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刘辩,三兴汉室 第198节

  ……

  刘协不知道后续的处置,他现在正开心着呢,唯有尝过失去的滋味才知道拥有是多么美好,他又能外出去见见外面广大的世界了。

  次日,刘协来到鸿都门学,正见到一个和他同龄的人也在。这下,他心中的喜悦又增添了一层。

  “阿亮!又见到你了。”

  刘协的身份在鸿都门学不是秘密,诸葛亮见到刘协,却只一拱手。这也算是求变之举,不然真要按照制度,文学和学生们见到刘协都要行礼退让,这学也别上了。

  诸葛亮见到刘协,同样很开心:“我都听说了,昨日杨修被殿下狠狠揍了一顿。”

  “啊,你们都知道了吗?”刘协经过刘辩的训斥,对于说不过就动手的行为还是有些不好意思的。

  他环顾四周,见周围年长的学生们纷纷向他投来善意的目光。

  刘协身份虽然贵重,但说到底,当今天子春秋鼎盛,刘协将来就国,也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诸侯王罢了,这种场景还是刘协第一次体会到。

  “干得漂亮!”诸葛亮赞道。

  门学的学生们也纷纷出言赞赏。

  刘协嘿嘿一笑,正要说些什么,却听背后传来熟悉的声音——“尔等在此作甚?书读的如何了?课业完成了没有?”

  刘协一听就知道是农科文学枣祗,这位来自颍川的干吏在学生们中间素有威望,甚至超过了祭酒乐松。

  除了因为枣祗的高标准严要求,还因枣祗的农学课是最辛苦的。

  刘协回头看去,果然看见了枣祗面无表情的一张脸。

  而枣祗在发出了灵魂三问之后,立刻宣布了他今日的课程计划——“一个时辰后的农学课,依旧去西园!”

  学生们早已习以为常,纷纷朝枣祗拱手后散去,刘协也要离开,却被枣祗叫住了他。

  “殿下……”枣祗沉默了一会儿,等到除刘协之外的学生们都散去了,他脸上的表情柔和了许多,说道,“做的不错!”

  刘协似乎看见枣祗在笑,可他只眨了两下眼的功夫,枣祗的表情就恢复了原样,仿佛刚才的笑容从未出现过。

  “殿下去上课吧,莫迟到了。”

  “是!”刘协如释重负,忙不迭地跑开了。

  

  留下枣祗望着刘协的背影哑然失笑。

  ……

  西园,枣祗望着眼前田亩中的已经长起来的水稻秧苗,心中的兴奋难以言表。

  虽然时节有些不对,眼前这些秧苗最后未必能长成,但这些秧苗终究在移栽之后长了起来。这意味着秧苗集中培育并进行移栽是有可行性的,至于具体对产量有无影响,则要看早前被派往荆州尝试此法的结果了。

  现下,能够实现水稻夏冬两熟的地方局限于交州及荆扬两州南部部分地区,而秧苗移植若能成,让两季稻的总体的成长时间重叠,便意味着水稻两熟可以出现在更北一些的地方。

  不止于长江以南的水稻两熟,江淮等地完全可以实现稻麦连种。

  想到这种前景,枣祗望着田亩出神。他恨不得现在就把此法推行天下,但理智告诉他,他还需要更多来自土地里的证明。

  粮食太过重要了,不容有失。

  一旦出现枣祗所预料的情况,意味着同样的田亩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可这同样也意味着更多的亩产。

  早在《氾胜之书》中便倡导“教民粪种,负水浇稼”,提倡精耕细作。

  但此时,田亩的数量相较于亩产量更受看重。而强调个体农户在耕种的土地“宁可少好,不可多恶”的《齐民要术》成书于北魏末年。

  换句话说,现下仍处于精耕细作的发展阶段。精耕细作之法宛如当代的高科技技术,需要完备的铁制农具,掌握相应技术的农民、足量的耕牛……

  譬如已经在中原广泛推广的耧车而言,在凉州民间几乎看不到,历史上要直到魏晋之时,才在各郡长吏的带动下得以推广。

  又如三辅与凉州的屯田,就因为耕种技术不达标、且多是荒废的土地,所以动辄一户分田百亩。盖因精耕细作的条件不足。

第353章 加速

  待到门学诸生上完今日的农学课,几乎都能感觉到今日的枣祗心情很好。

  刘协感觉到了他与诸生们的关系比以往更进了一步,他思索着,这都是杨修的功劳啊!

  离开西园返回门学的路上,他已经在思索要不要拜托祖母替他向杨修表达谢意了。

  不过在此之前,他得想办法回答阿兄问他的问题。

  刘协想着,望向与门学诸生告辞准备前往太学的诸葛亮,一个想法涌上心头,他迈着飞快的脚步迎了上去:“阿亮,这个忙只有你才能帮我了。”

  “殿下要阿亮帮什么忙啊?”刘协扭头看去,正是他不愿看到的王粲。

  王桀与诸葛亮算是半个鸿都门学的学生,他们行程自由,课程也是任由他们挑选。王粲通常都会和诸葛亮结伴同乘去太学,只是王粲对于农学兴趣不大,反而更愿意研究器物、锻造这样的百工之学。

  其实刘协心中也有喜好,他更偏爱医学,只是医学中缺乏诸葛亮这样与他很聊得上的同龄人。

  而今正赶上王粲乘车来接诸葛亮去太学,刘协也只能直呼倒霉,埋怨自己不早点想着找诸葛亮帮忙。对刘协来说,王粲可没有阿亮好说话,偏偏还得了皇兄关照他的嘱托,威慑力十足。

  面对王粲的询问,他只好把刘辩对他的处罚如实相告。

  王粲听完马上说道:“所以说啊,按照陛下的意思,办法还是要殿下自己来想。所谓吃一堑长一智,阿亮,你可不许帮他。”

  闻言,刘协的脸都快要皱成苦瓜了。

  诸葛亮到底有些不忍心,他稍稍往后退了一步,在王粲看不到的地方悄悄用手指了指王粲。

  刘协开始还没反应过来,但见王粲刚结束对他的勉励,正要告辞离开,忽然灵光一闪:“我知道了!当时我说不过杨修那厮,就应该请王君来,定能说得杨修哑口无言!”

  王粲自不会惧怕与杨修辩论,在临走前拍了拍刘协的肩膀,说道:“这的确是个好办法,孺子可教也!就仿照此例,再多想几個吧……”

  刘协再度将求助的目光投向诸葛亮,却见诸葛亮悄悄摇了摇头,随后在王粲探究的目光下与刘协告别。

  车驾上,王粲问诸葛亮道:“方才殿下提出以我说服杨修,应是你提醒的吧。”

  诸葛亮点头承认,回应道:“仲宣兄放心,我只会提醒这一次。”

  “善。”王粲应了一声,心中只觉得和诸葛亮说话就是舒服,话一出口便能明白对方的意思。

  随后,两人在车中分享起了各自在课上的所学及见闻,互相印证,飞快地汲取着来自各方的知识。

  ……

  转眼之间,已是九月,并未大动干戈而擢选出的各家采女已经进行到了最后一步,何太后新招的宫女们也已经逐渐完成了宫廷礼仪的培训。

  但刘辩的心思却并未在后宫之上。

  本年度的整治吏治已经在收尾阶段,而五州各县试举的结果也已经陆续汇报到雒阳。

  陆俊虽然才能有限,但胜在做事勤恳,亲力亲为。能做到这一点的县令县长起码不至于把试举之事干的太差,毕竟试举也可以被看作是另一个县中长吏亲自擢选小吏的方式。

  但并非所有人都像陆俊这般勤恳,至于用私钱补贴公用,那更是想都不要想,不惦记着用公钱谋私利就不错了。

  荀彧带着尚书台整合后的结果出现在了刘辩的面前。

  “各县情况并不相同,即便是相邻两县,亦会有一县试举考场满满当当,小吏的名额供不应求,而另一县则门可罗雀。”

  荀彧的总结指向很明确,在中原,相邻两县在民风上能有多少区别?

  刘辩亦直接问道:“那些缺乏考生的县,其长吏岁考如何?”

  “并不全然相同,然大半都不算好。”荀彧早有准备,“陛下且看公文中的名录,其中有些对不上的县,位置却能彰显一些问题……譬如彭城相薛礼治下有四县表现很差,然而此四县长吏的岁考却为上。”

  刘辩听到这话,甚至不觉得奇怪。

  他说道:“原本打算在今年岁考之后再进行调整,如今有了试举这一块敲门砖,那便不用等岁考了。”

  “尚书台与司徒府拟定一份县中长吏才能不足者的名录,直接选调在五州的出身台阁公府使者充任。”

  这本就是去年选拔的那些来京人才的一个去处,只是提前了些。

  那些刻意对试举一事不上心的限制长吏,朝廷必须要给出反应。持续大半年的强硬态度不能改变。

  

  荀彧本就有此意,得了刘辩的话,立刻称是。

  想到这,刘辩对于莫名其妙选择自称天子的阙宣无比痛恨。在阙宣攻占县城之前,五州官吏或有不满,但终究没在明面上做出什么大事,待到使者撤回,时间应能抚平消解他们的不满。

  可阙宣的出现却引爆了这个雷。

  不过却也避免出现更大的隐患,还在一定意义上加速了刘辩将来重新度田的进程。

  当然,刘辩是绝不会感谢阙宣的,后者甚至连农民起义都算不上,完全是被术士忽悠傻了的土财主。

  几句话之间决定了多位县中长吏的前途之后,刘辩又补充说:“有罚也要有赏,尚书台要选出表现地好的一些长吏,放在邸报之上用以表彰,岁考上也要因此记功……”

  荀彧将此一一记下,返回了尚书台。

  次日,正是五日一次的录尚书事入宫之时,刘辩看着脸色明显比两个月前好上许多的卢植,脸上的笑容很灿烂。

  卢植与何苗就坐后,刘辩命人奉上一份私信,交给两人轮流观看。

  “当初朕有意清查五州私兵及私藏甲胄的消息传出,兖州的许多大族都已收敛,可时至今日,仍有一些人抱着侥幸心理。朕欲从重处理,以作威慑!”

  这是此前就讨论过的事情,卢植自无异议。

  刘辩看向何苗:“接下来,要劳烦大将军坐镇北军,以防各处生乱。”

  何苗干脆地应道:“臣职责所在!”

第354章 清理私兵

  兖州。

  太尉皇甫嵩击鼓聚将,未久,将校们便齐聚军帐之中。

  皇甫嵩身披甲胄,神情严肃地捧着载有诏书的竹简,麾下将校见状全都凛然。现下随着竹纸的使用越来越普遍,竹简出现的场合越来越少。而能被皇甫嵩捧在手中,大概只有一个答案——诏书。

  皇甫嵩并未第一时间宣布诏书的内容,而是先介绍道:“兖州大族不敬,私藏甲胄、暗蓄私兵。陛下仁慈,给予了他们改过更正的机会,数月之间,兖州私兵散去大半。然仍有少数顽固不化者,不思感念天恩,意图借用宾客、佃户之名藏私兵如旧。”

  “如此恶行,枉顾天恩,我等受陛下信重,托付重任,岂能坐视?”

  刘备当先说道:“此等恶贼,愿为陛下诛之。”

  众将校齐声附和。

  皇甫嵩点了点头,摊开诏书,宣布道:“陛下有诏,兖州诸郡国,以私兵暗图拒守县乡者,破坞堡而取其众。不战而降者,只论贼首之罪,顽固反抗者,杀无赦!”

  麾下将校齐齐应诺,在皇甫嵩处接到各自的任务,而皇甫嵩早早做了准备,一部分兵将早已被他放置在兖州各郡国。

  将校们点齐兵将,带上部分辎重,以及由皇甫嵩签署的记有诏书内容并要求各郡县供给军队粮草的公文,先后出发。

  刘备这大半年来,虽时而能在军营之中受皇甫嵩调教,但终究是窝在军营之中。

  眼下的他并未经历过历史上的屡战屡败,乍一率兵出军营,只觉得天高任鸟飞。尤其是他前阵子接到雒阳来信,知道张飞已经重新被拜为军假司马。虽然之后张飞还要再回到凉州戍守,二人今年只怕难以碰面,但这确确实实了了刘备的一桩心事。刘备相信,即便数年未见,他们之间的情谊也不会损伤分毫。

  行军路上,刘备保持着他以前同士卒们同吃同住的优良作风。

  兖州与雒阳一般,现下已多种小麦,如今这时节,民间能种小麦的下田和中田都已经种上了,百姓们正在为亩产最高的上田耕种进行最后准备。

  刘备约束着麾下士卒的军纪,不使他们打扰到百姓。可即便如此,军队过境,时常会引发百姓的惊恐反应。

  刘备无奈,每次只能带着军队快速走过百姓聚集的村落,也唯有他们离开了,百姓们才会松一口气。

  相较于行军时的种种,攻破大族豪强们的坞堡对刘备而言反倒是小事一桩。有着在青州剿匪时留下的宝贵经验,简直可以说是轻车熟路了!

  但攻下之后,却没那么简单了。

首节 上一节 198/3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