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他都不在了。
郑芝龙细细解释道:“陛下,陈第乃万历初古北口游击将军,万历十一年,其恩主名将戚继光被调离蓟州镇,陈第将军也辞职返回福建了。
陈第将军精通兵法,且好游历,万历三十年曾从都督同知沈有容赴东番驱逐倭寇,赶走倭寇之后他就曾游历东番,写下了《东番记》。”
万历初的古北口游击将军?
这都四五十年了,人肯定早不在了。
可惜了,若是还在,那也是个可用之才。
朱觉想了想,又问道:“原本居住在那边的人你可曾见过,他们好打交道吗?”
郑芝龙连连点头道:“微臣在东番的据点北港附近就有个诸罗山社,他们基本都是唐宋时期迁徙过去的,且大多都是我们泉州府老乡,很好打交道,随便送他们点布匹和瓷器什么的他们就帮我们在那边开荒种地。”
那就好。
朱觉又细细想了想,随即问道:“荷兰人和西班牙人呢,他们好像在东番也抢占了据点吧,你手下人马能将他们赶走吗?”
郑芝龙满脸凝重的点头道:“是啊,陛下,荷兰人和西班牙人都在东番抢占了据点。
西班牙人还好办一点,他们刚到鸡笼不久,总计也就几艘战舰和几百号人马,且还没来得及修建堡垒固守。
荷兰人却是盘踞大员几年了,他们好像正在修建大型堡垒准备固守,且刘香也跑过去了,这会儿大员那边的港湾里面足有十多艘荷兰人的盖伦船和五十多艘刘香的海盗船,人马估计有五六千,很难打下来。”
这意思荷兰人的堡垒还没修建好吗?
那得赶紧去攻打啊,若是等他们堡垒修建好了,那更难打。
朱觉颇有些不解道:“你不是都有十多万人马了吗,还怕区区几千号人,上次鸿逵不是抢了人家十艘盖伦船吗,十多艘盖伦船又有什么好怕的?”
这个不是用人马来衡量的啊。
此盖伦船也非彼盖伦船啊。
郑芝龙颇有些无奈道:“陛下,荷兰人的盖伦船不止一种,微臣见过的就有三种,鸿逵那次抢的就是他们的武装商船,大致也就一千多料,火炮也才十余门一艘。
大员港的盖伦船那是荷兰人的战舰啊,足有两千多料,每艘都有火炮二十余门,且还是威力最大的加农炮,射程足有五六里远。
他们还有很多火枪,且大员港入口狭小,很容易封堵,若是微臣派大军前去攻打,他们肯定会让刘香以海盗船堵口,配以火枪近距离攻击,同时以火炮远距离轰击。
我们火枪没他们多,要想破口都难,我们火炮也没他们射得远,只能在外面挨揍啊。”
朱觉很是干脆的问道:“荷兰人有多少火枪,你又有多少火枪?”
郑芝龙细细解释道:“陛下,荷兰人做火枪生意的啊,他们本身就配备了上千把火枪,若是他们再给刘香配备上千把,那就是两千多把火枪了,而微臣总共也就跟他们买了几百把火枪,有些还用坏了。”
这几百把几千把算什么?
通州城那边现在都能月产将近万把火枪了,且我们产的火枪还都是新式燧发枪。
问题就是,我能把火枪配备给你吗?
这新式火枪还得保密呢。
朱觉皱眉沉思了一阵,随即果断道:“朕给你调派两千京营火枪手,都是身着铁甲的,不怕普通火枪子弹攻击,且我们的火枪装填速度很快,他们射出一发子弹来,我们最少能射出四五发。
有了这两千火枪手,你手下人马拿下大员港应该没问题了吧?”
火枪弹药的装填速度能这么快?
算了,这个就不问了,陛下是不可能骗我的。
郑芝龙闻言,连连点头道:“那肯定没问题了,只要我们能迅速破口,然后以火船围攻荷兰人的战舰,荷兰人必定大败而逃。”
那就赶紧去夺回大员。
朱觉果断道:“正化,速速命人八百里加急传朕口谕,让蓟州城和三屯营各派一千火枪手骑乘那边的战马赶回来,战马朕会命京营骑兵给他们送回去。”
方正化闻言,连忙拱手躬身而去。
朱觉又想了想,随即细细交待道:“太蒙,明日你就带芝虎、鸿逵、芝豹赶回去,整顿人马,准备拿下大员,赶走荷兰人和西班牙人。
京营两千火枪手就由鸿逵来统领,另外,芝龙现有人马你挑出万余老弱病残者去专做生意,剩下十万人马分成两支船队,一支船队五万人马由芝虎任总兵,郑彩任副总兵,配八百料以上大船,另一支船队五万人马由芝豹人总兵,郑联任副总兵,配八百料以下的小船。
你先率这两支船队去东番拿下大员港,将荷兰人和西班牙人赶走,而后让芝豹率手下人马去子先麾下听命。”
我统帅十万人马去东番?
行吧,反正有郑芝虎、郑鸿逵和郑芝豹指挥,我在后面看着就行。
熊文灿连忙拱手道:“微臣遵旨。”
朱觉又琢磨道:“现如今我们视距五六里的大望远镜还不多,只能先给你配上六个,你和芝虎、鸿逵、芝豹、郑彩、郑联一人一个,小望远镜朕可以给你二十个,你去给那边的参将和游击将军都配上。”
哎呀,还给配这么多望远镜啊。
熊文灿不由欣喜道:“多谢陛下恩典。”
荷兰人和西班牙人赶跑了就可以大量迁徙人口过去搞开发了。
不过,人都是要吃饭的,那边还得有足够的粮食才行,要不然转运粮食过去也太麻烦了。
朱觉想了想,又问道:“芝龙,你迁徙过去的三万余人种了多少地,一年能出产多少粮食?”
郑芝龙细细解释道:“微臣给他们每家每户都配了耕牛,且他们也很勤劳,基本是能种多少地那就种多少地,现如今每家每户那最少都是三四十亩地,平均下来一人十亩肯定是有的。
那边气候也不错,特别适合种水稻,产量也不低,基本都在每亩两石以上,这么算下来,那边一年最少能出产六十万石的粮食。”
六十万石?
那也太少了,哪怕配上渔船,多捞点鱼来吃,那最多也就够六七万人吃啊。
朱觉想了想,干脆问道:“子先,你若是去东番培养种苗需要多少人手?”
这下地是够了,足足上千万亩啊。
问题,种苗不够啊。
徐光启琢磨道:“陛下,这种苗也不能一蹴而就,现如今微臣培育出来的红薯和土豆两种也就够种几十亩地的,我们要不断培育才能把种苗数量培育上去。
这土豆好像熟的快一点,大概三个月就可以成熟,若是东番那边天气好,一年培育三轮都没有问题,这样我们一年就能培育几千亩种苗来,两年就能培育出几百万亩种苗来。
红薯就熟得有点慢了,大致需要四五个月时间,一年最多能培育两轮,不过,浙直闽那边早就有栽种红薯的了,我们倒是可以去多收一点当种苗。
这么算起来,我们要培养出几百万亩种苗来最少也需要两年时间。
至于人手,前期就不需要多少人手,栽种红薯和土豆都比较栽种水稻容易得多,无需来回的翻地,我们只需打造专用的牛犁,一把犁过去,然后用锄头修整一番就能栽种红薯和土豆了。
也就是说,第一年哪怕是几千亩,有跟着微臣这几百农户去干也足够了,这第二年人手就需要不少了,最少也得几万人。”
那就好。
朱觉闻言,果断道:“太蒙,你将荷兰人和西班牙人赶走之后就往东番迁徙平民,但凡愿意过去的,都配耕牛和农具,头一年他们没有产出粮食之前还给他们管饭,保证他们吃饱。
你把那些适合打渔的海盗船改百来艘在那边打渔,专供那边的农户吃,开始不要收钱,免费给他们吃,粮食我们就跟那边的农户买,钱你从内库支取就行了。
总之,你得尽快迁徙,今年你最少也得迁徙三万人过去,明年那边的人口必须达到十万以上,至于后面需要迁徙多少人口,你跟子先商量。”
熊文灿闻言,连连点头道:“微臣明白。”
第111章 太监税使内廷管制(下)
朱觉说了半天貌似都忘了派税使的事情了。
魏忠贤那都急得有点想抓耳挠腮了。
他性子本就急,如若不然自阉这种事是决计做不出来的。
这忍了半天,他见朱觉貌似把东番的事交待的差不多了,连忙小心问道:“陛下,奴婢斗胆,这税使什么时候派过去啊?”
你急着抢钱是吧?
朕也想赶紧搞钱啊。
这京师外城正疯狂修建呢,接下来还要继续征召京营将士,还要建造纺纱厂、织布厂、瓷器厂等等,还得配上蒸汽纺纱机、织布机等,还要征召足够的人手干活,那都需要大把的钱。
他还必须派太监税使什么的去吧江南的生丝和茶赋收上来,然后把生丝编织成丝绸和茶叶一起卖出去,这样才有足够的钱继续发展。
不过,人性都是贪婪的,这动不动几十万两乃至几百万两想让人不起贪念很难,太监税使那必须严格管制才行,如若不然,这帮家伙到处乱抢中饱私囊,那可就麻烦大了。
朱觉想了想,随即果断道:“你让他们准备一下,到时候跟子先一起过去。”
魏忠贤闻言,连忙问道:“徐大人,您准备什么时候过去啊?”
这个您字用的微妙,一般人都会很受用,能让九千岁魏公公用您来称呼的不多。
徐光启也很是受用,他认真道:“这会都四月初了,春茶都快开始采摘了,养蚕养得早的那也快要吐丝了,我也想赶紧过去。
陛下,要不微臣明日跟熊大人他们一起过去?”
你跟他们一起过去也好,起码有两千火枪手和三百锦衣卫缇骑保护,经过反贼活动的区域也不会出事。
朱觉微微点了点头,随即问道:“芝龙,这次你带来的快船能装载多少人马和货物?”
郑芝龙不假思索道:“陛下,这内河航道没什么风浪,多装点人马都没问题,一艘蜈蚣船坐上百来号人都可以,战马的话装五十匹也不成问题。
微臣带来的蜈蚣船足有上百艘,刨去操船的,那最少也能装载八千人,货物的话带上几十万斤也不会影响速度。”
那就好,两千火枪兵和三百锦衣卫缇骑总共也就就是两千三百人和三百匹战马,都用不到一半的蜈蚣船。
朱觉细细想了想,随即果断道:“这上百艘蜈蚣船,太蒙和忠贤手下人马用一半,剩下一半给子先用。
子先,你最好多带点弟子过去,能带过去的全带过去,还有跟着你干活的农户及其家眷,也全带过去,还有土豆和红薯的良种也全带过去,还有肥料,磷肥你多带点,氮肥和钾肥你看着办。”
徐光启闻言,缓缓点头道:“陛下,这次我们要去海上,正好可以寻一寻那些海鸟栖息的海岛。
一片海域的海鸟一般都会集中在一个或者几个岛上繁衍栖息,这种海岛大多人迹罕至,几百年乃至上千年没人去过的估计都有,上面应该有不少的鸟粪,若是找到几个这样的海岛,我们的钾肥估摸着就够用了。”
嗯,海鸟栖息的海岛的确盛产钾肥,后世就有几个这样的海岛,那鸟粪都堆积了几米厚乃至上十米厚,年产肥料那都是几千吨,也就是几百万斤乃至上千万斤。
朱觉闻言,连连点头道:“嗯,这个你可以命人去找,拿着望远镜远远跟着海鸟群应该能找到的,若是能找到几座这样的海岛,那钾肥估计够我们用几年的。”
若是真有那么多就好了。
徐光启连连点头道:“微臣明白。”
朱觉想了想,随即郑重道:“芝龙,你看还有什么跟农产品有关的货物,卖到海外去利润比较高的,都可以跟子先好好说说,到时候子先给你大量种植就行了,这样也能让平民百姓多赚点钱。”
农产品?
这个还真有。
郑芝龙细细解释道:“陛下,荷兰人之所以占据大员,那就是想在上面种植甘蔗,因为砂糖在欧陆那边也紧俏得很,我们两广出产的白糖大概是一两多一担,卖给荷兰人和西班牙人能卖十两左右一担。”
砂糖也这么赚钱?
明白了。
欧陆各国主食是面粉和牛奶一类的,放了盐不一定好吃,但放了糖绝对好吃。
蔗糖这价格估计维持不了多久了,皆因欧陆各国殖民地太多了,他们一旦开始在殖民地上大规模种植蔗糖,那蔗糖的价格必定猛降。
朱觉想了想,随即交待道:“子先,甘蔗你也要赶紧大规模推广种植,荷兰人都准备在东番种植甘蔗了,这砂糖的钱恐怕最多也就几十年的赚头了。”
徐光启连连点头道:“微臣明白。”
朱觉想了想,又问道:“芝龙,我们急需大量的铜和橡胶,你有没有问过荷兰人和西班牙人,他们有没有大量的铜和橡胶出售?”
这事我都差点忘了。
郑芝龙小心道:“陛下,这个微臣问过了,橡胶这东西大概我们的叫法跟他们的不一样,他们不知道是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