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刘辩,三兴汉室 第85节

  陈纪头发花白,外面只穿着普通但精神头却很好,离着老远就对着荀爽喊道:“慈明,你那侄儿可出了好大风头!”

  荀爽与陈纪二人的父辈便交情深厚,两人相交多年,常有来往。

  荀爽自得地说:“吾之家学后继有人也!”

  随后两人谈起了最近大火的“大赦天下”之争。

  荀爽忽然问起:“三年孝期去岁便已过了,元方可有意一展抱负?”

  孔子说“从心所欲,不逾矩”,正是他们这个年纪。他们对于孝道的遵守早已不局限于形式主义了,也不需要靠着经年守孝来扬名。

  陈纪反问道:“恐怕想要一展抱负的不是我吧?”

  他们是务实之人,明白大赦天下于治理无益的道理。

  荀爽笑道:“仲豫与文若常常写信与我,言及新君有革新之志。老夫不信,长文未与伱写信!”

  长文是陈群的字,乃陈纪之子,当初同样受荀彧推荐,为东宫属官。

  “自然也写了。”陈纪捋着同样花白的胡须,气定神闲地说道,“想必待到新君出孝期后,朝廷的征辟便该来了,慈明这回应当不会拒绝了吧。”

  荀爽只道:“对是否该大赦天下,雒阳还未有定论。”

  “慈明想去雒阳辩经了?自去便是!”说着,陈纪取笑起来,“怕不是你担心被人说贪慕功名?”

  也就是在多年老友面前,荀爽倒也承认得干脆:“过去公府征辟,老夫屡屡不应,如今自行跑去雒阳,老夫的脸面不要啦?”

  “是极是极,还需等啊!”陈纪忽生感慨,“也不知新君,是否是吾辈所等之人啊!”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者的理想。

  无论参与讨论的士人对大赦天下支持与否,他们都不得不承认,此事向外界传递出了一则信息——天子重刑名。

  对于只知抱着经典顽固不化之人来说,这自然不是仁德之举。

  可在荀爽、陈纪这样所学经世济用的大儒眼中,却是励精图治的讯号。

第154章 东郡太守

  东郡,郡治濮阳县。

  太守桥瑁是已故三公桥玄的族子,他先后接到了朝廷的诏令公文,一时之间不知道该如何决定。

  举名士贤才倒还好说,但整治乡官里吏,确保朝廷的免除三年口赋之德政的施行?

  想要办好,这可是桩麻烦事。

  桥瑁对于他需要做到什么程度,犹疑不定。

  东郡就在河内郡的东边,桥瑁对于关羽在河内做的事一清二楚。

  如果关羽愿意来东郡替他做这件事,他必然会全力支持,可要是让他自己做……

  桥瑁的消息很灵通,知道在河南河内两地乡官里吏出现问题时,河南尹袁术和河内太守赵谦皆受到问责公文,后续都因为他们配合得好而免受处罚。

  但如今,桥瑁很担心一旦自己没能做好,将来一旦是像关羽这种人来查,恐怕他再次收到的就是治罪诏书了。

  丢官事小,丢名声事大。

  名声一旦没了,可就起复无望了。

  桥瑁惯爱持势弄权,他不敢赌,东郡距离雒阳还是太近了。

  思来想去,他叫来了郡少府薛房。郡少府,顾名思义,就是帮郡守府管钱的,用以供养太守、维持郡府运作。

  郡少府的钱财从赋税中的扣取,乃有定制。可既然是公款,那么在实际使用中便会出现各种问题。

  薛房为东郡东阿县豪强,按理说他这种身份一般是坐不到郡府这么重要的职位。

  但薛房曾在黄巾之乱中守城有功,而且薛氏为东阿大户,有钱。

  薛房也不亏,他的子孙可以借着这层关系拜得名士为师。如若能学有所成,或有机会获得孝廉的名额,抑或通过别的方式跨越阶层成为一县长吏,那么薛氏就相当于半只脚迈入了豪族的行列了。

  面对薛房,桥瑁也不客套。

  待到薛房拜见他后刚一坐下,桥瑁就直接问道:“朝廷送来的公文知道了吧?我且问你,乡里百姓可知国家免除三年口赋之事?”

  薛房能走到这一步,反应极快,如实答道:“不敢欺瞒府君,本郡百姓无知,赋税如往常耳。”

  乡里小吏的职位,豪族子弟是看不上的,往往是由豪强填补。薛房就曾是其中的一员,对这些情况心知肚明。

  桥瑁见薛房一如既往的本分,进一步问道:“以你所见,该如何让国家的德政得以施行?”

  薛房一听就明白,自己的府君不愿意效仿那位公文中的河东太守盖公长期巡查乡里。

  他答道:“依下官所见,只需要将公文发给各县县令,并派督邮巡查,揪出几个弄虚作假之辈以儆效尤即可。”

  桥瑁不做评价,继续问道:“若吾欲要效仿河南河内之事,又该如何?”

  薛房大惊,顾不得两者的身份差距,急忙劝说道:“府君,东郡与河南河内情况不同,突然这么做,恐怕会生乱啊!”

  桥瑁原本想通过薛房吓唬吓唬那帮乡官里吏,督促他们执行免除三年口赋的诏令。

  可他见薛房反应这般强烈,当即气道:“汝以为我无兵耶?”

  薛房立马请罪解释道:“府君容禀,下官只是担心一旦如此做,今后两年的户口田册,还有赋税可能会受影响。朝廷看重人口田亩,万一影响了上计,岂非得不偿失?”

  桥瑁念及薛房还有用,顺势收起了怒火,可还僵着脸。

  薛房叹了一口气,补充道:“不瞒府君,本郡许多乡吏看似与本郡大族无关,实则听其号令。”

  桥瑁豪族出身,当然清楚这些,士大夫们虽受限于三互法,但彼此间皆有些默契,倘若本地的阀阅豪族要保这些乡吏,他的确不好办。

  毕竟他的太守府属官中,除了他的少数心腹外,几乎全是这些人。

  之后薛房说了许多称赞的话,又表示给桥瑁准备了礼物,只是在家中还未来得及带来郡府。

  他还绞尽脑汁帮桥瑁出了几个能整治乡官里吏又无伤大雅的主意,用以表明自己的立场。

  桥瑁见状,这才恢复对薛房的和颜悦色。

  他并不觉得将免口赋三年推进下去很难,这笔钱加起来是不少,但分配起来却还不至于让豪族重视。

  只要对着府属强调一些此事的重要性,便不难推动。

  桥瑁终归还是有些想要整顿乡里吏治的想法的,好歹做做样子,对外有个说法。

  这时候,薛房才敢大着胆子说道:“下官愚昧无知,想向府君举荐一位贤才。”

  “汝直言就是。”桥瑁并不在意。

  “下官的同乡程昱程仲德,甚有才华……”

  

  桥瑁听到这个名字后,眉头一皱:“我去年好心征辟他,他却不应……此等狂人,要才华何用!”

  “你想让我向朝廷举荐他?”桥瑁质问道。

  朝廷诏令中的举荐名额,在东郡可是十分抢手,桥瑁可是准备拿着它大赚一笔,或是寻一个能在将来回报他的贤才。

  薛房对此非常明白,他还是有些头脑的,劝说道:“府君,而今新君登基,眼看着朝廷的风气就要变了。”

  “程昱能谋善断,一朝得势,必能扶摇直上。”

  桥瑁知道程昱有才华,关键在于程昱能不能靠得住。

  而且就算要举荐真的贤才,在他心中还有一个更好的选择——陈宫。

  不过,这就不必告诉薛房了。

  ……

  当初薛房正是在程昱的帮助下才立下守城之功。

  在薛房的眼中,程昱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在本地颇有名声。

  可程昱的缺点同样很明显,他出身不高,孝廉的名额轮不到他。

  又性格刚戾,待他后面有名气了,郡县征辟为官,皆不应。如此不给面子的行为,除非太守是真名士,否则怎么会举荐他。

  显然,桥瑁不是真名士。

  如果不是薛房提起,他是绝不会考虑举荐程昱的。

  薛房出了太守府,回到住所,立马写了一封信让家仆带给居住在东阿的程昱。

  他冒着风险向太守举荐程昱,当然是为了将来程昱发达之后能回过头来对他薛氏照顾一二,怎么能不邀功呢!

第155章 灾异的用法

  贾诩的能力毋庸置疑。

  有张让相助,少府钱财供应,还有原本就有相关能力的人手作为基石,贾诩很快就构建了一张覆盖雒阳的情报网的架构。

  虽然这个网因为时间的缘故漏洞很大。

  这一日,刘辩忽然从张让那里得到一则消息。

  数日前,袁绍便亲身前往前将军何进府前投递拜帖,一连三日,日日如此。

  “陛下,臣担心袁绍那厮再次蛊惑前将军,不可不防啊!”

  张让对袁氏的怨念很充足。

  “前将军可有见他的意思?”刘辩问道。

  张让这次倒没添油加醋,直白的复述道:“前将军府大门紧闭,连袁绍的拜帖都没收。”

  这个答案让刘辩舒了一口气。如此看来,何进应当是真的在反省了。

  刘辩也觉得不能再放任袁氏这么跳了。

  自宪帝离世以来,袁隗的存在感很强,无论是当初忽然奏请罢西园礼钱还是现在针对宦官,都是属于明目张胆地刷声望。

  虽然刘辩也同样用他的名号在宦官中吸引仇恨,但他依旧觉得不爽。

  可袁氏名满海内,光是袁隗之父袁汤一脉便有袁隗与袁基等四人人,俱在雒阳为官,最差的也是比二千石的军中校尉。

  除此之外,同样出身汝南袁氏的如袁遗现为山阳太守,门生故吏更不用多说。

  至少目前来看,袁氏的情况还没发展到能让刘辩放弃朝廷稳定、毫无理由掀桌子的程度,他更愿意须缓缓图之。

  总归是要考虑以后的。

  说起来,袁基与袁绍分别在北军和西园掌管一校尉部,只要刘辩不出意外,他们在军营中便闹不出什么幺蛾子。

  与其让他们到地方上为二千石,继续为袁氏发展门生故吏,不如继续将他们留在军中。

  与这两人相比,反倒是袁隗和袁术的作用更大一些。

  可袁隗历任司徒,现在担任太常乃是九卿之首,只要他没犯错,理论上总得给他对应的官职待遇。

  而想要将他免职,刘辩思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

  让袁隗再次当三公。

  刘辩可不信在他守孝期间发生的北宫章台殿失火只是意外。

  但此法只有一个问题,万一之后一两年都没天灾人祸了怎么办?

首节 上一节 85/3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