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第83节

  待幕僚退下,李泰忍不住笑出声来。

  “看来那跛子是真的山穷水尽了!连身边用的都是这等货色!”

  杜楚客却皱眉道。

  “殿下,正因如此,才更令人起疑。太子近来行事判若两人,背后定有高人指点。如今我们却找不出这个人,只能说明……”

  “说明什么?”

  “说明此人藏得极深,或者……我们找错了方向。”

  李泰不以为然。

  “先生多虑了。或许那跛子只是侥幸得了几条好计策,根本没有什么高人。如今计策用尽,自然原形毕露。”

  杜楚客欲言又止,最终只是叹了口气。

  夜色渐深,长安城的喧嚣渐渐平息,但暗流却愈发汹涌。

  各方势力都在等待着明日的朝会,等待着皇帝的态度,也等待着太子的消息。

  这是一个不眠之夜。

  李逸尘站在自家院中,望着东宫的方向。

  他知道,李承乾正在经历重生前的阵痛。

  能否冲破自身认知的牢笼,决定着他未来的命运,也决定着自己的命运。

  而朝堂上的那些大人物们,此刻还在自以为是的认知中打转。

第124章 不得再行深入探查

  翌日,常朝。

  两仪殿内,百官肃立,气氛却与往日迥异。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凝重,仿佛暴雨前的低气压,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所有人的目光,或明或暗,都不由自主地飘向御阶之下,那空置的太子位。

  李世民高踞御座之上,冕旒下的面容看不出喜怒,唯有一双深邃的眼眸扫过群臣时,带着惯有的审视与威压。

  但今日,那威压之中,似乎又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阴霾。

  “有本启奏,无本退朝——”内侍监王德拖长了音调,声音在寂静的大殿中回荡。

  短暂的沉默后,民部侍郎刘洎率先出列,手持玉笏,眉头紧锁。

  “陛下,臣有本奏。”刘洎的声音带着显而易见的焦虑。

  “东宫原定于三日后发售之‘西州开发债券’,如今因太子殿下突发沉疴,诸事停滞。”

  “然各地商贾已闻风齐聚长安,市井之间流言纷纷,于债券之信用,已生疑虑。”

  “此事关乎朝廷信誉,更牵动西州开发大计,臣恳请陛下明示,此事……当如何处置?”

  百官之中,不少人微微颔首,或交换着眼神。

  这才是今日朝会真正核心,却无人敢轻易触碰的议题。

  李世民的目光落在民部侍郎刘洎身上,并未立刻回答,而是缓缓扫过下方几位重臣。

  “诸卿,有何见解?”

  话音落下,殿内又是一阵沉默。

  这不是寻常的政务,可以引经据典,按章办理。

  这“债券”一物,乃太子一手推动,其运作机理,担保方式,乃至那作为“压舱石”的东宫玉盐,皆系于太子一身。

  离了太子,这套看似精密的体系,瞬间变得陌生而难以驾驭。

  片刻,尚书右仆射高士廉出列,他资历老迈,说话更为直接。

  “陛下,老臣以为,太子乃债券之主事,如今殿下病体未愈,心神耗损,若强行推动发售,恐有不妥。”

  “一则,殿下无法亲自主持,若期间生出纰漏,无人可担其责。”

  “二则,民间已生疑虑,若仓促行事,反易酿成事端。不若……暂缓发售,待太子康复,再行定夺。”

  “高公所言,老成谋国。”

  中书令岑文本接口道,语气却带着几分无奈。

  “然则,暂缓易,善后难。债券之信用,在于‘信’字。朝廷已颁《告天下贤达书》,言明发售日期,如今骤然延期,岂非自毁承诺?”

  “届时,非但此次募资受阻,恐日后朝廷再行此类举措,也将无人响应。此……饮鸩止渴也。”

  他点出了问题的核心——进退两难。

  推进,风险莫测。

  暂停,信用受损。

  刘洎忍不住道:“难道离了太子,我偌大朝廷,竟无人能主持此事?可否由民部与少府监协同,依章程办理?”

  段纶闻言,脸上苦笑更甚。

  “刘侍郎有所不知。此债券章程,虽经三省复核,然其中关窍,远非文书所能尽载。”

  “譬如那‘玉盐’之产量、调配,如何作为兑付担保?”

  “其与债券份额如何精准挂钩?又如应对市面波动之预案,难以厘清。贸然接手,若其中一环出错,满盘皆输!”

  他顿了顿,声音压低了几分,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感慨。

  “此局……看似由东宫而出,实则已将朝廷度支、少府监、乃至民间巨贾,皆编织其中,环环相扣。”

  “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今执线之人病倒,旁人……竟不知从何入手。”

  这番话,说得殿内不少官员暗自心惊。

  他们原本只当这债券是太子敛财或博取名声的手段,如今细想,才发觉其背后是一张何等复杂而精密的网。

  太子是何时,具备了这等将经济、人心、权术糅合在一起的可怕能力?

  一直沉默的梁国公房玄龄,此刻缓缓出列,他的声音平稳,却带着千钧之力。

  “陛下,段尚书所言,虽不中听,却是实情。此债券之策,构思之巧,牵连之广,确非常规政务可比。”

  “其核心在于‘信用’,而此信用,目前大半系于太子一身。强行剥离,恐致信用崩塌,非但西州之事受阻,更可能引发市面动荡,于国无益。”

  他抬起头,目光坦然看向李世民。

  “为今之计,唯有暂缓,并明发诏谕,向天下说明太子偶染微恙,债券发售顺延,待殿下康复即行。虽对信用略有损伤,然可保全根本,亦是向天下昭示陛下与朝廷关爱储君之心。”

  “此乃……两害相权取其轻。”

  连房玄龄都如此说,众人心中最后一丝侥幸也熄灭了。

  是啊,两害相权取其轻。

  若是寻常漕运、工程,哪怕再大,朝廷自有成例和能臣干吏接手。

  可这债券……它不仅仅是钱粮,更是一种他们尚未完全理解的、依托于“信用”和“预期”的怪物。

  除了那个躺在东宫病榻上,不知是真病还是“心病”的太子,眼下谁也玩不转。

  赵国公长孙无忌站在文官首位,眼帘低垂,始终未曾发言。

  他心中波澜起伏。

  作为太子舅父,他本该最积极于维护东宫利益,可眼前局面,让他感到了深深的忌惮。

  太子的势,已成至此了吗?

  竟到了让陛下和满朝文武,在处理一件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上,如此投鼠忌器、束手束脚的地步?

  这绝非简单的圣宠!

  这是实实在在的、基于能力和掌控力的话语权!

  太子通过这债券,硬生生在陛下牢牢掌握的财权之外,开辟了一块新的领域。

  而这块领域,目前只有他能掌控。

  李世民端坐其上,将下方众臣的神色尽收眼底。

  他看到了无奈,看到了焦虑,看到了忌惮,甚至看到了一丝……敬畏。

  对那个病中太子的敬畏。

  他心中何尝不也是翻江倒海?

  作为开创贞观盛世的雄主,他自信能驾驭天下能臣,平衡各方势力。

  可如今,面对自己儿子搞出来的这个新玩意儿,他这个皇帝,这个父亲,竟也有了一种无力感。

  他不能强行下令发售,那是在赌博,赌注是大唐朝廷的信誉和可能引发的动荡。

  他也不能轻易换人主持,因为无人能接。

  他甚至不能借此机会彻底废黜此议,那等于承认了太子的不可替代性,更是自打耳光。

  所有的路,似乎都被堵死了。

  唯一的选择,就是房玄龄所说的“暂缓”,维持现状,等待那个变数——太子的病情。

  这种受制于人的感觉,对于掌控欲极强的李世民而言,极其糟糕。

  他仿佛看到,一股属于太子的、独立于他皇权之外的“势”,正在东宫悄然成型,并且开始反过来影响他的决策。

  “众卿所言,朕已知晓。”

  李世民终于开口,声音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太子抱恙,乃国之大事。西州债券,关系甚大,不可轻忽。既如此,便依梁国公所奏,发售之事,暂缓。”

  “具体日期,待太子康复再定。民部即刻拟旨,明发天下,言明缘由,以安人心。”

  “陛下圣明!”群臣齐声应道。

  声音在殿中回荡,却带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

  圣明?

  或许吧。

  但这“圣明”的背后,是不得不向现实低头的无奈。

  所有人都明白,经此一事,太子李承乾在朝堂上的地位,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他不再仅仅是那个需要陛下庇护、需要朝臣教导的储君。

  他凭借一己之力,撬动了一个连陛下和满朝公卿都感到棘手的局面,并且成功地让所有人都意识到——离了他,不行。

  这不是依靠嫡长子的身份,不是依靠帝王的偏爱,而是依靠实实在在的、让人无法替代的能力和布局。

  朝会在一片诡谲的气氛中结束。

  百官鱼贯退出两仪殿,阳光照射在朱漆廊柱上,映出一张张心事重重的面孔。

首节 上一节 83/11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