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刘辩,三兴汉室 第375节

第600章 摸着石头过河

  的确,在尚书们变得职责分明后,作为上级的尚书令和尚书仆射对于各曹尚书们的管理和要求也会变得更加精细化。

  刘辩明白,需要有人来分尚书令和仆射的权。

  作为仆射的荀彧更是主动提起了这一点。

  对此,刘辩说道:“文若所言,朕已经思虑过了。”

  分权同样有内外两种办法。

  内便是分设尚书左右仆射,甚至还能加大剂量,把左右仆射的人员数量皆定为两人。

  外则是刘辩曾经为了减轻自己的工作量一度用过的办法——设立平尚书事。

  和荀彧一样,刘辩也决定双管齐下。

  这样,左右仆射各一人就足够了,而另一位仆射的人选刘辩早就有了,那是他曾经许过宰相之位的一个大臣。

  而平尚书事的人选,排除掉惯会摸鱼的何苗,毫无疑问三公是最适合的。

  想到此处,刘辩忽然意识到,他在未来完全可以尝试通过给三公加平尚书事的职衔来以此换取削减三公府的权力,进而将三公府的职权融入尚书台中。

  进而将三公虚化。

  至于宰相……以后平尚书事或许就可以直接代表宰相了,平尚书事不好听的话就来一个同三公或者同万石。

  总归,他的尚书台变革缺乏历史的磨砺,刘辩只能循着记忆中的轨迹摸着石头过河。

  ……

  “终于,我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校事部,就算是一向喜怒不形于色的贾诩也有些控制不住情绪了。

  校事部听起来权力甚重,但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些年他究竟是怎么过的。

  听闻消息的副贰伍孚闻言也过来祝贺道:“恭喜将军高升!”

  贾诩知道伍孚做事向来一板一眼,能说出这样祝贺的话便已经说明他对自己的认可了。

  不过他还是下意识地摆了摆手,谦虚道:“其实也算不得高升,尚书左仆射即便经过了陛下生秩,也不过比千石而已。”

  话虽如此,但贾诩脸上的笑容却是少见的没有停过,大冬天的,他却仿佛有春风拂面。

  在皇甫嵩顶着尚书令的头衔养病的前提下,左仆射还要压过荀彧的右仆射一头……贾诩其实倒不是特别在意这个,因为最关键的是,成为左仆射后,他就脱离了校事部这个人人畏惧的“牢笼”。

  同天子当着卢植的面向他承诺的宰相之位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贾诩瞧着浓眉大眼的伍孚,心中想着对方这些年替他吸引的火力……即便如此,贾诩也知道,许多人都在暗中咒骂他而非伍孚。

  不过以后,他们就要骂伍孚了。

  想到这,贾诩忽然期待伍孚这种性格的人,在主导校事部后,能把校事部变成什么样子了。

  当即他对伍孚说道:“此前陛下询问我能够接任校事校尉的人选,我便举荐了你。”

  伍孚闻言一怔,他只知道贾诩要离开了,但对于谁来接任校尉还不清楚,但他?

  伍孚对自己的性格一清二楚——他从来都是不愿妥协之人,有些时候即便知道妥协更有好处,他也会为了大义毅然决然地坚持下去……他这样的人,只适合成为校事部对外发声的人,如何能执掌校事部呢?

  “不妥。”伍孚正要请贾诩不要举荐他,但话才出口,便听贾诩说道——

  “陛下已经同意了。”

  贾诩继续解释道:“君数年来劳苦功高,虽然有些不法官吏对君心生怨怼,但君在民间名声极佳,多是为民除害之美名……”

  “近年来,朝野内外多有以我校事部为刀山火海者,以君为校尉,也能改一改校事部的风评。”

  伍孚听了,没有再反对——陛下都已经同意了,那他自然要好好干。

  “君之副贰,会是满宠满伯宁。”贾诩继续说道。

  校事部太重要了,需要有伍孚这么一个正直的人作为过渡。校事部的框架贾诩已经搭建好了,伍孚只要能保证作为天子耳目的校事部不要成为阻塞圣听的一环,那就是合格的校事校尉了。而且伍孚也不会因为两人之间的私谊而枉顾公事。

  随后,贾诩开始了交接工作。

  想到以后这人人畏惧的校事部就同他无关了,贾诩越发急切了。

  在交待完他能想到的所有事情后,伍孚问道:“公执掌校事部日久,不知以后有疑难可否向公请教?公放心,绝对不涉机密!”

  

  贾诩张了张嘴,最终也没能拒绝。

  随后,离开了校事部的贾诩感受着冬日暖阳的温暖,又回头看了看校事部的府衙,内里有些黑暗……

  这时候,贾诩才发现,离开由他一手创建的校事部,他心中其实如何没有不舍?

  遥望着校事部府衙好一会儿后,贾诩回头,却发现外面不知何时站了许多校事郎,而内里这时也有一批校事郎在伍孚的带领下走了出来。

  “校尉,请容我们送校尉最后一程吧!”

  伍孚说罢,带着一众校事郎的齐齐拱手行礼。

  望着齐刷刷一片躬身行礼的校事郎,贾诩心中要说不感动那是假的,同样拱手回了一圈的礼,然后他似是有些踉跄的回到了马车之上。

  这时候,他才忍不住一拍大腿。

  ——你们真是害苦了我啊!

  搞出这般阵仗,就算他人不在校事部了,只怕外人也未必会相信他和校事部断了联系。

  贾诩心生感慨:一入校事深似海,我贾诩只想做个好人,怎么就这么难呢?

  经了这一遭事,贾诩也没想着即刻去尚书台上任,他对马夫说道:“去太傅公府上。”

  未久,贾诩便带着礼物上门了。

  近年来,卢植的身体一直都不是很好,得亏是大汉的医疗水平在华佗和张仲景的引领下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贾诩见到卢植时,看到卢植正在庭院中晒太阳,还睡着了。

  贾诩觉得,放到外面,谁会想到这样一个懒洋洋的邻家老翁会是汉室目前最受敬重的太傅呢。

  他等候在一旁,阻止了卢植家人客套下的唤醒卢植的说法。等了未足一刻钟,卢植便醒了。

第601章 规划人选

  卢植醒后才发现贾诩正在安静地守候着他醒来,见状他立刻问自己的小儿子,已经十五岁的卢毓道:“为何不叫醒我?”

  贾诩闻言连忙说道:“卢公见谅,是我拦着不让叫醒卢公的。”

  卢植从躺椅上被卢毓搀扶着起来,邀请贾诩进屋,待到落座之后,他面色和缓地说道:“自老夫患病以来,日渐嗜睡。原本还想要趁着闲暇之时将我毕生所学整理出来,如今却是没这份心力了。”

  话虽这么说,但贾诩瞧着卢植的情绪,并未因此而自怨自艾。

  贾诩想了想说道:“陛下曾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公之所行,何止万里?而公所行之事迹,后来人闻之,便已经胜过千言万语了!”

  卢植退休后的生活颇为怡然自得,听了贾诩的话,他忍不住笑了笑,果真不愧是贾文和,说话这么好听。

  他问道:“文和不在校事部忙碌,今日怎么得空来老夫这里了?”

  他很相信自己两个已经出仕的儿子,倒不怀疑贾文和是为了公事来的。

  贾诩于是将自己已经离开校事部并即将前往尚书台的事告诉了卢植。

  卢直到底见多识广,几句话下来,他就意识到了,贾诩大约是在校事部待的久了,乍一离开,即便有了更好的去处,但心中仍觉得有些迷茫。

  其实按照以往的交情来说,贾诩和卢植的关系并不算多亲近。可话说回来,贾诩身在校事部,又和几人关系亲近呢?总不至于在这个时候不找卢植找董卓吧!

  发现了问题所在,剩下的就好解决了。

  “文和可知老夫当初第一次见你时,有何想法吗?”

  “诩不知。”贾诩当然不知道,他记得他被大将军何进征辟入雒阳的时候,卢直就已经是个名满天下的名士了,还负责教导太子。

  而他那时候也只是一个来自于边地的寻常小军官罢了,放在雒阳,朝天上丢块石头说不定都能砸到一两个。

  卢植说道:“听闻你被征辟为太子宫属官,老夫便刻意打听了一下你的消息,毕竟太子宫不宜有奸佞之辈。然后老夫便听说了大将军考校你的故事。知你选择了藏拙,当时我便知道,你年少时一定经历过许多本不应出现的挫折……”

  贾诩闻言心中颇为感怀,卢植这话那是说到了他的心里——谁年少时没有一腔热血?想当初他也是被郡中举为孝廉方才入仕,须知凉州武威郡的孝廉名额本就少,那时的他也是一时俊彦。

  但他之所以变成后来的模样,原因无他,在三署多年,却始终没有得到更进一步的机会,而三署之中,从来不缺白发皓首者。再优秀的才能也比不过门庭、财货……

  甚至连门庭和财货都靠不住,因为贾诩曾眼睁睁地看着高楼塌了,一夕之间被烧为灰烬。

  那时,意识到出身凉州的他在雒阳只怕永无出头之日后,贾诩以病辞去了三署郎官之职。

  想到过去……贾诩又想到了现在。

  今时不同往日,他蹉跎半生,得遇明主,不趁机一展胸中抱负,反而在此做小儿女状?

  念及此处,贾诩当即对着卢植一拜,说道:“多谢卢公开解,诩如今已然明了,这就去尚书台入职,他日再来拜访卢公。”

  “去吧!”卢植含笑着摆了摆手,又说道,“老夫年纪大了,就不送了,毓儿,你来代我送一送。”

  卢植瞧着贾诩离开的背影,其实,贾诩早就与此前不同了,无论是出谋划策还是承担责任,只是校事校尉的位置特殊,贾诩并未走到台前来,所以他还不太适应自己的改变罢了。

  等到卢毓回来,卢植说道:“今日睡够了,准备马车,去康成那里品一品茶……”

  “是!”听说要出门,境遇比历史上不知要好上多少的卢毓立刻高兴了起来。

  “顺便让康成考校一下你的学问。”

  让郑玄考校学问,这种寻常士人求之不得的机会却一下让笑容从卢毓的脸上转移到了卢植的脸上。

  而另一边,离开卢植府上的贾诩作别了卢毓,回到了马车上,心中想着——管别人怎么看他,只要他只需要做好他要做的事情就足够了!

  话说贾诩来到了尚书台,他毕竟是校事部组织结构搭建的主导者,待了不到一刻钟就发现了问题。

  他问荀彧道:“文若,我注意到尚书台六曹之间已经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可为何在各曹之下的尚书郎们却依旧维持着以前权责不分之状?”

  荀彧闻言解释道:“尚书台事务繁多,而且每晚也都需留尚书郎在尚书台中守夜,以备不时之需。是以,尚书郎本来就该有在关键时刻代尚书处理事务的能力,如此,尚书郎至尚书台中,只需跟着同僚学一段时间,便能掌握相关吏事……将来无论外放为官还是担任尚书,对他们有益无害。”

  贾诩想到自己曾经面对过的情况,问道:“文若不担心新人面对繁多的吏事达不到要求吗?”

  “不会啊!”荀彧回答道,“这些吏事本就简单,新来的尚书郎便是一时学不会,也至多多费一点时间罢了。”

  贾诩正要说一直学不会又如何,话没出口他忽然意识到,尚书台的尚书郎们都是优中选优、万里挑一的贤才,不比他的校事部。

  这样的人,但凡不是滥竽充数的,的确能学的很快。

  而且,按照荀彧的说法,尚书郎们也的确很有被进一步培养的价值。

  但他还是坚持道:“若要提高尚书台的效率,还需进一步将尚书郎之权责清晰,不同尚书郎,可效仿尚书仆射之于令。”

  其实在贾诩提起这个问题时荀彧就已经在考虑了,他也意识到贾诩所说的问题的确存在。

  可要确定尚书郎的权责,却并不像六曹那样好分,因为尚书郎很多,以岁考为例,难道要让尚书郎们一人单独负责几个州郡吗?在实际操作中,这些肯定不能单由一个人来完成。

  但贾诩却给荀彧提供了一个新的解法。

  什么叫效仿尚书仆射之于令?无非就是在尚书郎中分出上下差距嘛!

  荀彧先是本能地觉得不妥,旋即又意识到,这的确是个可以执行的办法。

  “只是尚书郎听命于尚书,而与其他尚书郎平起平坐,遇意见不一之事可争论一二,若让尚书郎上下有别,只怕尚书台中会有攀比之风气。亦会有尚书郎为求加官行钻营之事。”

  一时间,贾诩都不知道是该夸荀彧对现在的尚书郎们有信心还是说荀彧在尚书台中待久了,对这些尚书台中已经存在的问题习以为常了。他觉得荀彧大概是后者了,当局者迷。

  就算眼下尚书郎们平起平坐,但难道彼此之间就没有勾心斗角了?

  在校事部中,那些被他一手提拔起来的校事郎还会为了立功的机会在他面前争相请令呢。

首节 上一节 375/3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