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267节

  大同社在长江一线增兵之后,不但侯恂惶恐,大肆扩军自保。湖广的左良玉也是惶恐无比,甚至他比侯恂更加慌张,侯恂好歹还有一条长江防线可以作为屏障,他只有汉水做屏障不说。

  湖广内部还有大同军虎视眈眈,但他这些年想尽办法都没有剿灭大巴山的大同军,反而让他们越发壮大,势力都快扩张到谷城。

  面对自己被大同军内外夹击的囧境,他决定放手一搏先消灭大巴山的独立师,解决内忧再与大同军一战。

  左良玉一方面联合四川总兵侯国柱,另外一方面与湖广士绅的乡勇结盟,集结了5万大军,兵分四路,气势汹汹杀向大别山根据地,想要一举剿灭大同军独立师。

  湖广,大巴山深处,独立师指挥部。

  地图铺在简陋的木桌上,油灯的火苗不安地跳动着,映照着师长李国栋紧锁的眉头。

  地图上,代表敌军的红色箭头如同毒蛇般从四个方向深深插入代表根据地的区域。

  “左良玉本部主力两万,由其马进忠、金声恒各领上万精锐,已逼近方家堰。”

  “四川总兵侯国柱,率一万‘白杆兵’,号称山地战无敌,正从西面巫山方向压来!”

  “湖广士绅拼凑的乡勇团练两万,由几个大族头领指挥,从东南方向的金厢坪、一带包抄!”参谋长刘云眉头紧皱道。

  左良玉虽然号称有10万大军,但真正能打仗的不足5万人,精锐只有不足万人,更关键的是左良玉的主力要守着汉水一线,这也是他屡屡围剿独立师,但却无功而返的原因,因为他拿不出太多的军事力量。

  但这次左良玉豁出去了,拿出的最大赌注把自己的精锐交给了马进忠和金声恒不说,还联合了四川的侯国柱,和地方士绅的乡勇,意图将扎根大巴山数年、已成心腹大患的大同军独立师彻底碾碎。

  李国栋笑道:“又是分兵合击这一套,而且这一次还是三股势力联合,出卖队友可是明朝军队的习惯,敌人看似人多势众,实则各怀鬼胎。”

  独立师教喻李强道:“我们还是按照以前的战术,牵制敌人主力,想办法歼灭敌人一部人马,打破他们的包围圈?”

  李国栋点头道:“命令谷城、房县、竹溪方向的民兵队、游击队,不惜一切代价,给我死死缠住侯国柱的白杆兵和金声恒部!依托山林,层层阻击,袭扰粮道,制造恐慌!不求歼敌,只求拖住!让他们寸步难行,疲惫不堪!”

  “二、命令南线民兵,对马进忠部进行袭扰,佯装主力仍在,让其不敢冒进!”

  “三、独立师一、二、三团,四团,警卫营,炮兵连,所有能战之兵,立刻集结,隐蔽机动,目标——东南方向,金厢坪!给我吃掉那两万乡勇!”

  “师长,集中主力打乡勇?”一名参谋刘云有些迟疑,“侯国柱的白杆兵和金声恒才是硬骨头。”

  李国栋道:“白杆兵擅长山地,金声恒是左良玉悍将,啃他们费时费力,伤亡大!乡勇人多,但装备差,训练无,指挥混乱,士绅老爷们惜命得很!打掉他们,既能重创士绅根基,断敌一臂,又能缴获大量物资补充我军,更能震慑其他三路!柿子,要捡软的捏!”

  李国栋看向李强道“教喻,老家就交给你了,死死的拖住其他几路大军,等我回师。”

  李强点头道:“你也小心。”

  分配好任务之后,李国奇带着独立师的主力杀向金厢坪。

  金厢坪,一处相对开阔的山间谷地。两万湖广乡勇在此扎下连绵营盘。营中篝火点点,喧闹嘈杂。

  这些由士绅家丁、佃户强行征召、甚至混杂着地痞流氓组成的队伍,纪律涣散。军官们在营帐中饮酒作乐,士兵们则聚赌喧哗,警惕性极低。他们以为身处大军后方,安全无虞,只等主力击溃“山匪”,他们便去接收地盘,抢掠一番。

  “轰!轰!轰!”

  突然,几声沉闷的炮响撕裂了寂静!炮弹带着凄厉的尖啸,精准地砸进乡勇营地中央!火光冲天,血肉横飞!紧接着,四面八方响起了震耳欲聋的喊杀声和密集的枪声!无数黑影如同从地底钻出,迅猛扑向混乱的营地!

  独立师主力,如同下山猛虎,在李国栋的亲自指挥下发动了雷霆一击!

  先炮火开路,而后是手榴弹从天而降。火枪齐射。一轮炮轰,射击两万把乡勇炸的人仰马翻,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四处乱窜。

  “杀!”李国栋手持着长枪,率领5000独立师主力,杀入营中。独立师士兵三人一组,五人一队,凶狠地突入敌营,分割包围。

  乡勇们彻底懵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死亡风暴,瞬间崩溃!有人还没摸到武器就被打死,有人吓得跪地求饶,更多的人像没头苍蝇一样哭喊着四散奔逃。那些平日里作威作福的士绅子弟军官,此刻比兔子跑得还快,根本顾不上指挥。

  战斗几乎是一边倒的屠杀!独立师战士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仅仅一个时辰,金厢坪的战斗便宣告结束。

  两万乡勇土崩瓦解,被歼三千余人,俘虏数千,其余溃散入山林,武器辎重丢弃无数。几个带头的士绅头领,一个被当场击毙,两个在逃跑中被俘。

  “速速打扫战场!补充弹药给养!伤员就地安置!主力立刻转移,目标——方家堰!”李国栋道。

  时间就是生命,他必须在左良玉反应过来之前,再咬下一块肉!

  金声恒率领上万精兵正沿着山道向方家堰方向稳步推进。

  方家堰地处山谷,两侧山势陡峭,林木茂密,谷底道路仅容数人并行。

  金声恒并非莽夫,他派出斥候上山探查。斥候回报,两侧山林寂静,未见异常。金声恒心中稍安,但仍下令部队收缩队形,快速通过。

  当他的前军完全进入山谷,后军也踏入谷口时,异变陡生!

  “轰隆!轰隆!”几声巨响,谷口和谷中几处关键位置被预先埋设的炸药炸塌!巨石滚木轰然落下,瞬间封死了退路和分割了队伍!

  “打!”一声暴喝从山顶传来!

  刹那间,两侧山坡上枪声大作!密集的弹雨如同泼水般倾泻而下!手榴弹像冰雹一样砸进挤成一团的官军队列中!爆炸声、惨叫声、战马嘶鸣声混杂在一起,整个山谷瞬间变成了人间地狱!

  “不要慌,组织起来反击”金声恒大吼,试图组织反击,但队伍已被分割,地形极其不利,士兵在狭窄的山谷里根本施展不开,成了活靶子。

  他挥舞着大刀,怒吼着指挥部下向一处看似薄弱的山坡冲锋,试图打开缺口。

  “砰!”一声清脆的枪响。

  金声恒高大的身躯猛地一顿,胸前绽开一朵血花。他难以置信地低头看了看,又抬头望向枪声传来的方向——山坡上一块岩石后,一个年轻的战士冷静的清理枪管,准备瞄准下一个目标。

  这位左良玉麾下的悍将,带着满腹的不甘和惊愕,重重栽倒在地。

  主将阵亡,成了压垮官军的最后一根稻草。残存的官兵彻底丧失了斗志,要么跪地投降,要么丢盔弃甲,亡命般向谷口未被完全封死的小缝隙挤去,自相践踏,死伤无数。

  方家堰伏击战,金声恒部被击溃,金声恒本人授首的消息传到另一路的马进忠耳中,他毫不犹豫,立刻放弃原定计划,带着本部一万多人马,头也不回地仓皇逃回谷城,紧闭城门,再不敢露头。

  西面,被民兵死死缠住、在山林里疲于奔命的侯国柱,正为啃不动硬骨头而焦躁,突然接连收到乡勇崩溃、金声恒全军覆没、马进忠逃回襄阳的消息。顿时没了战斗的意志,担心自己被围攻,哪里还敢恋战,立刻下令全军撤退,带着士兵,狼狈不堪地退回四川境内,发誓再也不蹚湖广这浑水。

  至此,左良玉精心策划、声势浩大的四路围剿,在短短十余日内,便以惨败告终。损兵折将超过一万五千人,不仅未能伤及独立师根本,反而让李国奇抓住战机,利用缴获的武器弹药和俘虏兵员,趁势发起反攻。

  独立师连克谷城周边五县,将根据地范围大大扩展,兵锋直指襄阳外围。

  襄阳城,总兵府。

  左良玉脸色铁青,坐在太师椅上,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扶手。下首坐着几位侥幸逃回的士绅将领,个个如丧考妣,面无人色。

  “废物!统统都是废物!”左良玉猛地一拍桌子,茶盏震得跳起,“5万人的联军居然败的这么惨。”

  一个军官哭丧着脸:“大帅…非是我等不尽力啊!那…那李国奇狡诈如狐,主力尽出,我等的乡勇,实在抵挡不住啊!金将军的上万精兵不也。”

  “住口!”左良玉厉声打断,提到金声恒,他心都在滴血。那是他的爱将!他上万精锐啊!

  他强压怒火,看着眼前这些失魂落魄的军官们,心中一片冰凉,一个独立师不到万人,他联合湖广大半的力量都打不过,大同军主力一来,他的襄阳城还能保得住吗?

  “滚!都给我滚出去!”左良玉烦躁地挥手。将士们如蒙大赦,慌忙退下。

  空荡荡的大厅里,左良玉颓然靠在椅背上。窗外是襄阳城惶惶不安的暮色。

  大同社在江北厉兵秣马,高大壮对他虎视眈眈,如今大巴山的李国奇又羽翼更丰,他左良玉和这半壁湖广,已是风中残烛。五万大军围剿的惨败,彻底击碎了他最后一丝侥幸和雄心。一股深重的无力感和寒意,笼罩了他,他竟找不到一条出路。

第395章 ,战前准备与新式步枪

  大同十二年(1636年)五月二日,中原。

  五月的骄阳已初露峥嵘,炙烤着广袤的中原大地。空气干燥,风卷起微尘,今年又是个雨水稀少的年份。

  然而,经历了大同社五年持续不懈的水利建设,现在北方遍布密密麻麻的水渠,排水站、轰鸣的蒸汽抽水机、以及刚刚驯服改道的黄河,给北方带来了充足的河水,这样的小旱,已不再是令人绝望的灾难。

  田垄间,农夫们抬头望了望无云的晴空,啐骂一声“贼老天不开眼”,便扛起锄头,走向村头的“抗旱会”。那里张贴着招工榜文:修铁路、铺沥青马路、建驿站、转运军需粮草…农闲时节,这些基建工程便是他们换取口粮和现钱的重要门路。

  连肆虐多年的蝗灾,也在持续三年的严密防治下,捕蝗换粮、生物防治、深耕灭卵,终于变得稀稀拉拉,到了今年历史上的那场滔天蝗灾,早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

  北方的农户自然不知晓。只有乡间的孩童有些失落,往年放学后拿着竹网捕蝗虫,一斤干蝗虫能换半价甜甜的麦芽糖,如今忙活大半天也难抓捕太多的蝗虫。

  甚至连中原的各大养殖场,面对蝗虫干不足的问题,开始研发饲料,用最少的防虫粉,弄出最多的饲料,养出最多的家禽。

  目远方贯穿平远的沥青马路上,车马如龙,人声鼎沸!数不清的民夫驱赶着满载物资的牛车、骡车,或肩挑背扛着重担,形成一支支浩荡的队伍,向着南方前进!

  黄河改道完成之后,徐晨已将“元首行辕”从工地前沿移至中原腹心洛阳府。

  以此为中枢开始筹备南征的事宜,关中的粮食各种武器器械通过轨道运输到汉中,中原的粮食和火枪,火炮通过铁路向南阳运输,扬州今年夏收的粮食,留在当地,运往扬州的仓库当中。

  而南明朝廷也知道了这情报,加快了军队的征召,文员的训练,武器装备的打造,南北两方局势不断升温。

  行辕议事厅内,汇聚了云集洛阳的大同社军政高层。

  徐晨端坐主位,在他右旁则是轨道尚书李自成,三司使洪承畴。

  右旁是总参谋长王二,军官团长贺六,军法官周晓珊,全军总教喻朱治等大同社核心成员。

  徐晨首先看向洪承畴道:“黄河工程百万民夫中,那些任劳任怨做事积极诚恳的农户、技艺精湛技术工匠、管理有方的优秀管事,务必尽快统计造册。要为他们披红挂彩,大力宣扬其功绩,让他们的家乡引以为荣!

  从中遴选最杰出的五千人,送往京城政务学院深造,黄河工程完成之后,下一步我们要做的是平定江南,治理新土,更需要他们这样的实干之才!”

  洪承畴躬身领命:“属下即刻督办,必使有功者得其荣,贤能者受其教。”

  徐晨的目光转向李自成,问及根本:“粮草,器械,筹备如何?”

  李自成沉稳汇报道:“禀元首,目前扬州、南阳两大前线枢纽,已囤积军粮三百万石。夏收在即,新粮入库后,一月之内,此数可翻倍至六百万石,前线也已经运输火炮五百门,炮弹二十万,而火药的原材料200万斤已经转运至前线的仓库当中,只等开战就可马上制造。

  唯汉中方向…”他略一停顿,“去年八月暴雨洪灾,原储备粮多用于赈济。但属下已紧急协调关中加大调拨,并征购蜀道沿线存粮,确保战役发起前,汉中方向亦能备足五百万石,支撑入川作战!”

  徐晨叮嘱道:“汉中乃入川门户,山高路险,粮运维艰。宁可多备,不可短缺。务必盯紧,有备无患。”

  “遵命!”李自成肃然应诺。

  总参谋长王二随即汇报军情:“元首,湖广方面传来捷报!左良玉联合四川侯国柱,纠集五万兵马,意图围歼我大巴山独立师。李国栋师长临危不惧,指挥若定!先以地方民兵顽强阻击、迟滞侯国柱白杆兵及金声恒部;再集中主力,以雷霆之势击溃东南方向两万乌合乡勇于金厢坪,歼敌三千余,缴获无算;旋即挥师南下,于方家堰设伏,全歼悍将金声恒所部五千精锐,阵斩金声恒!

  左良玉另一路马进忠部闻风丧胆,不战而逃回襄阳,侯国柱亦仓皇退入四川。此战,我军毙俘敌逾万,独立师趁势扩大根据地五县,兵锋直抵襄阳城下!”

  厅内众将精神一振。徐晨面露赞许:“好!李国栋打得好!此乃南征之吉兆!以弱胜强,扬我军威。”

  王二接着道:“南阳都督高大壮,请示可否提前南下,趁势夺取襄阳?”

  徐晨闻言,却微微摇头道:“时机未至。我军整体部署,粮秣转运,新兵整训,重型火器调配,皆以秋收为节点。

  仓促南下,准备不足,易生变数。且农时为重,不可因战事过度耽误秋收,动摇后方根本。传令高大壮,暂取守势,严密监视襄阳动向,按原定计划,秋收后发动总攻!”

  军户制度的缺陷就是要跟着农时来调节进攻的时间,一场大战打个两三年,错过了家里的春耕秋收,军户就很容易破产。

  尤其是这些年,整个北方旱灾连连,家家户户都没有什么存粮,甚至大同社本身的存粮也不多。

  即便现在大同社已经有了不少蒸汽机,这些年徐晨更是通过大兴基建的方式给农户家中发放耕牛,镰刀,犁等铁质农具。

  但北方的工业化尚未完成,本质上还是一个还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封建化社会,农业生产当中,体力劳动占据了绝大多数。

  现在就发动大战,要征召十几万大军,以及后方数以百万计的民夫,整个中原缺少百万青壮劳动力,必然会影响北方的夏收跟秋收。

  反正现在已经等了5年了,徐晨也不在意,多等这几个月,反倒是影响了夏收跟秋收,粮食可能减少几百上千万石,这代价太沉重了,是现在的大同社难以承受的。

  洪承畴此时出列,提出另一思路:“元首明鉴。左良玉经此大败,内外交困,已成惊弓之鸟。此人素无气节,见风使舵。若元首能示以宽宥,或可招降之。若能兵不血刃取得襄阳。

  襄阳城是长江中游锁钥、南征咽喉要地,夺下襄阳城则江南门户洞开,可省却多少将士血战之功。”

  军法总监贺六立刻激烈反对:“不可!左良玉此人,屠戮百姓,杀良冒功,恶贯满盈!若允其投降,不加严惩,我大同军何以告慰中原枉死之冤魂?何以昭彰‘为民伐罪’之大义?!”

  洪承畴据理力争:“贺将军,下官知左良玉罪恶。然战争残酷,襄阳城坚兵众,左良玉手中有10万大军。

  强攻之下,我大同健儿伤亡必重!招抚若能成功,保全的是活生生的将士性命,是无数可能毁于战火的襄阳百姓!给活人一个交代,有时比执着于死者的公道更为迫切!”

  王二冷笑道:“就是我等活着才要给那些枉死的人一个交代,像这样恶贯满盈的人,如果不能明正典刑,反而让他能用激烈的财富安享晚年,这让天下的百姓如何服气?”

  双方争执不下,目光投向徐晨。

  徐晨沉吟片刻道:“可尝试接触,但不能毫无底线的答应他们的要求,而是我们来制定谈判的条件。

  其一,左良玉及其核心将领,可保性命无虞;其二,允许其保留部分合法所得财产,安度余生,其三,其历年搜刮聚敛之民脂民膏、霸占之田产商铺,必须尽数清点归还。用于地方重建、抚恤受害百姓!

  他们若能完整交出襄阳城及所部武装,使其免于战火,也算他以此功赎部分罪孽。

  哼九,此事由你负责接洽。成,则大利;不成,亦无妨,左良玉翻不了天。”

  条件苛刻,左良玉未必肯割舍巨财,但他仍躬身道:“属下领命,定当尽力周旋。”

首节 上一节 267/3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