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特将军补充道:
“问题不只是这个。没有直通甲板的航母还存在许多不可控制的紊流,飞机降落极易发生意外和事故。”
“另外甲板上还没有太多空间供飞机准备并等待。”
“直通甲板就不一样了,我们的航母平均6分钟左右起飞一架战机,滞空半小时左右就能放飞6架战机。”
军需大臣自豪的总结道:
“想想吧,先生们。”
“即便法兰西人派出航母作战,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战机依旧处于绝对劣势。”
“所以,还等什么,让我们去收拾他们吧!”
会议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就连原本处于犹豫状态的温特将军,此时也认为夏尔会输了这场仗。
夏尔不是神,他想,不管他拥有怎样的天赋,都无法解决这种“硬核”陷阱。
……
然而,在一线战场的威尔上校却没这么乐观。
法军出乎意料的是没有派出“鱼雷飞机”参战,首批投入战场的是“骆驼”和“鹬”式。
……
指挥这一仗的是盖普拉特中将,他将指挥部设在了马耳他岛,就在机场内。
许多军官都劝盖普拉特中将不要这么做,它太危险了。
夏尔专为此事与盖普拉特中将联系:
“您是海军,中将。”
“我认为更适合您的指挥部是军舰而不是机场。”
“这在保证您安全的同时,也能为您提供更理想的指挥平台!”
但盖普拉特中将却婉拒了:
“我知道,将军。”
“但马耳他机场是这一仗的关键,如果它丢了就意味着我们输了。”
“何况,您一定不知道军舰上的电台总是出故障,我已经受够了!”
最后一句是真的,军舰是高盐高湿的环境,在海面航行有点小风浪就会摇晃不止,电台出故障失联是常态,更多的是依靠信号灯、信号旗传达命令。
夏尔考虑一会儿,觉得盖普拉特中将说的有道理。
如果带领一支舰队作战,在军舰上指挥或许没问题,但要指挥机场与海军协同,在军舰上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
问题是,盖普拉特所在的机场很可能会遭到英军战列舰的轰炸。
盖普拉特中将完全没把这放在心上,他的指挥部就是机场的指挥塔楼,又高又显眼。
他跟部下开玩笑:“众所周知,英国人使用上下分像合致式测距,我们就算给他们一个靶子他们也打不准!”
(注:英国军舰虽然先进,但观瞄设备却相对落后,法德已使用立体视式测距仪。)
英军舰队对马耳他岛发起冲击早在盖普拉特意料之中。
他的策略是用法兰西特有的“绿水海军”与英国舰队周旋。
而战列舰作为辅助,与敌方战列舰保持距离形成威胁。
这种战列舰远距、驱逐舰中距、雷击舰近距的防御战术居然跟实力超过己方数倍的英国舰队打得有来有回。
指挥部内电台、电台一片喧闹,盖普拉特中将目不转睛的盯着地图。
他对目前这状况有些意外。
按他的想法,“绿水海军”应该很难挡住英军舰队才对,那是7艘战列舰和30余艘巡洋舰驱逐舰。
而法军只有2艘战列舰、19艘驱逐舰和50余艘雷击舰。
尽管法军拥有先进的鱼雷让英国舰只有所顾忌,但只要英军舰队愿意,他们就一定能往马耳他岛的方向推进。
盖普拉特中将也做好了且战且走的准备。
最终要挡住这些战列舰轰炸机场,依靠的还是停在机场里做好战斗准备的30架“鱼雷飞机”。
然而,英军舰队却被挡住了,在150公里线被挡住了。
如果是这样,如果仅仅只用“绿水海军”就能防住英军舰队,英国人又凭什么敢向法兰西宣战?
就在盖普拉特中将疑惑时,参谋报告:
“将军,敌人战机参战了,是最新型‘S.E.5a’战斗机。”
“一共有20余架。它们很可能是从附近的航母起飞的。”
“我军是否迎战?”
制空权对海战很重要。
军舰开战时就有大量的水上飞机展开厮杀,一边打一边为下方军舰提供信息和情报。
如果敌方战斗机一参战,马上就会有如秋风扫落叶似的将法军的水上飞机消灭掉。
然后,天空就是英国人的,法军舰队就看不到40公里以外的所有地方。
不知道敌人是否有援军,也不知道是否有轰炸机在靠近……
盖普拉特中将刚要下令起飞战机增援,但下一秒就把要说出口的话吞了回去。
他忽然明白英国舰队为什么攻不破“绿水海军”的防御了。
不是他们攻不破,而是要把空战战场设在150公里外的海域!
第1004章 目标敌人航母
法军飞来了50余架“骆驼”和“鹬”式。
它们绕了一个小弯选择从北面接近战场。
这是相当明智的一种做法。
此时是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在海面洒下点点金光。
如果不改变方向从西面进入战场,就是顶着阳光只能看到敌机模糊的影子,而自己却被敌人看得一清二楚。
但如果转一个弯,即使耗费一点宝贵的燃油从北面接近,就可以改变这个劣势。
威尔上校举起手示意部下做好战斗准备,并在敌机闯入战场的一霎那下达了攻击命令。
二十几架“S.E.5a”像一只只老鹰似的,在发动机的轰鸣声中凶狠的朝目标发起俯冲。
他们的数量虽说比敌机少但却毫不畏惧,因为“S.E.5a”有一个巨大的优势:时速快。
这几乎可以保证它在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只要处于不利的阵位被敌机咬尾,只需要猛踩油门加速逃走就行了。
然而,威尔上校及他的部下很快发现实战不像他们想的那么简单。
法军的“骆驼”和“鹬”式根本不理会从高处俯冲下来的“S.E.5a”,它们专心在中低空追逐英军水上飞机,即便身后有“S.E.5a”咬尾也不例外。
威尔上校就在追逐一架“骆驼”,而这架“骆驼”又在追逐一架英式水上飞机。
(上图为英制“费利克斯托F2”型水上飞机,该机拥有惊人的1000公里的航程,能携带1000磅炸弹,时速153公里,主要用于北海和大西洋对德反潜)
战场上空到处是这种“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三机追逐模式。
英军似乎占据了上风,因为他们损失的水上飞机不太重要。
但威尔很快发现事实并非如此:“S.E.5a”速度有余但机动不足,法军“骆驼”在瞄具中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而抬升时而俯冲,“S.E.5a”总是慢了半拍无法把握射击窗口。
有时即便瞄准了也不敢轻易射击。
因为子弹很可能透过“骆驼”的机翼误伤其前方的友军。
“骆驼”战机则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顾忌。
在一片“哒哒哒”的机枪声中,一架架水上飞机庞大的身影瞬间失去平衡一头栽倒在海面上。
许多水上飞机没有爆炸,而是在海面上碎成几块散成零件状态,有的部分沉入海底有的则漂浮在海面随波逐流。
威尔上校因为自己没能及时击坠敌机解救友军,带着负罪感死死咬着“骆驼”的尾巴。
但“骆驼”却做起了离谱的机动:
它忽然一压机头,正当威尔上校跟着压下机头时目标却猛地垂直爬升,接着飞机在头顶机腹朝上一个倒飞,紧接着又一个横滚俯冲。
威尔上校只感觉眼前一花,片刻间原本被咬着尾巴的敌机已在后方咬着自己尾巴了。
“夏尔倒转!”威尔上校骂了声。
据说这是夏尔教给法兰西航空兵的动作,寻常飞机因为速度不够很难完成,没想到现在在法军航空兵中已是常态。
(注:这个动作是殷麦曼倒转)
威尔上校无奈,只能加速逃离敌机的追捕。等他摆脱咬尾再回头寻找目标时,却发现法军机群已离开战场。
前后不过十几分钟,敌机像一阵风似的,飞快的进入战场进攻目标再脱离,干干脆脆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如果不是海面上到处都是英制水上飞机的残骸,威尔上校甚至不相信它们来过。
“去他妈的!”威尔上校看着远处扬长而去的法军战机恨恨的骂了声。
他这时才意识到“S.E.5a”面对速度慢得多的“骆驼”也不一定具有碾压性优势。
敌人可以“以攻代守”,被咬尾时利用机动性玩“夏尔倒转”就能反咬尾巴。
原则上,如果每一个法军飞行员都会这个动作,“S.E.5a”将很难甚至无法将敌机击坠。
除非英军飞行员也学会这个动作紧咬不放。
但英军飞行员花费太多时间用于训练航母起降了,再加上“S.E.5a”机动性差,他们需要付出几倍于法军飞行员的时间训练才能完成那个动作。
部下的战机一架接着一架的靠拢到威尔上校附近等待命令。
威尔上校看看油表,还有一半的燃油。
不愿无功而返的他打着手势命令战机攻击法军的水上飞机。
威尔上校想:你们击坠我军的水上飞机,我们就击坠你们的,这样谁也没占到便宜!
然而,威尔上校完全没意识到自己已掉进了夏尔设下的陷阱。
……
马耳他岛西南,在距离敌我战场大约100公里的海域,法军主力舰队正在以22.5节的超速逼近英军航母。
那是法军完成改装的3艘航母,分别是“诺曼底”号、“朗格多克”号、和“弗兰德”号。
另外还有二十余艘驱逐舰掩护。
它们的甲板上停满了战斗机和轰炸机,有“珍妮A”、也有“珍妮B”轰炸型,还有能搭载鱼雷的“珍妮C”型。
(注:这三款飞机在二战时分别称作:舰载战斗机,舰载轰炸机和舰载攻击机,前者用于夺取制空权,后两者用于反舰。现代为了提升作战效能已将它们集成到一款多功能战斗机上,既能制空又能反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