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不革命 第444节

  关键是交通和通讯条件大幅度的提升了。

  现在可以再次实施崇祯朝的改革,在保持原有的主官和佐贰官的基础上,额外设立了府州县级的地方提刑官。

  可以再次拆分提刑按察使司了。

  虽然崇祯的考量,大概是刻舟求剑的参考现代经验,以司法独立本身为目的的去搞。

  而朱靖坤是根据他面对的局势,建议再次做地方机构的权力和职责拆分。

  两人的判断逻辑和目的不同,但做出了基本相同的决定。

  而在朱简烜看来,现在将司法权力独立出来,也符合神洲的分权思路。

  朱简烜考虑了许久,最终还是决定采纳儿子的建议,让内阁和吏部去讨论拟定正式方案。

  以后省级衙门的三司就要变成四司了。

  提点邢狱司的职责接近于后世的法院,按察使司的职责接近于后世的检察院。

  府州县衙门单独设立提刑官,以后地方的主政官和佐贰官都不再负责刑狱,他们的直接权力会明显下降。

  这种部门拆分改革能够增加岗位,属于最容易完成的改革。

  除了独立出来的提点邢狱司和府州县提刑官肯定归大理寺管,对中央朝廷的官员的权力和收入几乎没有影响,

  地方官员的权力虽然稍微缩小了,但是却会多出一批新的缺额,有大批官员可以多出一次晋升机会。

  大量官员因此能够提前晋升,这符合大部分官员的利益,遇到的阻力自然不会很高。

  只是今年的财政支出,以及以后每年的财政预算,都要做专门的调整。

  但是花钱的事情都好办,特别是朝廷有钱的时候。

  没钱的时候想办也办不成,强行上马只能从其他地方抠钱,那就可能会抠出问题来。

  现在的大明当然没有问题。

  朱简烜的几条命令发出去,内阁和相关部门都忙活起来了。

  江南的朱靖坤等待父亲的支持到位,同时开始按照预定的方案调查地方士绅的意向。

  从苏州城开始,到处开会接见地方士绅,也就是有功名的人。

  当地的部分官员,当地功名最高的百姓,以及当地知名度最高的青壮年学者。

  对于是否允许女子参加科举,这些地方士绅的态度分布特征,与朱靖坤自己的预判非常的接近。

  至少有五成士绅,难以接受女性官员,明确拒绝与女子同朝为官。

  他们认为男女授受不亲,女子本不宜抛头露面,女子为官根本不成体统,关键是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麻烦。

  无论是官员之间协调做事,还是百姓与官员打交道,女官都是麻烦。

  差不多有两成士绅强烈反对,完全无法接受女子参加科举,认为那是牝鸡司晨,有悖伦常。

  认为这些年参加科举的女子都是瞎胡闹,有些人和梁章钜一样认为那些女子和和涉事的提学官已经是舞弊了。

  大概有两成士绅表示,可以接受女子参加科举,但女子不应该跟男子混在一起。

  女子应该单独考试,单独担任适合女子的职责,比如接待没有男亲属的百姓,处理涉及到女子的案件等等。

  只有大概一成士绅觉得,应该允许女子直接参加科举,也能够接受与她们同朝为官。

  这些人觉得女子的智慧与男子没有明显差异,能够发挥作用。

  不过朱靖坤专门单独询问了一下,最后这一成能够接受女子科举的士绅,自己家里就有妻子和女儿希望参加科举。

  甚至其中有些已经参加过了,已经通过了县试和府试。

  朱靖坤自己心中倒是明白,自己的调查出现这种结果的最关键原因,是因为这种调查是针对男性的。

  这个现场根本就没有女人说话。

  但是朱靖坤觉得,就算是让女人来表达意见,支持女人参加科举并入朝为官的女人,比例也应该不会特别高。

  肯定不会超过一半,大概率不会超过三分之一,甚至更低。

  因为大部分女子本来就对科举没兴趣,本来就觉得那根本就不是女人应该做的事情。

  想要参加科举的女子比例肯定是很低的。

  不过朱靖坤和自己分析男子的态度一样,做了预判之后还要安排人去调研验证。

  朱靖坤同时安排了自己的两个妾室出面,举行宴会邀请本地士绅家中的女眷参加,询问这些女眷们的意向。

  几天的见面调研会之后,朱靖坤通过自己的妾室得知了苏州士绅女眷的总体态度。

  对科举非常感兴趣的士绅家庭女子,只占总数的不到两成。

  其中有一些已经参加过考试了,只是现在都还没有机会参加岁试,被梁章钜给卡住了。

  认为朝廷应该允许女子参加科举,能够接受也乐意看到其他女子参加科举的人,也差不多是总人数的两成。

  她们觉得女人不比男人蠢笨,只是大部分没有机会学习。

  还有三成士绅女子不在乎这种事情,无所谓朝廷是不是允许女子参加科举。

  同时还有三成士绅女子强烈反对女子科举,认为女子不应该抛头露面,参加科举和当官都是不守妇道。

第393章 新的大工程

  朱靖坤的猜测虽然得到了部分验证,但是他在江南的调研其实才刚刚开始。

  经过朱简烜多年的谆谆教导,加上实际上的基层锻炼,朱靖坤基本上接纳和吸收了老爹的大部分思想。

  按照皇帝老爹的指导,朱靖坤也将整个大明社会的所有人,分成了几个典型的部分。

  首先是统治集团,也就是国家的管理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

  包括近支的宗室、各级勋贵和藩镇君主、各级衙门的文武官员、各地官营厂商的高管和高级工匠。

  皇帝和朝廷的政策,应该保护统治集团的利益,遏制和消除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

  定期裁汰其中腐朽堕落的部分,保留和提升相对优秀的部分。

  这样能够提高朝廷的执政能力和行政效率,保证皇帝和朝廷的命令能够传递下去。

  如果做不到这些,皇帝可能会被他们架空,中央可能会被地方架空。

  政令不出顺天府,甚至政令不出紫禁城,都有可能发生。

  然后统治基础,他们是统治集团意志的执行者,也是朝廷力量最主要的来源,也都是间接受益者。

  包括朝廷和各级衙门的吏员、官营厂商的普通工匠和工人、军屯卫所的基层军官和士兵。

  朝廷应该保障统治基础的关键利益,并为他们提供稳定的上升通道,将精英引入统治集团,为统治集团不断注入活性。

  这样能够维持国家的总体稳定,让朝廷始终拥有充沛的力量和财力,拥有持续向上发展的动力。

  如果做不到,可能会导致税收流逝,朝廷失去力量,军队失去战斗力。

  甚至可能爆发叛乱此起彼伏,而且无法平定。

  再然后是有价值的边沿群体,他们有一定的力量和资源,但不完全可控。

  包括民营厂商的东家、管事、工匠,还有民间的知识分子和工匠,以及仍然留在乡村的旧地主群体。

  朝廷应该拉拢和控制他们,保障他们的根本利益,避免其主动与朝廷对立。

  如果做不到,可能会遭到攻击,甚至引发叛乱。

  最后是没有价值的边沿群体,包括各种地痞流氓懒汉无赖,以及其他所有的类似人群。

  他们的存在,都会直接影响其他群体的利益,所以要坚决予以打击。

  否则会导致其他群体不满,破坏社会风气。

  大明现在所谓的“士绅”中,虽然确实还有一些“耕读传家”的地主,但所占的比例已经很低了。

  更多的是传统藩镇和勋贵之外的统治集团成员,以及统治基础和有价值边沿群体中的精英。

  弄清楚士绅群体的总体态度,大明社会统治集团和精英群体的态度就基本明白了。

  但是除此之外,还有人数众多的“统治基础”群体中的普通成员,无法跟自己直接表达他们的态度。

  所以朱靖坤在接见苏州地方士绅的时候,等到皇帝老大的授权下来之后,就另外安排了自己的仆人和手下出去了。

  带上皇帝给的授权,去本地的锦衣卫衙门招人陪同,到本地的工厂和商行中去调研。

  询问普通管事、工匠,甚至普通工人、伙计的态度。

  调研的范围要足够广,层次要足够深,那需要的时间,自然也会非常漫长。

  朱靖坤要按照类似的方法,把江南地区的主要城市跑一遍,把各种类型的乡村地区也要走一遍。

  总体上的报告出来的时候,可能要到今年秋天甚至冬天了。

  要开始改革尝试至少都要明年了,最终决定是否允许女子参加科举,时间要继续往后排了。

  …………

  顺天府内城,北苑新宫,大明皇帝朱简烜给内阁安排了任务,就继续翻看通政司和内阁送来的奏章。

  按照朱简烜的要求,必须要让皇帝知晓的事情,需要皇帝批准才能执行的事情。

  朱简烜随手翻阅并做出批示,直接许可执行或者额外叮嘱几句,或者要求相应机构拿出更详细的报告来。

  绝大部分事情都算是例行处理,并不需要专门考虑太多。

  今天朱简烜翻了几份奏章之后,就发现了一份稍微有点特殊的请示。

  建部侍郎上书,认为现在天下归一的盛世前所未有,当今陛下的功劳也远超古代所有神君圣主。

  这些都应该专门的庆贺、夸耀,以及纪念。

  所以建部建议,在北苑新宫或者其他地方选址,专门建设一座尽可能高大的高楼作为纪念。

  可以称之为天工楼、天功楼、天下楼、归一楼等等。

  这座高楼的高度,应该至少超过一百米,尽可能超过两百米以上,正好验证目前的工程技术。

  建部上这个奏章,也许是单纯的拍马屁,又或者是有什么其他想法。

  但朱简烜觉得,这件事情也确实可以办。

  不过不是单纯给自己夸耀功绩,可以建设一座专门的展览馆和纪念碑。

  纪念天下真正归一的盛世,展示和炫耀大明如今取得各种成就,并把现在和未来的功臣都放进去。

  让现在的普通人向往和铭记,让后来人瞻仰前人的功绩,鼓舞他们的心气。

  这是能够提高凝聚力的事情,稍微花点钱是值得的。

  所以朱简烜就批准了,同时将自己的考量写上去,又提了几点总体上的要求。

  这个天功楼不能放在宫中,要放在开放的公共地区,在周围建设宽阔的广场,栽植遮阴的树木。

  让普通百姓能在这里休息等待游玩,自然也要能够方便的参观瞻仰。

  让礼部配合建部做个更详细的方案出来。

  朱简烜放下这个奏章,拿起下面一本翻开看,发现也是工程相关的。

首节 上一节 444/5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