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脾性很像祖翁苏序,忧国忧民心底纯善,见不得别人的疾苦。
苏轼心中郁结之时,最喜欢做的就是给弟弟写信。
信中诉说着对弟弟的思念,也把衙前之役的危害和担忧统统透过信纸传达给了苏辙。
苏辙见到信时,不免也跟着难受。
哥哥是个感性的人,他真的很担心哥哥会陷入愁绪里走不出来。
他急忙提笔写回信安抚,并且鼓励哥哥改变衙前之役的危害。
当苏轼收到弟弟回信的时候,他正准备去渭河边。
此时,他刚刚从宋知州手里讨到了负责押运的差事。
收到信,苏轼从头到尾看了足足有三遍,信中的每一个字都记在了心里。
弟弟的每一句话都是他坚强勇敢的源泉。
把信放进衣襟贴近胸口,苏轼就仿佛觉得弟弟在身边一般。
来到渭河,正是河水暴涨的时候。
走水运去汴京,那么河水越大运送的货物也越多也快。
只是河水暴涨对押送的百姓却有生命危险,一不小心就可能物毁人亡。
渭河边,被征召徭役的壮年与家人痛哭告别。
女子和孩子的痛哭声此起彼伏,老人和儿子,女人和丈夫,孩子和父亲仿佛就是生离死别。
衙役们不断用鞭子抽打,催促壮年上路。
苏轼看见此景,立马呵斥:“住手!你们这是做甚!他们是大宋的百姓,不是牛马,岂能如此对待!”
衙役回答:“大人,你有所不知。这批木材是上头催要的,若耽误了期限只怕谁都担不起这个责任!”
苏轼怒道:“官家仁厚,爱民如子。如果他知道要用人命去换这些货物,断断也是不会同意的!”
听说苏轼是衙门里的大官人,百姓们纷纷跪倒在他面前:“求求大官人救救我们罢!求大官人开恩啊!”
苏轼本就是心善之人,见了这等场面几欲落泪。
他连忙让百姓们起来,可谁也不肯起身,把头都要磕破了。
苏轼道:“今日押送暂缓,等我回禀了知州大人再做商议!”
百姓们听了,像是捡回了一条命一般,千恩万谢。
衙役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很不满,但谁也不敢上前劝说。
最后众人把目光都落在了杨石头身上,毕竟他平日里和苏判官走得最近。
没办法,杨石头凑到苏轼跟前,小声道:“老爷,这差事是凤翔的惯例,若贸然停止,只怕朝廷会追究我们延误之责。还有,老爷您不能对这些贱民太宽容。否则下一次朝廷有什么押运旨意,就驱使不动他们了。”
苏轼听到杨石头口口声声称百姓为贱民,心中大为不悦。
他本就是爽直的性子,直接当着官民的面大声道:“近日渭水暴涨,强行舟楫十分凶险。我苏轼身为百姓的父母官,不能弃大家的性命于不顾。今日你们且都回家去,待我同知州商议之后再行定夺。”
第168章 助哥哥一臂之力
最后苏轼还补充了一句:“谁也不准在本官面前多言!”
这下子,衙役们一个个都噤了声,但心中多有抱怨。
快马加鞭回到衙门,苏轼来到了宋选的面前。
宋选见苏轼气喘吁吁,询问:“子瞻,你不是去渭河边负责押送木材吗?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苏轼拱手道:“下官正是为此事来找大人。”
苏轼是欧阳修的门生,欧阳修爱才,早在苏轼来凤翔府之前,欧阳修就给宋选休书一封,请他多多磨练苏轼。
欧阳修是文坛领袖,宋选想要结识都攀不上。
陡然间却能得到欧阳修的亲笔书信,简直比得了金银还要欢喜。
只是欧阳修拜托的「磨炼」,到了宋选这里就变成了袒护和照顾。
此时,宋选道:“子瞻有话但说无妨。”
苏轼道:“大人,下官走访过凤翔许多地方,询问过许多百姓。最令他们惧怕之事就是衙前之役。我又查阅了近二十年的官府文书,发现衙前之役对百姓的盘剥十分厉害,必须加以遏制!”
苏轼很激动,因此语气也十分强硬。
好在苏轼有欧阳修的照拂,宋选倒是对他格外宽容。
宋选问道:“子瞻可有解决之法?”
苏轼道:“下官发现,许多押送之物并非急迫,却也要劳工们在涨水的时候冒险押运。就算朝廷要得急,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我想官家知道也不会愿意看到凤翔百姓牺牲性命。”
然,凤翔乃关中咽喉之地,物产丰富,连接着边塞军民的物资和朝廷所需,押送十分重要,不可荒废。陆路虽慢,但最安全,水路便捷,亦可错过涨水期而行进。”
宋选面露难色:“子瞻,你说的我不是没想过,但必须要上奏朝廷获得批准才行。”
宋选为人中规中矩,担心奏表令官家和朝廷不悦,一直不敢言明。
偏偏苏轼是个率真之人,只要为了百姓,哪怕得罪人的事也是毫不退缩的。
“大人,下官这就去写折子上表朝廷,恳求大人暂时令押送之事缓行。”
宋选想,苏轼是欧阳翰林和韩琦宰相都欣赏之人,想必两位大人也会替苏轼说话,遂同意了苏轼的建议。
信使快马加鞭入京,带着苏轼写给官家的奏折。
此外,他还同时给欧阳修和韩琦写了公文,极言民之所最畏者,莫若衙前之役,陈述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自然,苏轼绝不会忘记给弟弟写家书。
信中写到:子由弟,一别半载,思念之情与日俱增。望见桌上的烤鸡我就会想起你,因为你小时候最喜欢吃鸡屁股。
当我提笔写公文的时候,心中更是愁苦。若你在我身边还能同我商量,而今我只孤零零一人。
子由弟,我目睹凤翔百姓深受衙前之役的毒害,夜不能寐。人命如草芥,百姓何其难。
我已经写了折子给官家,又有公文呈送欧阳老师和韩琦大人,乞愿我的建议能够得到朝廷采纳……
这封家书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苏轼写了对弟弟的思念,写了对凤翔百姓的担忧,写了自己的谏言希望能够上达天听,挽救苍生。
苏辙看着哥哥的家书,心中百感交集,可他看见哥哥说他喜欢鸡屁股的时候,真是哭笑不得。
他有一次为该死的师父当了背锅侠!
虽然苏辙远在京城,但哥哥一封一封的家书源源不断,哥哥的见闻和焦虑他也感同身受。
为了帮助哥哥纾解忧愁,也为了凤翔百姓,苏辙开始在京中奔走。
他的目光放在了赵顼身上。
如今的赵顼可不是当年的落魄世子,他的父亲已经被官家册封为太子,赵顼也成为了官家名正言顺的长孙,未来很有可能继承大统。
因而百官见了他都变得十分恭敬。
樊楼的房间里,苏辙端坐等待。
请帖已经托人送去给赵顼,但苏辙也没有把握赵顼是否会赴宴。毕竟赵顼的身份变得十分难贵重,就连富弼的家学也不再前去。
幸而赵顼还是准时出现在房间里。
看见苏辙,赵顼先打招呼:“苏大学士许久不见!”
苏辙道:“在下一直都在,只是世子太忙碌,没有记起我而已。”
“苏学士,你我之间不用这般客气。”赵顼抱怨道,“最近又要学史书,又要学礼仪,还有老师专门授课,我实在是应付不过来。冷落了苏学士,你该不会生我的气罢?”
苏辙微笑道:“世子能在百忙之中抽空来见我,子由已是感激万分。”
“行啦!我们就别这么客气啦!我老早就想和你吃酒畅谈,今日总算有了机会!”
苏辙也不再推辞,和赵顼谈笑风生。
酒过三巡,苏辙才绕回了今日的主题:“世子莫怪,其实今日我求见世子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和您商谈。”
赵顼放下筷子:“苏学士但说无妨。”
于是苏辙把哥哥给朝廷的奏疏,以及来龙去脉原原本本讲了一遍。
赵顼越听眉头越紧。
最后苏辙道:“世子能常在宫中走动,子由恳请世子能在太子殿下和官家面前多提及几句。”
毕竟对于官家来说,天下之事何其繁杂,哥哥的奏疏很可能湮没在众多的折子里被忽视。
好在赵顼也很关切百姓,一口答应道:“我先去询问陕西六路转运使,果有此事,我定力劝皇爷爷。”
苏辙起身作揖道:“我先替哥哥和凤翔府的百姓谢过世子!”
赵顼拉着苏辙的手坐下:“你说的事我且放心里。我难得出来一趟见你,咱俩要喝个痛快!”
苏辙道:“世子有此雅兴,子由自当舍命陪君子。”
和苏辙会面后,赵顼专门看了苏轼的奏疏,又询问了掌管转运的官员,得到确切的回答后,就在父亲和官家面前力荐此事。
官家和太子俱很宽仁,当即朱笔一挥,批准了苏轼的建议。
顺带着赵顼也得了官家的夸赞,说他爱民如子。
另一头的凤翔府,苏轼还在惴惴不安地等待朝廷的消息。
催促之声不绝于耳,苏轼顶着朝廷怪罪的巨大压力,坚持不肯让水运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