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刘辩,三兴汉室 第53节

  有傅燮在,重新召集羌人再次屯田的政策进行得很顺利。

  因为气候变迁,凉州小麦、粟米的亩产普遍只有一石有余,即便是最好的水浇田也已经达不到昔日亩产三石的水平,更别说有些土地只能种些大豆小豆。

  不过产量虽低,人也少啊,人均能耕种的土地便多了。

  汉阳有姜、阎、任、赵四姓,为郡中豪族,最有声望。

  并非所有凉州的豪强大族都愿意被“裹挟”入羌人叛乱。

  如西县赵氏,便有赵融接任董卓为右扶风,且朝廷又增加了凉州子弟入朝为郎官的名额,赵氏族人自然是更愿意跟着赵融走仕途之路。

  原本汉阳郡的郡县官吏就多为本地豪族之人充任,如今傅燮为凉州刺史,他没有重用家乡北地郡的士人,而是更多地吸纳了汉阳人为刺史府的从事佐吏。

  如说还未出生的姜维的父亲姜冏,便被傅燮征辟为从事。

  在这些政策之下,汉阳郡逐渐摆脱战乱的影响,步入正轨。并且陇西郡靠近汉阳的几个县原本就在平叛时被汉军收复,而今也被纳入掌控之中。

  在朝廷给钱养的五千步骑外,随着本地屯田面积的扩大,势必能供养更多兵力。

  总体而言,实乃生机勃勃、万物竞发。

  叛军当然看不得这些。尤其是如今占据叛军首领位置的韩遂和马腾,二者都是汉人豪强出身。

  若是羌人都被朝廷争取走了,他们还能靠谁造反啊,总不能指望郡均人口两三万的汉人吧。

  他们必须得急。

  为了破坏傅燮以屯田等方式安抚招揽羌人的谋划,韩遂与马腾搁置矛盾。二人在金城郡指着大河发誓,要齐心协力地结盟,不得互相背叛。

  于是,自年初开始,叛军再次兵出金城。

  汉阳太守孙坚屡屡率兵与叛军在陇西和汉阳金城两郡交界处交锋。

  因没有监军等额外因素影响,他虽不能说百战百胜,但也是胜多败少。叛军的兵锋再也没有抵达过冀县。

  可孙坚也因身先士卒,屡次负伤。

  凉州与汉阳郡共治冀县,傅燮听闻孙坚出征去攻打叛军,负伤归来,第一时间上门探望。

  

第101章 江夏蛮反

  傅燮被郡守府的仆从引领还没走到正屋,孙坚便被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搀扶着,亲来迎接。

  傅燮见状,便稍稍放心,能走动,说明问题不大。

  他们两人配合的时间快到一年了。虽表面上两人的官职是刺史和太守,但实则是傅燮主政事,孙坚主兵事,一文一武,共同主导。在这个过程中,孙坚的确没有参与政事,基本只会在准备率军出击前与傅燮商量能供给多少粮草。

  所以傅燮还是非常希望孙坚别出什么意外的。

  他还是忍不住劝说道:“文台为一军之帅,先登之事还是交给别的勇将为佳。”

  孙坚不以为意,笑道:“将为兵之胆,我作为主将冲在前面,麾下兵将岂有不跟随我奋勇杀敌的道理。”

  搀扶孙坚的少年对他的话也一脸的认可。

  这不是傅燮第一次劝说了,傅燮也知劝说不动,索性不再多言,只道了一句:“伯符倒与你一模一样。”

  孙坚闻言爽朗大笑,疏忽中不小心牵引到伤口也并不在意。

  “文台且先好好休养……”

  傅燮原本打算回头去向孙坚麾下吴景、韩当等人询问战况如何的,但孙坚却不想耽搁,道:“既然来都来了,正好与你说说陇西的情况。”

  待双方坐定,孙坚道:“此战最大的收获当属陇西李氏愿意弃暗投明,有了李氏相助,陇西郡治狄道县便能牢牢掌握了。”

  近一年,他们与叛军最主要的争夺点便是陇西郡,而在汉人豪强对羌人普遍有很大影响力的当下,对当地豪强的拉拢十分必要。

  傅燮很是激动:“狄道县既下,拿下陇西郡便是时间问题。日前皇甫公遣人送信询问凉州状况,如今有了文台带来的好消息,我便好回复皇甫公了。”

  “我见皇甫公信中提及,太子殿下有意在三辅以当地羌人、匈奴人屯田,我稍后便回信给皇甫公。”

  一直在一旁的孙策忽然开口道:“傅伯父,阿父,小子有一言不知当不当说。”

  傅燮原本就觉得孙坚虎父无犬子,闻言马上道:“伯符尽管直言。”

  孙策道:“皇甫公写信透露太子殿下的意愿,一定是有想要屯田的想法。汉阳的官吏大都很了解如何屯田,傅伯父完全可以向皇甫公推荐其中有才能的人。这样不仅能帮到皇甫公,被推荐的人也能更好的施展才能。”

  傅燮其实原本就有这方面想法,只是没说出来。孙策小小年纪就能想到这一层,在他看来已经属于少年英才的范畴了。

  他半是称赞半是调侃道:“伯符以后的成就一定会超过你的父亲。”

  孙坚则道:“若非见伱将别成带在身边言传身教,让人羡慕,我原本是没想把伯符带来凉州的。现在看来,再让伯符在我身边两年,待我太守任满,伯符年纪也够了,刚好举他去当郎官。

    ”

  ……

  雒阳,秋分之后,农家便开始陆续播种小麦了,刘辩正准备作作秀表演一下亲农桑,顺便借此机会深入了解一下现在的农具,但一则来自荆州的急报打断了他的行程。

  “江夏蛮反,侍御史田丰遭遇江夏蛮袭击,生死不明。”

  刘辩第一时间召集了卢植丁宫等人,他没想到朝廷派出去的使者竟还真有出事的,而且出事的还是田丰这么一个有名的谋士直臣。

  “荆州已经召集郡兵准备平叛,诸公如何看此事?”

  樊陵见刘辩言辞间难以掩饰的愤怒,马上说道:“必须严查御史遇袭一事,江夏蛮族早不反晚不反,偏偏在御史巡察之时造反,天下哪有这么巧的事!”

  丁宫也道:“是有些过于巧合了。”

  卢植建议说:“数日前太尉上书,尚在扬州,可使太尉入荆州主管平叛事宜并调查田丰遇袭之事。”

  刘辩无论如何也说服不了自己这是件巧合之事,他说道:“我也认为此事有疑,既然诸公与我意见一致,当以最坏的情况来决定朝廷的应对。”

  一旁的董重虽觉得他并不十分怀疑,可终究没提出异议。

  何苗问道:“殿下所言最坏的情况是指?”

  刘辩一字一顿:“有人假借江夏蛮造反,攻杀御史!”

  在刘辩记忆之中,古往今来的此类案例太多了,连后世都无可避免。

  哪有这么多意外。

  “我意遣西园一校尉部入荆州,会合太尉,诸公以为如何。”

  丁宫与樊陵等人面面相觑,没想到刘辩这么直接。

  丁宫试探着说:“过去荆州蛮乱,以州郡之力足以平息,纵使当真有人借机袭击朝廷使者,有太尉马公在,足以查明真相。”

  “地方平乱,若用人不当,往往旷日持久。昔日荆州区星等人反叛,尚需朝廷派盖元固至长沙领军平叛,不如早做准备。就算真是意外,也能早日平叛。”

  刘辩记得,刘表单骑入荆州就是明年的事,那时候荆州已经宗贼林立了,他可不相信宗贼凭空冒出来,必然是现在已经有了,顶多是现下隐藏起来了。

  不如趁此机会打击其中一些冒头的。

  丁宫面对刘辩的反驳,像是被说服了,不再多言。

  马日磾虽是太尉,在当太尉之前还是北军五营之一射声营的校尉,但实际上并没有领兵打仗的经验。

  何苗则问道:“殿下属意由何人领军?”

  目前西园校尉有曹操、冯芳、夏牟、黄忠四人。

  其中,冯芳自不必说,曹节的女婿,关系户。夏牟能力不行,历史上因分赃不均被乱兵所杀。黄忠其实也算是盖勋的关系户,资历稍显不足,且是荆州南阳人。

  因此,留下的西园校尉中,能派去荆州的只有曹操了。

  在刘辩点名曹操后,卢植提醒道:“殿下欲动用西园校尉部,当以快马上书陛下,征得陛下同意。”

  “卢师所言极是,我这便写奏书!”刘辩一时情急,竟忘了还有请示灵帝这一茬。

  写完奏书之后,刘辩说道:“可先做好出征准备,待到父皇批复奏书,便可立即出发。”

  

第102章 先入为主

  虽然在理论上让曹操带西园兵去荆州平叛一事还没得到皇帝的批准,但实际上,在刘辩的命令下,粮草、冬衣等军备的准备工作已经在进行中了。

  朝中上下没有哪个人敢以“皇帝未准”为名进行拖延的,而且近些年不间断的派军平叛让相关的官员对于这些事驾轻就熟。

  本该主导这一切的太尉虽不在,但太尉府的工作仍在长史的署理下平稳地进行着,此外,三公府在设计之初在权责上有一定的重合,司徒、司空也能监管。

  刘辩再次召见曹操。

  这次是在云台殿。

  丁宫卢植等人都不在殿内,他们不可能每天从早到晚都在云台殿办公,就算他们扛得住,刘辩也担心自己过劳早卒。

  此时在云台殿内陪着刘辩的是东宫的两个中庶子,贾诩和荀彧。

  曹操对这两人并非一无所知,不说他平时交友广泛,曹嵩现在还担任着太子率更令呢。

  他对这两人的出现并不意外。

  “臣中军校尉曹操拜见殿下。”场合正式了些,曹操的态度也严肃了不少。

  刘辩对曹操的态度一如既往的友好,见礼赐座之后,他问道:“孟德麾下的兵将准备的如何了?可还有什么缺漏的,尽可以直言。”

  曹操答道:“臣代将士们谢殿下关心,众将士已经打点好行装,准备妥当,只待军令下达,便可出发可为国家扫平叛逆。”

  有尚书台和三公府在,在中央做到政令畅通还是完全没问题的。

  刘辩又问道:“对于此次江夏蛮叛,袭击御史,孟德如何看待?”

  曹操对于这个问题早有准备,他回答道:“臣以为,御史遇袭,荆州刺史部以下,及叛乱地江夏郡、南郡郡县长吏难辞其咎,皆当论罪。”

  “朝廷使者竟能遇袭,荆州之乱,世所罕见。当用重典,以昭朝廷威严。若不如此做,恐怕将来其他州郡会效仿,朝廷威严也会受到挑衅。”

  刘辩原本觉得自己派兵去荆州平叛,并以太尉马日磾亲往荆州坐镇,主导平叛事宜和调查事情真相,这已经算是够重视够强硬了。

  却不曾想曹操更激进。

  刘辩虽认为田丰遇袭不是意外,但并不太信荆州上下全都参与其中。这些人未必全是敌人,能争取还是要争取的。

  而且荆州的已经开始平叛了,若贸然将郡县长吏治罪,会影响平乱的进度。

  不如等太尉抵达后慢慢调查,有西园军的配合,无论当地的长吏有没有参与,或有多少人参与,都好处理。

  这是刘辩和卢植等人商量的结果,太尉加上西园军足以向外展示朝廷的威严。他事后也以此和贾诩、荀彧商量了一下,两人都很认同。

  他询问贾诩和荀彧关于曹操建议的看法。

  荀彧道:“目前朝廷对江夏蛮叛背后的原因了解不多,尚未知何人参与其中,岂

    能随意治罪?便是要论州郡长吏不能安抚地方之罪,也该在太尉调查之后。”

  荀彧虽认为当今的刑罚体系跟不上时代了,但他更希望改的是法度。

  贾诩则道:“曹校尉所言之法如雷霆,可一击奏效,却牵连甚广。”

  可以,但没必要。

  刘辩虽不打算接受曹操的建议,但对曹操这种以国家为出发点考虑问题的行为,还是要给予肯定的。

  赞赏之余,他又同曹操交待去荆州的主要任务。

  其实刘辩知道曹操对此应当是一清二楚的,左右不过两件事,平叛和协助查案,但总要说清楚。

  最后,他强调说:“我曾听闻江南宗贼众多,有劫掠郡县之举,卿此去荆州,可多为留意。”

  曹操应下不提。

首节 上一节 53/1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