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295节

  徐晨闻言不禁莞尔:“你南直隶赋税冠绝天下,若你都哭穷,天下还有富庶之地么?“

  他走到窗前,望着远处正在兴建的工坊,语重心长道:“你们都觉缺钱,朝廷又何尝不觉得缺钱?治黄河、修长江大堤、筑铁路、翻新城池、建海港码头哪一样不是吞金之兽?朝廷岁入虽达九千余万两,粮三亿石,然须统筹全局,按轻重缓急,循序渐进。”

  “你们治理地方也是一样,要抓住重点,把有限的资源投入进去,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然的话再多的钱财也不够用。”

  其实今年大同社税收呈现爆发性的增长,税银增加2700多万两,增加了三成左右,田赋在中原,山东,北直隶三个受旱灾的行省大规模减税的情况下,还是增加了三分之一。

  原因也很简单,今年大同社多了江南八省这个税收地,就今年江南税收还属于恢复期,很多的田赋,税银都被减免,明年大概率还是有一波快速增长。

  但收入虽然提升了,却也多了江南需要花钱的地方,修水坝,修桥梁,修道路,修城池这些都需要花钱,开支大增,所以总理大臣府,日子并没有过得太丰富,依旧紧巴巴的过,只能盯着最重要的项目投入。

  而在大同社的治理体系下,税收收入分配呈现出三七分的格局。朝廷承担了地方州府诸多重要建设和人员开支,比如蒙学建设费用、医馆建设费用,以及夫子、大夫、护士的工钱。

  为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防止挪用,大同社别出心裁地与工商钱庄合作,为这些人员设立了专门的存折,每月定期将工钱打入其中。

  从表面上看,州府的负担似乎减轻了不少,教喻和大夫的工钱都由朝廷负担。相较于大明时期,官吏不仅俸禄优厚,还有公使钱可拿。

  但实际上,大同社田赋明确化,以前的大明朝廷可能只收到2000万石粮食,但县,州,府各级小吏俸禄不由朝廷承担,他们自己增加田赋,保证自己的收入。

  这让他们反而赚的更多,一个捕头能弄几百上千两,县令也有几千两,大明朝廷收2000万的赋,下面的小吏收上亿石田赋。

  而现在大同社是先把税赋收上来,而后再次重新分配,确实的减少了百姓的负担。

  地方州县也有三成税赋。然而,万事万物有利必有其弊,大同社的官吏数量相较于大明,多出了十倍不止,而且他们俸禄更高、待遇更好,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来维持。

  花在官吏俸禄和公使钱上的开支占据了不小的比例后,留给地方州府的三成税收就所剩无几了。倘若大同社的官员们也如同大明那些腐朽官员一般,采取无为而治的态度,这笔钱或许还能有所结余。

  但现实是,大同社的县令、知府、巡抚们大多年纪轻轻便步入官场,正处于意气风发的黄金年纪,他们内心充满了改天换地的志向,渴望在任上干出一番事业,又怎会选择碌碌无为呢?

  在大同社,县令们积极投身于水利设施的修建,期望以此提升农业生产条件,为百姓谋福祉的同时也为自己积累政绩。

  知府们拥有的资源更多,则将目光投向了工业区的建设,一个蓬勃发展的工业区不仅能够吸引商贾投资,增加税收收入,还能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推动地方经济的繁荣,从而在官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而巡抚这一级别的官员,更是有着更为宏大的规划,他们盯上了产业链的构建,致力于建设大型的钢铁厂、机械厂,并且积极推动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期提升整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然而,这些宏伟的建设工程无一不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地方州府仅有的三成税收,在面对如此庞大的开支时,显得捉襟见肘。

  为了能够掌握更多的资金来实现自己的建设目标,官员们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其中,最上等的办法便是将自己想要建设的工程详细地整理成报告,上报给总理大臣府。

  一旦获得批准,便可以从朝廷那里获得专项资金支持,顺利开工建设。但这条看似光明的道路实则充满了挑战。上报的项目往往十有八九得不到通过,毕竟大同社虽然税收总额较高,但需要花钱的地方实在太多。

  总理大臣府需要统筹全局,按照自己的节奏和规划来布局各项建设项目,地方官员们只能寄希望于运气,祈祷自己所在的地方能够恰好被纳入总理大臣府的规划之中。

  中策则是想办法召集商贾,吸引他们投资建设一些基础设施项目,如铁路、水泥马路等。

  商贾们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通过与他们合作,地方官员们可以借助民间资本来推动地方建设。然而,这种方式也并非一帆风顺。

  商贾们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他们在投资之前会进行详细的成本效益分析,对于那些回报周期长、风险较大的项目往往持谨慎态度。

  因此,地方官员们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说服商贾,并且在合作过程中还需要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

  下策则是最为稳妥但也最为缓慢的方法,即一点点地攒钱。地方官员们通过节约开支、合理规划资金等方式,慢慢地积累资金,直到攒够了足够的钱才开始启动一个项目。

  这种方法虽然能够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但由于资金积累的速度较慢,很少有官吏能沉下心来。

  李岩苦笑着说道:“谨遵元首的教诲。”

  一旁的徐晨继续说道:“你们把抗洪出现的功臣名单统计一下,大同社的政务学院,会招揽他们当学员。”

  李岩连忙回应:“遵命!”

  大同历十三年(公元1637年)11月16日,燕京。

  这天整个燕京都热闹起来,今天南洋之战的功臣,西域之战的功臣来到燕京,接受京城百姓的欢呼。

  而后他们与今年抗旱优秀代表,抗洪优秀代表与辽东开荒优秀代表共济一堂接受表彰。

  而今年的这次表彰大会,和以往的还有所不同,其中有不少是朝鲜籍贯和日本籍贯。

  自张献忠建立朝鲜都护府后,每年都会派遣500名官吏来到燕京学习先进的治理经验和各种工业知识,而后再回到朝鲜,完善朝鲜都护府的官吏体系,现在张献忠建工厂,修铁路,都需要这批人才的辅助。

  而在徐晨的嘱咐下,海商们也会带一些日本人前来学习,徐晨对这些海商提了一些要求,要有一定学识的,同时年纪比较轻的。

  没有学问,从头来教,耗费时间长,难度大,年纪太大的日本武士,三观也固定了,让他们接受大同之志,太过于困难。

  只是让徐晨没想到的是,他的这些要求,传到日本,引起了日本中下层武士阶级的轰动,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不就是千年前,遣唐使的翻版,尤其是这一次还不需要他们花大代价去中原,一时间报名的人蜂拥而至。

  德川幕府统一日本的这段时间被称之为江户时代,勉强维持了上百年的和平。

  只是这份和平对武士阶级来说,那就是就业不景气,没有战争就失去了大部分就业机会,普通的武士自然难以出人头地。

  哪怕是那些稍微有田地的武士家族,为了保证地位,会把所有的财产留给长子,其余的儿子最多给他们发把武士刀,富一点的再配一套铠甲,让他们自己去大城市闯荡。

  正好日本和平了差不多一代人,日本新一代武士成长起来之后,发现自己就业极其困难,大名不打仗,不需要他们,一些偏向于文官的职位,却又有那些关系户霸占,根本也轮不到他们。

  而现在大同社要招揽留学生,这在那些中下层武士看来,这不就是最好的出路,去中原学习一番,有了一个漂亮的文凭,在和本土武士竞争上岗的时候。

  他们就可以高傲道:“我在天朝留过学!”

  本土武士凭什么和他们竞争!

  所以这两年几乎每年都有几百十几岁的日本武士家族出身的青年来到燕京求学。

  这两年连日本的海商也知道来中原做交易,带来的学生就更多了,几乎每年都有上千人来到燕京。

  他们来到燕京后,被这座城市的富饶与繁华所震撼,这个时代的日本,哪怕是江户这种大省,大布也是低矮的稻草房,木头房。

  而燕京经过大同社的改造,房屋已经砖石化,四五层的楼房更是比比皆是。街道上的绿化,小区的花园,充满知识气氛的学府,繁荣热闹的市场,五湖四海云集的海商,以及能让城市在夜间都灯火通明的煤油灯。

  第一次来到燕京的日本人,看到这种繁华的景象,直接震碎了三观,跪了下来,天朝不愧是天朝,果然如同神话般富裕啊。

  这些日本人在学习之余,更对大同社这种全新的社会模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许多人深受启发,他们也组建了日本大同社,开始学着汉人,讨论如何改变国家。

  而在大同社求学,理论跟实践要各占一半,这些留学生也要深入到大同社的乡村基层。他们或是成为抗旱会的成员,积极组织当地农户修建水利设施,共同对抗旱灾。

  或是成为各个作坊的技术人员,凭借所学知识和技能,为大同社的工厂建设添砖加瓦。

  据地方管事和官员上报,他们做事认真负责、老实诚恳,脏活累活愿意做,还不抱怨。在当地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而等大同社攻占江南后,不仅朝鲜和日本的留学生来到燕京学习,南中地区、南洋地区也有很多人慕名而来。

  他们在政务学院经过系统的学习后,被下放到基层锻炼,成为了各国大同社发展的种子。

  当代表们见到徐晨等人时,现场气氛瞬间热烈起来。他们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

  一位名叫黑岛仁的留学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向前一步,恭敬地问道:“元首,我想留在民朝,为建设大同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您能让我留下来吗?”

  徐晨愕然问道:“为什么不回日本建设呢?日本也是你的家乡啊。”

  黑岛仁无奈地摇了摇头,满脸沮丧地说:“幕府太黑暗了,在那里我看不到任何希望。在燕京,我看到了大同社的繁荣和进步,这里才是我心中理想的地方。”

  徐晨沉思片刻,认真地说:“这确实是个大问题,短时间内我没办法给你一个确切的答复。请给我一些时间思考,不管结果如何,我都会派人通知你。”

  黑岛仁听后,深深地鞠了一躬,恭敬地回应道:“嗨!”

  他原本就觉得自己的请求希望渺茫,如今元首能答应给他一个回应,他已经感到十分满足。

  接见结束后,代表们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先前往各大工业区参观学习。让他们感受到了大同社先进的生产力模式。之后,他们这些优秀代表将会游览了紫禁城和长城等著名景点。来到燕京如果不去紫禁城,不游长城,就等于白来一趟。

  这些优秀代表离开之后,李文兵看到徐晨还在沉思询问道:“元首,您真想要把这些日本人留下来?”

  徐晨点头道:“的确是有这样的想法,我等不得不承认,这世间有大同之志的人终究是少数,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向往的是事业和爱情。但大同之志终究需要有人继承,如果一国的人才不够,在全球选拔大同之志的如此,能不能行?”

  李文兵苦笑道:“这太冒险了,某实在难以想象,朝鲜国人,日本人,甚至西夷人成为民朝的元首,汉人是不可能认可这些人的。”

  徐晨听到这话,也不由得想起了一个熟悉的黑影,而后不由得苦笑,这种事情的确是太理想了,而且也未必是好事。

  “还不至于到这种程度,他们最多担任一些基层的职务,到了高层还是会有所限制的。”

  刘永道:“元首,你去想这些没影的事,您还不如想办法限制那些将军巡抚们的行动。

  这段时间,我的总理大臣府门槛都快被踏平了,家里的门槛也不例外。各地巡抚纷纷前来,每个人都拿着重要的工程报告,声称每一个项目都十万火急。可今年朝廷税收收入不过9500万两,开支却高达1亿1400万两,财政赤字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增加了。

  今年战事频繁,西南大战就不说了,马尼拉大战虽然结束得快,但花费可不少。尤其是后续的移民开支,光运输一个移民就要花20两,算上后续安置费用,至少要30~40两。今年马尼拉移民5万,就花费了200多万两。明年移民数量要翻一倍多,这开销可能就达到500万两了。”

  徐晨安慰道:“移民数量增多的话,平均花费应该会有所下降。毕竟基础设施建设好了,后续的开销自然会减少。而且马尼拉那么大一块土地,就是最好的资产。等土地开拓出来,建设好经济作物园,光税收就能反补财政收入。”

  刘永接着说:“王耀文在西域和准格尔打了一仗,歼敌上万,这是一场大胜仗。但这一战的花费就超过了500万两。之后还降服了哈萨克汗国和叶尔羌汗国,还要把都护府迁移到哈密,建立西域都护,这后续的花费又是几百万两。”

  他无奈地叹了口气道“我明白这些仗肯定是要打的,而且早打比晚打好,但不能打得这么密集。今年的军费开支已经超过了3500万两,占据了财政开支的三分之一,说句穷兵黩武也不为过了。元首您还要准备进攻日本国,想来明年军费开支也不会少。这样继续下去,大同社恐怕承受不住啊。”

  李文兵连忙说道:“我也认为这些仗都应该打,而且早打比晚打好。现在不打,以后付出的代价会更惨重。当然,军费确实是个大问题。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无非就是开源节流。开源的办法我一时想不到,但节流我倒是有个主意。现在功臣年金发放的数量与民朝俸禄相当,如果减少这一部分开支,应该能节省上千万两银子。”

  刘永没好气地瞪了李文兵一眼,着急地说:“你这是想让天下大乱吗?朝廷不出这笔钱,怎么说服功臣不提出封建的要求?

  我更担心他们会要求我们封他们为公爵、侯爵、伯爵。和这些潜在的麻烦相比,区区的钱财又算得了什么?”

  徐晨看着两人,胸有成竹地说:“放心吧,出征倭国就是一场开源之战。倭寇扰乱我江南地区上百年,当年的仁安之乱,日本人在朝鲜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们战败后,难道不需要赔偿吗?”

  刘永听了徐晨的话,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日本是传说中的金银岛,想来他们的大名们应该有不少金银财宝。如果能在战争中获得赔偿,或许能缓解一下我们的财政压力。”

第429章 ,留学生的抉择与对日开战

  这些优秀的日本留学生代表回到居住的招待所时,一群同乡立刻围住了黑岛仁,目光中满是钦佩。

  有人用力拍着他的肩膀,用带着关西口音的日语激动地说:“黑岛君,你竟然敢向元首直接提问!真是胆识过人!”

  另一人附和道:“是啊,要知道在徐晨元首面前,我们本该跪伏在地的。”

  日本人向来等级观念森严,服从性极高。这批被派到燕京学习的留学生,对学校分配的任务向来是言听计从。

  黑岛仁便是其中典型,他被分配到燕京郊外的养猪场工作,却也没什么怨言。

  反而被养猪场的规模给震慑到了,因为这个养猪场是以砖头,水泥为原材料修建的,规模极宏大,存栏的肉猪超过了5000头。

  黑岛仁第一次看到这场景,天朝的猪居住的环境都比日本人要好。

  他本人就是个武士出身,家里有几十亩土地,所以供得起他读书,但他家日子也过得极其紧巴巴,平日只能吃米饭,咸菜,居住的也只是一栋木头房子。

  而现在这个养猪的地方,修的和大名居住的天守阁一样,他当时最大的震撼是人不如猪。

  震撼过后,黑岛仁就开始了养殖场的生活。每日清晨便来到这里,开始忙碌的工作。他熟练地打扫猪舍,将堆积的猪粪一筐筐地清理出去,然后去割草,那些鲜嫩的青草在他的镰刀下纷纷倒下,被他一捆捆地扎好,成为猪儿们的美食。

  他还要负责用猪沤制肥料,照看作为饲料的蚯蚓田,什么苦活累活只要吩咐下来,他都会嗨一声,低头下去干。

  养殖场的生活虽然辛苦,但有一他很满意,这里的伙食非常好,米饭不但能吃到饱,还有各种猪下水,猪肉。

  他在日本是不吃猪肉的,但到了燕京,吃过一次红烧肉之后,就喜欢上吃猪肉了。

  当时他就有一个想法,一定要留在这里,所以什么脏活累活他都抢着干。

  养殖场厂长对黑岛仁十分满意,他不知道黑岛人是日本留学生,虽然黑这个姓很少见,他也只认为是哪个偏僻地方出来的小伙子,农学院的学生像黑岛仁这样踏实肯干的真不多见。

  场长拍着黑岛仁的肩膀说:“小伙子,踏实肯干,比你那些学长强多了,从农学院毕业之后愿不愿意留在我们养殖场?”

  黑岛仁却沉默了,因为他知道自己日本留学生的身份,大概率是很难留下来。

  不过场长还是因为他任劳任怨,踏实肯干。举荐黑岛仁成为优秀代表。

  也就是因为想要留在燕京,黑岛仁才冒险不按流程突然发问。

  这在在日本的观念里,这是极其失礼的行为。当时,现场气氛瞬间凝固,许多日本留学生的脸色变得十分难看。

  他们心中暗自不满,觉得黑岛仁的行为可能会引起大同社的不满,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业。

  不少人在心里暗骂:“八格牙路!”

  但令人意外的是,大同社的元首和气地回答了黑岛仁的问题,还答应会在仔细思考后回复他的问题。

  这一转变让日本留学生们的态度瞬间发生了变化。他们的脑回路如同二极管一般,失败了就万人唾弃,踩上一脚,成功了就是万人拥戴捧为英雄。

首节 上一节 295/3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