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刘辩,三兴汉室 第265节

  “若要细则,是得去南阳一趟。”

  “那还请阴公给予下官信物,免得徒生事端。”

  阴脩知道,他已经别无选择了。

第440章 谏言

  作为上位者,特务政治用起来很爽。

  一直用,一直爽。

  阴脩能这么果断的负荆请罪的确有些出乎刘辩的预料,但还是被已经掌握了情报的他轻松拿捏。

  只是当朝九卿之一的少府卿至西园负荆请罪,如何说来都不是一件小事。

  在自西园回宫的路上,在宫门口,郭胜忽然对刘辩说道:“陛下,太常卿蔡公正在前面等着,说是想见陛下一面……”

  蔡邕都找上来了,不见着实不好,刘辩想了想,走出了车驾,见蔡邕站在宫门旁,似是等了许久。

  “唉,蔡师,这又是何必呢?”刘辩来到蔡邕面前,见蔡邕因为正被下午的太阳晒着,额头上已经出了不少汗。

  看到宫门令在一旁候着,刘辩责怪道:“见到太常公在此,不知道为太常公寻一个遮阳的物什吗?”

  “莫要怪他,是臣不用的。”蔡邕说着话,还不忘暗讽一句刘辩,“不然,若不辛苦些,如何能见到陛下?”

  刘辩尴尬一笑,拿出了一套老说辞:“蔡师莫要见怪,朕这段时间是在宫中待少了些,可这政务不也没耽误吗?”

  “而且蔡师的奏书朕一本不落,全都看了。”

  “蔡师进宫说话?”

  蔡邕虽然心中对于天子这段时间的懈怠十分不满,迫不及待地想要当面劝谏,但见刘辩对他的态度一如既往地尊重,也没在意他言语间的讽刺之意,也就听了刘辩的话。

  入了宫门后,在继续往里走的路上,刘辩明知故问道:“蔡师这么急着在这里等,是有什么急事吗?”

  “若是大事,朕不在时,可先送往尚书台,亦或直接告知太傅和两位平尚书事。”

  急事自然是有一件,蔡邕虽还不知道阴脩负荆请罪的缘由,可是以如今雒阳的风气,猜也猜到了。

  他谏言道:“陛下,阴少府终究是九卿,其在光天化日之下,公然负荆请罪,损害的不仅是朝廷的威严,更是百官之心。”

  “如今因校事部之事,雒阳群臣人心惶惶,不安便会滋生事端……”

  “蔡师,”刘辩忽然插嘴问道,“我有一问,蔡师会惧怕校事部吗?”

  “臣自是丝毫不惧!”蔡邕挺直了腰板昂首说道。

  刘辩微微一笑,答道:“这就是了,若是阴少府能够像蔡师这般立身持重,言行一致,凡事问心无愧。便是朕要逼他负荆请罪,他能愿意吗?”

  蔡邕话语一滞——天子所言,的确有些道理。

  不过他随即反应过来,又劝道:“昔日孝武皇帝笃信绣衣使者,所托非人,因有江充,遂有戾太子之祸。今校事部日渐壮大,然其内部却无人可制,陛下就不怕出现下一个江充吗?”

  在他看来,校事部的危害还要胜过刘辩没有耽误朝政的“懒政”。

  “谁说不是呢?”

  听到刘辩说这话,蔡邕一愣。

  却又听刘辩继续说道:“所以朕才将伍孚安排在了校事部,作为副贰。”

  蔡邕立刻回想起了自己记忆中伍孚的形象——性情正直,以口为剑,比御史台的所有侍御史都更像御史。

  伍孚的品德应无问题,只是……蔡邕想到他记忆中的贾诩。

  这么一个深藏不露的人物,是伍孚这么一个耿直的人能监管住的?

  他想到此处,正要说话,却听刘辩又说道:“不过蔡师的话也有道理,的确得加强监管,不如这样,朕再派一個中常侍到校事部,蔡师觉得怎么样?”

  “万万不可!臣以为伍孚性情正直,能担当此任。”蔡邕本能地说完之后,忽又觉得哪里不对。

  可一时之间,竟想不起来。

  “蔡师慧眼如炬,这么说朕就放心了。”

  两人继续往前走,马上就要路过尚书台了,刘辩提议道:“蔡师与我同去尚书台看看?”

  “臣是外臣,入尚书台不合适。”蔡邕推辞道。

  “无妨,有朕在呢!”

  入得尚书台,以盖勋为首的一众内臣们见礼自是不提,刘辩让他们继续做事后,尚书台又恢复成了原本井然有序的样子。

  各类奏书公文被分门别类的处理好,有已经被送到云台殿处理完亟待发往三公府等执行机构的,也有亟待处理的。

  六曹尚书荀彧、华歆、陈群、孔伷、周毖、许靖,按照分工不同,统筹麾下尚书郎们的提供的初步意见,最终被尚书左、右丞汇总起来,并交给尚书令盖勋过目,再送往云台殿。

  刘辩带着蔡邕看了一圈尚书台的现状,几乎所有人都忙个不停,之后又将他带入一间无人的房间,问道道:“蔡师方才看见南主客曹孔公绪了吗?”

  蔡邕点头。

  刘辩说道:“其实孔公绪初至雒阳时,与何伯求结交,言语间颇有怨言。当时其虽有些才华,却更善夸夸其谈。”

  “可在尚书台这五年,却能逐渐收敛锋芒,也不再有什么不当言论,是以今年才得以从尚书郎迁为守南主客曹尚书。”

  “此时,若是有人翻出孔公绪当年的怨言,朕并不会因此责怪如今的孔公绪,这是因为朕知道他在尚书台五年,已经与往日不同。”

  “朕知之,才能用人不疑。”

  蔡邕微微叹气,他原本是来劝谏天子的,怎么到头来他好像要被天子给反过来劝服了。

  至少,顺着天子的想法,蔡邕觉得没啥大问题。

  刘辩又说道:“其实自光武皇帝设立尚书台以来,数次变革,尚书曹及属吏皆有增加。”

  “别看如今六曹尚书看着分工分明,实际上,当初的分工已经有些不合时宜了。若非眼下时机不对,朕本想要将之再度变革。”

  见刘辩说的郑重,蔡邕问道:“陛下准备作何改变?”

  刘辩说道:“其实当下,尚书台与三公府联系频繁,而三公府接到尚书台的诏令公文后便又将诏令公文送至九卿……”

  “朕有意简化这中间一步。”

  “陛下要裁撤三公府?”蔡邕震惊道。

  “并非裁撤,只是将之与尚书台合二为一。”

  这下,蔡邕更震惊了——“陛下要裁撤内朝?”

  这可是自孝武皇帝设立以来,光武皇帝亦全力避免外臣介入的内朝!

第441章 要不,求和吧

  离开尚书台时,蔡邕还有些晕。

  他觉得今日所接收到的东西太多了。

  对了,他今天本来想干什么来着?

  另一边,刘辩见蔡邕终于被他忽悠走了,也是松了一口气。

  他的这位丈人一旦倔强起来,十头牛也拉不回来。

  好在拿一件八字都没一撇的事就把他忽悠住了。

  改革尚书台三公府?一定是度田之后的事了。

  眼下正在办大事,哪有为此浪费人力物力的功夫。

  而且起码现在,刘辩用着这套由光武帝亲自操刀设计的内外朝体系,很利于他掌权。

  关键时候,与其换新车,不如用磨合好的。

  离开尚书台后,想了想,刘辩又去了中宫,找皇后去了。

  下邳国,淮阴县。

  牵招釜底抽薪,立马起到了效果。

  在他宣布了并未参与叛乱者只要说出贼人是谁,便可免除知情不报之罪后,生怕被牵招拿着人头邀功的淮阴鲁氏以及一部分淮阴县百石吏齐齐招了,生怕晚一步头就被悬挂在城墙上了。

  就在牵招拿到名单,准备大开杀戒之际,忽有部下来报:“有自称下邳陈氏陈应者求见。”

  牵招一听,连忙命人邀请。

  他还记得这个陈应,当初在巡查下邳国郡学时,陈氏出钱参与了学宫修缮,那时陈应自我介绍的第一句话就是“家父沛国相”,对牵招来说,可谓印象深刻。

  他并不知陈应以前被人坑过,吃了大亏,自此之后无论做什么事都万分小心。

  再度见面,陈应拜道:“牵君,经年未见,不知君可还记得故人?家父沛国相,家兄闽中太守。”

  “如何不记得?”牵招觉得,就算自己原本不记得了,提到这句介绍也能想起来。

  他说道:“原本打算行军至淮浦再去拜见,不曾想君竟直接来了。”

  “到底瞒不过君,应奉父兄之命,特来助君平乱。”

  牵招闻言一喜,陈氏为下邳冠盖之族,有陈应相助,下邳之乱可轻松平之!

  原本他还打算带着在淮阴县留下的人头再去拜访陈氏,如今自是不必。

  而且,在听到陈应的自我介绍中又多出了一个二千石后,牵招连陈氏在下邳的立场都不怀疑了。

  想到此处,牵招拉着陈应的手说道:“君来的正是时候,眼下有一件事要与君同做,才能有最好的效果。”

  “什么事?”陈应问道。

  “砍头!”

  ……

  于此同时,张扬找上了太史慈,说道:“如何,大军离开之后,东海国未曾生乱。来时路上你我那一赌,当是你输了!”(ps:

  “眼下大军还未走多久,输赢与否还未有定论。”太史慈看着迫不及待的张扬,说道,“不过,若是想要我的弓,喏,送你了,就当你赢了吧。”

  太史慈说完便离开了。

  只留下张扬拿着弓在风中凌乱——为什么他这赌约赢得一点成就感都没有。

  未久后,已经离开的太史慈又回来了。

  “子义,你这可算是耍赖!”

  张扬正要找太史慈理论,却听太史慈说道——“子经准备开始杀人了,我们得去坐镇。”

  张扬闻言,本就衣甲在身的他刚走两步,忽又听太史慈说道:“那把弓若是行军途中赌博所得,便是违反军纪的赃物,若是我所送,那就无碍了。”

  张扬这才明白,太史慈这是在用和自己一同触犯军纪的方式来隐隐劝自己。

  他与太史慈相赌之事,说大不大,就怕有人吹毛求疵。

  说起来,赵忠不通军事,此次来徐州,张扬毫无疑问是实际上的军队决策者,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全军。意识到这一点的张扬拍了拍太史慈的肩膀,另一手拿着太史慈送的弓,前去为牵招助力去了。

  东海国。

  赵忠并未与张扬等人离开,而是留了下来。

首节 上一节 265/32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