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293节

  不像大同社,不要说画大饼,看到他们就是铁拳镇压,所以即便是被祖泽润搜刮了大部分的钱财,他们还是坚定的站在南明朝廷这一边。

  此时南征军的统帅是杜麟征,监军是祖泽润,沐天波则留在昆明负责后勤支援。这支军队由五千几社军和一万土司军组成,总共一万五千人,其中一万土司军大部分都是贵族土司,两广土司的士兵。

  自从大同社开始改土归流,西南地区战火连绵。面对要改土归流的大同军,土司们不愿放弃自己的地盘和特权,绝大多数都加入了南明军队当中,抵抗大同军。

  而大同社也没惯着他们,不愿意接受改土归流,就毫不留情的镇压他。西南地区地势险要,崇山峻岭居多,重型火炮难以进入,但土司也没多少火器。

  大同社采取小规模围剿战术,派遣一个营的士兵,配备四门迫击炮,就足够击溃一个几千人的土司营寨,而已有几千人马的土司在西南地区已经算是一个中型土司了。

  西南地区在改土归流的同时,也在大力剿匪。被抓的土司和土司兵中,罪大恶极者经审判后直接处死,罪责较轻的则被发配到儋州橡胶园种植橡胶。吕宋被攻占后,又多了个发配地。

  许多土司逃到了云南,包括水西安氏、播州杨氏——这两个家族正是十几年前引发西南安奢之乱的主谋。南明朝廷虽然处死了主谋,但两家族树大根深,难以彻底清理。还有思州黄氏、田州岑氏等家族,也带了不少土司兵来。

  这些外来土司与云南本土百姓和当地土司矛盾不断,多次发生小规模冲突。

  这次让他们出兵东吁,既是为了缓解云南内部的土司矛盾,也是计划将他们迁移到孟养、林邦两地。

  大同历十三年(公元1637年)7月15日,经过那20多天的艰苦行军,南明远征军终于抵达林邦。

  横断山脉的千沟万壑让行军异常困难。十万大山的地形使统治成本极高,天然适合割据一方,形成了独特的土司制度——几个山脉峡谷,占据险要之地,就能占山为王当土皇帝,土司制度不但在大明有,西南各国都有。

  杜麟征派遣使者前往当地土司,要求他们投降。这些土司都是实用主义者,谁给的利益大就跟谁。这几十年,大明日渐衰落,而东吁却出了一代雄主他隆王,平定内部割据军阀,发展农业,振兴国家。当地土司自然转向投靠东吁。

  使者带回的消息不容乐观:大多数土司态度暧昧,既不明着拒绝,也不痛快答应,显然是在观望形势。

  杜麟征与祖泽润站在营帐前,望着连绵的群山,心中都明白这场远征的艰难超乎想象。

  祖泽润严肃道:“要杀鸡儆猴,不然当地土司不会臣服。”

  杜麟征道:“不需要他们诚服,朝廷需要的是他们的土地,这片土地没有士绅,没有大户,甚至连大明的百姓都没有,这就是最好的重建朝廷军户制的地方。”

  南明朝廷面对大同军屡战屡败,所有人都知道,这是军制的差距,只要重现太祖时期的军户制,不说可以打得过大同军,但不至于惨败到今天这副模样。

  只可惜他们多次想要重现太祖时期的军护制度,但都失败了。而现在杜麟征明白在这片土地上是他们最好的机会。

  使者既然不能让这些土司臣服。杜麟征就用大炮和军队来围剿当地的土司了。

  于是南征军被分成了三路来围剿当地土司,找到土司营寨,虎遵炮进攻营寨,再配合炸药包,就林邦这些简陋的土司营寨没有一个能扛得住这套进攻。

  打下营寨,杜麟征用当地土司几百年积累下的财富犒赏大军,而后把土司的土地分给南征士兵。

  当第一次分到这些士兵手中的时候,全军士气大振,进攻各个土司更的变得更加勇猛无畏。

  只不过两个月时间,孟养、林邦两地就被杜麟征的南征军收复,因为分了田地,大军的数量反而膨胀到3万了。

  当然南明军的行为也惹恼了东吁国王他隆王。

  他隆王是东吁国的一代雄主,他隆王的父亲莽应龙是个穷兵黩武的君主,多次发动对外战争。1565年,东吁军队进攻阿瑜陀耶,攻入阿瑜陀耶王朝首都,扶植傀儡进行统治。

  但阿瑜陀耶的泰人不屈服于东吁王朝的统治,在纳腊萱王子的领导下,把东吁军队驱逐出境。

  东吁军队还北上,多次侵大明云南边境,一直打到顺宁,在明万历十一年被邓子龙率领的明军击退,退回阿瓦,但明万历十三年又卷土重来,再占原属明王朝统治下的孟养、林邦等地区。

  当时明王朝衰微,女真人已经兴起,明朝疲于应对女真人,疏于应对东吁的进犯,没有收复失地。

  东吁王莽应龙死后,其子莽应里继位。

  但其依旧继承其父穷兵黩武的政策,多次出兵入侵阿瑜陀耶,但均告失败。连年征战使得人民“疲惫劳累,苦不堪言”,“耕田荒芜”,国家的经济基础动摇。

  被封为藩属的东吁、卑谬、良渊、马都八等地的封建领主趁机重新割地称王。东吁、若开等地的封建领主联合攻下勃固,莽应里被杀。

  以勃利多为首的葡萄牙殖民主义者乘机强占沙帘,建立殖民据点。东吁王朝面临土崩瓦解的严重局面。

  但这个时候天降猛人,莽应龙的另一个儿子阿那毕隆,在阿瓦继位为国王,而后率军南下,攻入沙帘,处死勃利多,花了十几年时间,重新统一了国家,休养生息,不动刀兵,让东吁国力得到了全面恢复。

  所以当他隆王知道南明的残兵败将,居然在进攻他的国土勃然大怒,但他还是担心北方的大同社,所以他一方面派出使者向大同社解释,自己没有占据天朝土地的想法,只是想教训南明。

  另一方面他集结3万大军,打算驱逐南明军队。

第426章 ,重塑东方秩序,日本人的反应无足轻重

  大同历十三年(公元1637年)10月15日,林邦。

  东吁北部荒原,战鼓声如同雷鸣般滚过旷野,震得空气都在颤抖。

  东吁国王他隆王亲率三万大军,与南明军队在辽阔的荒原上遥遥对峙。两支军队相隔三里,各自整理队形,肃杀之气弥漫在燥热的空气中。

  他隆王站立在战象背上的华丽舆轿中,眯着眼睛眺望远处的明军阵营。这位东吁王朝的统治者年近五旬,面容刚毅,额头上深深的皱纹刻满了多年征战的沧桑。他身披金色战甲,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陛下,明军阵列整齐,看来不可小觑。“身旁的老将军梭温低声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忧虑。

  他隆王冷哼一声:“丧家之犬罢了。大明江山已失,这些残兵败将还能掀起什么风浪?“

  但他的目光却始终没有离开明军那严整的阵型,内心深处隐隐感到不安。同时他也觉得南明君臣有病,你国家都灭亡了,不想办法对抗大同,来打东吁吁,还用的是几十年前的借口,如此主次不分,难怪大明要灭亡了。

  与此同时,明军阵营中,参将杜恒宇策马来到中军,向主帅杜麟征请命。

  “大帅,末将请命出击!“杜恒宇声音洪亮,年轻的面庞上写满了坚定。

  杜麟征端坐马上,面色凝重如铁,他看着远方东吁军的阵列,缓缓点头:“此战关系大明国运,许胜不许败。让东吁蛮夷见识见识,何谓真正的大明雄师!“

  杜麟征决定派出手中最精锐的几社军出战。这场大战对南明朝廷来说太过于重要了,再次失败了,南明就彻底没希望了。

  “遵命!“杜恒宇得令后,调转马头,面向麾下将士。他深吸一口气,高声喊道:“兄弟们!随我杀敌!“

  “杀敌!杀敌!杀敌!“数千将士齐声呐喊,声震四野,士气高昂如虹。

  几社军的特殊之处在于其军官体系,都是有一定功名的读书人。这支部队最初在江南组建时,那些娇生惯养的读书人很少能忍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军官最高只到百户。但随着国势日危,大量士子逃难至云南,经历了家破人亡的惨痛,再娇气的文人也不敢轻视武备。

  如今这支部队的军官已普及至总旗,部分精锐连小旗官都是读书人出身。国破家亡的惨痛洗去了他们的书生气,让他们明白在这个乱世中,手中的刀枪才是最可靠的依靠。

  这些文人出身的军官不仅识字能读兵书,更有着普通士兵难以企及的忠君爱国之心,或者是说现实已经逼迫的他们不得不忠君爱国了。

  “咚!咚!咚!“战鼓有节奏地敲响,五千几社军士兵以千人为单位,排成五道整齐的战线,如海浪般向东吁军推进。鼓点控制着行进节奏,这是标准的排队枪毙战术。

  士兵们踏着整齐的步伐,长枪如林,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这套战术面对大同军的新式定装步枪已显落后,大明的军队敢排这么整齐的队,会被大同军的迫击炮,后装枪教训成真排队枪毙。

  但在东吁军队面前却是碾压性的先进。燧发枪虽然射速较慢,但比起东吁军使用的火绳枪,无论在射程、精度还是可靠性上都胜出一筹。

  他隆王作战经验也极其丰富,看到明军整齐划一的步伐,脸色顿时凝重起来。“能走出如此整齐步伐的,必是精锐之师,“他心中暗惊,“大明既有如此强军,为何会沦落到这般田地?“

  战场上不容多想,他立即命令前锋部队出击阻敌。“传令前锋五千人,迎战明军!”

  “列队!列队!“东吁军官大声呼喝,士兵们乱哄哄地排成阵型。前排是长矛兵和刀盾兵,后方两成左右是火枪兵。东吁虽处边陲,但并不封闭。他隆王与荷兰、葡萄牙人都有贸易往来,还购买了西式火绳枪。正是凭借这些火器,他才能平定内乱,统一全国。

  东吁派出五千人迎战。这些士兵穿着各色服装,有的甚至赤着上身,显示出东吁军队装备的不统一。他们手中的武器也五花八门,从传统的长矛、弯刀到火绳枪应有尽有。

  杜恒宇通过望远镜观察敌军,嘴角不禁露出一丝鄙夷。“乱糟糟的行军,乌合之众。“

  作为几社军的将领,他知整齐的队列和统一的动作对战场指挥的重要性,对面的军队明显是十几股势力拼凑出来的。

  这就是封建时代的局限性。十年前,他隆王的军队可称封建精锐,甚至能与近代化军队周旋。但为了恢复国力,东吁休养生息逾十年,军队久未经战事,士兵老龄化严重,甚至可见白发老兵。

  在封建王朝发展演化出地主阶级,他们只愿意享受权利,却不想履行义务,土地与军事义务之间的绑定,被他们拆除。军队成了募兵制度,但失去了土地,军队就失去了更新换代的能力,这让封建军队普遍成了一次性的军队,战争打的越多越精锐,只要十几年不打仗。就只剩下一群老弱病残,军队的战斗力急剧下降。

  南明军虽然也是封建军队,但在大同社的强大压力下,十余年战火锤炼,无论装备、战术还是组织度都在飞速提升。几社军吸纳大量读书人,有最简单的保家卫国信念加持,已经很接近近代军队,战斗力远非东吁可比。

  “咚!咚!咚!“战鼓声愈加急促,两军距离不断缩短。三百步、二百步、一百步东吁军停下来整队,明军却步伐不停,继续推进。整齐的脚步声和着鼓点,给人一种无形的压力。

  火绳枪理论射程虽超百步,但有效精度仅在四十步内,且需齐射弥补精度不足。这些火绳枪手紧张地看着越来越近的明军,手心渗出汗水。

  “砰!砰!砰!“令人意外的是,明军在百步外就开火了。燧发枪在百步外仍有相当精度,虽非百发百中,也能十中八九。一轮齐射,东吁军顿时倒下数百人。惨叫声顿时响起,原本就不整齐的阵列开始出现混乱。

  东吁军官急忙命令部队前进,但明军士兵不慌不忙地清理枪管,重新装填火药压实,再装入弹丸,倒入引药这套动作他们已重复上万次,形成肌肉记忆,即使闭眼也能完成。每个士兵都知道,在战场上,装填速度往往决定生死。

  “砰!砰!砰!“当两军距离接近四十步时,燧发枪与火绳枪几乎同时开火。明军仅倒下不足百人,东吁军却又有近千人中弹倒地。硝烟弥漫中,东吁前锋顿时崩溃,士兵纷纷向后逃窜。

  “进攻!“杜恒宇大喜下令。战局发展比他预想的还要顺利,东吁军的战斗力确实不堪一击。

  鼓声变得密集起来,五道明军战线齐头并进。士兵们踏过东吁士兵的尸体,继续向前推进。后排的士兵不断装填射击,保持火力压制。

  后方的杜麟征见先锋得手,立即命令:“全军前进!“令旗挥舞,战鼓雷动,两万明军如山崩海啸般压向东吁军。旌旗招展,长枪如林,显示出久经战阵的雄师气概。

  他隆王见前锋被轻易击溃,心中一惊,首次感到战局不妙。敌人强大远超预期。他急令左翼一万军队接应溃兵。“快!左翼上前,挡住明军!“他隆王的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慌乱。

  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杜恒宇发现敌军在四十步外毫无火力威胁,便命燧发枪队在百步外持续射击。待敌靠近,则投掷手榴弹,最后上刺刀发起冲锋。

  这三板斧彻底打懵了东吁军。手榴弹的爆炸声在东吁军中引起更大恐慌,许多士兵从未见过这种会爆炸的武器,以为是天神发怒。当他隆王的右翼大军全面崩溃时,这位久经沙场的国王终于意识到,今天的战斗已经无法挽回。

  杜麟征见状,立即指挥全军压上。明军士兵如出笼猛虎,扑向已经混乱的东吁军阵。长枪突刺,刀光闪烁,火枪齐鸣。

  东吁士兵见明军势不可挡,士气彻底崩溃,纷纷溃逃。即便他隆王亲临督战,也无法阻止全军溃败,只能在亲卫保护下逃离战场。国王的逃亡更是加剧了东吁军的崩溃,士兵们丢弃武器,四散奔逃。

  这场战役持续了不到两个时辰,明军就以少胜多,大败东吁军。战场上尸横遍野,硝烟弥漫,伤兵的呻吟声此起彼伏。明军士兵正在打扫战场,收缴战利品,押送俘虏。

  此战,南明二万五千大军击溃他隆王三万精锐,斩杀四千余人,俘虏一万五千多。明军乘胜追击,一举攻入东吁境内。

  大同历十三年(公元1637年)11月15日。

  一年一度的公民议会即将开幕,但今年京城的焦点却不在国内政治,而是远在万里之外的东吁战场。曾经被大同社视为“臭鱼烂虾”的南明军队,竟在异国他乡连战连捷,歼灭东吁十万大军。

  京城街头,报童挥舞着最新一期的《燕京日报》,高声叫卖:“南明军大破东吁十万大军!三战三捷!”路人纷纷驻足购买,南明军队三战三捷,歼灭了东人近10万大军。对京城的百姓来说,内心还有点自豪,哪怕自己的败兵之将也能打翻外面的敌人,果然还是我天朝最勇猛。

  墨子学院,一座环境清幽的庭院内。南明使者递一封书信给夏允吸道:“这是杜总兵交给先生的。”

  夏允彝神情复杂的接过书信。杜麟征先问夏允彝近况之后,重点讲他们在东吁战事,说他们已经击溃了东吁主力,开始在占领区重建军户制度,在东吁250万亩土地上,建立了5万军户,而且得意的说他还会把这种模式推广在整个东吁国,到时候朝廷将会有20万以上的大军。

  而后又说了以后他们将会在东吁建立内阁责任制,天子以后专管祭祀。政务将会由从天下选拔出来的贤者处理。

  总之从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阐述南明的改变,有一些是他们以前讨论的,还有一些是杜麟征在西南地区自己思考,更多的是借鉴了大同社的政策。

  不过在最后,杜麟征请求夏允彝,想办法劝说大同社元首暂时停战,让他有充足时间攻占东吁国。

  看完书信后夏允彝神情复杂,真等大明要亡国了,才知道改变,而且还是在他国土地上,最终还是要学习大同社的政策,他不知道保留士绅的意义何在?

  夏允彝看完书信收起来严肃道:“某现在只是一个夫子,没那个能力来影响大同社元首,只怕要让你们失望了。”

  使者有点慌张道:“先生,还请看在杜总兵的面子上,一定要帮帮朝廷。”

  夏允濞道:“你与其求我这个夫子,不如想一想你们还能拿出什么条件,让元首不对你们动手,就某了解元首不是一个弑杀之人,也不是一定要消灭你们,你们对大同社无关重要,只是挡住元首做事情,所以元首才要把你们清理。”

  “条件?某懂了!”使者恍然大悟道。

  在元首府内,徐晨主持的最高军事会议上,也在讨论着东吁战事。

  王二摸着下巴上的胡茬,忍不住首先开口:“虽然我觉得这话不应该说,但看到南明军队的战报,我也为他们感到高兴。”这位身经百战的将领语气中带着几分感慨。

  贺六、赵胜、朱治、周晓珊等人纷纷点头。近亲远疏是人之常情,南明虽是大同社的敌人,但终究是同文同种的汉人。自己人能打,怎么算都不是坏事。

  洪承畴呈上两份截然不同的外交照会:“现在东吁使者向我们求救,请求派兵制止南明军队的进攻。

  同时南明也派来了使者,请我们看在同是汉人同胞的份上,他们再为天朝收复领地,卖一些二手火器粮草给他们,他们还想要愿意赎回被俘的朝廷将领。”

  王二听到冷笑道:“南明的臭鱼烂虾,有点蹬鼻子上脸了,战胜了几个蛮夷,要求提的这么多,不知道的还以为我大同社欠他们的。”

  但很快洪承畴补充道:“听他们的意思,甚至愿意用土地交换。”

  这下王二不说话了,南明军队的战斗力他不在意,但西南地区真的太难打,他们大同军打了一年多,还在西南的山沟里剿匪,要知道他们大同军,哪怕攻占整个北方,也不过只花了不到一年时间。

  从田见秀,高大壮送来的战报来看,他们非战斗损员已经超过了战事的五倍。

  如果南明把西南给让出来,他们可以专心清剿南明的土司,甚至南明把土司也给带走,对大同军来说倒是好事情。

  徐晨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眼中闪过感兴趣的光芒。比起历史上那个几近摆烂的南明,在大同社的高压之下,这个流亡政权挣扎得异常激烈。即便退守云南,他们仍在寻找出路,甚至打到了中南半岛。

  “有意思。”徐晨笑道:“被逼到绝境的兔子,反而学会了咬人。”

  徐晨走到巨大的地图前,目光扫过云南以南的那片区域。群山环绕,喀斯特地貌,还很难储存水资源,除了有点防御价值之外,这简直是块食之无味的“烂地”。

  若不是这些地区在传统上属于天朝文化圈,他根本不会多看一眼。相比之下,南洋诸岛、南洲和新大陆显然更具开发价值,投入产出比更高,多一个南明政权无关重要。

  后世有一句话说的好,就是因为封建制度消灭得太干净,反而让大家开始幻想封建制度的好。留着南明这个样板,或许更能警醒后人。

首节 上一节 293/3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