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帝业 第43节

  斋内主体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采用“工”字殿形制连接前后厅堂。室内设楠木通天书架十二座,配置景宁朝发明的“转轮藏”式旋转书橱,可存典籍三千余卷。地面铺墁苏州御窑金砖,冬设地龙取暖,夏用冰窖降温,四季如春,书香满室。

  斋外遍植槐、柏等乔木,取“槐市(汉代太学别称)”之典。西侧开凿“洗砚池”,引万泉河水,池畔立太湖石,镌刻景宁帝御笔《无逸篇》全文,字迹苍劲有力。

  ……

  ……

  傍晚时分,夕阳西沉。

  无逸斋内,烛火初上,楠木通天书架上的典籍在烛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似在诉说着千年的智慧。

  斋外,槐柏的枝叶在晚风中轻轻摇曳,洗砚池的水面泛起粼粼波光。

  泰顺帝步履沉稳,踏入无逸斋。

  他本欲来亲自检查皇子们的功课,却见景宁帝已端坐于斋内,正手持一卷《论语》,神情肃然地听着袁历背诵,其他皇子们皆恭敬立于一旁。

  见泰顺帝走进,众皇子纷纷向泰顺帝恭敬行礼,包括了正在背诵的袁历。

  泰顺帝则恭敬向景宁帝行礼打招呼。

  景宁帝对袁历道:“你继续背诵。”

  袁历乃是泰顺帝的四皇子,今年才十三岁,却已显露出不凡的气度。

  他立于景宁帝面前,神色从容,继续朗声诵道:“……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背诵之间无滞涩,显是已将《论语》熟记于心。

  景宁帝听罢,微微颔首,眼中闪过赞许之色。

  景宁帝站起身,对泰顺帝道:“既然皇帝来了,便由皇帝检查他们的功课,朕回清溪书屋去了。”

  泰顺帝忙送景宁帝离开。

  父子二人走到斋外,景宁帝忽然回头,屏退了侍从,然后对泰顺帝道:“历儿记性甚佳,聪明伶俐,读书习武皆勉力而为,虽年仅十三,却已文武兼备,实为难得之才。皇帝的四个皇子之中,朕最喜的便是历儿!”

  其实,还有一点,景宁帝没说。那便是,袁历擅长讨好巴结他这位皇祖父,这点也让他喜爱。

  泰顺帝微微一笑,恭敬答道:“历儿能得父皇喜爱,实乃他的福气,亦是儿臣的福气。只是,历儿虽才学出众,毕竟还年少,须多加磨砺,方能成大器。”

  景宁帝点头道:“此言甚是。”

  泰顺帝心中却不禁想到:“若算上易儿,朕便有五子在世。论才学武艺,易儿才是翘楚,胜过历儿。论记性,更胜过历儿。只因易儿身份特殊,沦于草莽,不能如历儿般受父皇青睐。”

  念及此,泰顺帝对景宁帝恭敬道:“父皇,儿臣有事启禀。”

第80章 姜念获授三等侍卫

  景宁帝淡然启口:“皇帝有何事相禀?”

  泰顺帝神色恭敬,详细说出姜念高中顺天府乡试三十三名之事,又详细说出今日亲自考查姜念之事。

  景宁帝闻言,眉梢轻扬,眸中掠过讶色,似笑非笑道:“你竟会使此子赴考顺天府乡试?此事多半是老十三怂恿的吧?”

  泰顺帝面露尴尬之色,低声道:“虽是儿臣与十三弟议定,然儿臣实想一探此子是否真有大才。事实证明,此子确乃文武兼备之才,尤以超群记性最为惊人。儿臣意欲先授其三等侍卫之职,然不令其当值,使其专心向学。待其明年成年,再入朝为官。不知父皇意下如何?”

  景宁帝轻哼一声:“此事多半又是老十三怂恿的吧?”

  泰顺帝:“……”

  景宁帝转身望向无逸斋前的一片射箭场。

  这片射箭场是皇子们习武之地。

  景宁帝一边望着一边沉思,很快,他收回目光,重新看向泰顺帝,语气沉缓:“此子毕竟是皇帝的儿子,既是天资卓绝,确该加以栽培,不该久沦草莽,皇帝有了决意,朕亦不便阻挠的。只是皇帝切记,此子的身世须秘而不宣,勿令朝野知晓。”

  泰顺帝恭敬应道:“儿臣明白,谨记父皇教诲。”

  景宁帝微微颔首,不再多言,转身朝清溪书屋缓步而去。

  泰顺帝目送其背影渐行渐远,方收回目光,再次步入无逸斋,亲自检查皇子们的功课。

  无逸斋内,烛火摇曳,照亮诸皇子。

  斋内没有姜念的身影,好在,泰顺帝心中已有了……

  ……

  ……

  翌日,五月初九。

  距离顺天府乡试开考已过一月,今日是放榜的日子。

  早晨,登科榜单张贴于顺天府贡院的外墙。

  榜单上盖着礼部印信,并注明“奉旨放榜”,体现了皇权。

  因此次是特殊的恩科乡试,四月开考,五月放榜,倒是称不上“桂榜”。

  榜单甫一张贴,众考生蜂拥而至,急切搜寻自己的姓名。

  有人踮足翘首,有人推搡前行,也有人屏息凝神。

  忽闻一声高呼:“中了!我中了!”

  只见一青衫士子满面红光,手舞足蹈,喜极而泣,周遭众人或羡或妒,纷纷道贺。

  亦有落榜者,面色灰败,黯然神伤。

  一老者抚须长叹:“六十载寒窗苦读,此番又败了!”

  一中年声音发颤:“几番乡试,我都落败,已是为此耗尽家财,实无颜面对家中父母妻儿!”

  一年轻人紧握拳头,咬牙低语:“明年再战正科,必不负此志!”

  众生百态!

  万千士子因一张榜单而命运殊途。

  放榜后,顺天府会举办“鹿鸣宴”,宴请考官及新科举人,吟诵《鹿鸣》诗,以示庆贺,以彰文治之盛。

  然而,这一切与跟姜念无关了,尽管他本来考中了第三十三名。

  他已踏上了一条与此番登榜众举人不同的道路……

  ……

  ……

  这日下午。

  金乌高悬,洒下万道金光,映得姜家小宅院一片明净。

  忽闻宅们外马蹄声渐近,随即一骑骏马停驻,御前侍卫任辟疆翻身下马,携带着一个包裹。

  姜念、贺赟将任辟疆请入正房堂屋,让下人回避,由孟氏守在堂屋门口滴水檐下。

  姜念行跪礼,恭聆圣谕。

  任辟疆传谕道:“奉圣上口谕,授姜念三等侍卫之职,赐官服、执照、腰牌。特许不令当值,专心向学,俟明年成年,再行入朝听用。”

  姜念恭声道:“臣遵谕谢恩!”

  从现在开始,他已是“臣”而非“草民”了!

  姜念又面西行了跪礼。

  任辟疆将一个包裹递给了姜念,包裹里是正五品三等侍卫的官服、执照、腰牌。

  正五品的三等侍卫,可比贺赟的五品龙禁尉要强多了。

  三等侍卫是实职,尽管姜念不用当值。

  而且,大庆的侍卫,类似于姜念前世清朝的侍卫,其晋升制度是一种特权的重要体现。

  前世清朝,由侍卫晋升至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督等一品大员者超过了四十人。

  比如,傅恒、和珅。两人就是由侍卫晋升起来的。

  再比如,福康安。他十四岁时,授三等侍卫;十六岁时,升为二等侍卫;十七岁时,擢为一等侍卫;十八岁时,由侍卫调为户部侍郎;十九岁时,以户部侍郎充任军机大臣……

  泰顺帝、忠怡亲王此次安排姜念为三等侍卫,目的可不是让姜念以侍卫的身份当值护卫,而是在给姜念开通特权晋升渠道。

  任辟疆身为御前二等侍卫,了解泰顺帝此番授姜念三等侍卫的深意,明了此乃为姜念铺设的一条特殊的青云之路。

  他神色恭敬,拱手向姜念道贺:“恭喜念大爷荣授三等侍卫,此实乃圣上对念大爷的殊恩。”

  姜念微微一笑,语气谦和:“任侍卫客气了,往后你我便是同僚,还望多多照拂。”

  任辟疆表面含笑点头,心中却暗道:“我之侍卫,乃护卫圣上的;而你之侍卫,是晋升之阶。岂可同日而语?”

  姜念取出一张一百两的银票,递与任辟疆,温言道:“今日又劳烦任侍卫奔波,此乃一点心意,望笑纳。”

  任辟疆忙摆手推辞:“前日已受过念大爷的赏银,今日岂敢再受?”

  姜念执意相赠:“此乃我的一点心意,且今日你为我送来喜讯,理当收下。若不收,倒显得我小气了。”

  任辟疆略一迟疑,终是接过银票,拱手道:“既如此,我便恭敬不如从命,多谢念大爷厚赐。”

  言毕,任辟疆坚辞姜念相送,由贺赟送其离去。

  贺赟将任辟疆送出宅门后,返回正房,见姜念待在书房,便进了书房。

  贺赟满面喜色,拱手道:“恭喜大爷!昔日我为五品龙禁尉,大爷却无官无爵,倒让我心中颇不自在的。如今大爷荣授三等侍卫,实在可喜可贺!”

  姜念却忽然问道:“三等侍卫的俸禄几何?”

  贺赟:“……”

  成了三等侍卫,自然有俸禄可拿,虽不丰厚,却意味着,从今往后,姜念不仅是当官的人了,也是有收入的人了。

第81章 宝钗的震惊与怀疑

  贺赟离开了正房,姜念则自书房转入卧房。

  香菱轻步走进卧房,眉眼含笑,柔声问道:“大爷唤我?可有吩咐?”

  姜念抬手一指曲尺罗汉床上的一个包裹,淡淡道:“这是方才送来的衣服,替我更衣。”

  他还没穿过官服呢,不禁想换上官服感受一下。

  香菱眸中闪过好奇,快步走近曲尺罗汉床,口中问道:“可是方才那位贵客送来的?”

  见姜念点头,香菱愈发兴致盎然,伸手解开包裹,口中喃喃:“是什么样的衣服?让我瞧瞧。”

  包裹甫一打开,香菱目光骤亮,惊呼出声:“天啊!这……这是官服?”

  她抬头望向姜念,眼中满是惊疑。

  姜念唇角微扬,缓声道:“十三王爷向圣上请旨,赐我为三等侍卫。”

  这是泰顺帝授意的说法,须说是忠怡亲王所求,别说是泰顺帝主动赏赐,以掩其身世之秘。

  香菱闻言,更是惊讶,掩口道:“圣上竟赐大爷为官了?这三等侍卫是几品官儿?”

  她不谙官制,不了解侍卫这种官职。

  姜念淡然一笑,道:“正五品。”

首节 上一节 43/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