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中的,梅光迪感觉自己的心脏似乎停跳了一拍。
学界的互相吹捧是常有的事情,哪个教授大师,见面不好好夸赞一下对方?
无非是人情世故罢了。
可大多数人,见面吹捧的无非是梅光迪的什么作品,但梅光迪心里清楚,自己的作品并不比周树人等人出彩。
每每听到吹捧,都觉得有些反感。
包国维这句话,可谓是击中了他的软肋。
梅光迪的眼睛里面越来越期待了,期待对方后面会说出什么来。
“学衡派的保守观点,也是我对于文学发展的观点。”脑袋里面回忆起,历史上学衡派的理论基础,包国维结合历史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评价。
“许多在新文化运动之中存在一些激进的观点。”
包国维回想到这段历史,便是有些后怕的。
因为在近代诸多屈辱之下,许多海归学者觉得要做到不破不立,彻底的抛弃华夏之传统文化。
例如胡适、钱玄同就曾经发表过一些过激言论。
“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等等。
后世,即便是保留了汉字,极大弘扬传统文化,依旧能够出现那么多“反贼”。
包国维不敢想象,要是在这个时代,实现了所谓的汉字拉丁化,华夏的文化界会被渗透到一种什么地步。
后世的棒子国,韩语之中所留存的众多英文词汇,跪舔西方的各种行径,便是前车之鉴。
所以,包国维认真地评价说道:“于我个人而言,是坚决反对所谓的全盘西化,赞同先生之学衡派所提出的文化保守理论。”
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继续说道。
“华夏人是需要文化自信与担当的,我们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和价值,不应该被全盘否定,断然将传统文化割裂,于社会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白话文应该得到推广,可文言文也该得到保留!”
“好!好!好!”
梅光迪眼睛里面放光,连连拍手叫好,脸上抑制不住地激动,他义正言辞地说道。
“就该如此!”
包国维这个观点,在后世或许是稀松平常,可在民国时期,却是十足的少数派。
便连学衡派的观点,当时也并不是主流,不被大多数文化人士所认可。
包国维这样一个受到大多数公众认可的少年文豪,能够有这样的见识,实在是难得,这也是梅光迪激动的原因。
梅光迪不由得停下脚步,认真地看向包国维说道。
“秉文对于西方文化如何理解?”
他对于这个问题很认真,是真的期待在包国维口中得到答案。
沉默了一会儿,包国维回答说道。
“西方文化具有先发优势,这点是不可辩驳的,也是他们能够取得先进的原因,可对于西方文化我们要存一个审慎的态度,因为西方人与我们的历史发展不同,民族性格也大相径庭,一味的模仿,想要复刻对方的成功,是不太现实的。
我们寻求文化创新的宗旨不该是全盘接受,而是“有”中生优,并非无中生有,从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才是王道。”
“好一个有中生优!”
梅光迪连连赞叹,原先对于包国维,他或许仅仅只是赏识罢了,可这会儿竟然有些佩服,甚至还有些惺惺相惜之感。
这小子,所说的理论与自己不谋而合啊!
梅光迪笑着说道:“人人都说,此生定要与包秉文谈论一番,不然枉费来这世界上一遭,今日一见果不其然。”
当然,梅光迪也不是没有疑问的,他最后眯起眼睛说道。
“秉文这个观点我是同意的,如今的激进派想要将传统文化全盘否决,这简直就是在乱搞,可是激进派还说了,正所谓不破不立,前清就是因为改革不彻底,所以才落得一个失败,你又如何看?”
你是十万个为什么吗?
怎么这么多问题?
包国维心里不免吐槽,可这种问题,显然难不倒他。
“所谓的不破不立,破的应该是制度,破的应该千年来与普通人身上的枷锁,破的应该是当权者软弱和妥协,与文化有什么关系?”
包国维冷笑说道:“前清的错误在于,底层的矛盾并没有经过变革,当权者面对涉及利益的东西,他从根子上就已经烂了,可这是前清烂了,与华夏千年来的文化何辜?”
他强调说道:“本质上,文化仅仅是工具而已,真正作用的乃是如何使用的人,华夏文学一途,应该是中西合璧,以实用主义为宗旨,避免盲目崇拜,也要避免墨守成规。”
一番慷慨激昂下来,包国维有些不好意思,含蓄一笑看向梅光迪。
“这便是我对于华夏文学之未来的理解,先生觉得如何?”
“我我.”梅光迪彻底地服气了,一时间竟然说不出话来,见识广博的他,在担任过许多著名学校的教授,也在美国见识过无数天才的风采。
可包国维这样的,他还是第一次见到。
他又震惊又惊喜,竟然手足无措起来。
这个时候,他抬起头来,似乎找到了解围的地方,兴奋地指责面前的办公楼说道。
“到了到了!竺可桢教授便在楼上,你不是想要了解华夏科学社的事情,跟我上去见一见吧!”
说话间,他便一溜烟跑入了大楼之中。
跟在后面的包国维,摸了摸自己的胡子,根本没有想到对方的反应竟然会这么大。
自己不过是,将今后梅光迪所阐述的观点,用自己的话表达了一遍而已。
他抬头看向二楼,此刻天已经完全黑了,有一处办公室的灯光还亮着。
一个瘦削的身影在灯光上伏案写作,应该便是竺可桢先生了。
不再想许多,包国维迈步向前,如今最为紧要的,乃是寻求科学社的帮助,在一个月内推进青霉素的研究。
可刚刚到了楼梯口,却听到梅光迪咋咋呼呼的声音。
“竺教授!竺主任!快些出来看看,我这回可给你带回来一个了不得的人物!”
包国维无奈地摇摇头,脸上露出尴尬的表情,登上楼梯,推开了办公室的门。
房间里面有些闷,散发出发霉的书页气味。
第326章 此乃国之重器也!
“包秉文?”
原先伏在书案的竺可桢抬头,迎面便见到了一名少年人,对方微微蹙眉,脸上有些青涩。
极度年轻。
“便是包秉文,竺教授,这位便是几个月来在全国名声鹤起的包秉文。”
梅光迪很是激动,将自己与包国维的相遇过程说了一遍,随即还想继续说二人一番精彩的谈话。
竺可桢知道对方的性子,抬手打断,笑着看向包国维有些感慨。
“真是少年英才啊!快快快,坐下来我们好好聊一聊。”
竺可桢如今刚满四十岁,作为华夏第一代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研究人,他不涉及政治,潜心为华夏科学研究事业做出贡献。
某种意义上来说,竺可桢先生推动了华夏近代科学研究事业走上正规化、职业化。
坐在对面,包国维轻轻喝了一口粗茶,看到面部瘦削的竺可桢,不由得有些感慨。
如竺可桢这般纯粹的科学家,还是少了一些。
竺可桢一坐下,便微笑说道:“听梅教授所言,秉文乃是想要加入我们这个华夏科学社?”
“秉文虽主修的是文学一途,可在科学之上也有不少建树,一如从前在杭城的大蒜素,可是救助了无数的人,还有一篇关于疫病的防治手册,让民间将他奉为了活菩萨,加入咱们科学社自然是毫无问题。”
梅光迪率先出来为包国维说话,华夏科学社毕竟乃是国内顶尖的科学组织,一般非教授级别的不能够加入。
梅光迪担心竺可桢会因此而为难,故而出言劝说。
却不料,竺可桢对于此事很是高兴,点了点头说道:“若是有秉文的加入,也算是如虎添翼啊!我们华夏科学社自然是大开方便之门,我这个社长也是与有荣焉。”
两个人一唱一和,对于包国维十分的热情。
包国维自然是十分感激这二位大师的看重,可他如今有更为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做。
摇了摇头,包国维说道:“并非如此。”
“不是要加入华夏科学社?”梅光迪有些意外,他在门口遇到包国维,听说他想要找到竺可桢教授,讨论关于华夏科学社的事情,便以为他特地来,就是为了加入华夏科学社的。
竺可桢是有些失望的,可他是一個聪明人,想了想便放低了语气说道:“太炎先生如今怎么样了?”
上次包国维在黄金大剧院的突然离开,坊间流言众说纷纭,可作为沪市学界的领军人物,竺可桢不可能不知道其中内幕的。
章太炎的病重已经不是秘密了。
老实说,他本以为包国维应该在姑苏照顾章太炎的,此刻出现在这里,实在是有些意外。
点了点头,包国维便将章太炎如今的情况,简单概述了一遍。
听完之后,竺可桢与梅光迪二人皆是陷入到沉默之中,后者不由得叹息说道。
“太炎先生是极有个性之人,于我华夏学术界乃是泰斗级别的人物,从前袁大头在之时,他也是抛头颅洒热血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振兴,尽心尽力,实在是没理由落得这个地步。”
竺可桢也点头说道:“太炎先生门生故吏,遍布整个华夏学界,为国家的学术教育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被一个肺病所困扰实在是太令人惋惜了。”
想到了什么,他随即抬头看向包国维问道。
“西洋的医生也是束手无策么?”
包国维点了点头,脸上的表情似是有些犹豫,不知道该不该说出来。
脑袋里面不断回想着,面前这两位先生的人生事迹。
青霉素这件事情,实在是关系重大。
梅光迪会错了意,他出言询问竺可桢说道:“竺教授,华夏科学社之中,可有优秀的医学研究者,或许我们可以做主,召集国内的医生,对于太炎先生做一次会诊,他如今六旬高龄,看这情形可是十分危急。”
竺可桢想一想,也觉得包国维是这个意思,他言语温和地说道:“秉文且不要着急,我们华夏科学社如今遍布全国,能够找到医疗资源也更加多,或许可以提供一些帮助。”
可他还是有些奇怪。
“听闻太炎先生,门生故吏遍布全国,他若是重病,恐怕也并非是找不到好的医生吧?”
包国维脸上露出一丝苦涩,拱拱手谢过两位先生之后,解释说道。
“对于医生自然是不缺的,太炎先生家人已经找到了姑苏最厉害的西医,在全国内的水准也算是顶尖,可二位先生应该知道,肺炎之症如今于医理上来说,乃是真正的无药可医,全然依靠自身素质挺过去,对于太炎先生这样一名老人来说”
“这倒是我们思虑不周了,只是不知能够帮上什么忙?”
竺可桢和梅光迪面面相觑,想来也的确是如此,寻医问药怎么可能到他们这里来,包国维来这里肯定是有更加深层次的原因。
见包国维还在犹豫,竺可桢的语气越发温和,他对于面前这个少年,乃是极为欣赏和爱护的。
“秉文,你不必着急,我们二人你皆可信任,有什么话直说,只要不是涉及破坏国家利益以及人伦道德之事,我们都可以帮上忙!”
“是啊!秉文,你与我可是好友了,有什么话直说吧!”梅光迪拍了拍胸脯说道。
包国维有一些煎熬,但想到面前这两位先生,已经是民国时期鼎鼎大名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