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三千石粮,司马道子和王国宝一直盯着桓家不放。
如果再闹出征虏中兵暴动,比丢失三千石粮食更严重,也是更大的把柄,哪怕是桓弘也要吃不了兜着走。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刘道规虽是寒门浊吏,对这里面的弯弯绕绕洞若观火。
桓氏的麻烦其实比自己大多了,一直是朝廷重点针对、重点打击的对象。
以前桓温掌权时,仅仅为了五户僮仆,就废了司马家的两个王爷,再借口谋逆,灭了殷涓、庾倩、庾柔满门,其子侄部皆斩于建康……
现在风水轮流转,轮到司马家清算了,只差一个说得过去的借口。
袁鹤脸色一变,眼神略带惊讶的盯着刘道规,“道则……之言甚是,绝不能闹出事来。”
桓弘倒了,他这个征虏司马也没了。
刘道规并非恐吓,军中、民间的不满早就如火山一般,只因现在还有一口饭吃,以及淝水之战的大胜,暂时掩盖住了。
军府真实现状,袁鹤比刘道规更清楚。
广陵事情闹大,司马道子和王国宝也就有了借口……
“属下一心为军府,还望司马能主持公道。”
袁鹤眯着眼,眼神颇有些意味深长,“道则有功无过,某会如实禀报使君,你大可放心。”
“前部曲长周铮……”刘道规趁热打铁。
“放人。”
“唯!”门外一人拱手。
“你乃中兵参军,今后左右后三部人马一定要稳住人心,莫要闹出事端,至于你的职田和屯田,小事一桩,自己看着办吧,然则,不能耽误中军三部军务。”
袁鹤抓起印章,就往一张空白的缣帛上盖了下去,落下“征虏将军府”五字……
刘道规大喜,“司马放心,绝不会误了军务!”
危机危机,危险往往与机遇共存。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一心称霸中原,为了解决军粮和辎重的运输问题,以广陵为起点,开邗沟凿通淮水与长江,
自广陵入邗沟北上淮水,再从淮水转入沂水,水网可辐射兰陵、东海、泰山、琅琊诸郡。
有邗沟这条运河在,兰陵到广陵只需两三日。
袁鹤幽幽道:“可惜道则出身寒门,不然前途不可限量也……”
“能效力桓使君和袁司马,属下之幸也。”刘道规奉承了一句,便拱手告辞了。
感觉袁鹤对寒门的敌意没那么大,也没有荀信之和桓道真那么高高在上、咄咄逼人。
袁鹤对自己非但没有敌意,甚至还多有庇护,上一次追查孙易之之事,也是他上门警告,事情过去后,还赏了三四十缗钱……
官道上的事实在太复杂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和意图。
刘道规思来想去,暗忖大概是袁氏渡江后,一直就是次等士族的原因,在江东一直不上不下。
十几年前袁真叛乱,对袁氏一族打击甚大,门第也跟滑落了。
而荀氏与桓氏都曾独领风骚,不接地气的时间太长了,门内子弟一身的骄奢倨傲之气……
出了门,周铮已被解开了束缚。
“多谢刘参军!”
周铮这个名字没叫错,铁骨铮铮的汉子,拒绝了刘遵的搀扶,颤颤巍巍的站着。
刘道规于心不忍,“若非我连累,你也不会遭受此难。”
周铮摇头,“属下一向不受桓承之待见,没有借衣粮之事,迟早也会有这一天,挨了打反而能清净些时日。”
刘道规一阵无语。
征虏将军府中寒门的日子都不好过,只要不依附桓家,不愿意当狗,便是打压排挤的对象。
“参军务必当心,桓承之睚眦必报……已将此事……记在心上……”
周铮反过来提醒刘道规。
“他敢!”刘遵哼了一声。
不是敢不敢的问题,而是明刀易躲暗箭难防,桓承之只要给桓弘进几句谗言,麻烦一定少不了。
“多谢!”刘道规拱手一礼。
对壮大自身势力的渴望更迫切了,
一只蚂蚁,别人随意一脚都踩死了,但如果是一只刺猬,别人就要掂量掂量了。
只要势力够大,哪怕桓弘要对付自己,至少有自保的能力。
在官道上混,一定要给自己留条后路……
现在看来,兰陵便是最好的后路,乱是乱了点,但不用在广陵泥潭里面挣扎来挣扎去的,很多事情能用刀子解决,刚好能发挥彭城刘氏的长处……
刘道规原准备送周铮回营,周铮连忙推脱,“若被桓承之的人看到,又是一番波折,今日救命之恩,在下铭记于心!”
“周兄言重了,我等都是寒门,当互相照应。”
“有参军这句话便成!”周铮头也不回的去了,身体挺的笔直……
“是条好汉!”刘遵赞不绝口。
能入他眼的人不多。
周铮能在前部混到曲长,个人能力绝对出众。
两人都望着他的背影,生怕一不留心他就倒下了。
不过他就这硬挺挺的走了,消失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
“阿规,广之、黑罴回来了。”
刘镇一路小跑,寻了过来。
他年纪虽小,却是众人叔父一辈的……
“这么快!”刘道规心中一喜,精锐果然是精锐。
有了田,便能长出粮食,有了粮食,便能养活部曲,有部曲便能打造坞堡,从寒门变成地方上的豪强。
折腾了这么久,终于迈出实质性的一步,实属来之不易……
第50章 兰陵
刘广之和刘黑罴蓬头垢面的,身上的衣服上还沾着血,环首刀上全是缺口,刀鞘也丢了。
看得出来他们这一路走的并不容易。
广陵和京口都这么乱了,更别提北面的兰陵。
刘道规让刘镇和刘遵守在外面,防止有人听墙根儿,“那边形势如何?”
刘广之和刘黑罴互看一眼,“朝廷在琅琊国设有建威将军府,但也只能管住琅琊一郡,朝廷任命的兰陵太守,至今都躲在琅琊郡,有的县令直接被驱逐了……”
泰山贼,乞活军、流民军,都不是简单货色。
汉末时,以臧霸孙观为首的泰山贼,雄踞一方,是陶谦、吕布、曹操争相拉拢的对象。
乞活军更不用多说,当年追随武悼天王冉闵,直接灭了石虎满门,一道杀胡令,北方腥风血雨,仅仅三天,邺城二十万胡人死于刀下,随后无日不战,无月不战,羯族为之灭族,数百万胡人逃奔草原,死伤无数,为华夏百姓争得一线生机……
实力最弱的流民军也是宗族聚居,内部异常团结,在黄河以南顽强抵抗匈奴人和羯人,流民帅苏峻一度攻破建康……
北府当年也是流民帅郗鉴组织起来。
刘道规的祖父,当年也是流民军的一支,率领彭城诸姓一路杀到京口。
“兰陵的地头蛇,摸清了多少?”刘道规对兰陵的兴趣更大了。
越混乱的地方,意味着机会越多。
江左不乱,却成了一潭死水。
“最强的是乞活军张虎、徐赤特部,有一千七百余众,坞堡三座,其次是流民军曹腾云所部,曹氏宗族八百余家,占据氶城,族中男女老少皆习弓刀之术,战时为军,闲时为农,连县令郡守都被他们驱逐了,再有便是泰山诸贼,据说有上万余众,分布于泰山诸寨,但并不团结,还会自相攻杀,其他的便是兰陵豪强孙俨、萧挺之等众……”
两人去了这么长时间,该打探的都打探清楚了。
五胡乱华,兰陵、琅琊、泰山、东海四郡为混战之地。
这片区域的人口要么战死,要么南迁徙,村落萧条,土地荒芜。
羯赵时期,石虎曾将俘虏的乞活军以及流民迁徙至兰陵地区,实行屯田军垦,亦军亦民,防御晋室。
几十年的繁衍生息,导致此地民风强悍,乞活军首领冉瞻战死后,其子冉闵被封为兰陵公,冉闵以兰陵为基,扩充势力,最终掀翻羯赵,屠灭羯族。
石虎和冉闵虽然都成了过眼烟云,但兰陵郡好勇斗狠的风俗未变。
“兰陵豪强萧挺之?”刘钟望向刘道规。
刘道规一愣,这他娘的不是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了?
自己的舅父萧源之不就是兰陵萧氏的人?
一个南兰陵,一个北兰陵,都是晋土,两个萧家也应该有所来往才对。
这年代的人最重视宗族。
萧挺之、萧源之,怎么看都是一个辈分的。
想要在兰陵站稳脚,凭自己手上的几把破刀也不是不行,但事半功倍,如果能跟萧氏的搭上关系,事情就简单多了。
“我这就写一封信,阿钟去建康寻我舅父萧源之。”刘道规一拍大腿。
车到山前必有路。
寒门没有门第,没有权势,却有宗族在背后支撑。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寒门与士族之间的这条巨大鸿沟,也让寒门抱团取暖,相互之间盘根错节。
“小弟这就去!”刘钟一刻都不耽搁。
“你带上阿镇,多教教他。”刘道规没有忘了自己“小叔父”。
“闲着也是闲着,我略通水性,不如我先带人出海走一遭,回来的早正好与你一同北上。”刘广之刚回来就闲不住。
刘道规知道他是天生喜欢打打杀杀的人,但海上不比陆地,风险更大。
“你还是先歇息几天,我让舅父赵伦之、李大目他们挑些精通水性的人去。”
现在是年底,要去兰陵,至少要等到二月开春之后。
还要等萧源之的回信。
赵伦之为人可靠,还是舅父,由他带人去最好。
刘道规也想进行一次服从性试探,看有多少人愿意上自己的船……
征虏中兵前后左右四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