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霸道 第42节

  这个倒是没有。

  田弘遇微微摇头道:“魏忠贤还只是让他们赶紧收割稻麦,收拾东西,准备滚蛋,若是三日之内没收走的,魏忠贤会命人一把火烧了。

  是故,这些平民百姓和屯卫军户一听到魏忠贤要收地,那就开始考虑地被收走之后日子怎么过了。”

  这家伙,手段是粗鲁了一点,不过,效果倒是挺不错的。

  说到干活,人自然是越多越好,问题,为什么这么多人呢?

  朱觉颇有些好奇道:“你意思,平民百姓和屯卫军户都超过两万户了,加起来就是四五万户了?”

  田弘遇连连点头道:“是的,陛下。”

  朱觉又问道:“魏忠贤不是才收了十多万亩地吗,哪来如此多的平民百姓和屯卫军户,难道,他们每家每户就两三亩地吗?”

  两三亩地怎么可能养的活一家人?

  田弘遇连忙解释道:“陛下,他们大半都是没地的,平时他们就给别人种地又或者去卖苦力。”

  哦,原来没地的占了一大半。

  这意思把他们原来帮人种的地一收他们就饭都没得吃了。

  难怪这些人这么急着找活干。

  人家本就没地,也捞着收地的钱,这下帮人种的地都被收了,他们没活干了,也没法赚钱养家糊口了。

  他可不能让这些人饿着了。

  朱觉琢磨道:“嗯,那就让他们去挖北面城墙的墙基吧,这样等京营屯卫军户收割完稻麦就能直接砌城墙了,至于工钱,就跟匠户一样,青壮劳力一个月一两银子,帮忙的老幼妇孺管饱。”

  田弘遇闻言,连连点头道:“微臣明白。”

  明白了你就赶紧去办啊。

  怎么一点走的意思都没有?

  朱觉又问道:“还有事吗?”

  这个怎么说呢?

  田弘遇小心道:“陛下,他们还托人问了,答应给他们盖新房子是真的吗,什么时候给他们盖啊?”

  这事急什么?

  朱觉不解道:“朕不是让他们先去亲友家借住吗?

  我们得先把城墙建起来才行,如若不然,建奴收到消息杀过来就麻烦大了,京营这会儿才一万人马呢,没有城墙那根本就抵挡不住建奴。

  若是让建奴冲进尚未建好的东城,那我们这段时间就白忙活了,钱也白花了。”

  呃,这个。

  田弘遇无奈解释道:“陛下,这一次我们把潮白河以西十余里范围的地都收光了啊,他们大多一辈子就在那十多里范围打转啊,在外面根本没有亲友。”

  好吧,朕是拿后世的经验在看这会儿的人。

  大明的户籍制度可是很严格的,若是没有路引又没有功名,擅自离开居住地十余里范围被逮到了那就麻烦大了。

  人都不能离开居住地十余里范围,那自然没法结交十余里外的亲友。

  问题,这盖房子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朱觉想了想,干脆问道:“民间自住的房子一般多久能盖好?”

  这可没个定数。

  田弘遇琢磨道:“陛下,这个得看人手和材料够不够,如果能有两三家人帮忙,材料又管够,那自住的房子应该一个月左右就能建好。”

  那应该问题不大。

  朱觉闻言,微微点头道:“那行,你先让他们挖墙基吧,到时候我们看北面城墙的修建速度,如果修建得快,就派一部分屯卫军户去帮他们盖房子,如果修建得不够快,我们再就近征召人手去帮他们盖房子。

  至于材料,你赶紧命人去准备,木材、石材、烧砖用的煤都得给他们备足了。”

  田弘遇连连点头道:“微臣明白。”

  这下没事了吧?

  朱觉又想了想,随即挥了挥手。

  田弘遇连忙拱手躬身告退。

  朕或许该出宫去看看了。

  他对民间的了解那都源于前世的经验。

  问题大明和他生活的前世就不一样啊。

  他之所以一直没有出宫去看看,那是担心安全问题,这会儿大明京师内奸那都不知道有多少呢,他冒冒然跑去宫去,被人知道了那真有可能会有危险。

  或许,他可以考虑乔装出去看看。

第46章 争锋相对一场误会

  巳时许。

  朱觉才刚把奏折批阅完便有点坐不住了。

  他细细想了想,随即问道:“若愚,禁军戎装和京营将士戎装好像差不多吧?”

  这个的确差不多。

  刘若愚连连点头道:“是的,陛下,禁军戎装和京营将士戎装底色和底纹都是一样的,只是袖口和领口花纹有所区别,一般不细看是看不出来的。”

  那就不用专门去取京营将士戎装了。

  朱觉微微点了点头,随即果断道:“承恩,你和正化各挑五十个高手,都换上禁军戎装,备上战马,另外给朕和若愚各拿一套过来。”

  您这是要出门,就带一百来号人够吗?

  王承恩愣了一下,这才拱手躬身告退,疾步而去。

  朱觉又细细交待道:“若愚,你命人传朕口谕,让建斗带上孙将军、周将军、黄将军和一百骑兵精锐速速过来,另外你派人去给皇后和周妃说一声,朕不回宫用午膳了,让她们不用等了。”

  刘若愚闻言,连忙疾步走到门口,招来两个亲信太监细细交待了一番。

  卢象升这会儿就带着三员大将在南城大校场操练京营将士呢,来得倒是快。

  他们这边刚把禁军戎装换好,卢象升便带着三员大将疾步而入,拱手躬身道:“微臣参见陛下。”

  朱觉微微点了点头,随即果断道:“朕想去东城新建的城墙和厂房处看看,你带着他们随行护驾。”

  啊!

  您出门就带这么点人马随行护驾?

  卢象升也知道,当今天子说一不二,但凡定下的事那都不容置疑。

  他只是稍微愣了一愣便果断道:“孙将军,把你的盔甲连带头盔都给陛下换上。”

  这将领的盔甲防护还是挺不错的,起码一般的刀枪和弓箭伤不到要害。

  朱觉也不啰嗦,他直接穿上盔甲,带上头盔,随即便挥手道:“走吧,周将军、黄将军,你前面开路,正化你带人断后,别跑太快,小心撞着街上的行人。”

  他们一行两百余骑过玉带桥,穿过万岁山和皇宫之间的夹道,转东安门出,很快便来到了皇城外的十王府街。

  朱觉或者他的前身信王朱由校倒不是从来没出过皇城,十王府街他还相当的熟悉,毕竟他在这边住了两年。

  不过,他们一行并没有往南转入十王府,而是往北直接转朝阳门大街,从朝阳门出了内城,来到外面的东城。

  这会儿朱觉都命人把京师的地图给改了,以前南面的外城改成了南城,东面正在新建的外城就叫东城,以后还有西城、北城、东北城、西北城等等。

  他也算是见过世面的,皇城外面大街上的景物并没有让他感到有何出奇之处,无外乎就是些店铺、酒楼、茶馆、宅院什么的,不过,大街上平民百姓的反应却是让他觉着有点奇怪。

  所有人听到马蹄声之后竟然都是飞快的闪大街两边,脸上并未有任何异常之色,很多人甚至看都没看他们一眼。

  他们一行出了朝阳门之后,他便忍不住问道:“建斗,你们经常在大街上操练吗,大街上的人怎么好像司空见惯了一般?”

  我们哪会跑大街上操练啊。

  卢象升连忙解释道:“陛下,不是我们经常在大街上操练,是魏忠贤这些天都带着上万锦衣卫从朝阳门出城,大街上的人都见惯了上万人马,我们这几百人马在他们眼里自然算不得什么。”

  原来是魏忠贤天天带着上万锦衣卫招摇过市!

  这厮倒是会摆谱。

  不过也好,这厮越招摇,他们这一行就越不会引起人注意。

  果然,他们这一路沿着朝阳门外的大道打马而过都没什么人驻足观望,这城外的人也都习惯了。

  朱觉却是有些好奇了,他可没出过城,前世他也没见过这农耕时代的场景。

  他看了看满目金黄的稻麦,又看了看农田里稀稀拉拉的平民,又忍不住问道:“建斗,朕听说京畿人口挺多啊,这田里怎滴未见多少人?”

  这会儿太阳晒人啊。

  卢象升细细解释道:“陛下,这会儿天热,一直在太阳底下干活更热,是故平民百姓一般都是天刚蒙蒙亮便爬起来干农活,待得烈阳当空便回家吃饭休息,同时晒晒收割好的稻麦,待得太阳快下山了,不是那么热了,再下地干活。”

  哦,这会儿天着实有点热。

  他是待惯了深宫大殿,又不用干什么活,坐那里批阅下奏折还有人煽风,出去走动还有人撑着硕大的华盖遮阳,自然不热。

  这会儿哪怕是在太阳底下打马奔行,那风也是嗖嗖的,并不觉着热。

  若是站大太阳底下干农活,那就不一样了,顶着大太阳晒,皮都会晒黑。

  这个他暂时还没办法,要从农耕社会步入工业社会那可不是一两年乃至十年八年的事情,想要造出耕种机械来替代人力那最少得十多年。

  更何况,现如今的大明还危机四伏,兵戈四起,发展军工那才是当务之急,研制民用机械那还得等军工满足了需求之后才行。

  他正琢磨着呢,前面岔道口忽而传来一阵马蹄声,一队锦衣卫缇骑策马狂奔而过,貌似正往远处一个村落疾驰而去。

  这帮家伙竟然如同马匪一般把人打横了摁马背上跑!

  锦衣卫这是在拿着鸡毛当令箭,胡作非为吗?

  他若是没看见倒也就罢了,看见了那自然得管一管。

  锦衣卫可不能如此欺负平民百姓,那马背上的可都没穿什么官袍。

  他只是稍微想了想,便挥手道:“建斗,跟上那队锦衣卫缇骑。”

  卢象升闻言,立马朗声道:“周将军、孙将军,转右边小道,跟上那队锦衣卫缇骑。”

  众人往入村的小道一拐,看似有点远的村落那是一会儿就到了。

  此时,整个村子外围那是布满了锦衣卫,那队缇骑是嗖的一下就进去了,驻守村口的锦衣卫却貌似想堵在路中间不让他们进去。

  朱觉见状,冷冷的道:“打进去。”

  这意思不是杀进去。

  周遇吉和黄得功闻言,立马抽出长枪抡圆了往两边一扫,那些想拦路的锦衣卫立马被他们扫成了滚地葫芦。

  其他锦衣卫见状,立马拔刀怒吼,涌了过来。

  这两员虎将那真不是一般的猛,长枪所过之处那根本没人挡得住。

  很快,他们便来到村中大晒谷坪里。

  那队缇骑也将马背上的人丢在地上,随即调转马头,满脸紧张的看着他们。

首节 上一节 42/9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