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刘辩,三兴汉室 第71节

  “大舅走了之后,辩儿遇事可多同叔达联系,叔达性格不像我这般粗疏,能帮上不少忙……”

  说完,何进就要抽开手拜别离开。

  但刘辩并没有放手。

  而是说道:“我听说大舅为了避免有人说闲话,未曾让咸表兄入仕,明日便让咸表兄先去东宫吧!”

  何进立马停下了要走的动作。

  刘辩终于露出了笑容:“明日,我会拜大舅为前将军,虽不如大将军尊贵,却也勉强配得上大舅。”

  何进抽了抽嘴角,跌宕起伏之下,忽然有几分释然。

  可他想笑却笑不出来,只能苦着一张脸,也就是在晚上,看不太清表情。

  “接下来这段时间,大舅若是觉得闲来无事,不妨静下心来想一想,大舅的志向究竟是什么?抛开旁人的扰乱,大舅终究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像我啊,就希望我汉家百姓能够不用日日担忧衣食无着,若真有那一天,也不枉我来此一遭……”

  

第133章 后续

  “辩儿还愿意让大舅帮你?”何进听懂了刘辩的言外之意。

  “为何不愿意呢?”如果何进真的能摆脱对虚名的追求,未必不可重用。

  何进带着满满的心事,在荀彧的带领下离开了。

  “走吧!”刘辩对着赵云说道。

  当了半天透明人的赵云在离开之前终于忍不住问道:“殿下,真的会有人人不愁衣食的那一天吗?”

  久雨初晴,雒阳之上的天空分外透彻,月亮隐没,留下满天繁星。

  “会有的。”刘辩郑重地说。

  “会有的!”

  这一夜的雒阳并不平静。

  刘辩回到掖庭,董太后与何皇后都还在,灵帝卧在榻上闭目养神。

  何皇后第一时间投来问询的目光,刘辩朝她微微点了点头,走到榻前。

  西园,蹇硕召来七个校尉,拿出了他接到的诏书,宣布道:“陛下有令,自即刻起,全军轮流着甲,等候诏令。”

  稍后又将诏书交给了七人轮番观看。

  七位西园校尉心思不已,但明面上皆无异议。

  蹇硕又道:“此诏书乃是机密,不得外传,各部严守军营,未来数日若无诏令,军营之内只许进不许出!本校尉会加紧巡查,违者军法处置!”

  七校尉尽皆领命。

  如袁基这样知晓宫中消息的有所猜测,可他终究被困在军营之中,不能知道更多消息。

  但如刘备黄忠这种缺乏信息来源的,他们唯一知道的就是白日里得到驻守军营的命令。

  唯一的共同点是,他们都觉察到了山雨欲来的气息。

  ……

  次日,何进请辞大将军的奏书一早便入了尚书台。

  卢植虽不知发生了什么,但仍第一时间将奏书递给了早早来到云台殿的刘辩。

  刘辩也松了一口气,何进终归没有那么大的野心。能够不动兵戈,是最好的选择。

  没有搞什么三辞三让,刘辩第一时间批准了何进所请。

  然后如约任命何进为前将军。前将军位同九卿,并无开府之权。

  这些刘辩没有同卢植商量,而卢植也没有多问,只做了他作为尚书令的本职工作。

  随着诏书抵达大将军府,原本只在大将军府为属官之人,称得上当场失业。

  何进出乎刘辩意料的果断,只召集了他的属官宣布了他辞任大将军的决定,连经由他举荐的故吏都没知会。

  随后,在何进宣布他要静心休养之后,曾经的大将军府,现在的前将军府便紧闭府门。

  最受何进看重的袁绍人在北军中暂时不便前往,常作为二人信使的大将军府门客张津也吃了闭门羹。

  唯有车骑将军何苗得以入府,但很快就离开了。

  何苗离开之后没多久就出现在了云台殿。

  他此前并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何进也没有同他多说。

  “殿下,这是兄长让我转交给殿下的,上面记录了一些原本大将军府的属官履历。兄长说,其

    中还是有一些可用之才的,殿下可择而用之。”

  刘辩接过何苗手中的绢帛:“替我谢谢大舅。”

  何苗点头称是。

  刘辩翻开绢帛,好多他熟悉的人名,陈琳、孔融、王匡、伍孚等等。

  他看了一会,见何苗没什么动作,问道:“大舅告诉二舅昨天发生了什么了吗?”

  何苗摇了摇头:“我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我相信,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兄长以前性格爽朗,不拘小节,惯爱结交豪杰游侠,那时候何氏在地方上只能算个豪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后来皇后入宫,殿下出生,何氏骤贵……这本是一桩天大的好事,可不知什么时候起,兄长变了,他成了原本会高高在上俯视我们的人……”

  曾经,何进一度与宦官结为盟友。

  但这一切后来都变了。

  “二舅愿意当大将军吗?”刘辩忽然问道。

  骠骑将军名义上终归要高过车骑将军一席。

  ……

  傍晚,袁绍终于得空去拜见大将军,却依旧不得见。

  此后数日,袁绍依然无功而返。

  西园的戒备持续了数日后方才恢复了常态。

  不仅如此,雒阳的城门处,外城郭的道路关卡处原本突然变得严格的检查又重新松懈回来。

  但只有这些长期处在进出位置的人才知道,这几日,来往的朝廷驿马变多了。

  河东郡。

  在盖勋的治理下,此地逐渐清理了前任太守留下的狼藉。

  当雒阳开始整顿底层乡吏的消息传到河东时,盖勋选择效仿。

  他手握郡兵,靠着打出来的威望,整顿很是顺利。

  只是他没有太学生作为补充,只能选择名声好的当地人,同时严加监管。

  这是一些廉洁太守治理地方的常态。

  能用的人就那么多,总不能让一个大字不识的人去统计各家的田亩户口和应缴赋税吧!

  而现在,监管吏治又成为盖勋的工作重点。

  之前持续数月的阴雨,河东郡大半地方也在波及的范围之内。

  虽很幸运的没有影响小麦的播种,但在此期间和麦轮种的大豆种植只能被迫放弃,大豆产量虽低,只有麦的不到两成,却也是百姓必要的口粮。

  盖勋虽不明白大豆的生长能增加土地的氮肥含量,却也知道受阴雨影响,明年小麦的亩产必然会降低。

  若非朝廷减少了受灾地区百姓所需缴纳的两成算赋,盖勋都打算为此上书了。

  虽然减的是算赋而非田租,但盖勋并不在乎。

  他在乎的是乡官里吏有没有履行好朝廷的政令,有没有将朝廷减免的算赋中饱私囊。

  在征收算赋时,朝廷考虑到百姓没有那么多现钱,往往会将算赋分割成月。这本称得上仁政,但却给乡吏提供了压榨百姓的操作空间,也为监察带来了难度。

  民生艰难。

  盖勋如何愿意朝廷的善政毁于奸吏之手。

  盖勋收到朝廷最新的公文时正在田间走访,郡中官吏大都出身本地,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包庇行为。这是盖勋时刻警惕的事情。

  他与方才交谈的农夫道别,打开公文,神情严肃起来。

  其上要求他留意河东周边的军队动向,尤其是并州方向。

  盖勋其实对并州早有留意。

  得益于汉军对于休屠各部的打击,不愿听从王庭命令的一众匈奴部落暂时不敢袭扰河东。诸部落希望其推选的首领能够取代羌渠成为新的单于,只是一直没有得到朝廷认可。

  而在朝廷的角度,只要其能对抗鲜卑,也不愿意为了羌渠浪费兵力钱粮。

  在此种情况下,盖勋在施政之余,一直关注着西河郡匈奴人的动向。

  南匈奴人大多已经习惯了在并州的生活,盖勋出身凉州敦煌郡,他深知一旦出现天灾人祸,若无防备,这些不受控制的胡人将会造成多大的祸患。

  而在阴阳易位的当下,出现天灾的概率太高了。

  

第134章 并州现状

  盖勋见识过度辽将军董卓的跋扈,也曾将此事上书,但因战功,此事也如他预料那般不了了之。

  但就这份公文将重点放到了并州来看,盖勋觉得他的苦心没有白费。

  这让他颇有几分成就感。

  盖勋收起公文,对着车夫吩咐道:“去下一个乡里。”

  虽面上不动声色,心中也早有准备,可此时盖勋心中已经极为愤怒了。

  他三令五申,要求乡官里吏必须向百姓宣告朝廷减免算赋的诏令,可他此前连问数人,并无一个农人知道这项诏令。

  这还是他整顿过乡吏后的情况。

  此处还隶属于郡治安邑县内,郡治之外,情况只会更加恶劣。

  盖勋愿意把他们往好了想,或许本月的算赋会依照诏书减免,或许被他今日巡查田间的举动威慑,不敢再行贪私之举。

  如若不然……盖勋可是听说了关羽在河内郡清查的顺风顺水,民间风气为之一变,甚至民间已经出现了歌颂关羽,期盼关羽出现在身边的歌谣,歌谣的内容朴实无华,可也正是如此,才显得真实……

  那就别怪他去请关云长了。

  就是不知太学生们愿不愿意屈尊来到河东郡了。

  ……

  隋唐五姓七家内部结亲,以彰显门第显贵。

  与之相对的,如果母亲身份低微,母族没有存在感,那么子女便天然不受重视。

  公孙瓒便属于此种情况。

  公孙氏是当地豪族,但公孙瓒只能从郡守府的小吏书佐做起,虽然这已经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起点了……

首节 上一节 71/1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