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294节

  经过深思熟虑,徐晨做出决策:“亨九,你派人去与沐天波谈判。只要他们和平交接云南、贵州,我大同社可以将这些地盘折成武器钱粮给他们。”

  他停顿了一下,加重语气:“但大明皇帝必须去除皇帝尊号,以后只能称东吁王,并且要成为我大同社下属的藩属国。”

  洪承畴躬身领命:“遵命!”

  洪承畴接着汇报另一件外交事务:“琉球国王来到京城告状,说日本岛津家非法进攻琉球,强迫他们臣服,每年需缴纳8000石粮食的贡赋。琉球国王请求我们主持公道。”

  今年的马尼拉海战不仅震动了南洋各国,也让琉球王看到了希望。大同社与闭关锁国的前明完全不同,更愿意介入藩国事务,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海军实力强大。

  岛津家对琉球的压榨已让这个小国难以承受。琉球本就只有几个县的面积,每年8000石的贡赋对他们来说是沉重负担。有了靠山后,琉球王今年特地跑到燕京,向洪承畴哭诉求助。

  洪承畴这才知道琉球王国,一女二嫁,既是他们大同社的藩国,又是日本人下属一个诸侯国的藩国。

  简直是岂有此理,日本人都算不了什么,更不要说日本人下属的一个诸侯国也敢和他大同社平起平坐。

  洪承畴继续汇报:“以沈荣为首的北方海商也控诉日本吞并他们的货物,扣押他们的船只,求元首主持公道。”

  马尼拉海战不仅对外部世界产生巨大震动,对内部也同样如此。大同商人第一次意识到,大同军会站在自己身后。有了这样强大的后盾,他们自然不会忍气吞声。

  此时的日本经历几十年和平,人口已达千万,在东方世界是仅次于中原的第二大国。如此庞大的市场,拥有丰富的金银和硫磺资源,无论是原材料还是商品市场都极具吸引力。

  然而德川幕府坚持闭关锁国政策,每年只允许有限数量的贸易船只进入。这甚至违背了元首推崇的自由贸易原则,简直无法无天。

  正规渠道不能做买卖,但你日本到处都是海岸线,你德川幕府还能管的过来。

  于是这些海商根本不管禁令,货船到日本沿海,而后再由小船转移,德川幕府发现,自己的海禁令完全失去作用,有最起码10倍以上的走私船在日本,国内金银大量流失,物价下降,国内陷入了恐怖的通缩状态。

  德川幕府也不顾忌大同社了,再让这些海商继续走私下去,日本的经济都要崩溃了。

  德川幕府领兵,直接抓了几十艘海船,那些到日本走私的商人被德川幕府抓获,连人带货都被扣押。若在以往,商人们最多贿赂日本官员,设法救人,货物只能自认倒霉。

  但这次情况不同。被围困的掌柜面对日本士兵时,竟厉声呵斥道:“你们敢抓我,我叫元首派舰队来炸你们!”

  面对这种情况,德川幕府还真有所顾忌,最多是把货物给扣押了,海商却不敢动,而是派出使者来燕京,请求大同社管一管这些无法无天的走私商,不要让他们违反日本国禁海的法令。

  徐晨听完汇报问道:“我们在天津卫新战舰建设进展如何?”

  在建了24艘千吨级的战列舰之后,徐晨命令在天津卫造船厂的孙元化,建设新一代的主力级战列舰。

  孙元化根据大明宝船,结合西洋人的战舰优势,开始制造3000吨级的主力战舰,当然这样的战舰造价更高昂,建设的周期更长。

  徐晨知道日本人怀威不怀德,对他们最好的方式不是讲道理,而是派遣最强大的战舰去震慑他们。

  周晓珊立即回答:“新下水的两艘‘镇远级’战舰已完成海试,随时可以执行任务。加上原有的舰队,我们在东海已拥有绝对优势。”

  徐晨点头,然后做出指示:“给德川幕府发一份照会,要求他们立即释放被扣押的商人和货物,赔偿损失,并签署《友好通商条约》”

  洪承畴道:“只怕德川幕府不会答应。”

  大同社的《友好通商条约》对苏禄这样的原始国家非常友好,因为他们的原材料,可以最低廉的价格进入到中原,但有一定手工业的封建国家,就不是好事了,这会彻底摧毁他们少的可怜的手工业。而日本就是这样有一定规模的手工业的封建国家。

  徐晨语气转冷:“命令杨秀头派遣北海舰队前往琉球,保护我们的藩属国。先教训岛津家,如果日本人还不识趣,那德川幕府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洪承畴谨慎地提醒:“元首,这样是否过于强硬?可能会引起日本的强烈反应。”

  徐晨轻笑一声:“我们大同社要重塑东方的秩序,日本人的反应无足轻重,我们需要让所有藩国知道,这个世界已经改变了。新秩序正在形成,而大同社将是这新秩序的主导者。”

第427章 ,朱由检幸福的生活与两条绝路

  大同历十三年(公元1637年)11月15日,燕京。

  燕京城的清晨被第一缕阳光唤醒。朱由检从温暖的棉被中起身,习惯性地朝西厢房喊道:“幼薇,带弟弟们起床洗漱,该用早膳了。”

  “知道了!”清脆的回应声从西厢房传来,紧接着,西厢房内开始热闹起来。几个小孩你推我搡,嘴里还叽叽喳喳地争论着谁先去洗漱,那充满活力的吵闹声,让整个院子都充满了生气。

  朱由检听到孩童们的喧闹声,嘴角不自觉地露出一丝微笑。回想起去年周氏带着三个小孩来到燕京的时候,他心中满是喜出望外。

  作为亡国之君,他本以为全家老小会在乱世中遭遇不测,没想到能在徐晨的庇护下保住性命,在这一点上,他是打心底里感激徐晨的。

  朱由检起身走到桌前,找到自己的牙刷,往上面弄了一点牙膏,开始认真地洗漱起来。这小小的牙膏是大同社带来的新鲜事物,清洁牙齿的效率比精盐都好,还能让口腔当中有一股清新的感觉,更关键的是价格低廉,10文钱的一罐牙膏,足够用一个月,在大同社推广的新生活风气下,现在京城百姓都开始用上了牙膏,牙刷。

  等他刷完牙,整理好衣装之后,来到家里的客厅。此时,周氏、袁氏、田氏已经忙碌了好一会儿,将一顿丰盛的早餐摆上了桌。餐桌上有热气腾腾的红薯米粥,那浓郁的香气让人一闻便觉温暖;还有刚出锅的油条,金黄酥脆;旁边的大碗里,是香甜的豆浆。

  没多久,朱幼薇蹦蹦跳跳地带着她的5个弟弟走进客厅,他们像一群欢快的小麻雀,叽叽喳喳地在小孩那桌坐好,这些小孩普遍都有五六岁,他们可以自己吃饭,朱由检和他的三个妻子则在另外一桌坐下。

  就在大家准备开始用餐的时候,两个青年风风火火地闯了进来,大声说道:“姐夫吃着呢。”

  周氏看到两人,脸上立刻露出了笑容,笑着招手道:“快坐下一起来吃。”

  这两个青年就是周氏的两个弟弟,周文斌和周文耀。对于周氏来说,经历了金陵城那种孤立无援的境地,一家人还能活着聚在一起,就是最好的事情了。

  两人也不客气,大大咧咧地主动找地方坐下。

  “舅舅!”几个小孩看到舅舅,兴奋地喊道。

  “哎!等你们放假了,舅舅带你们出去玩。”周文耀笑着回应道。

  “好!”孩子们开心地欢呼起来。

  朱由检没好气地看着这两个小舅子。以前他对这两人可是气愤不已,他们贪赃枉法,在几年时间里就贪了上百万两银子。

  前几年,双方基本上没什么来往。但周氏回到燕京之后,周家的人又再次粘了上来。没办法,他们的家产全被大同社充公,现在只能依靠周氏的一点小金库维持生活。

  周氏又是个耳根子软的,再加有国破家亡的经历,在她看来没什么比一家人能团团圆圆更加重要,所以时常用自己的小金库补贴两个弟弟。

  朱由检愧疚于周氏在金陵城带着自己三个小孩再次承受一次亡国之痛,对周氏补贴小舅子的情况,也假装看不见。当然,想要他给这两个小舅子一个好脸色,那是不可能的。

  周文耀和周文斌两人吃完早饭之后,凑到朱由检身边,小声说道:“姐夫,我们能不能在你的民生报当差呀?”

  朱由检脸色严肃起来说道:“你们好好的夫子不当做什么。”

  周文耀气愤地说道:“学校欺负人,说是要有人去辽东支边,这个名额就在我们两兄弟当中。”

  周文斌也在一旁附和道:“我们不想离开京城,更不想去辽东这样的蛮荒之地。辽东是什么地方,几年前还是女真人的地盘,女真人杀我们汉人,而后大同社又杀回去,把女真人杀的干干净净,据说那边杀的千里无人烟,老虎,黑熊这些野兽都比人多,时不时还会叼走人,这样的蛮荒之地太危险了,还是燕城更安全。”

  此时的燕京,经过大同社的几年建设,已经开始逐渐呈现出现代化城市的样子。道路逐步被水泥马路替代,平坦而宽阔;燕京的市坊也逐步被三四层高的筒子楼取代,整齐而有序。

  工业区越来越多,光工匠就有十几万了,让这座城市不但成为了一座消费城市,更成为了一个强大的生产城市。

  开海之后,各国的商人汇聚于此,服务这些工匠和海商的设施越来越多,酒楼、客栈、说书馆、戏院、医馆等等各种配套的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加上燕京本就有良好的底子,很多第一次来到燕京的人都把这里看成是光明之城,是神国。

  周氏兄弟自然不想从繁华的燕京去所谓的蛮荒之地了。

  周氏看到两个弟弟一脸为难的样子,忍不住哀求道:“夫君,你就帮帮他们吧?”

  朱由检无奈地摇头道:“我帮不了他们,大同社这两年大范围的移民,大部分都是士绅,江南更是整个家族的迁移。现在只要他们兄弟去一个,已经算是最好的结果了,如果他们敢闹,只怕整个周家都要发配辽东。”

  朱由检还是有自知之明的,自己虽然是大明的一个牌坊,大同社不至于对他做得太过火,但也仅限于如此了。

  大同社对其他士绅下手都是毫不留情的。他哪来的办法去保住周氏兄弟?

  这两年,中原的旱灾没完没了。去年灾情稍微降低了一点,可今年的旱灾又更加猛烈,直隶、河南、山东等地又爆发了大旱。

  大同社在整个中原迁移百姓,那些远离水源的村落,更是整村整村的往辽东迁移。而后大同社退耕还湖,退耕还林,为了抗击旱灾,大同社在密云修建大型水库,在通州建立抗旱湖泊,还修建了大量的水渠,增加了排水站。

  但即便用尽了办法,在旱灾的影响下,今年直隶粮食收成还是只有平常年份的八成,整个北方的粮食处于极其紧张的状态,还需要江南输入粮食。而在中原则想办法把旱灾的百姓迁移到辽东,以此来减少旱灾的影响。

  移民实边是大同社的国策,周家要是敢对抗的话,惹得大同社恼火,只怕他岳父全家都要被发配。

  周文耀不服气地说道:“凭什么要我们两兄弟出人,学校有几十个夫子,欺负人也不是这样欺负的。”

  朱由检冷哼一声道:“就凭你们吃了我大明的俸禄,在大明敛财上百万两,现在要你们一个人去已经算好了。在江南可是一个家族一个家族的出人,你们是想一个人发配辽东还是全家发配辽东?”

  周氏听了,也不说话了,她知道这种事情她的夫君也做不了主。她只能委屈地红了眼睛,好不容易和家人团聚了,现在又要面临分离。

  朱由检看着周氏和两个小舅子,语重心长地说道:“去辽东未必不是好事,去了那里就没有人在意你们国舅的身份。你们可以在那里重新开始,说不定能过上安稳的日子。”

  但两兄弟显然不乐意,他们气呼呼地站起身,气愤地离开了。朱由检也没有去挽留,只是无奈地摇了摇头。

  吃完早饭之后,朱由检来到院子里,将自己家的6个小孩一个个抱上马车。

  “驾!”朱由检轻松挥舞鞭子,马车缓缓的从大门口驶向了马路。

  此时正是学生上课工匠当差的时间。街道上满是手中拿着油条,包子等食物的工匠,他们急匆匆的赶向工厂。

  一些市民汇聚在公交车站旁,不少人坐在那里摊开报纸,等待着公交车的到来,一辆公交马车到来,人群蜂拥而上。

  还有大量的马车牛车,行进在街道的主干道上。让燕京街道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主干道上甚至出现了巡检,他们穿着整齐的制服,挥舞着手中的小旗,认真地指挥着交通。

  自从燕京修了直通张家口的铁路之后,大漠的牲口就能以极低的代价来到燕京。同时,因为工业大发展,在燕京城当中双职工的家庭非常多。一辆马车加马也就20两银子左右,大部分职工家庭存上一年的钱就能够买一辆马车。

  更关键的是大同社大力发展马车行业,大同军很多伤残乃至退役的士兵,都被安排在马车行。他们一部分人进行城市内的客运运输,为工匠和燕京的中产阶级服务,另一部分则是做货运运输,把燕京的货物运到四面八方,再把其他城市的货物运到燕京。

  这也带动了一股潮流,现在燕京的百姓都以拥有一辆马车为荣。马车、座钟、羊绒元首服是这个时代燕京百姓富裕的象征。

  现在说燕京是马车上的城市也不为过,当然,唯一的烦恼就是马车多了会堵车,于是就出现了专门用来指挥交通的巡检。

  朱由检驾着马车,不一会儿就来到了崇文小学门口。这里早已停了大量的马车,一辆接着一辆,像是一条长长的巨龙。一个个小孩从马车上下来,他们穿着整齐的校服,相互之间打个招呼,蹦蹦跳跳地进入学校。

  朱由检看着孩子们欢快地走进校园,心中满是欣慰。等孩子们都进了学校之后,他才驾着马车去了民生报。

  而在另一边,徐晨家中,他正热情地招待着陈子昂、土根、高俊三人。

  主客分做之坐之后徐晨马上询问道:“今年中原的秋收如何,受旱灾影响大不大?”

  今年又是大旱之年,中原,山东,直隶都遭了旱灾。徐晨现在已经对明末的气候彻底失望了,还是努力修水渠,建水坝,抗旱吧,现在只要不是遇到那种百年一遇的旱灾,他就当是好气候了。

  陈子昂首先站起来喜道:“元首,今年孟津虽然遭受了旱灾,但因为全县的农户成为了农场的职工,孟津依旧实现了大丰收。小麦、高粱、大豆、土豆、玉米加起来的产能是四十五万石,亩产突破了一石半,达到了1石7斗。”

  徐晨听了,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他看着三人笑道:“在这样的大旱之年,孟津还能有如此成绩,你们功劳很大。尤其是高俊你这个总场长和土根你这个县令,你们辛苦了。”

  两人听到这番夸赞的话,脸上都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陈子昂趁热打铁道:“元首,从这几年的收成来看,想要抗旱就要把农户组织起来,让他们组建农场,这个模式才能充分的调动人力物力,实现增产丰收。”

  而后他从怀中拿出一份文件,恭敬地递给徐晨,说道:“元首,您请看,这份文件上记录着有农场和抗旱会的村落,以及那些普通农户。从数据上可以明显看出,有农场的农户收入更高,普遍比独门独栋的农户高三成到五成之间。”

  徐晨接过文件,认真地看了起来,他的表情逐渐严肃起来。看完之后,他看着陈子昂问道:“你有什么想法?”

  陈子昂信心满满地笑道:“属下想要在河南以孟津为样板建设农场,能统合一个县的农户,这样既能抗旱救灾,又能增产增收。而且我们可以先在一些受灾严重的县试点,如果效果好的话,再逐步推广到整个河南。”

  徐晨靠在椅背上,陷入了沉思。从孟津的成功经验来看,这确实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可以提升农户的收入。

  但从他的经验来看,结果却不怎么好,但另外一个模式结果好像也不怎么好。两条路都是绝路,他都没有经验可以依靠了。

  他看着陈子昂、土根和高俊,认真地说道:“这件事意义重大,我们需要谨慎对待。你们先做好详细的规划和方案,包括如何说服农户加入农场,还要有足够的农业人才,欲速则不达,先在整个洛阳府推广吧。”

  三人听了,纷纷点头,表示一定会按照徐晨的要求去做。

第428章 ,钱不够花与日本留学生

  陈子昂三人离去后,徐晨稍事休息,李岩、朱猛与顾炎武三人联袂而至。

  “江南水灾如何?“徐晨示意三人就座,而后询问道。

  李岩苦笑道:“前明已经有几十年没有修过水利了,而朝廷攻占江南不过一年多时间,我等只来得及统计人口分田地,水利设施还没开始修建。

  却没想到今年江南雨水如此之多,尤其是太湖等地,暴雨不断。河道水位不断暴涨,即便是属下已经安排人来守河堤,但因为河堤年久失修,淹没了三个县城,毁坏了百万亩的良田,好在现在水退了,属下打算,从明天开始大规模新修水利,解决江南这百年的欠账。”

  小冰河时期就是这样的,各地都是气候不稳,北方干旱,南方洪涝,徐晨已经学会用平常心来看待这些问题。

  徐晨沉吟道:“思路是对的。农为国之本,欲求发展,必先治水安农。然则治理水患,单靠筑堤还远远不够。“

  “江南水患之根源,在于人与水争地。围湖造田,侵占河道,虽得一时之利,却失长久之安。那些淤田固然肥沃,却削减了湖泊的调蓄之能,反而更易引发洪灾,想要减少洪涝灾害,必须退耕还湖,清淤排沙,这样雨季到来,这些湖泊河流才能容纳更多的雨水,减少灾害。“

  顾炎武苦笑接口:“元首明鉴。然江南人口稠密,寸土寸金。那些淤田皆是上等良田,让谁退耕还湖,都是割肉之痛啊。“

  “这就是考验执政智慧的时候了。“徐晨转身严肃道:“不能因少数人之私利,而害江南千万百姓之安危。人口稠密便设法迁移,东宁岛现仅十余万人,足可容纳三百万农户;吕宋岛更是能容纳数千万之众。“

  李岩叹道:“臣等已计划今年再迁二十万人出江南。然移民所费甚巨——往东宁岛每人需银十两,往吕宋则需二十两。臣本欲留些钱财多建桑园茶园,以增税源.不知元首能否请总理衙门拨些专款?“

首节 上一节 294/3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