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刘辩,三兴汉室 第395节

  云台殿中,刘辩对牵招如是说道。

  牵招拜道:“回陛下,校事部所查便是如此,车师国侍子的确犯罪。而苦主并未去寻雒阳县寺,亦未去找御史台在县中所设的府衙,径直去寻了司隶校尉处……伍校尉的确怀疑有党争的嫌疑,但却并未查到苦主背后有人指使。”

  当真是巧合?

  刘辩不太确定。

  他对牵招吩咐道:“让伍卿继续追查。”

  虽然刘辩很乐意看到这一切都只是巧合,但纵观历史,无论何时,人与人之间的斗争都不曾停歇。

  不过就算纷争不可避免,刘辩也希望能够控制住纷争的烈度。

  于是乎,在董府宴会的第三日,刘辩便在西园召开了另外一场宴会,遍请了来自关东、关西以及南北偏僻之地的高官名士大儒等,席间,刘辩专门与黄琬和董卓二人一起喝了一杯酒,算是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因有名士大儒参与,很快宴会便从吃喝向着讨论经典的方向一去不复返。

  刘辩见状,索性当起了主持。

  最终,宴会从白天开到了晚上,连饭都吃了两顿,直到散场时,许多名士仍意犹未尽。

  而经过伍孚和满宠的调查,确定了这桩事的确是个巧合,苦主确实可以找雒阳县寺或是御史台甚至校事部,但苦主听闻过黄琬的名声,这才找上了同样能管理雒阳的司隶校尉。

  伍孚人品好,在搞情报领域表现得会差一些,但满宠却是个专家。

  经过两人的论断,刘辩也基本相信此事就是个乌龙事件了,代表着不同地域的党争并没有这么快的兴起,应也无人敢在这个时候试探性地对提出重新的度田董卓发起进攻。

  一旦有人这么干了,那么其遭遇的反扑将不会来自于董卓,而是来自于刘辩。

  经过了这么一个小插曲,光熹十年看起来和九年一样,开局便很安稳。

  ……

  司马懿觉得自己一直活在诸葛亮的阴影中。

  从当初天子出巡在河内郡将他带走之际,诸葛亮就活跃在天子的身边。相比于他,诸葛亮毫无疑问更加耀眼,一举一动都更能牵动周围人的目光。

  对于这一点,司马懿倒是无所谓,相较于出风头,他更偏爱实际的利益——没错,在司马懿心中,诸葛亮就是爱出风头的人。

  事情是怎么变成这样的呢?

  司马懿想来,还是要从他自郎官被分配到雒阳当北部尉开始。

  如今的雒阳北部尉可是个让人挤破头都想干的职位,据不可靠的小道消息,这个职位能助人气运亨通。

  当今重臣曹操、刘备都干过。

  按理说,司马懿得了这么一个起点,该兴奋才是……然而雒阳县丞是诸葛亮。

  北部尉的确是一个能干出成绩的职位,单就一个“不畏权贵”的成就就很容易刷成……然而雒阳县丞是诸葛亮。

  雒阳在解除宵禁之后依旧大治,北部尉同样发挥着功效……然而雒阳县丞是诸葛亮。

  所有人都觉得这是诸葛亮的功劳,司马懿承认,在他担任北部尉之前,诸葛亮就已经把雒阳治理的很好了,但这并不代表所有的功劳荣誉都是诸葛亮的。哪怕他再不在意出风头,对此也觉得不爽。

  这天,雒阳的四部尉再度齐聚雒阳县寺,雒阳令卢槿一如既往放权给了诸葛亮,而诸葛亮则事无巨细地安排着各部尉的任务——

  “此前车师国侍子犯罪,苦主却并未直接来县寺报案,这是因为我等所为还有不足,诸位当铭记于心……”

  “近来因西域诸国国王在雒阳暂住,此地胡商又有增加……对于胡商犯罪当一视同仁这类的话我便不多说了,只近来有雒阳市井无赖欺一些初来雒阳的胡商不知内情,坑骗钱财,须得严查。”

  “尤以西部尉所辖金市为罪,当在金市增派人手……”

  司马懿听着听着,心中莫名有些烦躁,因为诸葛亮又开始了——在他看来,似这等巡查金市的事情,作为县丞的诸葛亮只需要提出要求,然后核查结果变形,若是再细心些,便告知下属解决问题的办法。可诸葛亮做的却更细更杂,就差指名道姓增派哪几个人去巡查了。

  等到诸葛亮说到北部尉时,一直觉得忍一忍无所谓的司马懿做了一个违背祖……违背自己习惯的决定。

  他决定不装了,摊牌了——“诸葛县丞放心,区区无赖子,绝不敢在雒阳北放肆,小事而已,何必劳得县丞这般关切,亲力亲为?”

  

  诸葛亮看了司马懿一眼,他的确没有在司马懿的辖区听闻此事,索性先避开不谈。

  待到把所有事情交待下去后,诸葛亮留下了司马懿。

  “仲达似乎对我有些不满?”诸葛亮的态度很温和,他自觉绝非刚愎自用之人。

  司马懿既然决定爆发,那自是不带装的:“请孔明把似乎去掉。”

  “却是何故?我自无凡事秉公处置,并无疏漏。”诸葛亮的确很不解。

  “孔明做事的确没有疏漏,正相反,还细致得很。以我之见,这雒阳县寺也不需要什么四部尉了,自都是摆设。县令自也不必设立,反正都是泥塑印章。”司马懿毫不客气地说着,“如此,还能县寺节省不少开支呢!”

  诸葛亮这才明白司马懿的意思。

  可他仍旧不解:“我将一众事情安排地井井有条,不好吗?我初来县寺之时,也曾试过放手让官吏们的施为,可到最后还是出现了许多疏漏,于是我便事事考虑周全,几无疏漏,这对于雒阳的百姓也是好事啊!”

  司马懿却不赞同诸葛亮的理论,他说道:“让官吏们去做,最开始肯定会有疏漏,及时监察弥补了便是,岂能因噎废食?如此县寺中的官吏与傀儡何异?”

  “言尽于此,孔明好生考虑吧!”

  说罢,司马懿起身离开。

第235章 给诸葛亮的答案(本章免费)

  “夫人,事情就是这样……司马仲达当面言我之过,我亦觉得他所言不无道理。想当初夫人也曾如此劝我,我也曾尝试着放权给下面的官吏,只是结果不如人意。”

  回到公主府,诸葛亮第一时间向妻子刘寿倾诉了烦恼。

  两种想法的碰撞让他不知如何抉择。

  “我若是见到官吏犯错,也会耐心指正,如此不也能培养官吏吗?”

  刘寿看到诸葛亮为此烦恼,颇为心疼。

  可在政事之上她顶多跟着刘辩和蔡琰了解过一些,并不精通,听诸葛亮说来,只觉得两个人说的都很有道理,分不出对错。

  若是其他事情,刘寿自然会偏向于诸葛亮,可问题是据刘寿观察,她兄长的做法与诸葛亮不同,反而更类似于司马懿所说。

  “不如我找机会问一问阿兄?”纠结之下,刘寿第一时间想到了找家长。

  “不可,陛下日理万机,岂能因此等小事烦扰?”诸葛亮道。

  刘寿见状,没有坚持,而是蹙着眉思索起来——两人之间的对错,须得找一个能够让人信服的人来论断,这人须得是干吏,且德行要好,不然肯定会因为她和诸葛亮的身份而在态度上有所偏颇。

  这一想,除了那些老臣,刘寿立刻想到了近年来最受重用的荀彧和贾诩。

  她对诸葛亮说道:“我听说尚书台的两位仆射都很贤能,阿兄一直都很信重他们,相信这个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应该不难。”

  诸葛亮听后应道:“夫人言之有理,那我们便择日去拜访……”

  “贾仆射。”

  “荀仆射。”

  说出了各自的答案之后,夫妻二人对视片刻,刘寿先问道:“夫君怎么会想着去见贾仆射呢?我听说贾仆射一向老成持重,不爱与人结交,听说好多官员都怕他。”

  诸葛亮答道:“贾仆射昔日建立校事部,能力非凡,平日里又谨言慎行,不会泄密,若能求助于他,必能有所收获。至于惧怕他的官吏,多半心中有鬼吧。”

  “夫人又是为何选荀仆射呢?我之所以未选荀仆射,只因近年来朝野常有颍川乡党的说法,我并不知真伪,暂时也没法探究,是以只能先避开。”

  刘寿答道:“荀仆射是真君子,这可是当初阿父和阿兄一起确认的事……”

  刘寿向诸葛亮介绍了当初宪帝同刘辩的那场关于荀彧与其妻唐氏的赌约。

  两边说了各自的理由,一时之间竟没有定论。

  这时候,刘寿忽然想到刘辩曾经对她的教诲,当即一拍手说道:“夫君,不必纠结,那就两人都拜访好了!”

  ……

  “孔明可知吏部是如何提拔迁贬官吏的?”荀彧问道。

  正在通向不惑之年的荀彧仍是谦谦君子的作态,诸葛亮坐在荀彧的面前,仍能闻到荀彧身上传来的淡淡香气,这并不显得突兀,反而让人觉得荀彧就该是这样。

  “是以考评为依据,能者上,庸者下。”诸葛亮答道。

  “正是如此,世间之贤才,多为璞玉,需加以雕琢方能显露华彩。”荀彧笑着说道,“朝廷法度尚且如此,孔明如今只担任县丞,凡事可无巨细皆管之,可若是他日为太守、为刺史、为公卿……也能如此吗?”

  诸葛亮想了想,觉得他未必不能。

  不过他已然明白,荀彧更偏向于司马懿的道理。

  ……

  “这世间之人多为顽石,琢磨起来其实很简单,只需把他们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便能发挥其用。所谓人尽其才,在我看来,实是人尽其用,使之不犯错,便放对了位置。”

  贾诩手抱腹前,缩进了衣袖之中,看起来就跟一个和善的富家翁一样。

  

  诸葛亮当然不会如此觉得,他正虚心地听着贾诩传授的经验。

  “而顽石之中,总有些比别的更亮,久之便将其擢选出来,放在别处。只要不做揠苗助长之举,孔明又何必忧虑呢?”

  “或许十年之后,孔明回首今日之事,说不得还会想笑呢!”

  ……

  待诸葛亮先后拜见完两位仆射,刘寿连忙问起诸葛亮可有所得。

  诸葛亮先是点头,又是摇头,直把刘寿给看糊涂了。

  夫妻俩闹腾了一阵后,诸葛亮才说出自己的答案:“其实并无绝对的对错之分,两位仆射所言皆是适合他们的办法,而我,自也有我的路要走。”

  “为政之道,博施广采,兼收并蓄……于我而言,则是有过则改。”

  刘寿瞧着侃侃而谈的诸葛亮,面露笑容,眸中似乎只装得下一个人了。

第236章 此去经年

  (其实本书想写的内容都写的差不多了,剩下的会写些小故事吧,以作收尾)

  却说当今天子务实,长久下来,直让太学的氛围也少了些华丽刻板。

  太学生议政几乎称得上是汉家以来的传统了,此前虽因为种种原因对此有过打压,但终究没有断绝此路。

  这里毕竟是帝国的人才培养基地,更是寒门子弟的一大晋身阶梯。太学生们多怀有一腔热血,风华正茂,挥斥方遒。

  到如今,即便有家学的大族子弟,往往都会到雒阳太学一行,按照时兴的说法,这叫不落后于时代。

  不过比之以前,现在太学生们的议政内容其实相对克制,起码不会像十来年前一样动辄某某阉宦党羽,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毕竟这不是有圣君在上嘛!

  真要在骂什么天子身边有奸佞小人,那就要问一句了——你敢指名道姓说是谁吗?

  以往骂公卿近臣可以扬名,可现在,时代变了。

  而这一日,太学却又热闹了起来。

  只因为近期雒阳又有了几条“热搜”。

  而虽成为太学生才两年半,却以性情刚直、言辞犀利而闻名的右扶风法正法孝直却是在这日号召太学生们议论此事。

  太学中一间本用来上课的教室中正座无虚席。

  这所议的第一件事便是侍中樊陵的身后名。

  樊陵终究没有等到运河修成的那一天。

首节 上一节 395/3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