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啥说我是战犯? 第185节

北欧志愿师目前还只是一个存在于计划书上的部队,甚至杨立青的申请文件都还在国防部等待审批通过,毕竟新建一个师级作战单位不是一件小事儿,前线将领可没有权利改变编制成立新单位,别说一个师,就算是一个连队都不行。

不过杨立青上头有人,这种事儿虽然大,但也不是办不到,甚至都不用姐夫董建昌出手,他哥哥杨立仁就可以帮他搞定了,毕竟杨立仁可是国防部参谋次长。

北欧志愿师,名义上应该是一支志愿者自愿报名组建的部队,但实际上军队的事情从来就没有什么自愿的说法,全都是命令下达之后,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得去。

没有明确的命令,谁特么会愿意来芬兰这种鸟不拉屎鸡不下蛋,听都没有听过的鬼地方服役作战?

目前北欧志愿师还是一个空架子,暂时只有从前线撤下来修整的四千多名国军官兵和新到的三百多名军官生,目前能够在赫尔辛基附近到位的人员撑死也就是一个满编团的编制,按照国军师级作战单位的人数编制而言,连一个零头都达不到。

未来杨立青还会继续吧地峡前线的六七千国军部队陆续抽调回后方,在从其他渠道继续征召华人入伍补充北欧志愿师。

杨立青为了组建这支部队也是花费大力气,前后从本土申请摇人过来帮忙,但国内各战区也都只是零零散散派遣了三四千人过来,象征性的给了他杨立青一些面子,毕竟距离太远了,派人过来成本过高,而且这种挖墙脚的行为也不受欢迎。

杨立青组建志愿师的目的就是接下来方便国军部队在欧洲地区的独立作战行动,之前派过来的人员太零散了,而且军官不多,大多都是士兵,部队只能以营连级别作战单位配合芬兰军作战,这让杨立青很没有面子,堂堂中将联军参谋长,手底下却连一个嫡系师都没有,只能够打配合敲边鼓,这实在是没有面子。

可也没有办法,部队就是一名将军的底气,没有嫡系撑腰,别说在国外,就算是在国内你都说话没底气。

杨立青对于芬兰人零敲碎打慢慢消耗苏军的战略战略术不太感冒,虽然这是最符合芬兰国情和利益的战略战术,但却并不符合联邦的利益还有他杨立青个人的利益。

此类游击战术性质的作战方式,和国军总体大开大合正面决战的战术很违和,杨立青虽然也是打游击出身的,但他清楚这种战术玩久了,很容易把前途玩废掉。

要是习惯了这种作战方式,就会给国内同僚留下一种擅长小股部队作战打游击的印象,一旦在高层内部留下这种印象,往后有什么治安战、清剿作战估计都会想到杨立青,虽然这种作战模式很安全,董建昌和杨立仁肯定希望他这么干,但却不符合国防军作战主流,注定是进不到核心的,只能够继续依靠姐夫和哥哥的照料往上爬。

杨立青不喜欢这样,他希望依靠自己往上爬,所以他才这么卖力组建一支在欧洲属于自己掌控的嫡系部队,不说组建一个军,但至少也得一个师,这是大规模正面作战的兵力底限。

杨立青也希望在芬兰正面战场打出能够改变战局形势的成绩,更好的吸引苏联人注意力,给苏联人更多的压力,这也是国家战略需求。

不然国军为什么万里迢迢跑到芬兰这里来助战,难道真的是吃饱了撑的,难道真的是为了国际精神?肯定不是!

国军所有在北欧乃至欧洲地区的军事行动都是为了本土周边扩张服务的,目的就是为了搅乱欧洲,吸引更多的敌军注意力,分担本土周边的军事压力。

作为中将,杨立青有这种战略眼光,能够准确分析出自己在欧洲的战略定位,所以他才会顺势而为组建志愿师,想要搞出来更大的动静,这也是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国防部就算是不看自己背后的关系,光是考虑实际需求,也会同意杨立青的申请。

毕竟这可不是找关系以公谋私,而是找关系以公谋公,任谁来都挑不出毛病。

“派人联系那个什么吴国勇吴老板,让他想办法从国内给我运—批敢打仗的人过来,多多益善,他们那种资本家肯定有办法,告诉吴老板,这件事儿办成了,我亲自给他在北欧地区联系好处。”

“还有国防部,继续打申请过去,让其它战区调人过来助战,有枣没枣先打两杆子再说。”

“联系欧洲各地大使馆,贴出告示,征召欧洲各地华人入伍参战,有多少人只要是符合条件都送到德国训练,然后派往我这里,训练的事情去找德国人,他们这点忙如果都不愿意帮,我就直接翻脸了!”

“发电报给曼纳海姆,让他半个月之内必须把所有前线国军官兵抽调回赫尔辛基,这是我的命令!”

回到了临时驻地之后,杨立青接连发出命令,手底下副官立刻—一记下来写在了本子上。

忙完了正事儿之后,杨立青脱下了军靴,躺在床上准备睡觉了,但即使是躺在床上,他脑子里面想得也是组建部队的事情。

杨立青这头的动作开始之后组建北欧志愿师的节奏陡然加速起来了,首先就是吴国勇那边,回国之后立刻就接到了欧洲发过来的电报,收到了杨立青这位大佬的指示之后,吴国勇惊喜无比,不怕你使唤我办事儿,就怕你把我给忘了。

事情办的越多,关系就越牢靠,吴国勇拿着欧洲发过来的联军司令部文件,挥舞支票在国内招人,截胡了一批本该送往西域实边的壮丁,又从家族里面抽调了百来人子弟,东拼西凑凑了一千二百多人,分批乘坐运输机前往柏林。

国防部那里也被杨立青一天一封的电报整得头疼,从二线乙类部队抽了一千多人派往欧洲助战。

最大头的还是欧洲本地征召华人,前后一周之内陆陆续续有七千多名华人“响应征召”参军,前往柏林接受训练。

说是响应征召自愿参军,但实际上全都是被强制性送到柏林的,没法子这年头干什么事情都是如此,个人意愿算个屁,上头有令才是最重要的,各地使馆都是先统计所在地区华人数量,然后请求当地政府协助发出征召令,接到命令的华人都必须前往指定地点报到参军。

第一批七千人也只是一个开始而已,后续如果还有需要,欧洲这边还能抽出来更多的人。

欧洲这边本来就有不少一战时期滞留的华工,算上历年移民欧洲的华人人口,在抗战爆发前,欧洲的华人人口大约在七万人左右,这么些人肯定是没法抽调多少人参军了,可欧洲这里还有来自美国的华裔移民。

中美关系自从重庆事变恶化之后,就已经是冰点状态,美国境内也是重新加大了对华人的监视以及和排挤,当然他们没有胆子对华人动刀,只敢进行政策性的排挤,毕竟日本和苏联人的例子摆在那里呢,敢对华人动手采取暴力行动,后果非常严重。

在美国东海岸遭受排挤压迫的华人源源不断的撤离美国,在大使馆的帮助之下想要返回本土,美国东海岸华人由于距离原因,他们没有直接返回中国,而是先乘船离开美国进入欧洲地区对华友好国家,比如德国境内。

这就导致了大批华裔人口从北美迁徙到了德国境内,为此南京外交部也向柏林支付了一笔数额不菲的移民安置金,德国人自然也是愿意接纳这些高素质人群移民的,别说只是暂时停留了,就算是永久性移民也没有问题。

毕竟这些华人可都是高素质人群,不少人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还有企业家商人等等,要么是学富五车,要么就是身价丰厚,哪怕就是普通华人那也都是有技术的工人和吃苦耐劳的小市民阶级,基本上没有什么流氓地皮的存在,都是高价值人口。

这批人滞留欧洲,想要返回国内,但最后也还是因为战争全面爆发,海上航路中断,只能无限期滞留欧洲了。

就目前而言,欧洲这边的华裔总人口已经达到了四十二万人,这里面的高级知识分子还有企业家那些人肯定是不能征召参军的,但剩下的人口也足够了,多了不说,四十二万人抽出来一两万壮丁还是没问题的。

而且杨立青这位领袖小舅子发话,欧洲地区的华人也还是很给面子,不少人自己参不了军,也是积极出钱赞助军费,所有华人军队在德国境内训练费用全都被华裔富商们给包圆了。

他们能够摆脱美国人的排挤,没有被吃干抹净,还能够带着身家离开北美,这背后的原因就是有这一个强大的国家和一支凶悍的军队,不然他们离境的时候可就不只是一笔离境税这么简单了,至少得是被吃干抹净了。

所以说认清现实的华人海外富商对于军队的需求那也是出手阔绰的,他们现在离不开欧洲,杨立青却在欧洲组建自家人的军队,拿着还等什么,赶紧送钱送人支持就行了。

多管齐下之后,杨立青组建北欧志愿师的行动异常顺利,芬兰人这边对于杨立青这位大佬的命令不敢违抗,很快配合将前线所有的国军抽调回后方了,前后在赫尔辛基凑齐了一万一千多人之后,再加上新到的三百多军官生,北欧志愿师的架子初步撑起来了。

后续还有万余人的士兵在德国境内接受训练,预计三到四个月就能够练出来送到芬兰这里,到时候也正好就是春暖花开气温回升适合打打仗的天气了。

届时所有人员装备到位之后,北欧志愿师将会是一个人数至少两万人以上超大规模师,这种编制相对于欧洲军队来说,说是一个军都不为过了。

杨立青的野心也不小,他打着志愿师的名义,其实想组建的可不是一个师规模,国内那种十万人编制的王牌集团军他肯定是搞不成,但四五万人的“加强师”他还是有胆子搞一个的。

未来想要整出大动作,改变苏芬战争局势,给苏联人施加更多压力,那就必须要有这么多人,四五万也就只是一个底限而已,再少那就搞不成事情了,毕竟苏联红军动辄可就是几十万大军围殴,你人少冲上去纯纯找死。

北欧即将有新的动作,德国开春之后也会对西线发起大规模战争,欧洲的局势注定会在春季到来之后迎来再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

377.杨家兄弟

1940年3月1日,南京。

风尘仆仆刚从日本前线赶回来的杨立仁抵达了国防部大楼,一身戎装肩上披着披风,领章上挂着三颗熠熠生辉金色将星,这一身行头刚走进国防部红楼内,就备受瞩目。

“杨次长!您回来了。”

“嗯,今天刚到。”

“蒋总长已经在办公室等您了,说是请您回来之后过去一趟。”

“我知道了,耽搁几分钟,我收拾一下就过去。”

“明白!”

杨立仁还是那一副冷脸,见谁都没有一个笑容,走在回廊之中目不斜视,身后跟着两名副官还有几个卫兵。

回到自己的办公室之后,很快秘书就过来报到汇报工作。“我离开南京这四个月没有出什么岔子吧?国防部还有情报三厅情况怎么样?”杨立仁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后,端起了一个保温杯开始小口抿起了热茶。

他的办公室哪怕人不在也是每天都打扫的干干净净的,而且按照规矩每天都还是泡着一杯热茶放在桌子上,哪怕人不在也是如此。

今天他刚好回来了,看到桌上摆放的整整齐齐的文件还有窗台上照顾妥当的花草,满意的点了点头。

心腹秘书回答道:“您离开这几个月一切照旧,紧要的事情全都按照您电报中的批示执行了,一些琐碎事情我们做不了主的全都遗留下来,都在办公桌上,等您来决定。

另外军事情报局的楚才局长提前一个月预约想要和您吃顿饭。”

杨立仁点了点头:“我知道了,通知楚才,今晚八点在中央大饭店老地方见。”

“明白!”

“嗯,你先下去吧。”“是。”

坐在椅子上感受着熟悉的氛围,杨立仁整个人浑身舒坦的伸了一个懒腰,然后脸上不自觉的笑了一下,回到南京的感觉真好,比待在前线舒坦多了,在这里自己可是国防部参谋次长,位高权重,自己的所有权利只有在这里才能发挥到极致。

而在日本前线,自己就是一个监军而已,具体事务根本没法插手,只能够代表董建昌巡视全军,除非前线有人造反或者投敌,否则杨立仁就是一个透明人而已,并且在日本战场,大将就有两个,上将更是四五个,自己这个上将在那里也就是平平无奇而已。

休息了一会儿,杨立仁又喝了一口茶,然后起身戴上了军帽,脱下披风,走出了办公室去了蒋百里那里。

蒋百里是国防部参谋总长,职务比他高一级,军衔也是大将,挂四颗星,比他杨立仁同样高一级,作为上司,叫一个刚出差回来的下级述职那是理所应当的事情,甚至不叫你,你也得主动跑过去汇报工作。

但杨立仁特殊的身份决定了他和蒋百里并不是单纯的上下级关系,他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军人,也没有什么军事才能,充其量也就是搞情报很有一手,但是纯粹的搞情报是绝不可能坐到国防部参谋次长陆军上将的位置上。

杨立仁就是董建昌安排在军中一双眼镜,时刻盯着一切,他是董建昌大舅子,天然的皇亲国戚身份,而且还是太子爷的大舅,平日里在国防部和蒋百里一向是井水不犯河水,两人相敬如宾,也没有什么往来,两人之间都很清楚对方的身份和定位。

就相当于一个是大管家,另一个则是亲戚,相互之间可以对立甚至看不惯,但绝对不能关系密切,不然董建昌可就晚上睡不着觉了。

故而蒋百里没事儿的时候绝对不会搭理杨立仁,一直都是敬而远之,极少主动叫杨立仁去他的办公室,今天刚回来就叫他过去,杨立仁也是心里头犯嘀咕,不知道对方找自己搞什么什名堂。

来到蒋百里办公室门口的时候,蒋百里的副官已经在门口等待了,看到杨立仁过来了立刻问候了一声,并且开门。

这也是一种礼敬态度,总不可能让杨立仁站在他办公室门口敲门打报告吧?将官级别的高层之间都是有自己的礼仪,哪怕严格按照上下级规矩来说,是得敲门打报告,但也分什么级别,将军之间就没必要如此了。

“总长,您找我?”进了门之后,杨立仁没有摆出皇亲国戚的架子,而是很守规矩,对方给了面子,自己也得尊重别人。

正在批阅文件的蒋百里大将放下了笔,抬起头露出了微笑:“先坐吧,立仁。”

蒋百里起身亲自给杨立仁倒了一杯茶,杨立仁也是双手接过来放在了桌子上,随后蒋百里也没有坐在办公桌后面,而是坐在了沙发上和杨立仁并排对坐。

“立仁呐,前线回来辛苦了,待了四个月感觉怎么样?”蒋百里坐下来之后很是亲切的问道。

杨立仁道:“比起前线的将士们来说我就是去享福的,他们才是最辛苦的,去年冬天冷的够呛,我都被冻出来冻疮了,前线条件虽然后勤充足,但也还是很熬人,我在南京待惯了,刚去的时候差点没扛住呐。”

“的确呐,也是为难你了,不过职责所在嘛。”蒋百里听完之后,继续问着没营养的话题:“前线战况如何呐?战报我看了不少,但也没有亲眼见过,还是问问你这亲身经历的人。”

都看了战报还问我?杨立仁心中嘀咕,这家伙怎么了,但嘴上还是格式化的回答着:“前线具体战况和战报上的差不多,去年冬季没有发起大规模进攻,战区司令部的决策就是等日本人饿上一个冬天再说,现在开春之后正在筹备攻势。

情况良好,一切如同预计的一样,冬季日本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大饥荒,饿死多少人压根没有数字,只知道那些饥民玩命的冲击我军阵地,后来被军队全都俘虏发放粮食送进了集中营和肉联厂。

日军的士气还有组织程度都已经接近崩溃了,他们既没有物资发起进攻,也没有弹药进行防御,甚至连维持基本的军队运作都成了难题,不少日军士兵都被饿死了,估计也只有那些精锐老练部队才能够维持基本供给和战斗力了。

前方战区对日本战事持乐观态度,预计今年六月到八月就可以攻占东京结束对日战争了,剩下就是一些治安战和清剿地方的活,完全可以交给新组建和乙类部队进驻,而且武装移民也开始大批进入日本,这也是一股战力............."

杨立仁零零散散说了一堆,能说的全都说了,至于集中营、肉联厂还有什么人道毁灭的事情,那就是一笔带过了,这种事儿不适合拿到台面上说。

“嗯,情况顺利就好,毕竟久拖不决消耗实在是太大了.......”蒋百里脸上露出了一些难见的神态,似乎有话要说。

杨立仁终究还是忍不住,直接开口了:“总长,有什么话直说无妨嘛。”

蒋百里听到这话顿时脸上神色—松:“这可是你说的,那我就直说了!”

“四天前芬兰使团乘坐运输机从欧洲抵达了西安,然后又转机来了南京,先是去了执政府接受大执政召见,然后又去了外交部,最后又来了国防部,一路踢皮球,把烫手山芋搞到我们这里来了。”

“杨立青中将是你亲弟弟对吧?他现在在北欧联军司令部担任参谋长,还先斩后奏组建了一个北欧志愿师,在欧洲找华商自筹军饷,那个志愿师编制不小,现在就已经有了一万七八千人马了,预计还要扩充,正在问我们国防部要装备。

装备的有的是,我也不是舍不得,而是运过去太难了,他自己要也就算了,还帮着芬兰人要,一口气就是二十万支步机枪、六百门火炮、五百辆坦克还有装甲车,战机什么那也都是狮子大开口。

联勤总部朱玉阶上将头都大了,你说把军备物资运到中亚都费了老鼻子劲了,现在一口气要运到欧洲去,你让我们怎么办?

大执政模棱两可不批准也不驳回,让我们看着办,我们想拒绝,可那帮子芬兰人还有杨立青中将派过来联络员死活不走了,一直赖在外交部唱苦肉戏,头疼呐!

立仁,这是你家亲弟弟,这事儿交给你来解决吧?我去问过大执政了,他说这事儿实在不行就等你回来再说,你也是国防部参谋次长,你来处理,我们都放心。”

杨立仁听完这话就有些后悔了,早知道就该陪着蒋百里这厮打太极继续聊没营养的话,他那个亲弟弟一母同胞,但脾气和他却是两个极端,他杨立仁是含蓄深沉的那种,凡事谋定而后动,但杨立青却是大开大合,凡事敢想敢干。

杨立青想要自己做出来一些成绩来证明自己不是裙带之臣,这样的想法他这个哥哥能够理解,也愿意支持,毕竟亲兄弟嘛,可现在这事儿明显有些不现实了。

换做别的将领,别说是一个中将了,就算是大将,你敢在万里之外先斩后奏组建一个新编师,人到位才给国防部打报告,那百分百第二天就有国情局特工带你去勘察加种土豆了,这种事儿说的不好听那叫谋反,也幸亏他是董建昌小舅子,大家才没有上纲上线。

可你组建完了部队,还让本土万里迢迢给你送装备过去,那就属实是为难人了,真要给你送过去这么多军备物资,信不信其他战线的司令官立刻沸反盈天,本土周边战场都后勤吃紧,西北军群连商人供给军需的办法都想出来了,结果国防部竟然给上万公里之外的芬兰送过去这么多物资装备,你说他们怎么想。

这事儿不是不能干,咬紧牙抽调本土运输机一股脑疯狂运输一个月,这些东西都可以给送过去,但代价就是其他战线的空中补给线都得停掉。

董建昌模棱两可的态度就是不想沾边,免得伤了姐夫和小舅子之间的感情,可皮球踢到了国防部,他蒋百里也头疼,这锅他可不背,现在就甩给了杨立仁这个亲哥。

“就不能从德国就近补充吗?德国军工业发达,枪械之类的应该没问题,坦克重炮也能凑活用,这些东西让德国人拿,应该方便多了吧?”杨立仁问道。

蒋百里摇了摇头:“德国人的态度很暧昧,要是能办妥,早就办妥了,他们借口正在整编装甲师,军械不足,其实他们的态度就是不想我们染指欧洲,你弟弟杨立青是个敢想敢干的人,他的思路没错,符合我们战略,但却不符合轴心国内部利益分配,德国人现在对芬兰那边的战争持旁观态度,有支持但不多。

想让德国人支持你弟弟在北欧打破局势不现实,真要那么干,往后北欧的芬兰还有瑞典、挪威估计就是我们的地盘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现在多线开战,日本在打、中亚在打、东南亚半岛也在打,实在是没有余力继续在欧洲投入了!”

蒋百里话说的很委婉,但意思表达的很清楚,你们杨家兄弟和董家的事情,别把我扯进去,我蒋百里黄土埋到胸口的人了,只想保住晚节。

蒋百里只是耿直,不是傻,最基本的情商还是有的,他只想安安稳稳的当着这个国防部参谋总长,打完这场战争就会退休养老了,不想牵扯进核心层的恩怨,毕竟历朝历代只要是涉及天家恩怨的事情,亲兄弟都能互砍,他可不想被溅一脸的血,你们杨家两兄弟的关系,外人根本看不透到底怎么回事儿

杨立青脸色有些复杂,时而欣慰,时而恼怒,就跟川剧变脸似的,好几分钟之后,杨立仁才开口了:“总长,此事就交给我吧,您不必操心了。”

蒋百里松了一口气:“这就好,此事全权交给你来办,我总算是放心了。”

首节 上一节 185/29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