個引子,以备来日。

  第一份邸报开篇明义,在介绍了何为邸报之后,后面就是治政安民、鼓励农桑、崇尚节俭等等,都是些放到哪里都不算错的东西。

  在刘辩看来,最有价值内容是邸报的最后,通告百姓,从御史台在雒阳的府衙和校事部在南市的亭子到郡国中的监察从事所在,这些都是能受理百姓冤屈的去处。

  但实际上能起到多少作用,恐怕寥寥无几。

  然后偶尔微服出宫,刘辩也派人去寻王粲、孙策、马超、陆俊来作陪过。

  只是他没听说陆俊有个叫陆逊的亲戚,有些奇怪罢了。

  平日里,刘辩也有节制的进出蔡琰和唐婉的宫殿,他倒不是担心董太后和何太后联合派来的“间谍”,主要是刘辩不说想要长命百岁,起码要突破一下四十岁的魔咒吧!

  然而,轻松的日子没过去多久,刘辩便收到了一条坏消息——冀州刺史贾琮在任上染病离世。

  在刘辩被正式立为太子前那会,贾琮是第一个上书的,其在任上兢兢业业,冀州因此政治清明。

  就连平难中郎将张燕都感念贾琮的德行,允许贾琮派属吏进入山谷,贾琮也曾上书称,不出三五年,黑山军便可无患了。

  按照礼制,三公九卿、二千石、刺史等重臣离世,朝廷需要拨款用于葬礼。

  然冀州别驾沮授上书言明贾琮遗愿——“薄敛,不受赗遗”,替贾琮拒绝了朝廷和当地人捐献的礼钱。

  两汉厚葬之风盛行,薄葬往往与子孙不孝挂钩。如张汤幼时父亲去世,其母亲为了筹够下葬的黄金,不仅卖掉了家中的田地,还向富户借贷,一场葬礼,直接破产。

  早就有有识之士看出了其中的隐患,其中不乏名士以身作则,薄葬自身。

  对于这样的大臣,朝廷自当有所表示。

  但贾琮自举孝廉为郎官后,历任京兆令、交趾刺史、议郎、冀州刺史,最高不过千石的县令。

  最终,在尚书台的数个建议中,刘辩取了最高的一档,赠贾琮鸿胪卿,荫其长子为郎官。又计划将贾琮为刺史时的施政连同其身后事列入下一份邸报之中,以作称赞。

  而在继任的人选上,刘辩点了回京参与编修《汉律疏议》的应劭。

  其实从贾琮的履历中也能看出点汉室升官的特点,从郎官到县令,再由县令到刺史,而刺史之后,一般会是两千石。中间可能会夹杂着议郎、谏议大夫之类的内臣官职,也可跳过中间刺史的环节。

  刺史低于二千石是毫无疑问的。

  这种现状与刘辩想要提高刺史地位、加强其监察权的想法背道而驰。

  不是刘辩不想提高刺史的官秩,然……好吧,就是刘辩想省钱而已,毕竟真要给刺史升官,不顺带着升一升别驾从事这样的从事史是说不过去的。

  其实如尚书令、御史中丞皆是千石,但要真论起权力,尚书令甚至还要高过寻常的三公。毕竟严格来说,三公府是执行机构,尚书台才是决策机构。

  刘辩想从刺史的任命入手,让刺史在官僚体系中的实际地位等同于二千石,毕竟刺史的权力早在几年前便得到了提高。

第252章 西域来信

  应劭的才能在他担任陈留国相时就已经显露的很明显了,去年往兖州巡查的田丰对其评价为上,认为其治下的情况当属兖州郡守国相之首。

  在他赴任前,刘辩像当初接见陈纪一样接见了应劭。

  应劭此任,除了本职外,还有一项重任,张燕在山中的国中之国已经持续了太久,尤其是现在中原各郡国趋于平稳的情况下,刘辩许了应劭专断之权。

  应劭离开后,周晖的案子也有了定论。

  周晖周曙两兄弟算是典型的纨绔子弟,仗着祖辈余荫有些名气,前途无忧。自小被人奉承着,也有些胆气。

  也因此,没遭受过社会的毒打,受了“委屈”之后,便要想方设法地报复回去。

  然却撞到了铁板而不自知。

  考虑到周忠的先父周景终究对宪帝有拥立之功,随着雒阳的物议因为各方作为消失之后,此事也随着周忠被免官,周晖、全柔等私下串联之人俱徒刑(劳役)多年不等,周曙则被处以罚金而结束。

  虽没见血,但一个九卿因此直接被免官,也足以让人警醒了。

  这个结果最终并未引出多少波澜,起码明面上是这样。

  而经此天灾人祸,三公中人竟无一人受到罢免,也让一些敏感之人意识到了什么。

  刘辩坐有这一年多来汉军在各地的大胜,也有与他分享权力的公卿们的支持。对于在内的卢植和在外的皇甫嵩这样的重臣,他总是充分信重的。

  而他本人崇尚节俭——其实刘辩没觉得自己真的过得很节俭,衣食住行都是按着定制而来的,不会日日想着吃荔枝,吃鸡舌。

  此外,他只是削减了宫女数量,一直未选采女充实后宫,既没有盖园子、修建宫室的喜好,也没有什么费钱的爱好……

  然后,刘辩的节俭就得到了大臣们一致的推崇。

  对此,刘辩只能感谢前面的好几代皇帝。

  而宦官参政这一汉室明面上最大的矛盾,也逐渐被缓和了下来。

  这其中,固然有刘辩的努力,也有以卢植为首的士人们改变了态度,不再一味地对宦官喊打喊杀。

  国事艰难,总归要顾全大局,相忍为国嘛!

  而张让等人更是拥有灵活的底线,只要不将其逼上死路,他们的身姿便一直很灵活。更别说只要他们不触犯律法,刘辩对他们的保护是一以贯之的。只是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嚣张跋扈了,而接受不了这一点的,渠穆便是榜样。

  至于底下的内侍,在东汉版的“养老金”施行之后,谁不感念何太后与皇帝的恩德?

  光熹朝虽在吏治方面不怎么宽松,但整体上仍行的是仁政。

  减免的三年口赋不敢说百分百落到了实处,但有过一次侍御史巡查,大体上应是执行了的。

  由此,从大略上说,刘辩的位置是非常安稳的,只是还未有子嗣罢了。

  此时的刘辩想要罢免一个三公,完全可以用灾异外的方法,而且任命三公本来就需要他的同意。

  在此种局面下,凉州传来了韩遂授首的大好消息,而与此消息一同来的,还有西域鄯善、龟兹、于阗三国使者来朝的消息。而将与三国使者一同来的,还有大批白叠子的种子。

  如此振奋人心之事,自然引起了一阵歌功颂德。

  西域诸国的使者既然能来,那说明河西的道路已经通了,就算边地情况特殊,太守还是要由朝廷选派,本地的县中长吏也要由朝廷任命。

  年前重新被征为议郎的赵岐听闻此消息,深耻于七年前没能上任敦煌太守,主动上书,愿请为敦煌一县长。

  只是刘辩看着赵岐的奏书,犹豫不决……倒不是县长的问题,以赵岐的资历,当个敦煌太守绰绰有余,刘辩也不会真让他去当县长。

  可作为一個老党人,赵岐今年已经八十了。而在重为议郎之前,他干脆是因病去职的。

  虽然赵岐此时头脑清醒,口齿清晰,没有能力上的问题,这也是他这么大年纪仍被征辟的原因,但敦煌毕竟偏远。

  面对赵岐数次情真意切地请求,刘辩将此事拿到云台殿议论,赵岐能否为敦煌太守。

  卢植直言说:“敦煌无太守已有七年,此七年朝廷诏令不达,虽不足让敦煌大族失了向汉之心,然其把控郡府,太守须得有声望有魄力将之压服。赵公京兆人,两经党锢去职,正属此列。且赵公既能治政一方,又知军事。”

  马日磾对赵岐更了解一些,又补充道:“二十余年前赵公为并州刺史时所著《御寇论》,臣至今读来仍能有所得。”

  平日发言较少的何苗也说道:“我数次见赵公,其不似耄耋,陛下不必有此忧虑。”

  刘辩明白何苗说此话恐怕也有当初赵岐是受何进举荐为敦煌太守的缘故,他本就犹豫,见三人都赞同,也就顺势同意了。

  “须得安排一个得用的副手。”他最后还是没忍住补充道。

  卢植等人皆应,河西之前终究脱离了汉室掌控,自然不能只让赵岐孤身上任。

  随着西域三国的使节即将抵达的消息传来,负责此事的大鸿胪忙碌了起来。

  而接替周忠成为鸿胪卿的,乃是原侍中韩融。当初应刘辩公车征募的四个名儒皆有了各自的去处,只是不知当初那些拒绝的人会不会后悔。

  也是这个时候,刘辩才从韩融口中得知,现在的雒阳还生活着几个来自西域的王子呢,他们会参加大朝会,只是以前刘辩从未留意过,其中便有一位来自龟兹国。

  刘辩正想着是否可以扶持这些作为质子的王子在西域为王,另一边韩融便已经向他解释了。

  “陛下,过往虽有西域长史、戊己校尉经略西域,然对西域了解终究不深,西域各国送来为质的王子常有欺骗之举,多系旁支,昔日还有胡商以其子冒充小国王子之举。”

  刘辩看向韩融,这不是了解挺清楚的吗?但马上刘辩就明白了,因为不在意,所以不拆穿罢了。

第253章 亏本买卖

  所谓的纳质,是进贡的形式之一。那么对于只要确保西域不落入敌手的汉室来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未尝不可。

  在刘辩的印象里,后来的中央朝贡体系对于前来朝贡的小国一定要回以价值高出几倍的回赐,眼下还没有一定要回以重礼的说法,单从进贡和回赐角度吃不了亏,但这并不意味着朝廷的花费就低了。

  其中大头不是回赐,而是接待费。

  诸国的使者们进入汉地,其人员不会太少,住在驿站之类的地方,其中的花费总归是要朝廷或地方来出的。

  西域这么多大小国家,来来回回的耗费,加起来不在少数。

  如酒泉郡这样作为必经道路,却又吃不到多少丝绸之路红利的地方,只怕巴不得没人进贡。

  这也是此前敦煌郡能成为处理西域问题的桥头堡,敦煌太守和凉州刺史能领导西域长史和戊己校尉的一大原因——诸国的使者们能不去雒阳就别去了。

  显然,韩融看出了刘辩对西域浓厚的兴趣,他担心刘辩为了功勋早早地去打西域的主意,所以便着重同刘辩提了提钱的问题,隐隐行劝谏之举。

  不过韩融显然是想多了,且不说现在河西四郡都没彻底纳入掌控呢,就算当地的胡人彻底降服了,刘辩目前也是要采用贾诩的策略,尝试白嫖,目标只要阻止西部鲜卑同西域诸国勾连就好。

  而在之后的日子里,刘辩从各处了解到了更多的信息。

  他对于胡轸作为皇甫嵩的使者前往西域只是稍稍惊讶了一下,并未太在意。

  胡轸不过是董卓的旧部而已,董卓他都能用为廷尉,就连李儒,都还好好地在太学当他的博士呢。

  总不至于搞个“莫须有”吧!而且,这一位历史上曾跟着董卓为祸的将校,此行是有大功的。

  胡轸不是一个人回来的,他还自作主张带来了数个西域屯田城的屯兵。

  原来,在胡轸向敦煌的大族亮明身份后,当地的大族对他更是尊重,对于他的要求,为表重视,干脆直接让索湛带人前往位于鄯善国的楼兰城。

  见此,胡轸干脆同行。

  然而他们抵达楼兰城后才发现,此时的楼兰城已经被鄯善国重新控制。鄯善因离敦煌很近,因害怕汉人某天重新回来,其国王倒不敢对屯田的汉军刀兵相向,只是想要在楼兰城继续保持屯田兵的编制是不可能的了。

  有一部分汉人留下来安了家,而靠着当地的汉人指引,胡轸找到了余下的屯兵们聚集的海头城,此地距离位于敦煌郡的阳关更近一些。

  所幸西域与朝廷失联不过七年左右,汉室余威尚在,若非还有些破旧的兵甲,这些屯兵几乎与百姓无异。

  而伴随着胡轸和索湛一行,通往雒阳朝贡的道路可以通行的消息连同收购白叠子种子的消息一起传向了四方,其中最先有反应的西域大国就是鄯善国了。

  总之,在消息传来之后,鄯善、龟兹、于阗这三个西域大国听闻道路能通行之后,皆派出了使者,想要跟随需要将白叠子种子带回雒阳的胡轸。

  而胡轸在说明了道路的危险之后也就听之任之了,反正他又没有冒充汉使,此事说不得还是大功一件。

  至于比龟兹于阗更近一些的车师国,大约是因为靠近北方,与西部鲜卑有所联系的缘故,并未做出反应。更远的如疏勒、乌孙等国,没有反应倒是在情理之中了。

  而胡轸一行回程的道路比起来时要顺畅多了,因为此时皇甫嵩已经率领着由汉羌组成的军队击败了武威郡的三大羌人部族,兵锋已入张掖郡,还和曾经抢劫过胡轸的卢水胡交过一次手,战而胜之,只是卢水胡跑得快,斩获不多罢了。

  河西四郡中武威已平,张掖指日可待,只剩一個酒泉。

  而敦煌的大族们闻此消息愈发振奋。

  话说敦煌郡受益于同西域的直接交流,本就是河西四郡中最富庶的,也是与朝廷失联后郡中最安稳的。其中排的上号的大族比酒泉张掖两地加起来都要多,胡轸得他们一路相助,左右合力,夹在中间的酒泉张掖本地大族皆知汉室恢复对河西的掌控是大势所趋。

  便是曾经给胡轸造成过大麻烦的酒泉黄氏,也只能在酒泉其他大族的陪同下奉上礼物,来找胡轸小心致歉。

  历史上,在二十余年后,曹真在张掖击败了作乱的数部胡人,数月后便有西域诸国来朝进贡了。

  有敦煌大族相助,跟着胡轸的鄯善、龟兹、于阗三国使者才能通过这最乱的两郡,不过这一路上的花费,倒是没人愿意替三国的使者们付了。

  这大约也是那些西域小国没有参加此次朝贡的原因,道路依旧危险也就罢了,路费还要自己出。

  而汉室为了保持体面,对于这些消息断绝数年后、依旧冒着风险远道而来的使节们是一定要厚待的,对他们朝贡的回礼要相对丰厚一些,对他们在河西的花费也要用赏赐的形式弥补一下。

  当刘辩从韩融那里了解到这一点后,也只能心疼地同意了,毕竟现在汉室在西域最大的力量就是脸面了,不然还能怎么办呢。

首节 上一节 146/32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