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刘辩,三兴汉室 第77节

  可朝廷免赋税,竟能真的免到小民身上吗?

  董卓不太信。

  河东郡是盖勋的治下,黄忠对于将他一路从小吏提携到校尉的盖勋一直十分感激,闻言与有荣焉地说道:“此是盖公治下,有此廉吏有何不可?”

  终于,在河东郡东北的杨县,董卓得到了答案。

  因为太守在巡视地方,监察不法。

  碰到不执行朝廷诏令的小吏,是会杀人的。

  对于盖勋来说,早在九月份,他就已经给过那些小吏机会了。

  他对于仍执迷不悟压榨百姓的,自不会手下留情。凉州多烈臣,从不只是说说而已。

  董卓的女婿牛辅曾经代表着董卓与盖勋闹过矛盾,黄忠还是见证者。但后来二者毕竟合力破敌,再次见面,虽做不到一笑泯恩仇,却能和董卓黄忠之间一样,保持着明面上的和谐。

  在看到盖勋所做之事后,董卓忽然意识到,或许曾经董旻所说的盖勋有望成为三公不是空谈。

  想到此处,虽然前路未知,但董卓不忘借此机会与盖勋缓和矛盾。

  “吾与公皆是凉州人,关东士人素来轻视吾等,吾等该守望相助的啊!”

  面对董卓的拉拢,盖勋只以礼待之,并不接董卓的话茬。

  董卓怀着交好的念头,一时之间也不气馁,友好地提醒道:“盖公此举可能会得罪小人,须谨防小人恶意中伤……”

  “盖公放心,待吾到了雒阳,自会上书朝廷,赞扬盖公的良政义举!”

  盖勋推辞说:“董公大可不必,我做这些,并非为了扬名……”

  董卓摇头:“话不能这样说,不愿扬名是盖公道德高尚,但若吾知晓此事却不让朝廷诸公知晓,那就是我的失职了!”

  话说到此处,盖勋推辞不得,只能接下董卓硬塞过来的善意。

  对此,盖勋回应道:“董公不顾辛劳,才击退鲜卑便接受诏令马不停蹄地前往雒阳任职,实乃尽忠为国之举,着实令人敬佩。”

  董卓一时间不知道盖勋是否知道内情,无从判断盖勋是在夸他还是在讽刺他。

  但事的确是这么个事,他说道:“为国家,何辞辛劳?”

  

  之后,三人共用饭食,只是由于董卓在,黄忠与盖勋说话总觉得不够痛快。

  饭后,双方没有继续停留,各奔南北。

  而在之后的路途中,原本就对黄忠很热情的董卓更加热情了。

  ……

  雒阳。

  刘辩正在看曹操送上来的奏书。

  不论鲜卑有没有试图勾连南匈奴诸部,平心而论,在将南匈奴合二为一的问题上,董卓的所作所为足以称得上优秀。

  只可惜,他叫董卓。

  或许将来他有机会成为对胡人的利器,但绝不是现在。

  失去了兵权的董卓不足为惧。

  而在大鸿胪官府,兼领太子中庶子的鸿胪丞钟繇已经做好了迎接董卓到来的准备。

  看完奏书后,刘辩带着奏书来到了灵帝所在的嘉德殿。

  灵帝较之前消瘦了许多,也愈加畏寒了。

  宫殿中的温度让刘辩的额头都微微冒汗,可灵帝依旧盖着厚厚的被褥。

  “父皇,你看,孩儿让董卓乖乖地交了兵权往雒阳来了……”

  刘辩来的很巧,董太后与何皇后这回都在。

  这段时间大约是她们两人之间最和平的时候了,但这和平的代价,未免有些大。

  灵帝的声音很是虚弱:“甚好,如此,我也能放心了,刚才正和你祖母和母后商议,要为你加元服呢!辩儿可曾想过要娶个什么样的皇后……咳咳……”

  灵帝说急了些,忍不住咳嗽了一阵。

第142章 提前定谥号?

  皇帝口中突然冒出一个皇后,虽听着像是玩笑,即便刘辩要娶,也只会是太子妃,可也能看出皇帝已经接受了自己的身体状况。

  加元服、娶妻,都意味着成年,同样也意味着将来一旦皇帝身有不测,刘辩可以跳过太后观政的阶段,直接亲政。

  灵帝如何不知道以董太后与何皇后的水平,能不拖后腿就不错了。

  刘辩不是铁石心肠,值此之际灵帝仍在为他考虑,他怎么会不感动呢!

  他抿了抿嘴,说道:“父皇好好静养,加冠之礼,我还等着父皇来看呢!”

  “好!”灵帝很快答应了,“辩儿总能让朕放心!”

  刘辩说道:“父皇还记得曾经答应我的赌约吗?是关于荀彧的君子之约。”

  灵帝笑了起来,他想起来了,当时刘协也在,也学着刘辩把要求留了下来。

  “我一直没想好提出什么要求,现在,我想好了,只想要父皇能早日好起来。”

  “朕应了你了!”就着这个话题多聊了几句之后,灵帝忽然提到,“那日朕虽然输了,但朕也有一个要求,不知辩儿能不能答应?”

  “父皇直说就是,孩儿一定答应。”

  刘辩只当是灵帝再次要求他照顾好董太后和刘协,这段时间董太后对他的态度变化很大,其中应该少不了灵帝的影响。

  至于刘协,他们原本的关系还算不错。

  可刘辩却见一旁的张让立马递来了《周书》,显然是早有准备。

  刘辩看到的便是其中记录谥法的部分。

  他马上懂了。

  灵帝的“灵”当然不是个好谥号,不勤成名曰灵,死而志成曰灵,乱而不损曰灵……

  考虑到灵帝虽然在执政的末端已经开始改邪归正,但终究还没来得及做出什么成绩,这个“灵”字是有那么几分恰当的。

  而当时当政的何进和袁隗显然不会为灵帝争取美谥,甚至“灵”是他们主导的也说不定。

  桓帝的桓可是个实打实的美谥,如今刘辩自然也得给皇帝整个美谥。

  只是刘辩有些没想到皇帝竟先一步将此事提了出来。

  他问道:“父皇可有什么满意的?”

  皇帝此时倒有些不好意思了。

  见状,刘辩干脆自己提了出来,开头的神圣帝皇自不必说,没必要提,前代皇帝的谥号也要避开。

  刘辩很快就看到了一个,问道:“父皇,康字如何?渊源流通曰康,安乐抚民曰康,此前民乱多为前朝积弊,如今各方安定,父皇当得此名!”

  哪怕刘辩这样说了,皇帝刘宏还是在榻上轻声说道:“有些过了。”

  他对过去自己做的事还是有些自知之明的。

  刘辩之后又陆续提了深思远虑的睿,识微虑终的哲,有功安民、秉德遵业的烈,皇帝犹豫不决。

  “宪字如何?博闻多能曰宪,父皇尤擅辞赋诗书,我常常自愧不如。”

  刘宏自谦道:“辞赋,小道耳。”

  刘宏自认为还是配得上博闻多能这个词的。

  见皇帝有所回应,刘辩继续说:“赏善罚恶曰宪,父皇对于那些贪官污吏也是从严处置,这些都是父皇的德政啊!”

  这时刘宏便有些心虚了,他还没说什么,一旁的张让忽然有些心慌了。

  刘辩看出皇帝对于“宪”字还是很心动的,马上暂时将《周书》放到一旁,说道:“父皇若是没有别的心仪的字,就从我刚才找出的这些里面选吧……”

  刘宏很快就有些别扭的提到了宪,刘辩立刻说道:“那就是这个字了。”

  皇帝刘宏也觉得这个字惹来群臣反对的可能性不大,也很符合他的心意,很是满意。

  他不忘给刘辩出主意:“到时候辩儿可以借着这个机会多多留意哪些大臣支持,哪些大臣反对……那些反对的,辩儿要当心了……”

  刘辩听到此话,一时之间不知是该哭还是该笑。

  说实话,他也没想到刘宏在面对死亡时,竟这般坦然。

  除了谥号,还有庙号,自光武以来,除了三个早夭的皇帝,余者皆有庙号,这也是刘辩一定要为皇帝争取的。

  

  正如嘉靖所做过的,给群臣划出一条道来,站队吧!

  大概是因为解决了一桩压在心头的烦心事,心中轻松,皇帝与刘辩继续聊了没多久就犯困了。

  ……

  刘辩的加元服仪式很简洁,完全不像他被册封太子时的那般兴师动众。加元服时的宾与赞,分别是郑玄和蔡邕,如今皇帝病重,委实不宜搞得太隆重。

  刘辩也没有大张旗鼓的意思。

  在此期间,没有发生奇迹,灵帝依然卧在榻上。

  一般情况下,太子加元服应该同其他国家重大仪式时一样,大赦天下,以彰显恩德。

  但这次刘辩拒绝了,别的地方不说,现在雒阳附近诸县的贪官污吏中罪不至死的还在服刑呢,就这么把他们放了?

  那惩治的意义何在?刘辩不愿意。

  最关键的是,曾经灵帝的大赦天下用的过于频繁了,最多时甚至能达到一年一次的水平,最近的一次就是刘辩被册封为太子时。

  用多了便不稀有了,恩德有限。

  目前的云台殿决策层中,最教条的当属马日磾,他也没有在此事上坚持。

  说起来,马日磾在太尉任上还有一桩好处,他虽是关西右扶风人,但马氏与关东阀阅联姻,关系错综复杂。作为一出现天灾人祸就首当其冲的太尉,在过去出现日食、雨水等“上天预警”时,攻讦的声音远不如当初七郡国大水之时。

  当然,这其中也有刘辩不愿意以此罢官的缘故,以后,刘辩决定改一改。

  在何进离开之后,对于刘辩来说,丁宫就有些碍眼了。此时刘辩已不需要两个亲近宦官的三公了,相较于更早也更彻底地靠近刘辩的樊陵,丁宫毫无疑问是空出位置的最佳人选。

  刘辩并不知道,在历史上,丁宫是第一批响应董卓号召废少帝的大臣,将董卓与伊尹相比,以致于有人直接骂他“非人哉”。

  而在太子妃的问题上,董太后与何皇后并不觉得这只是皇帝的玩笑,竟还真的操办起来了。

第143章 科技进步的代价

  何皇后很喜欢唐婉,但要以唐婉为太子妃吗?她并不确定。

  唐婉家族中出过三公,出身比何氏高上不知不少。

  曾经,何氏两个开府将军,何皇后自然无所谓,但现在何进失势,哪怕有何苗接替,何皇后也不禁想要未雨绸缪一二。

  如今,在何皇后心中有了个更好的人选。

  这人她知道,身份地位十分合适,还与刘辩有点交集。

首节 上一节 77/3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