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第129节

  姜闻一本正经道:“我们中戏,可以输给燕大,可以输给其他学校,但唯独只有一条,就是不能输给北电!”

  此话一出,话剧队成员们无不赞同。

  大赛可以输,但北电不能赢!

  …………

  比起话剧队在全国大学生话剧文艺汇演的表现,北电眼下有更重要的事。

  继《文艺报》发表了方言关于表演艺术体系的浅谈之后,最新一期的《人民戏剧》刊登了关于“世界三大戏剧体系”的全新论述,跟目前颇具争议的孙惠柱打起了擂台。

  紧接着,《外国戏剧》、《戏曲艺术》等期刊报纸统统加入到讨论之中。

  一石激起千层浪,戏剧界、戏曲界,甚至文艺界,都被卷入其中。

  谢非、林洪桐等负责编纂北电表演教材的老师们,立马被喊去开会,教学大纲有变!

  天底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小道消息很快就在校园里传开。

  “真的那么厉害?”

  章艺谋咋舌不已。

  “何止厉害!”

  田庄庄透露说林洪桐等老师本来编写的《表演艺术教程演员学习手册》,因为方言这几篇文章引发的大辩论,要往后拖一拖,静观其变,甚至可能要把方言写进教科书。

  “听你这么一说,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拜读了。”章艺谋不禁感叹道。

  田庄庄说:“方老师的文章要看,但我更想把方老师的小说拍成电影。”

  “导演系哪个人不想拍方老师的作品,我、你、凯哥……”

  李少虹道:“我最想拍的就是《山楂树之恋》。”

  章艺谋说:“我也是。”

  “没准有这个机会,你们别忘了我们明年就要毕业了,这一次的毕业设计,能不能像前两次暑期拍摄一样,请方老师再帮帮忙?”

  李少虹环顾四周。

  “不可能了。”

  田庄庄摇头失笑,谢铁丽和谢缙早就盯上《山楂树之恋》,哪轮得到他们这帮小虾米!

  众人叹了口气,田庄庄父母在北影厂很有能量,既然他这么说,消息肯定错不了。

  “本来我是这么想的,我和胡梅先去找方老师一趟。”李少虹眼神里透着失落。

  田庄庄开玩笑道:“难不成你们俩想对方老师施展美人计?”

  李少虹白了眼,“去你的,我要对方老师用美人计,就不会叫上胡梅,该去把朱菻请来。”

  “想什么呢,人朱菻早就结婚了。”

  田庄庄摇了摇头,叹了口气。

  经过3天激烈的角逐,全国大学生话剧文艺汇演的落下帷幕,排名最终揭晓。

  北电遗憾落选,燕大的《山楂树之恋》侥幸地排在第三。

  中戏的《于无声处》,排在第二,达到预期,而第一,便是上戏的《暗战》。

  剧本原封不动地照搬沪市话剧院的,毕竟这可是能在上海滩连演7天的话剧!

  前三之中,方言独占两元!

  这还不算,那些没有进入前三甲的大学话剧队,这一趟燕京之行也并非完全没有收获。

  带上刊登着方言的《人民戏剧》、《戏曲艺术》、《文汇报》等报刊,从哪里来,回哪里去,方言的观点就像蒲公英的种子般,立刻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被广为传播,持续讨论。

  理越辩越明,在未来的几年里,北电、中戏、上戏,乃至戏曲学校,都把方言写入了教材。

  甚至将来的将来,专业的艺考机构辅导材料上都会出现“我国著名戏剧理论家,方言”。

第131章 乡土文学

  在人民大会堂表演的当晚,苏雅、方红聚在一起,拿着收音机,听着广播电台,当报幕到下一个是“燕大”的时候,两人兴奋不已。

  “可惜了,这么重要的时刻,岩子不在。”

  苏雅语气里透着一丝遗憾。

  “或许岩子现在也在用收音机接听呢。”

  方红转动旋钮,把音量调高。

  “红姐,岩子有说什么时候回来了嘛?”

  苏雅投去问询的目光。”

  方红转过头,看向屋外的夜空。

  “他说明天就从湘南回来。”

  “哐当,哐当。”

  驶向燕京的火车,一路颠簸。

  方言国庆这几天,一直在绥宁的一处苗寨采风,稿子是在招待所完成的,一写完,就回到星城,坐上直达燕京的火车。

  全程二十多个小时,等到了站,已经是下午,回到家休整一宿,第二天直奔《燕京文学》编辑部,王朦、周雁茹、王洁等人都在。

  “岩子去湘西一趟,人瘦了,也晒黑了。”

  王朦打量了一番,“怎么看上去没什么精神,是没休息好,还是生病了?”

  “不是生病,只是有点水土不服。”

  方言叹气说,在湘南省什么都好,就是饮食上不适应,基本上所有的菜都会放辣椒,就连大白菜也不能幸免,可把他折腾得够呛。

  “哈哈哈!”

  “湘南嘛,怎么可能不吃辣椒呢。”

  “是啊,伟人就说‘不辣不ge命,无湘不成军’、‘湘南人能吃辣椒会出书’……”

  “岩子,还好你去的是湘南,要是去的是赣西,那边的辣,恐怕你更受不了。”

  王朦、周雁茹等人相视一笑。

  “但不管怎么样,总算没白折腾,初稿我已经写好了。”方言把稿纸递了过去。

  王朦、周雁茹先看,看完第一页,再转交给季秀英、李悦他们,最后才轮到王洁。

  王洁心急万分,但当看到《那山那人那狗》的第一页,整个人的心境隐隐有了变化。

  文体轻盈灵动,语言朴素隽美,自然中透出情韵,平淡中见到真诚,既不像《大秦之裂变》那么厚重,也不像《潜伏》那么焦灼。

  而像一杯沏好的君山银针,清新回甘。

  越往下读,如同喝茶,心就越静。

  “想不到你写的竟是一篇散文小说。”

  王朦品味一番后,发出深深的感慨。

  “我一开始也没想这么多,灵感来了,就赶紧写下来,结果写着写着,就写成这样。”

  方言喝了口热水暖暖胃。

  散文小说,是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等于是小说和散文两种体裁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变成一种散文化的小说。

  “我原本以为你在你这年纪,能拥有创作短中长篇小说的出色能力,能熟练掌握诗歌、小说、戏剧、电影剧本这些文学体裁,就已经很了不得了,想不到岩子你又进步了啊!”

  王朦眼里充满着惊讶和赞赏。

  王洁虽然听不太懂,但大受震撼。

  悄悄地来到周雁茹身边,低声问道:

  “师父,岩子这篇散文小说很好吗?”

  “已经不是好不好的问题,而是真的是很少见的那种。”周雁茹道:“文坛里,能把小说写好的人不多,能把散文写好的也不多,而能把散文和小说结合起来写好的,就更不多了。”

  “王老师,周老师,你们过奖了。”

  方言心里乐开花,就爱听文化人夸人。

  “不,一点儿也不。”

  李悦摆摆手,“这的的确确是罕见的佳作,没有深厚的功底,想写也是写不来的。”

  “这些夸奖,我就不客气地照单全收了。”

  方言嘿然一笑,“你们在看看,看看这稿子有什么地方需要改的?”

  “这篇散文小说,也是篇乡土小说。”

  王朦环顾四周,说编辑部自然有能力改,但相比而言,有一个人或许比他们更适合。

  “您说的是汪老?”

  方言记起了万佳宝的话,汪曾其可是既擅长乡土文学、又擅长散文小说。

  “看来我们想到一块去了。”

  王朦点头,“正好汪老对伱这次的作品非常期待,我相信请他帮着看看、改改,想必他不会拒绝,何况这篇稿子属实难得啊!”

  …………

  甘家口,阜成路南一楼5门9号。

  方言和王朦下午登门拜访汪曾其,静静地坐着,等他慢慢看完。

  “小方你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啊。”

  “王朦说的一点也没错,你这個人就是爱进步,不需要别人拿鞭子抽,自己就会鞭策自己,真的是‘不用扬鞭自奋蹄‘。”

  汪曾其从头到尾看了一遍,眉毛上扬。

  方言会心一笑,“您太过奖了。”

  汪曾其道:“一点儿都不过,如今能像你这样写乡土小说的作家不多了。”

  方言耐心地听着,才明白其中深意。

  近现代华夏文学里,最发达、成就最高的门类,就属乡土文学。

  追溯起来的话,可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

  乡土文学第一人是鲁迅先生,比如广为人知的《故乡》、《阿Q正传》等等,影响深远。

  随后,上世纪30年代的沈丛文、沈雁氷,40年代的赵树理、孙礼,再之后的柳清、周绍仪、汪曾其,把乡土文学向纵深发展,一般来说,乡土文学分为三类。

  一种如鲁迅先生,对乡土的黑暗、落后进行批判的。

  一种是像沈雁氷,关心乡村和农民生存现状、民生疾苦的。

  另外一种,就是沈丛文、汪曾其、废名这种,书写农业文明美好温情的一面。

首节 上一节 129/2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