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府江山 第22节

  姜子牙、孙武、吴起都是各自时代站在巅峰的人物,能接触到他们的东西,刘道规感觉进益颇大,连视野都开拓了不少。

  只可惜都是残卷,各篇都不完整。

  士族门阀垄断的不仅仅是高官厚禄山川河流,还有各种书籍。

  寻常人根本接触不到书籍,更别提兵法。

  “小弟打探清楚了,荀信之出身颍川荀氏,袁鹤出身陈郡袁氏,桓道真乃桓弘同宗,略有文才,而无实干。”刘钟年纪最轻,头脑却是嘴灵活的一个,很快就送回第一个消息。

  司马袁鹤、长史荀信之、记室掾桓道真已于两日陪着桓弘北上游猎去了……

  颍川荀氏、陈郡袁氏都是当年渡江的顶级高门,升平二年(358年),荀彧六世孙荀羡英年早逝后,断了顶梁柱,荀家再没出过两千石的高官,门第衰落。

  加上桓氏、谢氏崛起,挤掉了不少高门的门第。

  陈郡袁氏一直唯桓家马首是瞻,袁宏、袁乔、袁真都曾辅佐过桓温,江左曾有人戏言:路遇一桓,十步之内,必有一袁……

  “桓使君有何喜好?”

  “除了游猎,喜好交游名士,五石散、娈童美姬……”

  这些几乎都是“名士”们的标配。

  桓弘乃桓冲第四子,今年不到四十,出生时,桓家已然大富大贵,自幼锦衣玉食,有这些爱好再正常不过。

  不过这些只能作为参考。

  喜欢玩乐之人,并不都是酒囊饭袋,当年谢安也喜欢带着姬妾游山玩水放浪形骸,入朝为官,便是一代名臣。

  桓冲好清谈,食五石散,最终死在这玩意儿上……

  到了晚上,刘广之和刘黑罴带回一人,脑后梳了一个武将常用的平髻,气宇轩昂,精神抖擞。

  刘广之介绍道:“这位是高珣高子玉,乐安高氏,当年与某一同追随谢都督北伐,先为中兵左部司马。”

  左部司马,也叫千人督,掌管一部兵马。

  “彭城刘道规见过高司马!”刘道规抱拳一礼。

  北府军中除了刘氏,另一大姓便是高氏,刘氏分彭城、东莞、沛县三支,高氏更多,有渤海、陈留、乐安、渔阳、辽东四支。

  目前最出名是陈留高氏,曾出过袁绍外甥高干和一代名臣高柔。

  淮陵太守高素、东莞郡守高雅之都出身渤海高氏。

  “刘参军多礼了,既然都是京口乡亲,日后当互相帮扶才是。”高珣直来直去,极有武人的干练之风。

  刘道规大蛇随棍上,“何须多言,我京口从来都是一家人!”

  京口侨人还是比较团结的,都是北方侨人,有共同的身份认同,六七十年的融合,几乎就是一个整体。

  如果有他的支持,刘道规这个中兵参军底气就硬了。

  至少有个可靠的盟友。

  一个在军府,一个在军队,互为表里,互相扶持。

  “既是一家人,在下就直言,刘参军可知自己有杀身之祸?”高珣一开口便是惊人之语……

第32章 去留

  “还有王法吗?还有天理吗?”刘遵一蹦三尺高。

  刘黑罴、刘广之都是脸色一变,只有刘钟盯着高珣若有所思。

  “在下初来乍到,还请高司马指点一二。”刘道规不是吓大的,见过生死,手上也沾着人命。

  如果真是必死之局,高珣也犯不着来结交自己。

  “今年秋收,军户收上来的粮食与账簿上对不上,少了足足三千石,桓使君大怒,下令责查,查来查去,查到上一任参军孙易之身上,一番责打后,孙参军当夜就在公廨内上吊自尽了。”

  引门的那个老卒说是被打死的,高珣说是自尽。

  不过那个老卒明显是个老滑头,说话也不靠谱,而高珣没必要骗自己。

  刘广之道:“这是上一任之事,似乎怪不到我家参军头上吧?”

  刘道规道:“不,只要这三千石粮食没找到,我便是下一个替死鬼!”

  三千石,差不多就是三万斗,差不多三十六万斤……

  皇帝与司马道子嗜酒如命,宴饮通宵达旦,大量粮食被酿成酒,民间饥困,加上去年江左小旱,粮食价格节节攀升,市面上一斗粮食能卖到五百钱。

  三千石,便是一万五千缗钱,一千五百万钱……

  刘道规为了当这破官,绞尽脑汁才弄来四万钱。

  “会不会被桓弘贪墨了?贼喊捉贼?”刘遵脑洞大开。

  高珣摇头,“军户收上来的粮食,要送入建康府库,桓氏投于王恭麾下,与相王不睦,王国宝紧抓此事不放,一再逼迫,桓弘限期十日,令孙参军交出粮食……”

  “收缴田赋,是长史的职责,关参军鸟事?”刘遵瞪大眼珠子。

  刘道规斜了他一眼,“你这不是废话?长史、司马都是桓弘的心腹,当然要找其他替死鬼!”

  “不错,王国宝要借此事打压桓氏,定然不会轻易放过,一再相逼,桓使君外出游猎,躲避此事……”

  高珣后面的话没有明说。

  但刘道规心知肚明,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大佬们明争暗斗,倒霉的是小喽啰。

  王恭殷仲堪与司马道子王国宝斗的如火如荼,必然会卷进去无数人。

  桓弘大不了去官免职,回到荆州蛰伏几年,寻到机会,再钻出来,还是三品高官,吃香的喝辣的,但自己卷进去,只怕连骨头渣子都不剩……

  “不知高司马有何良策?”刘道规没想到自己刚刚上任,就一脚踩进大坑里面。

  “依在下之见,要么找出那三千石粮,要么借水土不服,托病走人,避过这阵风头。”高珣能将话说到这个份上,是真拿刘道规当老乡。

  目前似乎也只有这两个办法。

  刘道规初来,还没接手军务,现在走人还来得及。

  只是这么灰头土脸的回去,难免为京口父老讥笑。

  而且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刘道规的中兵参军已经在兵部挂了名,正儿八经的从九品浊吏,正是桓弘眼中最好的替死鬼……

  装病也没用。

  “还有一个办法,再向军户征收三千石,便可弥补亏空。”刘广之见多识广,出了个主意。

  高珣幽幽道:“军户既要向朝廷上缴田赋,还要供养征虏将军府和青州刺史府,桓使君挥霍无度,早被压榨到极致,再向他们征粮,只怕引起动乱……”

  军户其实就是奴隶,甚至比奴隶还惨,什么脏活苦活累活都是他们的,打仗、徭役、种田,终日不得空闲,子子孙孙一直持续下去……

  征虏将军府下的军户成片的逃亡,啸聚山泽,为匪为盗。

  如果不是有家室在京口,刘道规也想上山,一了百了,图个逍遥快活……

  “三千石粮食不是小数目,怎会说无就无?其中必有蛛丝马迹!”这时刘钟忽然来了一句。

  刘道规与高珣同时眼睛一亮。

  自己太专注于朝廷的党争,而忘了这件事本身的疑点。

  三千石粮食,三十六万斤,这岂是一个中兵参军就能弄没的?

  从目前看,应该还有第三股势力参与其中……

  “高兄也说过,找出那三千石粮食,所有问题迎刃而解,在下姑且试一试。”

  对寒门庶族而言,这世道没有捷径,也没有坦途。

  逃避是没用的,只能迎刃而上。

  目前来看,这个征虏将军府也不错,虽然烂,虽然漏洞百出,但越是混乱,机会越大,只要站住脚,就相当于迈开了第一步。

  京口北府军虽好,但也是一个萝卜一个坑,里面的厉害人物太多,一个比一个精明,反而没有出头之日。

  高珣满脸钦佩,“刘参军真豪杰也,若有用得上在下的,尽管开口。”

  他既然这么说了,刘道规也不客气,“的确有一事相求,在下初来乍到,人手不足,还望派些人手协助一二。”

  “此事易尔,我这就调两百精干士卒,随意差遣。”高珣武人脾性,极其豪爽,拱手一礼,转身就走。

  有他相助,刘道规信心大增。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广陵说大也大,说小也小,三十多万斤重的东西,不可能无声无息的消失。

  “要不,咱兄弟还是逃走算了,这鸟官不做也罢,不就一个从九品的浊吏吗?”刘遵打起了退堂鼓。

  “你若怕了,先回京口便是,就当你没来过。”

  他说的轻巧,事实上,对于大多数寒门而言,从九品的浊吏都已经极限了。

  如果不是出了这种事情,成了烫手的山芋,未必会轮到自己。

  “你不走,我也不走。”刘遵一屁股坐在石阶上。

  刘道规望向众人,“那便一起留下,你们意下如何?”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不假,但也要他们心甘情愿,强扭的瓜不甜。

  “若是回去,还有何脸面见人?”

  “我彭城刘氏,战场无不是响当当的汉子,怎可未战先怯?”

  刘黑罴和刘广之都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北府老卒,性情坚毅,参与过诸多恶战。

  “我等既然跟随兄长,当然不会半途而废,天无绝人之路,就像樗蒲,只要向前,总能一关一关的闯过去。”

  刘钟的话不由让刘道规刮目相看。

  刘镇沉默寡言,但神色坚定。

  “不错,没有过不去的关。”刘道规一拍大腿。

  逃避解决不了问题,迎难而上,方是男儿本色……

第33章 寻访

  “这是精干士卒?”刘道规望着面前站着的两百多人,目瞪口呆。

  一个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臭气熏天,也不知多久没洗过了,每个人都是一副有气无力的衰样儿,与“精干”二字完全不着边儿。

  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从哪里跑出来的一群乞丐。

  看到他们,刘道规已经能想象其他中兵是什么样子了。

  这世道,能风流快活的只有士族高门,寒门庶族日子难过,军中士卒一样难熬。

  淝水之战后,一统北方的氐秦四分五裂,晋室也日薄西山,征虏将军府有守卫江北之责,差不多是江北最后一道防线。

  竟然衰落成这样……

  高珣尴尬道:“实不相瞒,军中什么都缺,粮草、冬衣皆无,能养活这些兄弟就不容易了,这些都是我千辛万苦保存下来的北府老卒。”

  刘道规一阵无语,也知道他说的是实话,士卒也是人,也要吃饭喝水过日子。

首节 上一节 22/9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