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光是蹲点抓人好像还不行。
魏忠贤小心道:“陛下,奴婢估摸着他们会在城门附近乃至东城主道附近安插人手窥视。
我们哪怕抓着了他们收买的奸细,一旦押入内城又或南城十有八九会被他们的人看到,这样想让他们上钩几乎是不可能的。
奴婢觉着我们还要在南城乃至内城安排密探把那些收钱打探消息的混混全部暗中盯住,这样一来,他们去收买奸细的时候就会被我们发现。”
你果然够用心。
这种下属才是最好用的。
至于什么小人不小人,那都不重要,关键是办事要用心。
若是跟个算盘珠子一样,拨一下动一下,那再是好人也不堪重用。
朱觉颇为赞许道:“嗯,这法子不错,你看着办吧,反正此事正交给你了,你有什么法子都可以试试。”
哎呀,陛下又夸我了。
魏忠贤笑得跟朵鞠花一样,连连点头道:“奴婢明白。”
行了,赶紧办你的事去吧。
朱觉很是干脆的抬手一挥。
魏忠贤连忙拱手躬身告退。
这惩治内奸并非一日之功,着实急不来。
现如今最要紧的还是发展工业,这个可不能懈怠。
朱觉匆匆批完奏折便招来卢象升和方正化等直奔东城而去。
这一次他直接就打马来到了正在修建的炼钢炉附近,并命人将宋应昇和袁祐招了过来。
他看着那些正拼命砌炼钢炉的匠户,郑重道:“元九、国丈,你们也知道,这钢铁是最基本的材料,没有钢铁,很多东西都没法造出来,按这进度,十天左右应该就能把炼钢炉砌到三丈高吧,蓟州镇那边的煤和生铁准备的怎么样了?”
呃,这炼钢炉没这么快啊。
袁祐干脆看向宋应昇。
宋应昇连忙细细解释道:“陛下,这炼钢炉光是建好外面还不能用,里面还得花个十来天时间呢,而且,我们还得烧几炉试试,那估计还得五六天。
微臣已经命人去蓟州镇那边征召人手了,炼铁的炉子微臣也命人去建了,挖矿的铁锹和竹篓微臣也命人送过去了,估计那边十来天就能出产煤炭了,二十来天就能出产生铁了。
那边微臣命人开了五个铁矿,十个煤矿,每个矿都征召了两百多号人,炼铁炉建的都是一天能炼十万斤的大炉子,一天出产三十万斤生铁,一百万斤煤炭应该没什么问题。”
你这有点过于理想化了。
朱觉细细教导道:“元九,做事要有规划,什么都要考虑周全,知道吗?
你若是等炼钢炉建好了再命人拉煤炭和生铁拉过来,那很有可能会影响这边的钢铁生产,你知道吗?
蓟州镇那边拉煤炭和生铁过来可是需要三天时间,路上若是遇到什么状况怎么办,比如,遇着大风大浪了,又比如,建奴入侵,打断了那边的开采。
还有,京畿的河道是会冰封的,到了十二月份,这边的河道铁定冰封,而且一直要到明年二三月份才会解封,这段时间怎么办,你考虑过没?”
呃,我的确没想这么多。
宋应昇惭愧道:“陛下恕罪,微臣没有考虑周全。”
朕并不是怪你。
原本你也就是个举人而已,不可能突然间就变成个能担大任的人才。
朱觉微微摇了摇头,随即问道:“那边挖矿的矿工你给开的多少工钱,有什么要求?”
你不是说了一两银子一个月吗?
宋应昇小心道:“微臣给他们开的是一两银子一个月,要求是必须壮实,一天必须挖上千斤矿石出来。”
朱觉微微点了点头,又问道:“你觉得他们一天就能挖一千斤矿石是吗?”
这个倒不是。
宋应昇细细解释道:“微臣的意思是一天最少得挖上千斤矿石,他们若是拼命挖,那一天肯定不止挖一千斤矿石,皆因我们挑的都是比较好开采的煤矿和铁矿,他们爬上爬下不用费多少时间,也不用费太大的力气。”
朱觉又问道:“你觉得他们若是拼命挖,一天挖两千斤有没有问题?”
袁祐琢磨道:“这个问题应该不大,问题他们为什么要拼命挖呢?”
你还不懂激励机制。
朱觉细细解释道:“你现在给他们开的工钱是一两银子一个月,要求是一天必须挖上千斤矿石出来。
你可以把这个改一改,改成每天挖一千斤就是一两银子一个月,每天挖两千斤就是二两银子一个月,以此类推,挖得越多工钱就越多。
炼铁也是一样的,一天炼十万斤,那就是一两银子一个月,一天炼二十万斤,那就是二两银子一个月。
这样一来,不用再多招人,也不用添置挖矿的器具,那边的产能便能翻一倍,多产出的产能可以做存量,以备不时之需,那边可以存一点,这边必须多存点,这样才不会出问题,知道吗?”
这边多存点?
宋应昇缓缓点头道:“陛下英明,微臣明白了,但这边要多存点那就得多运点过来啊,漕船怕又不够了。”
这个其实也不是问题了。
朱觉耐心道:“现如今我们足有漕船上万艘,之所以一直不够用,皆因原来的税粮主要从南直隶转运而来,路途太远了。
我们已经把宗藩禄米停了,光是河南和山东多出来的税粮就有四五百万石,我们完全可以就近转运,这样最少能省出一半漕船来。
这一趟南直隶的税粮运过来,朕就让大伴去河南和山东转运税粮,到时候多出来的漕船足有四五千艘,你不用担心漕船不够用。”
他正说着呢,一骑驿站快骑忽而自京城方向狂奔而来。
很快,那插急急急令旗的快骑便穿过重重护卫,来到跟前。
那驿卒飞身下面,单膝跪地,举着份急报朗声道:“报,陛下,五省总督朱夔元八百里加急奏报。”
西南出大事了?!
第56章 西南困局还看良玉(下)
大明西南自万历朝开始便一直没消停。
万历元年三月,九丝都掌蛮叛乱,大明派大将刘显率军十五万进剿半年有余,这才平定叛乱。
万历二十四年播州杨应龙叛乱,大明先后调集二十四万大军,鏖战四年有余,这才平定叛乱。
天启元年九月,永宁奢崇明叛乱,水西安邦彦随之起兵,大明先后调集西南五省三十余万人马,鏖战将近九年,最终才平定叛乱。
这会儿还是天启七年,还不到九年,西南奢安之乱都还没有平定呢。
五省总督朱夔元突然八百里加急奏报,着实把朱觉给吓了一跳。
西南不会出大事了吧?
他着实有点担心西南。
皆因冯铨把明史一顿乱改之后很多大事都没出现在正史记载之中。
比如,天启三年二月,贵阳府城被围,因朝堂之上党争激烈,竟迟迟没有派援军去解围,以致贵阳府城被围将近一年,城中十万余户四十余万军民最终只剩两万余人!
他如果不去查阅天启年间的奏折,那都不知道西南曾经出过这么大的事。
朱夔元可是离开西南将近两年了!
这两年间西南不会又出什么大事了吧?
朱觉连忙接过急报,打开细看起来。
还好,西南并没有出大事。
五省总督朱夔元才刚赶到贵竹行营呢。
朱夔元奏报的就是西南现如今的具体情况。
这会儿安邦彦和奢崇明还盘踞在水西,并没有出击的迹象。
不过,云贵皆无屯粮,他想要召集人马进剿还得命屯卫赶紧开荒屯粮才行。
还有就是朱夔元根据自己的经验,分析了一下西南的困境。
西南之所以叛乱不断,皆因西南之路难行,莫说是转运粮草了,朝廷都没法派太多人马奔赴西南平定叛乱,且朝廷大军也不适应西南山地作战,在西南的崇山峻岭间朝廷大军的战力还不如当地土司人马呢。
这种情况下,朝廷就唯有征召西南土司人马来平定西南土司叛乱。
而想要征召土司人马就得给钱、给粮、给武器装备,这就等于是在培养西南土司。
自万历朝开始,叛乱的土司还都是朝廷极力培养的土司。
比如,播州杨应龙,那就是因为在平定九丝都掌蛮的时候出兵最多,朝廷足足给他装备和培养了五万人马。
又比如,永宁奢氏和水西安氏,那就是因为在平定播州杨应龙之乱的时候出兵最多,朝廷足足给他们装备和培养了上十万人马!
这就是西南困局的根本原因,这次若是再征召几十万人马平定奢安之乱,那又会有土司坐大,土司坐大之后那就会桀骜不驯,朝廷一旦苛责,便有可能引起叛乱。
朱夔元对西南困局的分析还是很到位的。
皆因这次平定奢安之乱出兵最多的就是滇南沙氏和普氏,而且后面沙氏和普氏又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沙普之乱,直至大明灭亡沙普之乱都没平定!
朱觉看罢奏折,不由满脸的凝重之色。
他虽然还不知道后面的沙普之乱有多严重,但却清楚,朱夔元说的一点没错。
西南之路难行那是出了名的。
诗仙李白就曾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这还只是蜀道之难,李白还没去云贵呢,云贵之道更难。
西南困局的根本就在于此,巴山蜀水,横断山脉,莫说是转运粮草了,派大军过去都难。
巴蜀还好一点,起码那里是难得的粮仓,且还能通过水路往外运送粮食。
云贵那是真的麻烦,交通问题没解决之前,大明还唯有征召那边的土司大军去平定土司叛乱。
这一征召就得给钱、给粮、给武器装备,如若不然,谁给你拼命平叛?
问题,朝廷给钱、给粮、给武器装备,出兵最多的土司那必然坐大,土司坐大之后便会成为不能招惹的土皇帝,一旦朝廷招惹一下人家就有可能叛乱。
如此往复循环,西南必定叛乱不断。
怎么办?
朱觉皱眉沉思了一阵,猛然间发现一个问题。
不对啊,出兵最多的好像都不是出力最大的。
万历年平定播州杨应龙之乱秦良玉才是军功第一啊!
且其麾下的白杆兵出了名的能打,也是出了名的忠诚。
浑河一战,数千白杆兵那都能顶着数万八旗精锐打,打得建奴没一点办法,最终只能调动沈阳城头的火炮一顿猛轰才将白杆兵击溃!
其他土司坐大之后是会叛乱,但石柱土司坐大之后绝对不会叛乱。
皆因秦良玉是出了名的忠贞侯,千古以来唯一正史列传的巾帼英雄!
秦良玉虽未战死,但其兄弟子侄乃至儿媳都为大明战死了!
这也是用生命阐述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