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洪武,从逆党做起 第866节

  更重要的是,朱标觉得,

  军务一道他不必亲自操持,有都督府一众军候在即可,

  更何况,舅舅弟弟等人兵事强盛,仗怎么也轮不到自己来打。

  朱元璋将身体向后靠去,手指不停地敲打座椅扶手,面带笑容:

  “文英这次找了一个好女婿,年纪轻轻已经立下汗马功劳,

  但让朕有些难做,

  朕是不知该如何封赏,才打算将其塞进詹事院,

  如此再多赏他一些银钱,等到时文英来京,问起朕来,

  朕也说得过去,也省得他老絮叨。”

  大概是想起了义子即将进京,

  明皇朱元璋身上的戾气舒缓了许多,转而带上了几分柔和。

  他继续说道:“至于研习军事..京中武将众多,也用不着他,

  还是让他去大宁吧,正好大宁的城建好了。

  咱们大明重臣,光会打仗可不够,

  要上马用兵,下马安民。

  若是他再做得好,到时候再提拔也不晚。”

  至此,朱标算是看懂了父亲的安排,知道这是要重点栽培。

  如今朝廷,能打仗的将领不缺,

  但缺的是能镇守地方,忠于朝廷的将领,

  在朝廷看来,此等将领才值得培养,才能够登上高位,进入都督府!

  深吸了一口气,朱标微微躬身:

  “父皇明鉴,儿臣懂了。”

  话音落下,武英殿外突兀响起了急促的脚步声,

  二人循声看去,只见身披甲胄,

  手握长刀的武定侯郭英手拿一封文书,快步走了过来。

  他在下首静静站立,拱手抱拳行礼,沉声道:

  “启禀陛下,太子殿下,云南急报!”

  上首的朱元璋目光顷刻间变得锐利,

  与太子朱标对视一眼后,沉声开口:

  “呈上来。”

  一旁的红衣大太监,连忙走了下去,接过文书,而后快步递给陛下。

  朱元璋拿过文书,快速打开查看阅览,

  当看到一半时,他脸上的肃穆就已经消失不见,

  取而代之的是惊愕,以及一些不可置信。

  一旁的朱标见状眼睛眯了起来,发生了什么?

  他还从未见过父亲如此模样。

  朱元璋已经看完了奏疏,只觉得嘴唇干涩,

  定了定神,他又将眸子投了过去,快速阅览.

  慢慢地,他的嘴角勾起笑容,苍老的脸颊上多了几分红晕,

  “好好!!!”

  “天佑大明,天佑大明!!”

  他看向身旁站立的大太监,快速吩咐:

  “吉祥,去,叫那几个老头子起来,大明要变天了!”

  一旁的大太监身穿红袍,脸色微变,

  知道陛下所说的是谁,腰肢弯到了极点:

  “是,陛下。”

  说完后,他飞速地跑了出去,

  身形稳固,但速度飞快。

  上首的朱元璋又看了一遍奏疏,

  而后看向从身侧凑过来的朱标,哈哈一笑,将奏疏递了过去:

  “看,高老头已经做出定论,甘薯真的成了.”

  朱标迫不及待地接过文书,快速阅览,脸色也一点点变得古怪.

  [奏请甘薯引种疏]

  [臣云南农政院少卿高福生,谨拜表以闻陛下。

  值此麓川征伐之际,诸事纷杂,

  然军中忽现一物,似携扭转乾坤之能,

  令臣等不敢小觑,急向陛下奏明。

  前军斥候部将领陆云逸,素以机敏干练著称,

  大破麓川军后,惊见奇异薯类,呼之为甘薯。

  虽目下尚未及广种收获,然经多方细致勘查,旁征博引问询当地耆老,又结合臣院中精擅农事贤能之辈研判,

  臣可断定,甘薯潜力无穷,产量惊人,远超稻麦诸般常粮数倍有余。

  观其植株态势,蔓藤舒展矫健,叶色葱郁厚实,覆地即有蓬勃之象。

  所生块根,即便于原生水田之地,未施精细农务,单窝已见数枚,形态饱满壮硕。

  且甘薯适应性之强,超乎想象。

  无论红壤赤土、沙砾薄地,抑或山坳湿洼、坡岭旱塬,皆能顽强扎根,生发新茎,毫无娇弱难养之态。

  想我大明山河万里,不乏诸多往昔斥为贫瘠、难以垦种谷物之地。

  若甘薯得以遍植其间,仿若旱苗逢霖,荒芜可变膏腴,饥馁之虞可解大半。

  诚然,臣等亦留意到些许隐忧。

  甘薯类有大蒜伤地之象,地力易竭,后续恐难持续丰饶。

  然瑕不掩瑜,相较其望之可见的高产潜能、几无苛求的生长适性,此等难题绝非无解。

  臣斗胆建言,望陛下敕令部司即刻重视此物。

  其一,甘薯原种已在路上,莫使遗落受损,到京后妥善安置繁育,以为种源根基。

  其二,速调农事精英,偕同军中干练士卒,组成研习队伍,

  一则钻研甘薯最佳栽种之法,

  二则探寻化解地力损耗之策,诸如搭配何种作物轮作、施加何种肥料培土,力求保其长久高产。

  其三,待种源充裕、技法成熟,

  便可颁诏京畿郡县,择适当时机推广植种,

  先以闲田荒地小试,再渐扩至常耕之亩,循序渐进,广惠万民。

  臣深知军国大事纷纭,然农事乃国本根基,

  此甘薯若能善加利用,于民生保障、税赋充盈皆有大用。

  伏乞陛下圣心垂注,允臣所请,臣当殚精竭虑,不负圣恩,促此事功成,保社稷昌盛、苍生饱暖。

  臣不胜惶恐,恭呈圣览。

  洪武二十二年四月十六日。

  云南农政院少卿高福生叩首。]

  太子朱标此刻与朱元璋一般无二,脸色涨红,

  握住奏疏的手掌都有些轻轻晃动,

  他只觉得嘴唇干涩,不停紧抿,

  又将奏疏看了一遍,这才有些恍然地看向父皇。

  “父皇.天佑大明啊!!!”

  “今年已过四月,黄河治理其效甚微,已经有数城遭灾,百姓食不果腹,

  官府也未有余粮,只得从旁地调拨.

  若此物真有如此神异,产量远超稻麦,又不挑地。

  到时各地粮仓充裕,百姓又如何能挨饿遭灾.”

  太子朱标只觉得心情畅快无比,

  就连眉头一直紧锁的川字也慢慢舒缓,

  他觉得自己轻飘飘的,此物的发现,

  不仅能让大明百姓从此告别饥荒,

  还能为迁都增添一大助力。

  他此刻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种到关中!!一定要种到关中!!

第409章 肃清吏治之始

  天色渐渐亮,一个个身材瘦小的老头快步跑着赶来武英殿,还有一些腿脚不便的乘坐马车而来。

  须臾间,武英殿内便聚起了一群面色黝黑却精神矍铄的老者。

  这些老者平日里在御花园的边角地摆弄菜蔬,

  或是照料宫中几亩薄田,皆是种地的行家里手。

  也是京城农政院的诸位大人。

  此刻一进殿,瞧见那奏疏,眼睛瞬间瞪得如铜铃般大。

首节 上一节 866/106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