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刘辩,三兴汉室 第312节

  还有挂在一侧的弓。

  高延优狠狠地掐了一下自己的大腿,这一回,不是梦。

  他还没完成他成为高句丽王的梦想,便永远的失去了实现梦想的机会。

  “投降?”赵云问道。

  “懦夫?对,我是懦夫,将军看人真准!”

  听着面前之人说着一口流利的汉话,赵云暗道一声恼,这音调他还是记混了。

  ……

  右北平郡,丁原刚刚接到刘虞的军令,高句丽人寇边辽东,命他率军支援。

  然而就在丁原刚刚准备好兵马,打算开拔之际,忽然听闻辽东方向有捷报传来——护乌桓校尉赵云与辽东太守邹靖率军六千破高句丽人两万七千。后赵云擒高句丽大将军高延优,并驰之国内城,获高句丽王高男武。

  丁原一时都不知道自己要不要出发了。

  广阳郡,刘虞接到捷报,同样有些不敢置信。

  在他的印象中,高句丽在辽东也算是个有点实力的小国了,没想到竟然这般不禁打。

  可话说回来,这么弱的小国,是怎么敢寇边的呢?

  当然,现在刘虞没时间考虑这些问题了,赵云已经取了高句丽的国都国内城,擒获了高句丽王和大将军,那么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要不要把曾经的玄菟郡重新收回手中了。

  可这不是他能决定的。

  刘虞写好了上报的奏书,然后才又传令给丁原——继续往国内城去。

  在天子下达明确的诏书之前,国内城必须稳稳地掌握在汉家手中。

  而且以刘虞对天子行事风格的了解,年少的天子总是避不过开疆拓土的诱惑。

  做完这些,刘虞已经在思考,该怎么把原本玄菟郡的土地重新掌握在手中了。

  原本玄菟郡的百姓迁回去?可以,但人数完全不够。

  高句丽人只是被击败了,并没有被杀光,所以,还需要额外驻军。

  这么算来,钱粮又是一笔大开支啊!

第512章 朝局变化

  雒阳。

  刘辩接到来自幽州的战报时,完全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局面。

  他近些年专注内政,还没腾出手去让周边的恶邻们感受一下爸爸的温暖,谁曾想高句丽人竟然自己送上门了?

  朝会之上,太尉皇甫嵩正亲自说着辽东的情况——“今护乌桓校尉云已占高句丽之都国内城,是去是留,还未有定!”

  等到皇甫嵩说完,一些才知道此事的大臣们纷纷激动起来。

  虽然他们大多数连高句丽在哪个地方都不知道。

  自诩清高、向来喜欢喷人的侍御史孔融这一回罕见地唱起了赞歌:“高句丽自取灭亡,帅师以伐不道,此大义也!”

  实在是赵云干得太漂亮了。

  高句丽主动挑衅,却连国都都被打没了。

  干净利落,师出有名,堂堂正正。

  议郎何颙则道:“陛下,臣以为,既然已经占据了国内城,不如趁此机会迁玄菟郡于旧地,此本就是汉家领土也!”

  此话一出,瞬间得到了许多朝臣的赞同。

  刘辩看着这一幕,何颙的主动发言并非他所安排的,但其态度确实是他所乐见的。

  在一片歌功颂德声中,司空杨彪犹豫了半晌,终究还是决定站出来说话——“陛下,若要复玄菟郡,所需钱粮无算。”

  “而如今各处生乱,还需慎重。”

  然话音刚落,自觉终于揣摩对了皇帝心思的董卓立刻反驳道:“臣以为不然……”

  “自去岁开始度田,中间虽有波折,但官册之上,田亩、人口的增长却不是假的。”

  “各处虽有乱,但大都是小乱,难以影响夏收与秋收大局……但凡没有天灾,以臣估计,今岁国库岁入可超孝桓皇帝时六十亿钱!”

  此言一出,朝臣们皆是振奋。

  这说明什么?朝廷不差钱了!

  其实单论度田,他们的中大多数人都称得上利益受损,但他们之所以能忍着,除了被皇帝的铁拳压着不得不忍之外,还有一大原因——眼看着汉室中兴尽在眼前,谁还没个以治世能臣青史留名的想法?

  或者趁此机会带着家族发展壮大——君不见卢植,虽然因年迈近乎退隐辞官,连朝会都不参加了,但他那两个儿子卢槿和卢畅分别成了黄门侍郎和守宫令,前程似锦。

  在卢植之前,有几人知晓涿郡卢氏?可在卢植之后,只要卢氏别在对后辈的培养上出问题,将来未必不能再出几个三公。

  财产上受了损,那就在仕途上拿回来。这是朝臣们现在最朴素的愿望。

  眼见着朝臣们意见商讨地差不多了,刘辩总结道:“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昔日玄菟郡内附之后,郡中之事归辽东太守所治,今既复置旧地,当另任太守!”

  刘辩此言一出,算是给去留下了定论,便是不可能亲自前往的公卿们闻言也是心有意动——他们不愿去,但门生故旧可以去啊!

  可以想见的是,玄菟太守是個需要面对极大挑战的官职,毕竟赵云虽打败了高句丽人,却一时无法扭转玄菟郡旧地内高句丽人与汉人的力量对比。

  但另一方面,这也就意味着新的玄菟郡会有不知多少战功等着新太守去拿。

  “陛下,臣愿往玄菟郡,为君分忧!”

  刘辩听到这响亮的声音,一瞧,原来是你——孔融。

  他忽然明白为什么刚开始时孔融这么高调地唱赞歌了。

  但孔融,真不行。

  不用刘辩否决,何苗就迫不及待地说道:“陛下,玄菟郡地处特殊,须得有精通军略之人为太守。臣之长史乐隐允文允武,为一时之才……”

  乐隐是牵招的老师,算是何苗最信重的属官了,虽然没有坐镇一方的经验,但能替何苗管理好大将军府,能力还是有的。

  不过何苗愿意将他推出来,是希望让乐隐有个更好的前程吗?

  刘辩习惯性的思索着,面上则不动声色,继续听着朝臣们的发言。

  放在平时,朝臣们大概都愿意给大将军一个面子,但眼下的玄菟郡太守非比寻常,并非可以轻易放手的。

  最近最是得意的董卓说道:“陛下,大将军长史虽通武略,却并未真正领兵作战过。臣以为,以玄菟郡之局势,宜先以辽东、玄菟之能军者为太守,以便安百姓之心,又利于平息祸患。”

  董卓知道皇帝应该忌讳他与旧部联系,是以这次他举荐的并非他的旧部——“辽东人公孙度,先为玄菟郡人,后历任尚书郎、冀州刺史,因治下有谣言而被免官。其刺史任上,曾率军平叛,又久居辽东,颇得人心。”

  “近十几年来,公孙度虽未为官,但仍心念国家,度田之时,乃吏民之表率也!”

  公孙度?

  刘辩想着,现在这局势,即便给公孙度成为玄菟郡太守的机会,他也做不到割据一方。

  只是这样,辽东公孙氏的势力是否过于强大了?

  刘辩将公孙度列为待定的选择,继续听着。

  有了董卓打头,其余大臣皆一一举荐起来。

  比如杨彪就举荐了北军校尉中的王匡,刘辩记得,两人之间隐约有些姻亲关系,近年来的确有不少交流,很合理。

  崔烈、黄琬、袁术……这些来自不同郡国的大臣,说着那些与他们有关联的名字。

  由此,刘辩也能借机一窥朝中的人事关系。

  未久,太尉皇甫嵩举荐道:“陛下,高句丽情况复杂,然臣以为,对其最了解的,当属赵子龙。”

  “窃以为可以赵子龙为玄菟太守,至于护乌桓校尉,则可另做他议。”

  当初赵云曾跟着皇甫嵩在凉州打仗,很得皇甫嵩的看重。

  刘辩听了,也觉得自己陷入了一个误区,觉得赵云只是个能带兵打仗的将军,竟没考虑过立下大功的赵云。

  这年头文武的界限很模糊,且玄菟郡对武功的要求胜过文治。

  刘辩看了看群臣已经把想要举荐的人说的差不多了,盖棺定论道:“准太尉所言!”

  但对于护乌桓校尉的争执,远没有玄菟太守来的激烈,如今幽州北面的鲜卑和乌桓都很和平,护乌桓校尉立功的机会并不多。

  在下朝之后,经过尚书台提供的人选筛选,刘辩将之定为了曾受杨彪举荐的王匡。

第513章 三箭定高句丽

  国内城。

  高延优正弯着腰,向赵云介绍着他们高句丽的都城。

  ……前都城。

  国内城原为玄菟郡旧城,几经战火,还曾被汉人率军烧毁过,只是后来又被高句丽人重建起来。

  高延优作为高句丽王族,汉话说的很是通顺:“将军,这里就是城中最高处了,看向外面,一览无余。”

  赵云看了看一脸谄媚的高延优,他实在有些无法想象,就是这么一个看起来没有丝毫胆气的人,竟然敢率军挑衅大汉!

  他该不会是想做勾践吧?

  赵云心中忍不住怀疑。

  只是就他统管乌桓的经验来说,这种时候,就算心有怀疑,在没找到确凿的证据前,必须让高延优好好活着。不然一旦盲目杀了他,会让所有投降的高句丽人人人自危。

  高延优并不知道赵云所想,他仍旧安分地当着懦夫,并对赵云解释道:“过去,这里每日都会安排人在此瞭望,若是远处有不明之敌袭来,可提前发现……就像那边,那边本不该有这么一伙人的。”

  话一出口,高延优就意识到了不对。

  那一伙人很可能是听闻国内城沦陷后前来救援的,他好像不该将这件事告诉这个让他时常做噩梦的汉将。

  但高延优随即又想到——国内城是被他骗开的,不然汉军没这么容易拿下国内城的控制权。

  要是这些救援的军队打跑了汉人,他不就惨了吗?

  很快想明白这一点,高延优立马对赵云建议道:“将军,国内城的城池在上次被焚毁后几经加固,只需要固守,那些人绝对攻不进来。”

  赵云看了高延优一眼,反问道:“为何要守城?我虽带了些步卒来,但属下多是骑兵,将之冲溃不就行了?”

  高延优:……说得好有道理。

  他提醒道:“将军,这只是第一批闻讯而来的。”

  赵云冷笑道:“如此,更该击溃他们了!”

  他觉得高延优好歹统率过接近三万大军,应该不至于这么蠢,心中对高延优的怀疑更甚。

  语罢,赵云当即点了一千余骑,出城迎敌,而敌人加起来也不过两千余人罢了。

  之所以不把全部骑兵带出来,是怕来人见状直接逃了。

  高延优由蹋顿看着,陪着赵云旁边,待到两军靠近了,赵云听到对面有人大喊,未久又派出了近二十骑。

  他看向高延优,后者赶紧翻译道:“他们想要同将军挑战,要是他们赢了,就……”

首节 上一节 312/32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