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啥说我是战犯? 第248节

现在联邦各地的农垦兵团农场,已经全面实现了机械化农业耕作,最大化的减少人力需求,各地农场基本上放弃了那些不适合机械化耕种的土地。

以往那些留存下来的海量山区耕地、湖泊围垦耕地以及其他碎片化的土地,全都退耕了,反正现在联邦不缺土地,粮食产量更是多到发愁,也不在乎这三瓜俩枣了。

联邦目前从事农业的人口劳动力被压缩到了一个极限程度,一个农民依靠机械化耕种就可以养活上千个非农人口,多出来的劳动力全都被抽走去发展基建工业还有参军打仗了。

各地农场现在都开始掀起了男女平等运动,把妇女的工作地位不断拔高,农机手、维修员、农耕员什么的都开始有大量女性走上岗位了。

说是男女平等运动,其实就是把女人当男人用,把男人抽出去当炮灰用而已。

忙碌了一天之后的罗本田,准时下班回家了,回到家之后他发现妻子赵秀琴正在看着—本农机图册。

“孩他娘,饭呢?”罗本田问道。

赵秀琴摆了摆手:“饭在蒸笼里热着呢,家里没开伙,我在食堂打包回来的,将就吃吧!”

听到这话,罗本田怒了:“老子忙活一天回来,让我吃食堂打包的饭?你不会做么?我娶你这媳妇干啥的?“

赵秀琴放下手中的书,扬眉道:“你冲我耍什么威风?有本事你去找场部的去说,场部不让我在食堂干了,说是什么妇女能顶半边天,让我去开农机,不然你以为我没事抱着一本书干啥?”

罗本田被怼的没话说了,他是本分老农,见着当官的就腿发颤,哪有胆子去场部抗议?

但罗本田心里也感觉荒唐,什么时候都轮到娘们来干这种活儿了。

吃罢晚饭之后,家里头只剩下了罗本田和赵秀琴夫妻俩,老夫老妻的两看相厌,都是坐在堂屋里面听着收音机,没说话。

寂静的农垦村庄到了晚上就只有犬吠虫鸣声了,去年村子里面都还能见到几个年轻人晚上背着电瓶去打鱼或者抓青蛙,今年却是一个都见不到了,村子冷清了太多了。

孩子们都被关进学校去读书了,年轻人要么进城里的工厂打工,要么就是去西部移民或者参军打仗去了,一些熟人老家伙也都是在外面没日没夜的修桥铺路。

罗本田看了一眼沉默的妻子,感觉无趣,叼着烟走到了门外,看着宁静而又冷清的村庄。

罗本田或许不知道农村空心化这个名词,但他却对农村空心化有了具体的感受,时代的变迁实在是太快了,快到让人根本无所适从。

作为见证者,罗本田是最有切身体会的,十几年前这片土地上还到处都是战乱和纷争,饥荒、贫穷、瘟疫、死亡遍布这片土地。

不是自己人打自己人,就是自己人打外国人,反正就是没个消停,罗本田那时候也是挣扎求存,最难熬的时候差点在逃荒途中上吊自杀了。

后来,好日子突然降临了,有工作了,能吃饱饭了,还有工钱能领了,国家也安定了,日子也越来越好了。

可这日子好的有些过头了,都让人没法适应了,谁见过春耕时节的农村,到了晚上连吵架声都没有的?本应该是最热闹的时刻,但却冷清的有些过分了。

对于整个国家而言,现在是最好的时刻,但也是最坏的时刻,现在是最强大的时期,但也是最艰难的时期。

刚刚从屈辱中爬出来的国家,迫不及待的想要迈入辉煌,从屈辱到辉煌,从深渊到巅峰,这中间一点转圜都没有,直接就是九十度的大转折。

农业机械化、城市工业化、战争全面化.........各种各样的变化交织在一起,不断改变这这个古老的国家和顽强的民族,那位踌躇满志的大执政想要用十年的时间走完别人一百年的路。

波澜壮阔的年代里,理想和困惑萦绕在每个人心头,有人远赴战场,有人移民边疆,有人工厂打螺丝,有人工地打灰。

每一个公民都变成了庞大国家机器上的微小零件,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推动着庞大的国家走向未知的远方。

485.民间事(13)

“湖北农垦兵团订购的那批化肥怎样了?”

“老板,已经生产完毕了,总共五万吨化肥,已经发货一半了,剩下一半还在联系火车皮。”

听着秘书的回报,黄昌盛很是不满,他作为芜湖化工集团老总,最近也是为了产品销路愁白了头,好不容易才从湖北农垦兵团总队那里联系到了一批五万吨订单,打算年初来一个开门红,都已经快四月底了,还没发货完毕。

交不完货物,他就拿不到尾款,没有尾款怎么继续改进工艺扩大生产规模呢?

黄昌盛很是不满:“养你们干啥的?每个月这么高的工资,还给你交社会保险金,结果让你干点事儿就成这模样?联系火车皮都联系不到,月底必须交货完毕,办法你们自己想!”

“这订单我可是费了吃奶的力气才联系到,虎口夺食呐,要是出了问题,今年的半年奖全部取消,够给我喝西北风去吧!“

黄昌盛也是夹缝中求存,想抢点订单那可是真特么不容易,首先最大的竞争对手国家供销集团,这家独属于南京中央财政部全资控股的公司,简直就是联邦天字第一号大买办。

无论什么东西,供销集团都卖,而且卖的既便宜又保质量,国产货根本难以竞争,去年国会选出了新总理府之后,中央内阁财税委税员提出了支持国货十条政策方针,破天荒的开始对财政部直辖的供销集团加征关税了。

统一党大佬们早就对供销集团这个天字第一号买办看不顺眼了,统—党的执政口号就是"统一市场、统一税率、统一发展”,统一党建立的初衷就是为了消除国内贸易歧视。

是的,国内贸易歧视!这种魔幻的问题对于任何一个独立主权国家都应该是不存在的,但对于联邦而言就是确确实实的存在。、

长久以来南京就像是一个火山口一样,不断对外喷吐着海量的货物,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些货百分百是进口的,但就是不知道从哪进口过来的。

南京还极其险恶的将所有商品产地标注在了国内,篡改货物信息,以此达成免关税的目的。

本土民族资本和企业家早就对此忍无可忍了,凭什么南京出品的进口货不但没有关税,还不用承担增值税、企业税各种税,完全就是零税率涌入市场,这谁能竞争得过去?

统—党就是一群被逼的实在是走投无路的资本家、转业地主、企业家、工厂主自发建立起来的,目的就是维护国内市场环境,争取一个可以公平竞争的机会。

黄昌盛本人就是统一党拥趸,他这次获得湖北农垦兵团总队的化肥订单,就是统一党高层大佬给他牵线搭桥才拿到手的。

人家也是求爷爷告奶奶才弄到这一笔订单的,虎口夺食可不容易,以往农垦兵团的化肥、农机、农药订购业务都是找供销集团的。

只有去年开始对供销集团货物商品加征关税之后,导致供销集团的商品货物价格增长,拉平了国产货和进口货的价格之后,农垦兵团才有意愿支持国货。

这年头大家支持国货都是有数的,同等价格下,国产货质量差点只要能用符合标准,大家还是愿意接受的,如果国产货价格更高,质量更差,全方位没有可比性,傻子都知道怎么选。

尤其是大宗货物,这玩意儿没法讲爱国心的,只看性价比,毕竟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吹过来的嘛。

“老板,实在是没办法呐,开春之后,成沪线铁路运量暴增,全都是军需运输任务,通往武汉的铁路线都被军列挤满了,我们再厉害,那也争不过军队呐!“秘书连忙解释,不是他不想办法,而是没办法可想,民间货运怎么可能争得过国防军运呢?

成沪线铁路也是去年底才修通的升级版复线重载铁路,也是中央大基建战略核心规划之一,从淞沪途径南京、武汉、重庆直达成都,南线还延伸至长沙、贵阳等城市。

全长五千七百多公里的铁路前后动员了六百多万劳工,花费了足足一百三十亿华元,折合每公里造价两百三十多万华元,修通之后就是中部地区的主要大动脉之一了。

尤其是从南京通往武汉这段路程,极大促进了中部各省份的经济工业发展,但就是战争期间,这条铁路修通之后承担的军运任务也是异常沉重,货运车皮经常都是稀缺的。

秘书想破头之后,也只给出了一个转长江航运的法子,上万吨的货物运输不可能走公路的,成本太高了,只能走铁路或者水运。

长江航道水运倒是一个好法子,而且水运成本比铁路更低,唯一的缺点就是耗时很长,现在长江沿线多处跨江桥梁都在施工之中,有时候船舶遇到了桥梁关键工期,航道都是封锁禁止通过的,必须要等施工完毕之后才会开放。

具体会耽搁多久谁都不知道,非常容易误事儿,化肥这种东西走水路运输风险也很大,遇到什么刮风下雨的,飘在水面上很容易出问题。

一旦在运输过程中遭遇事故沉没了,几千上万吨的化肥没入长江溶解了,那可就是要赔的倾家荡产的节奏,环境部绝对不会放过化肥公司的。

黄昌盛沉默思考了片刻之后,还是咬牙批准了,让秘书赶紧找船,无论如何也要赶在五月初前交货!

“记住,万事开头难,这一次一定要撬开农垦兵团市场,有一就有二,只要他们开始用我们的货了,往后公司就能够躺着发财!”

“明白,老板!”

这一次开拓农垦兵团市场也是昌盛化工集团的生死之战了,只要成功了,那往后就是一片坦途,湖北用了湖南就会用,两湖都用了,中原、东北也都会用,五万吨只是一个开始而已,只要是走上路子了,往后五十万,五百万吨都不成问题。

黄昌盛也是打定主意要一次性翻身了,不止是化肥,还有农药、篷布各种各样的商品都要打开市场。

以往这些领域可都是那些进口货的主场,昌盛化工生产的那些化肥到处碰壁,他们的产品缺陷实在是太多了,尤其是化肥,非常容易爆炸。

很多农民用了昌盛集团的化肥经常被炸死炸伤,他们家的化肥缺乏钝化处理,生产出来的硝酸铵化肥其实跟炸药没区别,农民伯伯田间施肥累了,有时候抽一把焊烟都容易把自己给炸死,你说这谁敢用?

昌盛集团明明引进技术设备开始生产之后,是奔着农业领域这片广阔蓝海市场而去的,但是产品下线之后,最大的客户确实矿山和军工厂,不少老板都笑话他黄昌盛,打着造化肥的名义产炸药,挂羊头卖狗肉。

气的黄昌盛时常饭都吃不下,但却又无可奈何。

幸亏去年底在德国工程师的指导下,昌盛化工集团成功攻克了化肥钝化技术,今年生产出来的化肥终于不是炸药了,至少不会随便一颗烟斗一点火星就点着,造出来的化肥安全多了。

黄昌盛是一个目光长远的企业家,他明白化工的未来还是得靠民用农用才是主流,战争消耗订单不是长远之计,万—哪天不打仗了,自家产品没能打开民用市场,然后又失去了军用市场,那可就是万事皆休了。

所以说黄昌盛现在也是积极开拓各类销售渠道,军用市场要拿下,民用市场也必须更加深入,两条腿走路才是最稳的。

他创建的昌盛化工集团,不是他黄昌盛一个人的企业,他身后也是站着一群失去土地被迫投资工业的地主老爷,他得对一大群人负责,下面有三千多名员工,上面还有好几十个股东。

这些人全都是家乡父老,真要是把集团搞黄了,那可就不是破产的事情,而是直接身败名裂,到时候黄昌盛在江南之地根本没法立足,只能打背包去西域移民了!

昌盛化工集团目前最大的盈利市场就是军队,主要供应炸药、化纺织品原料、药物原料,和多家军工厂、军服厂、药品厂保持着深度合作。

另外昌盛化工集团还和肉联厂也有一些合作,负责生产橙剂、硫酸等等各种化工品供应肉联厂生产线所需,这门生意黄昌盛已经不想继续做了。

只要是有机会,黄老板立刻就会甩掉,不再和肉联厂合作了,毕竟肉联厂干得事儿他也有所耳闻,实在是太过骇人听闻了,他怕合作太深会影响自家企业声誉。

说句不好听,昌盛化工给军队造毒气弹都没问题,但给肉联厂造化尸水,那就实在是太磕醦了,还带也是正经企业,不能沾这些邪门的事儿。

回到办公室之后,黄昌盛开始坐在办公桌后面打感谢电话了,事情不管成不成,赚不赚,该感谢还是得感谢,不然人家大佬下次可不会帮你牵线搭桥了。

人情世故这些东西永远都是少不了的,只有懂事的人才能发财嘛,什么都不懂,还不会来事儿,人家凭什么帮你。

电话里面黄昌盛对那位党内大佬表示了诚挚的谢意,拍胸脯承诺今年统一党在芜湖地区的竞选经费他包圆了,并且还邀请月底再南京中央大饭店定一桌,当面向大佬道谢。

有些东西没法邮寄的,只能够当面给才合适。

大佬也是在电话里面笑的很开心,婉拒了黄昌盛的饭局邀请,表示只需要黄老板给了竞选经费就可以了,其他乱七八糟的表示都不必了。

黄昌盛在电话里面还问了,自己的入党申请能不能通过,但大佬表示很遗憾,党员名额不够,被拒了。

现在联邦四个政党,都需要接受宪法约束的,党员发展也是有数量限制的,不能太离谱了,不然大家都乱搞,整出来一亿党员,那其他党派直接就可以GG了,总而言之就是绝对不能够出现党员比选民都还多的离谱情况。

各党派现在都是执行精英化政策,国民党人数最多,足足有七万人,这还是经过了大清洗和重庆兵变之后的数据,中共位居第二,党员数量四万多人,多以工农为主。

排名第三和第四的复兴党以及统一党那就是断崖式下跌,复兴党人数只有两千七百多人,统一党人数更少,只有九百五十多人。

统—党作为人数最少的政党,并不意味着他们影响力小,现在联邦党派政治根本不是比谁党员多,而是比谁得选区多,选民支持者多。

要那么多党员根本没卵用,统一党出了名的钱多,也不在乎党费,只要你支持他就行了。

统—党内的党员们人均都是大佬,要么是高官,要么就是富豪,黄昌盛想要给他们送钱,人家都懒得要,只有竞选经费这种款项,大佬们自己没法直接给,才会让黄昌盛来出这个头。

挂掉电话之后,黄昌盛也是感慨,帮了自己这么大的忙,就只要了一笔市选区竞选经费,几百万的生意,就拿了三四万块的好处费,这让黄老板感觉很是过意不去。

黄老板决定要发动自己的人脉,让股东还有员工们今年—定要给统一党投票,统一党才是他们这些企业的青天呐。

486.民间事(14)

昌盛化工集团,芜湖厂区第二生产车间内,车间主任黄华德正坐在办公桌后面,一脸装模作样表现自己的为难。

“小约翰呐,你们的诉求我很理解,但移民申请不是这么好办的,虽然你们是技术员,但也要走程序,不能着急嘛。”

站在黄华德面前的是七八个德国技术人员,他们是一九三九年从德国万里迢迢赶过来的,在昌盛集团建厂之初发挥了重要作用,至少在技术层面上这些德国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用处。

当然了,昌盛集团也没有亏待他们,对这些德国技术人员提供了标准程度以上额外百分之三十的加薪,同时还有住房、交通、医疗、海外务工各种各样的补贴。

德国技术人员折合所有的薪资以及福利待遇之后,平均月收入都在四百五十华元以上,折合他们本土的帝国马克大约是一千五百马克以上的收入,堪称是豪华了,一般的德军上校都没有这个收入。

如果折算实际购买力,他们收入差不多相当于德国本土的两千马克以上了,至少在目前的德国,你可买不到两分钱一斤的面包。

而且在联邦境内只要有钱,无论什么合法商品都可以买到手,—辆捷达小轿车,在联邦售价仅仅一千二百华元,豪华顶配版本也就两千多华元,但是放在德国,你就算是花两万马克也不一定能够买到—辆原装捷达汽车。

联邦这里的教育也是免费的,除了大学自费之外,大学以下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都是免费。

在华德工也都在工厂和科研机构里面购买了社会保障,医疗、保健什么的也都是非常划算,自己只需要自费百分之二十,其余都是由社会保险金报销的。

就这么说吧,他们现在的工资水平可以干得事儿,在德国本土翻十倍都不一定能干得了,战争时期的德国本土目前虽然不缺什么食物燃油,但更多的工业品还是比较匮乏的,商品种类远没有联邦这边种类繁多。

高福利政策之下,这些德国人已经习惯了好日子,根本不想返回德国了,因为回德国的成本太高了,很多东西带不走,拿不动,折成钱带回德国之后,德国本土也没什么好东西可买的。

“主任,还请您多想想办法,这是一点小小的诚意,请您笑纳! ”

德工代表约约翰拿出了一个礼品盒,两瓶茅台两条中华烟,但袋口却是齐平的,烟喝酒正好卡平了袋口。

黄华德不用拿出来看,就知道烟下面肯定压了东西,并且还是一叠纸,具体是什么纸不用问,反正不会是A4纸。

袋口放平了,那至少是五万的数,黄华德精于此道,袋子掂在手上,他立刻就能够分辨出分量,酒和烟都是固定的重量,多出来的"误差"那就是这份礼品的核心了。

“哈哈,你怎么知道没事儿就喜欢喝两口呢?这让我怎么好意思呐?"黄华德动作熟练的收下了礼品袋,伸手指着面前这群德国佬笑骂道:“你们呐,好的学不会,坏的一学就通,整这些花里胡哨的干啥,这次念你们是不懂,下不为例啊!“

德国佬也是懂人情世故的,尤其是约翰这种在联邦带了三四年的老油条,早就是见过不少次这种事儿了,基本上摸清楚了华人那套人情世故的把戏,现在正好就用上了。

“黄主任,您看我们这些德工人员移民申请的事,还请您多多操心,我代表所有德工都对您无限的感激!”

“嗯嗯,放心吧,我来办这事儿,担保我来找,你们安心上班就行了,集团和公司是不会亏待你们的,毕竟你们也为集团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嘛。”

首节 上一节 248/29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