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如此厚颜无耻之人,史子眇被激怒了。
然后……他就痛快地离开了。
没办法,若非史子眇在山下百姓素有恩惠,在这片区域素有威望,他都不一定能安然离开。
但史子眇却并不甘心。
他史子眇什么时候吃过这么大的亏?除了被迫抚养皇子之外,就连当初他师傅收了他家的钱财并收他为弟子的时候,他也没少在吃住之上给他师傅找麻烦。
他是学道的,按理说该是泰山崩于前仍能淡然处之才是,但史子眇也从来没觉得自己修行到了宠辱不惊的地步了呀!
史子眇觉得自己念头因为僧人而不通达,既然念头改变不了,那就只能改变人了。
于是乎,史子眇再度开始了游历。
这一回,他按照师傅教他的办法,结合他积攒的名声,很快便有了一大帮簇拥者。
然后,他又回到了少华山。
不出意外,这一次论道,人多势众的史子眇大获全胜。
不过,史子眇并没有拿僧人怎么样,只是要求他不再修建新庙,佛像也只准用泥塑。
然后,史子眇又住回了他的茅草屋中。
事实证明,史子眇把僧人想得太好了,不过十来日的功夫,就在史子眇外出采药之际,因为耽误了时间,他没能及时回归住所……回来后,他的茅草屋已经变成了一片灰烬。
史子眇不知道那些看到火势前来救援的百姓看到从身后出现的他有何感想。
反正他是无比愤怒。
尤其是有人告诉他昨晚有笃信僧人的人半夜才回家。
什么都能忍的是死人……况且史子眇自觉修行不够不愿忍。
于是,他当即就要带着人去把僧人那儿打算也把庙给拆了。
出乎史子眇意料的是,僧人很有一些武艺,把一柄不知哪里来的刀舞得虎虎生威。
虽然史子眇也颇懂一些拳脚,但一时竟拿不下僧人——这个时候,史子眇早年间的善举终于得到了回报——山下的百姓们陆续听闻僧人带人烧了山中神仙道人的茅草屋,纷纷拿上农具前来支援。
起初,僧人还能带着信众护住庙,甚至还倒打一耙……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百姓抵达,也有更多的人提出了昨夜的不对,比如家里的狗晚上忽然叫了好一阵,某人傍晚离开一直没回……
于是乎,在人多势众的真理之下,不仅庙被拆了,百姓们还簇拥着史子眇押着服从于真理的僧人到了县寺。
原本,无论是史子眇还是百姓们都认为处罚僧人是板上钉钉的事,就算对证据还有疑问,那可以接着查嘛!
但真到了县寺,史子眇却发现了不对劲。
他都已经见到县长了,但县长在支开百姓之后,话里话外却是希望史子眇能够息事宁人。
史子眇一看就发现了不对劲。
僧人是有些信众,却也不至于让一县之长投鼠忌器吧……所以,答案只有一个——僧人背后有人!
想到这,史子眇直接摆出了不严惩僧人他绝不妥协的态度。
不过私下里,他已经派人送信给了和他关系不错的毛方……虽然毛方在右扶风当县长,并非他所在的京兆尹,但史子眇觉得,以毛方的性格,知道此事不会不管……只要把这件事闹大,就不怕僧人背后的人搞什么小动作。
事实正如史子眇所想。
本县县长进退两难,此事很快就传到了京兆尹陶谦的耳中。
虽然陶谦曾在雒阳为官,但在史子眇的记忆中,陶谦与他并不相识。
而在陶谦插手之后,很快,事情便真相大白——僧人竟然是陶谦的丹阳郡同乡!
起初,史子眇还担心陶谦会因为同乡之谊而偏帮,但陶谦却立刻把他的同乡给下了大狱,原来,此前丹阳郡有僧人作乱,来到少华山的僧人便是其中一员——他与陶谦自家乡带来的一个门客有亲。
眼下身份已然查明,就在史子眇打算深藏功与名之际,却发现他被陶谦盯上了。
果然,大浪淘沙,他还是遮掩不住自己啊!
请假条
臣昧死以闻,虽然更新时间很拉,但算一算正好六十天没断更。
请求调整几天,预计到4号。
第620章 劝农
如果说在刘辩心中有什么比纺织技术进步更加重要的技术进步的话,那一定就是耕种技术了。
九月,冬小麦播种之际,刘辩于雒阳亲率耕田。
满朝公卿大都在场,但全场的注意力都在皇帝这边,而在皇帝身边,则是整日在外奔劳,才回到雒阳未久的劝农校尉。
“荆扬徐等地传来公文,稻谷业已丰收,亟待耕种冬麦……其中卿早年推广之功,绝不可没!”刘辩用三脚耧车种了一会麦种,便将之交给身边的黄叙,自己转而同枣祗说起了话。
水稻秧苗移栽技术看似简单,但要和稻麦轮种结合在一起,再搭配在枣祗的主导下进一步加速发展的精耕细作,实则非常复杂。
但经过枣祗数年的努力,以及朝廷、官吏、百姓的支持配合,如今效果已经逐渐显现出来了。
“臣不敢居功,秧苗移栽源于陛下,而推广之时,上下齐心,臣不过尽本分而已!”枣祗并未居功自傲,他如今负责北方的小麦新种子……虽然新种子这两年表现的很好,但在枣祗看来新种子的可靠性绝非一两年就能简单验证的,枣祗有些担心天子急于推广新麦种。
“卿关于继续验证新麦种的奏书朕看过了,是稳妥之举,就按照卿所言去做。”刘辩继续说道。
枣祗没想到自己刚想到这一点天子就让他一下子安心了,欣喜之余,原本就打算上书言的事,干脆决定在这个时候进言道:“陛下圣明!今北方各地,种麦者愈多而种粟者愈少,然臣在北方,观百姓以麦为食,皆以锅蒸之,一如稻粟,百姓谓之曰麦饭。然麦饭粗糙,难以下咽,食入腹中,又易克化不良,以致腹痛。民间有人以此言,麦饭有毒也。”
“然若以麦磨为面,则几无此忧。臣观之,盖因石磨于百姓而言贵重……今之石磨,或以水力,或以畜力。北方河流不及南方,小型沟渠之水亦不足以驱动石磨。而畜力又耗费颇多……今百姓较此前富足,便是能付得起磨面之费,然民间石磨亦不足用也。”
枣祗的这一番言论倒是有些出乎刘辩的预料,不过仔细一想他也明白,此前为什么没人跟他提起这个事了——毕竟此前天灾人祸不断,能有的吃就不错了,而今从麦饭到到面食不过是从饿不死到正常饮食的合理追求罢了。
念及此处,刘辩对枣祗说道:“既是卿所提起,那卿便就此事上一份奏疏,计一计各处共有多少石磨,估算一下需要添加多少石磨。”
刘辩觉得,这种社稷百姓福祉的事情朝廷还是要予以支持的,就算国库不能出全部,也可以给予补贴,协助百姓获取石磨。
而且,这一年算是一个丰收年,即便考虑到修建运河的支出,国库应该也是有盈余的。
枣祗听后,当即应命。
作为劝农校尉,这些年他走南闯北,下面也聚集了一群活跃在乡里之间的干吏。这些对于旁人来说的难事对他来说并不算难,遑论他本就对此事有所关注。
见枣祗之余,刘辩又见了小麦良种的培育者,屯田校尉李业。
在接见的最后,刘辩拍板将二人拜为关内侯。
也就是如今李业的麦种还缺乏时间的验证,不然妥妥的封侯之功。
至于枣祗,哪怕说水稻秧苗移栽技术是受刘辩的提点,但在其研究农业的过程中,极大的加速了本就在发展过程的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四个字,看起来也很简单,但其中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从耕种的时节、种子和农具的选择,再到播种的方式、引水灌溉的时机,还有什么时候下地除虫除草,都是需要一步步试验总结出来。
在刘辩看来,待到将来,列侯亦可期也。
虽然枣祗和李业都不是因为军功而封关内侯的,但无论是此前马钧的列侯还是此次,都几乎没有人提出异议,毕竟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两者的作用绝对不逊于军功。
在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农业的重视之后,刘辩回到了皇宫之中。
他准备先去西宫拜见何太后,自从南阳一行之后,何太后整個人较以前都开朗了不少。刘辩到达宫室前时,还能听到里面传来的阵阵笑声,有妇人的,还有孩童的。
刘辩入内,只见他的两儿一女正轮番骑在一个木狗身上,玩的正高兴,而木狗设计精巧,竟然还能移动。
而在场陪着何太后的,除了刘辩的妃嫔之外,还有另一个刘辩有过数面之缘的人——黄月英。
对于黄月英,刘辩的态度有几分复杂,毕竟“抢”了人家的丈夫。
见礼之后,刘辩简单跟后宫中人说了一些耕田的经过的趣事——譬如身体一直不太好的董司徒并不服老,自诩年少时也有过耕田的经验,结果反而弄坏了耧车,好不尴尬。
好在后来董司徒总算找回了曾经的手感,也找回了丢掉的颜面——起码他耕种起来比以袁术为代表的几乎没有碰过农具的官吏强了不知多少。
当然啦,因为袁歆的缘故,刘辩并没有提起袁术的表现。
在场的氛围并没有因为刘辩的到来而冷却,只有黄月英,在妃嫔及宫女内侍之间显得有点格格不入。
未久,刘辩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就在他准备起身离开去处理公务之际,忽然有小黄门前来通报——连日大雨,汉中汉水溢,流人民!
这下,刘辩连一下耽误都无,立马回了云台殿。
而就在刘辩离开之后,听到水灾消息的黄月英心中不免有些为受灾的百姓担忧,并在心中盘算着她是否能为受灾的百姓做些什么。
这时候,与她友善的蔡琰同样面带忧色地对她说道:“过去郡国每逢灾祸,陛下常忧虑不止,汉中以稻为主,今正当收获,不知会不会有粮仓被汉水冲垮……”
黄月英在来雒阳之前,曾经听说过很多关于雒阳的传闻,其中特为尤甚的乃是奢靡……不过在抵达雒阳之后,黄月英不得不承认就算雒阳有作风奢靡的权贵,但起码皇帝和皇后都非奢靡之人。
这时,黄月英看着正被骑着的木狗,想到汉中道路和荆州的山地一样,都有崎岖难行的路段……或许,她可以尝试改进一下木狗……
第621章 救灾
且说待到汉中受灾的消息传到雒阳,刘辩第一时间召集官员组织援助,然而远水解不了近渴,真正处在救灾第一线的,还是汉中郡受灾的百姓和官吏。
“眼下大雨虽停,但日渐转冷,焉知不会再有一场雨……此地的地势还是低了,茅草亭也不足以御寒,哪怕把茅草屋建的低矮一些,也要确保能挡得住寒风雨水!”汉中郡丞杜畿对着面前几个负责营造灾民临时居所的小吏吩咐道。
在场的小吏皆是应命。
这几日,杜畿一直奔走在第一线,事必躬亲,用实际行动得到了人心。
杜畿京兆人士,原本是京兆尹陶谦的功曹,后来因为陶谦乡人曹宏等人借着京兆地震救灾时的贪腐之举而与陶谦闹得不太愉快……不过后来随着时任司隶校尉的张温插手,陶谦也意识到曹宏等人的罪行比他知道的要重得多,遂主动向杜畿致歉,并举杜畿为孝廉。
而杜畿的德行和才能都是一等一的,结合他在京兆功曹任上的政绩,很快就被除为汉中郡丞。此次汉水溢,他也是第一批抵达受灾区域的官员。
实际上,早在大雨连续数日不止之际,杜畿就联想到了当初的右扶风大雨,向太守苏固请求了亲自带人巡视河道。只可惜人力有穷时,待到降水超过了汉水汉中段的容载量,在一些低潜河段溢流而出,冲向百姓居住之所。
汉中已经好些年没有这样的大雨了,无论是官吏还是百姓都缺乏足够的警惕性。
但在杜畿的带领下,受灾地区的官吏和百姓被第一时间组织了起来。
只不过人手仍显得不足。
就在杜畿打算再度去动员百姓参与发水区的百姓搜救时,忽然有一个小吏急忙忙地奔来,向杜畿汇报道:“府丞,陈曹掾到了!”
“来的正好!”杜畿连忙亲自去迎。
贼曹掾陈调游侠出身,他奉太守苏固之命带着小吏和临时归他调配的郡兵前来参与救援。在见到杜畿把目前的救灾安排的井井有条后,陈调便没打算越过杜畿去做事了,而是询问道:“府丞,接下来,还有什么吩咐?”
按理说,杜畿作为郡丞,太守苏固仍在,他不该有太大的权力——但谁让杜畿有能力呢。陈调就在杜畿身上看到了他曾经接触过的巴郡太守荀攸的影子。
值此人命攸关之时,陈调绝不会因为他是太守苏固的一手提拔的心腹而忽视杜畿的正确意见,而且杜畿也的确是现场官职最高的官员。
杜畿此前在京兆尹担任功曹时就有过在地震后救灾的经验,今之水灾虽然和地震有所不同,但道理都是相通的。
“如今搭建临时住所的人手不足,需加派人手,风寒药物更是缺乏,当至汉中未受灾的县乡调用,有些百姓所共建的里中粮仓还能救下一些粮食,也不能放弃,且灾民安置之地须得防备贼人浑水摸鱼……”
听着一道道条理清晰的待做事项和注意事项,陈调就知道,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在之后的几天里,杜畿仍然事无巨细地参与着救灾的工作,大到灾民的安置以及对趁着灾情行劫掠杀人罪行恶人的审判,小到百姓家中因为大水而被冲散的牛马猪狗甚至是鸡。
而紧随而来的太守苏固见到杜畿如此能干,并未掣肘。民间也有自发团结起来共同抵御水灾的五斗米教信众,一些信众还献出了家中的房屋给灾民临时居住。
也因此,汉中郡上下一心,在第一时间就阻止住了灾情的延续。
当郑玄之子,已经是谏议大夫的郑益带着朝廷的一部分援助先一步抵达汉中之时,却发现汉中的局势超出了他的预料——即便是粮食,汉中一时之间还不怎么缺——外溢的汉水不可避免地冲毁了一些小型粮仓,让受灾区域的百姓谷粮继续为之一空,但汉中很大,受灾的只有三个县,苏固早就从其余各县调拨了粮食过来。
倒是被苏固带来迎接天使的杜畿注意到了被郑益带来的有些另类的鹿车。
所谓鹿车,即独轮车也。但郑益所带来的鹿车与杜畿印象中的不同,颇多繁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