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府江山 第36节

  前部是桓弘的亲信,虽然有一个周铮,却受到了桓承之的打压排挤,暂时指望不上他。

  右部司马檀韶,虽是京口旧识,但刘道规有些摸不准他的心思。

  唯一能使上劲儿的是高珣左部,基本算是自己人了,

  后部有赵伦之和李大目,虽然都只是一个都伯,却在士卒中颇有声望,而后部司马郗及之只是挂了个名。

  刘道规来了这么久,就没见到过本人。

  远近亲疏,先发展近的亲的。

  饭一口一口吃,刘道规宁愿走的慢一些,也不要纳入不稳定的人和势力。

  当天晚上,刘道规在高珣的左部军营中密会赵伦之和李大目。

  事以密成,言以泄败,成于心思,谋于深思。

  与后部的人走的太近,难免被有心人警觉。

  “下海捕鱼?”赵伦之睁大眼睛。

  “粮草迟早有吃完的那一天,咱们唯一的生路只有下海一条道。”刘道规也不拐弯抹角。

  中兵三营的现状大家都清楚,穷的都快喝西北风了,过得了初一过不了十五,手上的几亩薄田很难养活一大家子,而且还被桓道真盯上了……

  在广陵别说打鱼,就连草木也砍不到一根。

  赵伦之和李大目面面相觑。

  刘道规继续劝:“树挪死,人挪活,天师道的人,我已经联络好了,他们出船出帮手,咱们再跟一些人过去,先别管体不体面,让兄弟们吃饱不饿肚子才是正事。”

  “行,我听参军的!”李大目一拍大腿。

  赵伦之目光闪了闪,“天师道的人……可靠么?”

  刘道规脑海里回想起云岫,目前看来天师道一直想拉拢自己,并无谋害自己的理由。

  天师道的人,怎么也比官府的人可靠一些。

  不过刘道规没将话说死,“这年头哪管可不可靠,走一步看一步。”

  “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吧,分下来的那些粮食,也就够兄弟们吃上两月,出海也算一条活路。”

  赵伦之终究还是妥协了。

  没有油水,粮食消耗的极快。

  长江边的虾蟹虽多,没有猪羊的肥膘,吃的人少,而海里面的鱼又大又肥,不比猪羊差。

  “算我一个吧。”高珣也加入进来。

  他麾下的老卒日子过的也够呛。

第51章 欠账

  左后两部凑了百多号会水的士卒,赵伦之、李大目率众赶去盐渎县与天师道会合。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幼生活在长江边儿,京口众人几乎人人会水。

  天无绝人之路,只要愿意动手,总会寻到一条活路的。

  一场小雪,太元十五年(390)迎面而来。

  刘道规刚刚将各种事情理顺,还来不及喘口气,麻烦又上门了。

  袁鹤说是要如实禀报,但桓弘、桓道真并没有轻易放过此事。

  他们倒是不敢寻士卒的麻烦,像这笔账记在刘道规身上。

  “三百石粮、五百件冬衣,柴、草各一千斤,折合市价两万三千一百二十七缗三百五十六钱七厘……”荀信之拨着算盘珠子。

  都已经精确到厘了,可见算盘算的有多精细。

  两万三千多缗钱,便是两千三百多万钱……

  刘道规愣在原地,半天才喘过气来,“长史明鉴,这笔钱……用在士族身上,而非属下私吞了,而是为何要记在属下身上?”

  荀信之白眼一翻,“你说用在士族身上,可有军令?可有本长史的调令啊?”

  如果是袁鹤,刘道规还能狡辩几句,遇上荀信之,有再多的理也没用。

  刘毅被他摆了一道,掉进深坑,到现在还没爬起来,人都不知去哪儿了,也不知是死是活。

  “当时使君和长史都不在军府,士卒们已然找上门来……”

  “那是你的事,你如果不认这笔账,那便犯了挪用钱粮之罪,按军法可流放岭南。”荀信之斜躺在凭几上,单手倒了一盏茶,慢条斯理的呡了呡。

  “属下倒是愿意认,但拿不出这么多钱。”刘道规心中怒火升腾,荀信之比桓弘更难缠。

  冬衣粮草是桓家的,又不是他的,何必狐假虎威狗仗人势……

  也不知袁鹤是怎么给桓弘说的。

  不过他毕竟姓袁,而桓道真和桓承之都姓桓……

  “那也好办,每年两成利,若是还不上也不打紧,签了这份身契,以后就是桓家的人乐。”荀信之抽出一份竹简推到刘道规面前。

  两成利虽然比市面上流行的僧邸粟低了点,但本钱实在太庞大了。

  利滚利,刘道规不仅这辈子还不起,怕是连下辈子也还不起。

  不过他说的是每年两成利,也就是每年还四千六百缗……

  眼下刚刚开年,离年底还有一年时间。

  桓家被司马道子和王国宝盯上,到年底是个什么状况还说不准。

  如果刘道规能在兰陵站稳脚跟,手上捏着一道空白的印信,动动脑筋,一年弄个五千缗钱,似乎也不是办不到。

  兰陵处于边境,大不了黑白两道通吃,去燕国抢他娘的……

  狮子多了不咬,债多了不愁。

  只要桓道真和桓承之不是现在弄死自己,总归有一条生路。

  桓弘的目的也只是要一条听话的狗,而不是真的弄死自己。

  荀信之一副吃定了刘道规的架势,“你最好不要动其他心思,别忘了你刘氏全族还在京口。”

  威胁之意,溢于言表。

  “属下岂敢。”刘道规脸上依旧维持恭谨之色,心中怒火升腾,你桓家、荀家最好永远高高在上,别给别人机会。

  “不敢就好,好自为之吧。”荀信之斜瞟了一眼,鼻孔里面哼了一声。

  “属下告辞。”刘道规拱手一礼。

  荀信之眼皮都不抬一下。

  出了长史署,刘道规立即去找袁鹤,账记在身上,但总要找个说法,了解些内情,以后办事儿有个分寸。

  谁知刚出门,就碰到了袁鹤。

  看他的样子似乎等待许久。

  “司马可要为属下做主!”刘道规一见面就卖惨。

  袁鹤道:“此事我也无能为力,能谈到一年两成利息,已是不易,你在兰陵多开些田,再抓些游寇,一年四五百石粮食还不是手到擒来?”

  兰陵土地肥沃,气候温润,因盛产兰花而得名。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属下身边人手不足……”刘道规打蛇随棍上。

  袁鹤意味深长道:“你是中兵参军,士卒布防、训练、剿贼皆经你手。”

  刘道规等的就是他这句话。

  中兵参军上文牒,征虏司马盖章,合情合理,顺理成章,荀信之、桓道真无法干预。

  到时候自己拉着中兵四部北上走一圈,扯虎皮做大衣,镇住兰陵的牛鬼蛇神,事情就好办多了。

  万事开头难,只要第一步迈出去了,后面的事就好办了。

  “多谢司马指点!”

  “道则啊,王侍郎近来可好?”袁鹤忽然来了一句。

  王侍郎自然说的是王谧。

  琅琊王氏的事情自己怎么可能知道?

  不过他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很明显,是在试探刘道规和王谧的交情。

  之前一直以为他是在帮自己,原来还是看在琅琊王氏的面子上。

  “司马抬举属下了,王侍郎之事属下怎能知晓?“

  王谧的确说过遇上事情可去乌衣巷找他,但别人这么说,刘道规不能真的这么做。

  “那倒也是,道则今后多多留心。”袁鹤扔下这句话,便进了衙署。

  刘道规却愣在原地,多多留心……

  袁鹤浸淫官道多年,说出来的话,不能等闲视之。

  想来想去,应该还是桓道真或者桓承之不放过自己……

  两天之后,刘钟和刘镇终于从健康回来,带来了萧源之的信。

  信上说,萧挺之的确是同宗,但已经出了五服,南北分隔七十多年,关系并不怎么亲近,不过他已经派人去联络了。

  应该会给些薄面。

  另外信中还提到,朝廷已经调任王恭为兖州刺史,都督兖、青、冀、幽、并、徐及扬州之晋陵诸军事、前将军、假节,坐镇北府。

  西燕慕容永厉兵秣马,对洛阳虎视眈眈,朝廷或许会用兵河洛,刘牢之已被重新启用为彭城太守,策应镇守洛阳的龙骧将军、豫州刺史朱序……

  刘道规合上竹简,忽然明白袁鹤今日为何会问起王谧。

  原来是京口变天了,王恭、王珣、殷仲堪一派拿到北府兵权,实力大涨,已经超过司马道子和王国宝。

  袁鹤投石问路,是在为自己找后路,如果能跟王谧打上关系,加上袁氏的门第,前途不可限量。

  琅琊王氏的名头实在太大了,根基深厚,执天下士族之牛耳。

  不管承不承认愿不愿意,在别人眼中,王谧就是刘道规的靠山。

第52章 部曲

  才七八天,赵伦之和李大目就从盐渎拉回一船的鱼获。

  估摸着有六七百斤,而且都是肥鱼,最小的也有六、七斤,各种奇形怪状的鱼,刘道规也叫不上名来。

  其他便是成捆成捆的昆布和各种可以食用的贝类,将近千斤。

  昆布最早出现在诗经尔雅,释草一篇中,也叫纶布,魏晋称其为昆布。

  后面的一船则是云岫承诺的一百石粮食。

  刘道规忍不住感慨,天师道无论效率和信用都远超官府,说一不二。

首节 上一节 36/9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