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大军阀 第261节

  “登船!”

第520章 祖家将

  辽东。

  自多尔衮率数万铁骑翻越墙子岭再袭山东之后,明廷闻讯骤然大乱,崇祯皇帝命令宣大总督陈新甲.四省总理洪承畴朝清兵铁骑围击,考虑到京师的安慰,他甚至连新京营亦出动了,由东阁大学士杨嗣昌统御,此人头衔如今还加了个兵部侍郎的衔。

  杨嗣昌以前是兵部尚书,如今算是从头干起,但一上来就是侍郎级别的人物,这个起点比别人不知高了多少。

  与此同时,代善亦领十数万大军陈兵在三岔河一带,与联军隔岸对峙,作为大夏在辽东战场的总指挥,当孟信得知多尔衮的军事行动后,心中顿感不妙,他本就是明将,对这个朝廷自是了解的很。

  内地明军以步兵为主,骑兵甚少,野战中很难击败多尔衮部,甚至连追都追不上,那么时间一久,以朱由检的尿性定会调关宁军回援,如此,便正好中了鞑子的计谋,想必那代善之所以陈兵在三岔河,正是在等宁锦防线松懈的那一刻。

  其实这个道理不光孟信懂,祖大寿.吴三桂,包括李定国.田建秀等人都很清楚,眼下最好的办法就是主动出击,趁八旗分兵之时骤袭代善部,但问题是,这么多年明军已经被鞑子打怕了,那些士卒守城还行,但却大多没有与建奴野外浪战的勇气。

  大明朝廷如今对关宁军的控制力极其有限,那些将士很多时候只听“祖家”的话,祖家这个将门集团虽然还称不上能与朝廷分庭抗争的军阀,但也正在朝这条路上靠拢,而在祖家将中,祖大寿自然是年纪最长.威信最高的那一个。

  孟信认为就这么拖着不是办法,希望联军能主动出击,并带人就此事与祖大寿进行了商议,但后者闻言却陷入了沉默,脸上的表情无比纠结。

  “不瞒你说,我也知道如今必须要出击了,可鞑子却不是那么好对付的,这些年来我跟他们打了许多仗,个中详情最为了解。”

  祖大寿叹了口气,鞑子精于野战,难打是一方面,再一个他不想让关宁军损失惨重,于公于私都是如此,而这时,孟信则淡淡道:“老将军此时不出击,我敢打赌要不了一个月,崇祯定会令你带兵回援,届时去是不去?”

  “你说的这些老夫都明白,可大明却真是经不起折腾了。”祖大寿站了起来,望着屋外苍茫大地怔怔发愣,良久后才苦笑道:

  “这些年建奴数次入寇荼毒中原,内地官军常无一合之敌,鞑子厉害吧?说实话的确很厉害,可为何每次抢完掠完却只能撤回辽东?”

  说到此处,祖大寿伸手指向那一道道连绵不绝的城墙,语气略带感慨:“这便是因为有宁锦防线存在,有关宁军存在。”

  “只要关宁军主力尚存.宁锦防线不失,建奴便只能走宣大或蓟州抢掠,其后勤根本无法支撑大部入关,不管他们在关内赢了多少场仗,都无法转化成战略上的胜利。”

  孟信默默点头,宁锦防线的确是大明最后的屏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也是黄台吉做梦都想将这里打下来的原因。

  “朝中常有人弹劾老夫,说我把将关宁军变成私军,有贰心之嫌,恐怕陛下也早就对我等心生嫌隙,这些流言蜚语老夫不在乎,我只知道如果关宁军打没了,那大明就真亡了。”

  祖大寿的话说的比较委婉,不过他的意思孟信倒是搞懂了,那就是出击可以,但是不想让关宁军打头阵,说白了就是让别人先上。

  想到此处,孟信不禁哑然失笑,于是他摇了摇头后朝对方遥遥抱拳:

  “既如此,我这就率人退回岭南,如此,老将军便可继续安心守城。”说完,孟信便面无表情的起身.作势离开。

  “你...”

  一旁坐在椅子上始终没有说话的吴三桂连忙张口,他没想到对方竟然不按套路出牌,事实上今日之事也是他跟舅舅商量过的,其实不是不想打,是想让其余几支势力先出手,到时候见机行事而已。

  “还有事吗?”孟信疑惑的转过头,道:“辽东本就不是我们大夏的地盘,此番远征驱虏也不过是考虑到大义而已,说到底真正被建奴威胁的是你们而不是我们,如今作为东家的你们不出手,让别人先出手,这是何道理?”

  祖大寿的心思被拆穿后老脸一红,与外甥对视一眼后连忙将对方留住,并解释道,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关宁军就这点老底,若是打赢了还好说,打输了定然损失惨重,大明啥光景阁下是清楚的,不像你们大夏可以随时进行补充。

  “这不关我的事。”

  “总之就一句话,不打就都别打,等崇祯下令调老将军援京之时,孟某立刻就率兵离开辽东,剩下的,你们自己玩吧!”

  说吧,孟信便寒着脸大步离开,仅剩祖.吴二人尴尬的站在原地,面面相觑。

  “舅舅,怎么办,咱们现在可是骑虎难下了,万一夏军真走了,这可如何是好?”

  吴三桂焦躁的捏着拳头渡来渡去,脸色十分难看,而祖大寿则沉默片刻后瞪了这个不成器的外甥一眼:

  “看你出的馊主意!”

  “你以为人家都是傻子?现在还能怎么办,立刻调集人马,联系顺.西二军,三日后出城赴三岔河迎战鞑子!”

  孟信回到广宁城后将此事与副将雷老豹说了说,后者闻言也是气不打一处来,表示走则走矣,这大明果真是扶不起的阿斗,咱们诚心实意助其驱虏,如今竟还耍心眼子,真是灭的一点都不冤枉!

  “不急,看着吧,急得是祖大寿他们。”

  孟信笑道,“刚拿下广宁城,怎能就此舍弃呢,这可是咱们大夏在辽东的第一个据点,呵呵...这几日你且吩咐各部佯装收拾东西准备撤离的模样,且看那祖家舅甥如何反应。”

  雷老豹心中会意,顿时露出坏笑点头称是。

第521章 强渡三岔河

  果然,当得知广宁城里鸡飞狗跳,夏军准备班师之际,祖大寿被吓了一跳,连忙亲自登门安抚,并表示这一战应分几路出击,如此,也就不存在谁先上的问题了。

  实际上,由于明.夏.顺.西.左这五路人马来自不同势力,这种情况下一拥而上反倒没有意义,到时候肯定会因为政令不通的原因自乱阵脚,毕竟并不存在什么总指挥,相互间又各不服气,倒是分兵作战比较切合实际。

  于是接下来,各军统帅于西平堡内开了一场战前会议,最终决定,由李定国率五千精骑自南向北.越过辽河绕袭沈阳,祖大寿亲率五万关宁军与夏军联合,直击陈兵在三岔河区域的建奴主力,祖.夏二军左右相隔五十里,互为犄角之势,关键时刻便能互相支援。

  这五万关宁军中,真正的精锐只有一万五,也就是各将麾下的家丁以及标营部分,战斗力相对较强但骑兵仅有六千余,崇祯二年的己巳之变中,皇太极绕袭大明,时任平辽将军的赵率教力战不敌,最终全军覆没,更有许多边军无奈投降。

  这场事件使得袁崇焕所建立的关宁军精锐元气大伤.近乎全军覆没,因此,如今祖大寿麾下的关宁军,其实力早就不如当年,主要是由当年的残部和一部分蒙古夷丁所构成,这也是为何祖大寿对于主动出击一直犹豫不决,如今守城尚且勉强,若是野战中再吃场打败仗,剩下的这点家当得尽数报销了。

  而夏军则是自广宁城而出迎战清军主力,顺军的田建秀和左军统领马进忠,则分别向耀州和辽阳方向进击,这二地位于清军主力的左右方向,目的正是为了吸引对方分兵救援,如果不管的话,那么后方粮道会有被截断之险,甚至马进忠的三万大军,会直接与李定国会师,威胁到盛京沈阳。

  大夏克虏将军孟信原本麾下共有三万兵力,此前攻打广宁城时折损了一些,但死伤不算大,这段时间,岭南拿那边又给辽东支援了外籍兵团,也就是那些由葡萄牙人和少量西班牙人组成的夷兵部队,人数大致在三千左右。

  崇祯十二年五月初,蛰伏在宁锦一带的华夏联军终于悉数出动,开了徐徐东进之路!

  代善一直在关注对方的动静,因此当这些人马浩浩荡荡的出城之后,此人第一时间就得到了情报,同时心中沉重不已,此次出战黄台吉共拨给他与多尔衮共十七万人马,其中有三万精骑被多尔衮带走,因此代善麾下就剩下十四万兵力。

  眼下黑龙江北那些叛民尚未解决,豪格和多择率近两万大军尚在外兴安岭作战,前不久,夏军又从旅顺登陆,亦要分出数万兵马应对,再加上各地必要的守军,以及监视朝鲜的必要兵力,代善很清楚,目前自己已经没有什么援军了,各方向的战事极大的分散了大清兵力。

  据他所知,汉人联军那头的总兵力约在十四五万,双方的纸面数据几乎持平。

  如果仅仅是关宁军跟内地流寇那群乌合之众也就罢了,这里头可是有夏军这个硬茬子的,代善虽然还没跟夏军交过手,但从综合信息来判断,夏军的战斗力比起关宁军只强不少,毕竟这段时间,旅顺那边的战况也传回了一二。

  是的,在代善或黄台吉眼中,顺军和西军以及那个什么左军,可以统称为“乌合之众”,唯一值得他们重视的,唯有明.夏二军。

  五月初五,辽东三岔河。

  此地作为浑河、太子河、辽河的交汇地,故而得名,河东为辽阳重镇.河西为广宁重镇,下连海口可直接入渤海,以往,大明在向辽东镇运输物资时,便先经渤海入三岔河,再将其转运至辽东.辽西各地。

  三岔河作为辽东要害.沟通东.西两岸的咽喉所在,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冬天河面结冰可直接通行,而如今正当夏季,若想渡河过岸便只有搭浮桥或乘阀渡江。

  代善很清楚敌方要渡河过岸,因此他早就派人在沿岸一带驻防巡视,尤其是那些河道狭窄的区域,更是重点关注,因为从这些地方渡过来要方便的多,但话又说回来,整个三岔河道数百里长,要要将其守得固若金汤,非数十万兵力不可,否则人家只要打你一个点就行,很难防住。

  因此,这些布防的清军主要是起到警戒.狙击的作用,一旦发现敌军打算从防区渡河,便可在阻挡对方前行速度的同时,将消息快速传递到后方,这样的话,周边部队便有足够的反应时间,朝登陆点火速调集。

  此刻,三叉河北部的某个区域,夏军两千来号先头部队正在此进行搭建浮桥的工作,沿途中,工兵们砍伐了许多树木,并将其制成空心状的大木箱子和木板,只要将其提前搭建好,后方主力便可顺利过岸。

  由于单个箱子容易飘走,因此在岸边将士们又用绳索将每个木箱子连接起来,接着还需要有百十号人乘坐阀子,将绳索的一头牵过去拉直.固定在对岸某处,接着,这一串木箱便像是渔网的漂子一样呈直线浮在水上,接着再将木板铺上即可,一座简易的浮桥就搭建成了。

  当然,除了木箱之外,小船也可以用来做桥墩,不过仓促间却是找不到足够的船,夏军只好用此法代替。

  这块的河道只有五.六十步宽,正常情况下两个时辰就能把桥搭好,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实际上这铺桥工作可是极为凶险,因为此刻,河对面的清军早就发现了这群不速之客,眼下正用牛车拖来七八尊炮,又有炮手在进行装填工作,看样子是准备隔岸炮击夏军。

  “奶奶的...”

  “当老子没炮是吧?”

  夏军都统丁破虏站在河西岸,从怀里摸出瞭望筒仔细的打量了一番东岸清军,看样子应该仅有三四百号人而已,肯定不是自己这几千号人的对手,但这会对方肯定已经派人前去求援了,因此必须得速战速决!

第522章 隔岸炮击

  “给老子把小钢炮抬出来!”

  丁破虏狠狠的朝地上吐了一口老痰,接着扭头朝身后的传令兵吩咐道,后者点头称是,接着一夹马腹扬起片片尘土,过了片刻,炮兵便将那些炮车悉数推了过来。

  这次的人手少,行军又急,因此丁破虏只带了共五门火炮,其中只有两门六斤炮,其余三门皆为三斤轻炮,这两种规格的火炮相对较为轻便,属于大夏步军的标配野战炮,而像更重的炮虽然威力大,却不利于急行军,故此一般出现在大规模的会战之中。

  丁都统是专门为后面的主力部队提前辽东打开门户的,他肩上的担子非常重,因此考虑到这点,克虏将军孟信专门给他拨了几门“上等”炮,也就是佛山兵工厂用一体镗钻法生产出的新式火炮。

  虽然在岭南,镗床这东西已经在大规模生产,有了原型机之后复制起来较为容易,但限于材料.刀头,以及技术问题,像这种膛钻炮生产起来依旧比较耗时耗力,再加上产能还要分给水师许多,因此像步军的野战炮,每月仅能造出七八十门而已。

  这种性能极佳.威力大射程准的火炮极受欢迎,在步军各部中属于香饽饽,其份额异常紧张,故而优先补充主力部队,许多人还没见过呢。

  因此,目前在夏军中,传统铸造炮依然是主流。

  两军相隔不远,区区五六十步的距离肉眼便可看清,当河对岸的清兵发现夏军亦拉出炮车之后,心中顿时明了,于是在武官叽哩哇啦的命令中,各炮手迅速就位,装药的装药.填弹的填弹,欲先下手为强!

  “轰!”

  清军的炮兵被葡萄牙教官调教过,军事素养要比寻常明军强不少,这第一发炮弹便越过河流,击杀了好几个夏军工兵。

  不过夏军此时也已经准备完毕,在各炮车的炮长命令下,五架小钢炮猛地朝后一退,硝烟夹杂着火焰骤然喷出,接着那一颗颗炮弹亦射进敌群之中,河对岸顿时响起一阵惨叫。

  初轮交手之后,河面上顿时回荡着富有规律.震耳欲聋的炮声,不过在数次交锋后,清军火炮的射击频率逐渐减缓,这是因为频繁的急速射很容易炸膛,有经验的炮手需根据炮管温度来进行间隔打击。

  但很快,清兵发现一个诡异的事情,己方已然将射击频率减缓了,可夏军那边却依旧打得不亦乐乎,竟依旧保持着原先的射击频率,甚至还有所增加,这让那些操炮的清军炮兵不禁面面相觑,心中惊又怒。

  难道,他们就不怕炮管炸了么?

  是的,夏军确实不怕,这种小钢炮是在一整块钢料上钻出来的,其坚实程度远超铸造炮,属于前装滑膛炮的天花板,由于制造工艺的特殊性,其管壁也能薄一半以上,如此便又能加强炮管的散热性,像这种频率的射击,短时间内根本无需担忧。

  “操!上开花弹!”

  夏军炮兵刚开始用的是实心弹,目的是直接将对方的火炮击毁,在表尺的帮助下,在对落弹点进行修正之后,清军的一架六斤铜炮果然被击中,整个炮管直接断了小半截,那些溅射出的碎片瞬间将周围的炮手扎成马蜂窝。

  见对方的炮准的吓人,清军吓了一跳,连忙手忙脚乱的弄来一些装了土的竹筐,拼着死伤惨重,在那几尊火炮面前筑了一道矮矮的简易胸墙,有了这玩意之后,果然,夏军火炮命中率降低不少,发射的实心炮弹很难击中那些清兵。

  胸墙本是大夏擅长的东西,却不知何时被伪清学去了,眼见实心炮弹逐渐失去作用,在各炮长的吼叫声中,夏军的炮兵们立刻将实心弹换成了开花弹,在减少装药的情况下,呈抛射状砸进敌群。

  大夏对于火器方面一直下大功夫进行研究升级,这开花弹自然也是经过改造的,里面夹着了许多铁痢瓷片之类的异物,炸裂后的威力相当不错,唯一的缺点就是,限于材料和技术问题,这玩受不了太高的膛压,因此打不了太远。

  “轰!”

  数枚开花弹呈抛物线状越过胸墙,虽然没有直接击中敌方火炮,但却成功落在附近.砸在人群中,这一下顿时将那些鞑子炸的浑身是血,发出惨绝人寰的叫声,捂着伤口在地上像蛆一样扭来扭去。

  “跟老子玩炮,打不死你!”

  都统丁破虏见状咧嘴一笑,露出满口的大黄牙,此人之前亦是明军降将出身,倘若以前当官军时,遇见鞑子只能掉头就跑,眼下却能凭借精兵利炮将建奴杀得鬼哭狼嚎,实在叫人心里头痛快的很。

  接着,丁破虏将目光撇向另一边,那里已经被工兵挖好了几个浅坑,八个粗壮的薄铁皮筒子就这么斜埋在土里,仅露出前半截呈仰望天空状,这正是大夏步军最爱玩的飞雷炮。

  “嘣!嘣!”

  飞雷炮发射时的声音要沉闷一些,伴随着浓密的白色硝烟,八个圆滚滚的炸药包被抛上天空,接着砸进已经很稀疏的清军,剧烈的爆炸和气浪霎时间掀翻了一片人。

  而面对对岸夏军凶猛的火力,这四百多的清兵早就折损了不少,若不是畏惧军法恐怕早就崩溃了,而飞雷炮则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造此重创,那防守的鞑子武官当场被炸死,其余的步甲和汉人辅兵一股脑的全跑了。

  “看来鞑子也不怎么样嘛,在咱们的火力下,也只能跟明军一样抱头鼠窜...”

  “呵呵,的确如此,老子还以为这建奴有多猛呢,没想到也就那样。”

  见对岸的清军仓皇逃走,夏军中的一些军官不禁露出不屑的表情,低声嘲笑起来,而丁破虏听到这话后,只是转过身淡淡的扫了他们一眼:

  “咱们几千人打跑几百个鞑子有什么可得意的?”

  “要有这么好的装备,人家明军也一样能做到。”

  “别他妈在这扯淡了,赶紧抓紧时机搭桥过岸!今日之内鞑子的援军定会赶来,届时必有一场血战!”

第523章 铁丝网

  被一通训斥后,那几个协统这才心中一震,连忙带人组织搭桥渡河去了,由于长期的胜利,夏军中的一部分军官难免有些自得,认为这世上已经没有什么人是大夏的对手了,但常言道骄兵必败,这种想法是要不得的。

  没有了东岸的清军阻击,接下来的搭桥工作非常顺利,在工兵和普通步兵的努力下,仅用了一个时辰,河面上便出现了一道浮桥,这桥不算太宽但足以通过马车,亦能让两名骑兵并排行走,就是走在上面有些晃晃悠悠的,令人颇为不适。

  “全军快速通过!”

  抵达东岸后,丁破虏立刻朝各方向放出哨骑,时刻注意鞑子的动向,并令人在原地修筑工事.挖掘战壕,显然是准备扼守住这个据点,只要能将这里守上两日,后方主力便能抵达。

  “报!东北方向有敌军来袭,数量约莫近四千,大多为步军。”

  “西南方向亦集结了两千多号鞑子,以骑兵为主,正朝此地杀来,现已不足二十里。”

首节 上一节 261/26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