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刘辩,三兴汉室 第76节

  这时,于夫罗事先收拢的人起了作用,在他们的迎合下,于夫罗一时之间仿佛成了众望所归。

  当然,真的众望所归是不太可能,王庭与诸部的矛盾不是这么容易解决的。

  但在此时选择拒绝的部族首领已经成了少数派。

  董卓见时机差不多了,又宣布道:“如有不愿者,尽可以带着部众离开,老夫绝不阻拦。愿意与老夫一同迎击鲜卑者,由老夫供给粮草,战而胜之后,朝廷定有赏赐!”

  说是绝不阻拦,但众人看着董卓半眯着眼睛缓缓扫视的模样,谁会当真?

  事实证明,匈奴人中还是有勇士的,而董卓也真的如约放其带着部众离开。

  如此之后,接二连三地有人离开,等到最后董卓估算了一下,走了不到四分之一。

  大都是活动区域在南边的部族,董卓早就安排了人记录他们的来处。

  对于北边的部族来说,哪怕汉室不集结他们,他们为了生存也是要和鲜卑人作战的。

  就在董卓发挥自己的手段,纵横捭阖,解决了这一场由他亲手造就的危机没两日,他正带着汉匈军队准备迎战鲜卑。

  董卓认为自己的应对非常好,对于他来说,想要让于夫罗在对鲜卑的战事中立下首功,不算难事。

  从军多年,他这点自信还是有的。

  然后他得知了消息,朝廷的援军到了。

  “新任使匈奴中郎将曹操见过将军!”

  不仅董卓愣了一下,听完此话,正在军中的王柔也是一脸懵逼,曹操是使匈奴中郎将,那他是谁?

  然后王柔才从他的继任者手中拿到朝廷的诏令,调其入雒阳,为议郎。

第140章 并州事毕

  对于曹操来说,自从他的父亲曹嵩当上司空之后,他就开始东奔西走的忙碌起来。

  幽州、京都雒阳、荆州,再到如今的并州。

  曹操今年三十有五,正是他精力最旺盛的时候。他非但不觉得疲惫,反而希望身上的重担越多越好。

  曹操与董卓都讨伐过黄巾,但两人见面的情况并不算愉快,当时曹操在皇甫嵩麾下,董卓因战败成为阶下之囚,而皇甫嵩是去接替董卓的。

  不过如今这种境况,二人自不会谈这种故事。

  曹操热情地向他的新上官介绍同僚:“此乃西园右校尉黄汉升,太子殿下听闻鲜卑有异动,特意派吾二人率兵相助。”

  董卓看着黄忠身旁的大弓,笑着道:“当初老夫与黄校尉也有过一面之缘,知道黄校尉壮士也!”

  他说的曾经联手攻打白波贼和休屠各时之事,但当时两人并无什么交流。

  “将军谬赞!”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黄忠拱手回应,他的确有些没想到董卓会记得他。

  明面上董卓依旧保持着笑容,他还没忘祝贺王柔在雒阳一展抱负。

  可他心中却染上了一层阴霾,他本以为已经应付过去,就连侍御史司马防都没找出什么疏漏。

  但就曹操来的速度而言,董卓发现,朝廷一开始就没相信他。

  袁隗到底在干什么?

  董卓已经开始怀疑为他做这些是否值得了。

  曹操同样也在笑。

  他很清楚自己的使命,在防备鲜卑入寇、匈奴反叛之外,他最重要的目标就是他的现在的上官董卓。

  他还带了另一份诏书,只等着在安抚住南匈奴部众之后向董卓宣读。

  在之后,他的重心才会放到南匈奴身上。

  离开雒阳之前,太子曾找他一见,对他提出了四个字的要求——“移风易俗”。

  ……

  刘辩对于董卓不可谓不重视,有两千人的中央军精锐,而且还有不太可能与董卓一条心的公孙瓒相助。

  只求无论如何都要将董卓召来京中,去掉他的兵权。

  就连位置刘辩都给董卓定好了——南匈奴一事处理得好就是大鸿胪,万一处理不好就先来京述职再说。

  大鸿胪是九卿之一,听起来不够出名,但其能管的范围并不少,掌诸侯及四方归义蛮夷外国使者、郡国上计、治百郡邸等。

  所谓百郡邸,即各郡国的驻京办。而郡国上计在实际层面上往往是大鸿胪协助司徒处置。

  换句话说,大鸿胪地位够高,但真要想搞出点幺蛾子,也没那么容易。

  在考虑新的使匈奴中郎将人选时,刘辩思来想去后还是选择了曹操。

  曹操对待胡人是有一手的,当时的他又如何能考虑到后来人会那么拉胯呢!

  并州,在曹操到来接任使匈奴中郎将之后,董卓感觉不对劲起来。

  曹操不是庸手,在幽州的战事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尤其是在整治军纪方面经验丰富。

  他接替王柔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整治使匈奴中郎将所率的一千具甲骑兵中的贪污问题,有朝廷大义和两个校尉部在,曹操毫无畏惧。

  此举卓有成效,立马为曹操赢得了士兵们的拥护。

  又在军中安排夏侯惇等亲信,提拔原本军中的干练士卒,一系列操作下来,此装备了五百皮甲五百铁甲的千骑战斗力不降反增。

  曹操满意,董卓就很烦躁了。

  本来这千骑实际上是归属于他指挥的,如今却多了一个如同天使的曹操。

  虽说理论上当以他的度辽将军为主,可谁让曹操身上的西园校尉之职还没去呢。

  而且董卓很明白,曹操看似对他恭敬有礼,却也仅此而已了。

  怀着这样的忧虑,董卓的心情不是很好。他考虑到了最坏的那种情况,即曹操与黄忠就是朝廷派来接替他的。

  如果是再让他带着军队去往别处也就罢了,可若是最坏的结果——召他入朝……

  造反,他是决计不敢的,只有拖延才能维持得了现状。

  可一旦拖延,不说能不能瞒得过曹操和黄忠,董卓必须面对另一个大问题,当时他向诸部许诺由他为攻击鲜卑的部族提供粮草,可若不速战速决,他哪有这么多钱粮,把他家产全花光了也不够啊!

  而且,他看曹操整治军中贪污的架势,就粮于民肯定是行不通的,也没这么多民供他劫掠。

  进退两难。

  都怪袁隗!

  若非董旻远在雒阳,董卓都想要揪着他的领子骂上一顿了,这送的不是信,而是他董仲颖的催命符。

  

  董卓最终放弃了拖延。

  对鲜卑的战事进行的很顺利。

  鲜卑人原本就没有大肆入侵的打算,仓促出兵兵力有限又是客场作战,自然讨不了好。

  于夫罗也如同董卓计划的那般取得了头功,在名义上获得了所有参与此战诸部的拥护。而羌渠在,于夫罗自然就有理由不当单于,董卓总算解决了自己搞出来的麻烦。

  虽然仍有部分南匈奴部族依旧选在脱离王庭,但此时这些部族已经反过来变成少数了。

  在回西河郡的路上,因计划的成功牛辅很是兴奋,他的眼光远没有董卓那般长远,但相处久了,却还是看出了董卓的忧虑。

  牛辅问道:“大人,此战功成,可不必忧心朝廷追责,大人有功无过,缘何叹息?”

  董卓此时少见地在牛辅面前露出了一丝疲态:“事急从权之说终究只骗得了自己,老夫此次终归是大意了。”

  “大人,何以至此啊!”

  董卓望着焦急之情不似伪装的女婿,拍了拍他的手臂:“事情未到最后一刻,有转机也未必可知。”

  但他始终没有等来转机。

  待回到匈奴王庭所在,被召集来的匈奴诸部也各回各家,并州刺史公孙瓒带兵看似珊珊来迟,实则来的恰到好处。

  曹操这时才掏出了他携带的另一份诏书。

  这份早已准备好的诏书不看内容就意味十足。

  诏书以董卓迁为鸿胪卿,其麾下军队暂由曹操接管。

  曹操的行为属于是装也不装了,相当于直接告诉董卓,九卿之位朝廷早就已经为君备好了,请君入雒阳。

  由不得董卓推托拒绝。

  宣读完诏书后,曹操祝贺道:“操在此为将军贺!太子殿下知人善用,以将军之才能,九卿既得,三公亦不远矣。”

第141章 董卓入京

  如果说曹操的祝贺还带着几分真情的话,那么公孙瓒就满是嘲讽了——

  “某也在此预祝董将军……哦不,鸿胪卿早日荣登三公!”

  “那老夫就借孟德吉言了!”董卓只回复了曹操,不理公孙瓒。他还想着,能否再拖延一下……

  在董卓的暗示下,马上就有军司马胡轸拜道:“若将军去雒阳,军中的胡人义从又该如何自处,恐会造成祸患啊!”

  曹操闻言,上前一步,呵斥道:“朝廷不需要一人之私军!”

  一句话便让胡轸不敢多言。

  转头又问董卓:“董公如何看?”

  董卓看着虎视眈眈的公孙瓒,他知道,曹操与黄忠早有准备。

  稍作试探之后,董卓深知雒阳他已经不去不行了,除非他想要刀兵相见。但他见识过曹操和黄忠的水平,不说以后,面前这关他都没把握。

  他缺乏腾挪的空间。原本他还打算让军中的匈奴人羌人哭着挽留他,如今看来,必然也不管用了。

  董卓是果断之人,既做了决定,那便贯彻到底。

  与其被逼着离开,闹得难看,不如主动一些,只要朝廷无法对鲜卑使者的存在证伪,那他董仲颖就有功无过,这九卿他也当得!

  “老夫惭愧,竟使得朝廷为我一个武夫空置大鸿胪……事不宜迟,老夫该当即刻出发雒阳,怎么能让朝廷空等呢!”

  他将女婿牛辅、侄子董璜等人都留在了军中,匆忙之间老母和孙女自然也带不得了。

  临走前,董卓拉着曹操的手,叫来牛辅,说道:“孟德,我家人尽在此处,要多蒙君看顾了。我的部下中有不服管教之人,孟德尽可以处置。我这女婿是个实诚人,孟德可时常提点他……”

  最后,董卓只带着少许仆从前往雒阳。

  而黄忠,则率部一路同行。

  董卓并未选择从太原郡走,而是顺着黄河南下,借道河东郡。

  董卓曾为河东太守,但他此次入河东,却感觉此时的河东与当年略有不同。

  但差异在哪里,他一时说不出来。

  董卓不是安分的性格,如今他虽失了兵权,却是九卿,不知道答案,他选择去问。

  然后得到了答案——“朝廷有诏书,因为此前数月的阴雨,本月和下月这两个月的算赋都不用交了!省下这笔钱,明年就好过了!”

  看着老农满是皱纹的脸上浮现的笑容,董卓忽然觉得有些刺眼。

  原来这就是他觉得奇怪的原因啊!

首节 上一节 76/3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