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287节

第418章 ,王朝末日与南奔之谋

  大同十二年(公元1636年),十一月十五日,金陵城,军官进修学院。

  为期数周的短期军官培训已近尾声。随着公民议会的落幕,各地议员陆续返乡,各国使节也带着不同的心思踏上了归途。而汇聚于此的大同军各级将领们,则迎来了结业的最后一课。

  而这一课,由元首徐晨亲自主讲。

  课堂内肃穆无声,将领们正襟危坐。徐晨没有多言,只是示意随从将一摞摞装帧朴素的书籍分发到每个人手中。

  众人低头一看,封面上是醒目的两个大字——《大诰》。这是大同社编撰的法令汇编,包涵了方方面面法令,厚厚一本,堪称大同社的“根本”。

  徐晨目光扫过全场,声音平稳却严肃道:“你们都是我大同军的骨干,是社稷的栋梁。越是在高位,手握权柄,就越要敬畏法度,恪守法令!这《大浩》,不仅仅法令,更是你们是底线,是我大同社对每一位官员、军官最低的要求!如果连这些都做不到,就不配穿这身军装,不配坐在这个位置上!”

  他拿起一本《大浩》,重重拍了拍:“这本书,发给你们,不是让你们放在书架上积灰的!要时常带在身边,要学,要看,要背,更要时时刻刻牢记在心,融入言行!明白了吗?”

  “明白!”以张献忠、高小四、赵胜等人为首,全场将领齐声大吼,声震屋瓦。

  “好!此次进修到此结束。回去之后,各归本职,整军经武,准备南下!彻底扫清西南残敌,完成天下一统之大业!”徐晨下令道。

  “遵命!”众将轰然应诺。

  徐晨离开后,课堂内紧绷的气氛才稍稍松弛下来。

  张献忠抹了把额头并不存在的汗,心有余悸地对身旁的高小四低声道:“俺的老天爷,从来没见元首这么严肃过。这《大浩》捧在手里,感觉比当年抡起的战刀还沉。好在俺老张远在朝鲜,天高皇帝远。你们几个在中原的可得多加小心,这紧箍咒可是戴上了。”

  高小四倒是比较坦然,笑道:“张大哥多虑了。咱们行得正坐得直,一切按元首的章程办,能有什么事?元首这是爱护咱们,怕咱们行差踏错。”

  一旁的赵胜也点头附和:“小四说得对。只要不起贪心,不忘本,牢记元首的话,自然不会犯错误。

  咱们十年前还是饭都吃不上的穷小子,现在不是当将军就是当高官,能有什么不满足?

  我们如今的一切都是元首和大同社给的,怕就怕有些人啊,位子高了,权力大了,就忘了自己姓什么,欲壑难填,那元首自然要敲打他,清理门户!”

  他的话意有所指,让坐在后排的少数几个原本有些小心思、私下发过牢骚的将领不由得面色微变,心虚地低下了头,暗自警醒。

  课程结束后,将领们纷纷返回各自部队。战争的机器再次开动,大同军各部厉兵秣马,准备向盘踞在两广、云贵的南明最后势力发起雷霆一击。

  与此同时,视角转向西南。比起欣欣向荣的大同社,南明可为是物价腾飞,流民遍地,官员惊恐,士绅如鹌鹑,朝堂陷入纷争,地方陷入混乱。

  自南明首辅侯恂战败自刎、次辅文震孟绝望自缢之后,南明的抵抗意志和行政体系便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大同军乘胜追击,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攻占四川、湖广、南直隶、浙江、福建、江西等广大区域,南明局势可谓一泻千里,土崩瓦解。

  到了九月份,一方面为了保障至关重要的秋收,稳定新占领区的秩序,另一方面也因为战线拉长需要调整部署,大同军的攻势暂告一段落,双方进入了短暂的停火期。

  这段喘息之机,让逃窜至两广地区的南明残余官员和本地的士绅大户,终于从惊惶逃命的混乱中稍稍定下神来。

  然而,清醒之后,是更深的绝望。他们知论实力,南明绝无可能抗衡大同军;但相投降,大同社那“均田”、“清算”、“流放”的政策,又是他们绝对无法接受的。于是他们明知前面是万丈深渊,他们也只能硬着头皮,闭着眼往下跳,能多活一刻算一刻。打不过大同军,他们也得硬着头皮打。

  “国不可一日无君”。要想继续扛起抗同大旗,就必须有一个政治核心。在崇祯帝的子嗣全数被俘后,按照宗法礼制,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便是逃到广西的桂王朱常瀛,他是明神宗第七子,原封地湖南衡州,后面大同军打到湖广,朱常瀛担心自己被大同社抓去苦力,于是带着全家老小往南逃,搭成了整个南明在西南地区血统最纯正的继承人。

  于是在两广总督张镜心、黔国公沐天波以及一众南明遗老遗少的拥戴下,又或者是威胁下,朱常瀛哭着在广西,苍梧县仓促登基,祭告天地宗庙,定年号为“隆武”,称南明隆武政权。

  然而,这个仓促建立的朝廷,从诞生之初就充满了先天不足和致命危机。

  首先是经济危机,大同社清洗自身的政策是正大光明,大同社在江南大规模清算士绅、将其举家流放东宁岛的消息早已传开,并且在传播过程中越发恐怖变形,有的说直接装船沉海,有的说丢到荒岛自生自灭。

  巨大的恐惧驱使下,江南地区大批未能逃掉的士子、书生、乡绅以及他们的家眷,如同惊弓之鸟,纷纷变卖家产,携金银细软向他们认为尚且“安全”的西南地区涌来。在短短两三个月内,涌入两广的难民数量就超过了五十万之巨!

  这些人虽然狼狈,但携带的金银货币却为数不少。突如其来的巨额货币涌入,瞬间冲击了原本经济水平就不高的西南地区、物资生产因战乱受阻的两广地区。物价尤其是粮价,如同脱缰野马般猛涨,短时间内翻了三倍不止!米珠薪桂,民怨沸腾,社会矛盾急剧激化。

  其次,政权内部极其不稳。大同社的强大武力如同悬顶之剑,让许多官员在苍梧根本看不到任何希望。

  大量官员选择挂印封金,悄然离去,导致南明朝廷的政令出不了苍梧城,地方治理陷入瘫痪。

  如果是太平年月,官员空缺尚可慢慢选补,但在此末世,稍有见识的人都明白此刻做南明的官无异于自寻死路。隆武朝廷空有架子,却几乎无法对地方进行有效统治,整个西南大部分地区实际上处于无政府的混乱状态。

  最后,军事上更是混乱不堪。隆武帝登基后,为重组军队,一方面收拢从各地败退下来的残兵败将,另一方面则不得不依赖地方实力派,尤其是在广西、云南、贵州大量招募土司的军队。黔国公沐天波就从云南带来了大批效忠沐府的土司兵。

  这些少数民族士兵确实骁勇善战,但军纪极差。他们来自贫瘠的边陲之地,骤然进入相对富庶的两广城镇,巨大的经济反差和掠夺本性使得他们军纪败坏,骚扰地方、抢劫百姓的事件层出不穷。

  西南的百姓苦不堪言,甚至暗中期盼着大同军能早日打过来,结束这混乱的局面。“盼王师”竟成了许多普通百姓的真实心声。

  就是这样一个由逃亡宗室、残兵败将、失意士绅、纪律败坏的土司兵拼凑起来的,内部矛盾重重、经济濒临崩溃、治理基本瘫痪的脆弱政权。在风雨飘摇中,勉强支撑着南明的最后旗号,等待着北方即将到来的雷霆风暴。

  广西,梧州府,苍梧城。

  这里虽被临时定为南明隆武朝廷的“行在”,却丝毫不见帝都气象,反而弥漫着一种末日将至的惶恐与混乱。

  街道上,一队来自广西山区的狼兵正肆无忌惮地砸开一家布庄的门板,抢夺着里面的绸缎布匹。店主的哀求和哭喊被士兵们的呵斥与狂笑淹没。四周的百姓敢怒不敢言,只能远远看着,眼神中充满了麻木与怨恨。

  就在这时,一队约百人的士兵快速跑来,他们装备精良,穿着相对统一的号褂,手中的燧发火枪擦得锃亮,行动间自有法度,与那些散漫的狼兵截然不同。他们迅速包围了街道。

  为首的青年将领看着眼前的混乱景象,听着百姓的哀嚎,再感受到四周投来的、那混合着最后一丝期望与更深失望的目光,不由得怒火中烧。他正是几社骨干,现任苍梧总兵杜麟征。

  “住手!”杜麟征厉声喝道。

  那些抢红了眼的狼兵只是愣了一下,见来人似乎官阶不高,且人数相当,竟不予理会,继续抢夺。

  杜麟征眼中寒光一闪,不再多言,猛地抬起手中早已装填好的燧发短铳,对准那个正将一匹锦缎强行塞入怀中的狼兵小头目,毫不犹豫地扣动了扳机!

  “砰!”

  一声震耳欲聋的枪响划破苍梧县城的嘈杂。铅弹精准地命中目标,那狼兵小头目惨叫一声,胸前爆出一团血花,踉跄几步,重重栽倒在地,手中的锦缎散落一地,迅速被鲜血染红。

  瞬间,整个街道死一般寂静。所有狼兵都被这突如其来的致命一击惊呆了。他们看着倒地身亡的同伴,又惊又怒,发出野兽般的咆哮,抓起武器就想冲上来报仇。

  但几社士兵动作更快!“结阵!”一声令下,士兵们迅速组成小型战阵,前排士兵用上了刺刀的火枪对准前方,后排士兵则举枪警戒。几个试图冲上前的狼兵被几社士兵用枪托狠狠砸倒制服。更多的狼兵被那黑洞洞的枪口和森严的阵势镇住,虽愤怒咆哮,却不敢再轻易上前。

  “把参与抢劫的,全部给我拿下!”杜麟征冷着脸下令。

  十几名狼兵被如狼似虎的几社士兵反剪双手,按倒在地。

  就在这时,一个声音从旁边响起:“几社社军,果然名不虚传,连西南狼兵都不堪一击。”

  杜麟征不用回头也知道来者是谁——臭名昭著的前锦衣卫指挥使,如今在隆武朝依旧活跃的祖泽润。此人名声极差,到处散布战败的言论,杜麟征素来不喜,懒得搭理他。

  祖泽润却浑不在意,主动走上前来,压低声音道:“杜总兵,眼下不是置气的时候。祖某有一条重要情报,想必你会感兴趣。”

  杜麟征淡然道:“既有情报,祖指挥使当上报天子,禀明内阁首辅,与杜某何干?”

  祖泽润嗤笑一声,脸上满是鄙夷:“告诉他们?告诉他们有什么用?看着他们在朝堂上继续为些鸡毛蒜皮争吵不休,还是听他们那些不着边际的空谈?杜总兵是聪明人,当知如今局势,指望那些人,死路一条。”

  杜麟征对朝廷内部的低效和无能也深感失望,沉默片刻,最终还是跟着祖泽润走进了街边一家还算完整的茶馆。祖泽润的随行锦衣卫迅速清退了茶馆老板和伙计。

  两人相对坐下,沉默了良久。祖泽润慢悠悠地品了一口粗劣的茶水,叹息道:“自打朝廷‘暂驻’这苍梧县,这地方可真是一天比一天萧条了。”

  杜麟征环顾四周,确实如此。街道上行人稀少,大多面有菜色。许多店铺大门紧闭,门上贴着官府的催税告示或是店主逃亡的封条。仅有的几家开门的店铺也门可罗雀。物价飞涨,民生凋敝,这一切既有大量难民涌入的冲击,更是朝廷和军队无休止的盘剥所致。

  “你到底有什么消息?”杜麟征不想再听这些感慨,直接问道。

  祖泽润放下茶杯,神色变得严肃起来:“金陵的消息。大同社的公民议会结束了,他们的各路将领也已返回军中。据可靠线报,最迟月底,大同军必将重启战端,大军南下,目标直指西南。”

  杜麟征闻言猛地站起身,脸色骤变:“此言当真!”

  但随即他又无力地坐了回去。是啊,会议总会结束,和平只是暂时的。已是十一月,秋收已过,大战再起是必然之事。

  他只是在内心深处不愿面对这个现实罢了。以如今南明这散装拼凑、内斗不休、民生崩溃的局面,如何能抵挡得住如狼似虎的大同军?想到此处,他嘴角不由得泛起一丝苦涩。

  “你把这消息告诉我,是什么意思?”杜麟征叹息道。

  祖泽润身体前倾,声音压得更低:“朝廷衮衮诸公,大多昏聩无能,只顾眼前私利。若继续被他们拖累下去,我等必死无葬身之地!所以,祖某想与杜总兵结盟,携手闯出一条生路!”

  杜麟征自嘲一笑:“祖兄太看得起杜某了。我不过一介总兵,手下仅剩几千儿郎,自顾不暇,哪有本事为你闯出生路?”

  自从夏允彝被罢官后,几社武装便由他和周立勋共同掌管。江南大战时,他们随兵部尚书范景文率五万大军支援湖广。

  结果在安陆遭遇大同军精锐的警卫师,一场激战,南明大军惨败,范景文本人亦战死沙场。那场战斗中,唯有几社军表现顽强,竟硬生生顶住了大同军一个旅的猛攻半日进攻,最终因伤亡过于惨重,统帅周立勋亦在此战中阵亡,这才被迫撤退。

  杜麟征带着仅剩的两千多残兵,一路逃到衡阳,后来意外遇上了桂王朱常瀛,后又辗转至广西。

  隆武帝登基后,感念其护卫之功,同时也认可几社军的战斗力,将几社军补充满员,视为禁军骨干,任命他为苍梧总兵。

  祖泽润却摇头道:“杜总兵过谦了。大同军火器之利,天下无敌,正面抗衡绝无胜算。好在当初天子还算听了祖某几句劝,未曾定都广州,否则我等现在恐怕已在海上逃命了。但定都这苍梧,一样不安全!”他顿了顿,加重语气道:“应该说,只要还在中原版图之内,就没有绝对安全之地!”

  杜麟征露出苦笑,这话虽然难听,却是实话,在大同军的进攻之下,这天下哪有安全的地方。

  然而祖泽润话锋一转道:“但天下之大,又何止天朝?南洋万里,大小国度数十,诸如安南、占城、暹罗、真腊,乃至那莽瑞体建立的东吁王朝,那些地方,西洋人往往只需数百上千兵马,配以犀利火器,便可征服一国,称王称霸!西洋蛮夷能做到的事,难道我天朝精锐反而做不到?”

  他凑近杜麟征,声音几乎细不可闻:“如今朝廷唯一的生路,就是想办法南迁,以云南为根基,甚至……吞并一两个藩国,鸠占鹊巢!将天朝彻底让给大同社。

  然后,再由杜总兵你,动用你们几社与大同社内部的一些香火情分,设法游说徐晨,让他默认我们在海外立足。或许……如此方能为我大明保留一丝社稷血脉,延续国祚。”

  杜麟征闻言,瞳孔一缩,猛地盯着祖泽润,嘲讽道:“难怪!当初朝议定都之地,你力主迁往云南,与黔国公沐天波一唱一和,原来早就存了放弃中原、远遁蛮荒的心思!”

  当初为了定都问题,朝廷几乎分裂。首辅张镜心等广东籍官员力主定都广州,依托珠三角的财富和人口,抵抗大同社。

  而黔国公沐天波自然希望朝廷迁往他的势力范围云南。双方争执不下。

  最终是祖泽润对隆武帝说了一句关键的话:“陛下,广州虽富,然濒临大海。大同海军巨舰重炮,威力陛下当有耳闻,泉州一日既下。若定都广州,敌军舰队朝发夕至,万炮齐轰,城池顷刻可破,届时悔之晚矣!

  云南则不同,山高路远,可最大限度削弱敌军炮火之利,延长其补给,挫其兵锋。”隆武帝被“万炮齐轰”吓得魂不附体,也想要定都云南,但张镜心他们坚决不同意。此时南明的财政全靠着广东一地支持,而广州府又占据其中一半,没了两广的支持,南明朝廷连兵都养不起。

  又经历了一段时间激烈的内部纷争,双方折中,决定迁都广西梧州。

  祖泽润面对杜麟征的嘲讽,坦然承认,甚至带着鄙夷:“张镜心那些人,只知眼前富庶,却不见灭顶之灾!泉州的教训还不够吗?我朝廷如今可有水师?没有水师却将都城置于海边,岂不是自寻死路?唯有云南,乃至更南的藩国,山峦重叠,丛林密布,方能最大程度地抵消大同军的火器优势和后勤组织力,迫使其陷入持久泥潭,我等方有一线生机!”

  杜麟征沉默不语,心中不得不承认,从纯军事角度,祖泽润的战略确有几分道理。但这依然改变不了南明政权日薄西山的整体态势。

  祖泽润继续勾勒着他的计划:“我等先护驾迁往云南,稳住阵脚。然后,由杜总兵你率领几社精锐,并整合部分狼兵,南下进攻东吁国!云南已是大同军陆师进攻的极限,再往南的烟瘴之地,大同军继续劳师远征的可能性极小。

  只要我等在东吁站稳脚跟,届时即便云南不守,也可护送天子继续南迁至东吁。到了那时……”他眼中闪过一丝冷酷,“或许可劝陛下自去帝号,降称藩王,以此向大同社称臣纳贡,或可换取徐晨的默许,为我等争取一线存续之机!”

  杜麟征吃惊的看着祖泽润,这个计划大胆、疯狂,甚至有些卑劣,居然想吞并藩国。但他也不得不承认,朝廷现在已经是站在悬崖前面,根本就没有路,祖泽润却为朝廷找到了一条独木桥,即便这座桥再危险,两边是万丈悬崖,但好歹走过去就有一丝希望。

  祖泽润拍着杜麟征的肩膀道:“杜总兵你要想快一点,我们没时间了,要不了多久大同军南征的消息就会传开,到时候整个西南又会陷入混乱,你要是下定不了决心,朝廷最后一丝希望可能就被你掐灭了。”

  祖泽润的计划虽然好,但需要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来执行。也需要这个人在大同社有关系,两者缺一不可,而在整个南明,这样的人只有杜麟征了。

第419章 ,隆武夜遁

  大同十二年(公元1636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苍梧县,天子行辕。

  祖泽润与杜麟征在茶馆达成一项脆弱的口头联盟后,祖泽润找到南明内阁首辅张镜心,将大同军即将南下的动向,呈递给了他。

  内阁值房内,首辅张镜心看到这份情报,顿时脸色煞白,冷汗涔涔而下。他立刻召集了所有在内阁成员以及六部尚书的会议。

  当祖泽润站在一众重臣面前,再次复述了情报内容——大同军已完成休整,各部将领已归建,预计月底前后将从东、北、西三路发动全面进攻时。

  听到这个情报,整个房间陷入了一片死寂,空气仿佛凝固了,每个人都能听到自己沉重的心跳和粗重的呼吸声。绝望的氛围如同冰冷的潮水,淹没了所有人。

  良久,现任的黔国公沐天波猛地一拍桌子打破沉默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事已至此,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大同军打过来,我等拼死抵抗便是!西南山高林密,岂是中原一马平川可比,朝廷未必没有一战之力,各位又何必如此颓废?”

  祖泽润看了他一眼,语气平淡道:“国公爷勇气可嘉。但请问,朝廷拿什么抵抗?大同军有‘五连珠铳’,一次装填可连续击发五次!在战场上,朝廷的大军还没靠近大同军,就被他们的连珠铳击溃。

  其火炮射程远超我红夷大炮,威力惊人。他们一个师就配备数十门重炮,一路大军便有数百门火炮轰鸣!如今他们三路齐发,可能有上千门火,而朝廷?加起来100门火炮都没有。靠血肉之躯,朝廷的军队如何抵挡火炮的威力?”

  沐天波反驳:“西南之地,‘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他们的火炮越多,重型装备越多,进军就越困难,足以抵消他们的器械之利!而且西南丛林瘴气,山路崎岖,中原的士兵来到岭南未开战,便要被烟瘴之气削弱三分,只要我等继续抵抗,岭南的烟瘴之气就能让大同军损失惨重。”

  “那广东呢?”祖泽润冷冷反问,“大同海军舰队拥有的巨炮更多!万炮齐发之下,广州城可能坚持一天?届时玉石俱焚,广东瞬息可失!水陆并进,朝廷首尾难顾!”

  沐天波一时语塞,强自道:“广东若实在难守,那就战略性后撤!我早就说过,天子圣驾应该迁往云南,依托高原山地,方有周旋余地!”

  首辅张镜心闻言无奈道:“放弃广东?谈何容易!广东一省的税赋,几乎占了朝廷目前收入的一半!失了广东,钱粮从何而来?拿什么养这十万大军?只怕朝廷刚流露出放弃广东的念头,广东本地的士绅百姓就会先一步抛弃朝廷了!”

  户部尚书林蛰面如死灰道:“但以目前局势,广东是想守也守不住啊。水师尽丧,海防洞开,大同舰队可随意选择登陆地点,我等防不胜防。”

  兵部尚书王伉更关心具体军情:“祖指挥使,可知大同军此次出兵具体兵力几何?”

  祖泽润沉声道:“根据多方情报汇总,东路从漳州出发,北路从永州,西路从宁远府,每路预计至少两个主力师,兵力各约三万余。加之其南海舰队必然配合作战,水师兵力亦不下数万。总计,进攻兵力当在十三万至十四万之间。”

  这个数字让所有人再次倒吸一口凉气。南明这几个月费尽心力,东拼西凑,加上各路败兵和土司兵,总兵力也不过十万出头,且装备、训练、士气远不能与大同军相比。

首节 上一节 287/3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