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第495节

  百骑司是皇帝的,锦衣卫是太子的。

  同样的权属和不同的立场,又可以想互制衡,不用担心任何一方会失去控制,为所欲为;对方的存在会形成重要的相互竟争关系,时时刻刻威胁着另一方。

  让任何一方都不敢懈怠,唯恐被对方压下去,取而代之。

第756章 以史为鉴(一)

  2024-07-13

  百骑司和锦衣卫两者一主一次,相辅相成,又相生相克,形成了一个完美而有效的生态链,成功的融入了朝庭的整体机构架设中,成为朝庭监督机制中的重要一部份。

  使得大唐官场健康成长。

  这才是李世民做为一个帝王,天下万民的安全和福祉系于一身,总揽全局下,左思右想后,基于长远和未来的考虑,同意锦衣卫进行内部监察的重要原因。

  不然哪怕是他再高兴,太子的功劳再大,于江山社稷不利的力量,他也是绝不会轻易松口的。

  正是因为李世民要大力发展百骑司,这才对锦衣卫的设置进行调整,做到即能让锦衣卫制约督促百骑司,又不足以让其宣宾夺主,和百骑司恶性竟争。

  就像朝庭设置了左仆射就得有右仆射,一个部门设置了主官,就得有副职的存在;一个为主的强一些,一个为辅的弱一些,而且往往两名官员不会同属一方势力。

  即能保证相互促进,又相互制衡,不至于一家独家,至使权力失去控制。

  而这些道理,李世民觉得凭现在的太子,是暂时领会不到的。

  看着一天天成长的太子,李世民伸手拍了拍李言的肩膀,感慨的说道:“父皇知道你一直都在努力,你的付出父皇都看得到,不管你想做什么,父皇都会支持伱。”

  李言神情一震,李世民的眼神和态度都在告诉自己,其实他一直都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也理解自己的行为,只是一直在默默的支持自己,慢慢的将自己该拥有的东西都一步步的交给自己。

  不管是监察百官的权力,还是未来的大唐江山。

  李言顿时一阵动容,激动的说道:“父皇,儿臣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早日成长起来。今天,您不但是大唐千万子民的靠山和依赖,还为儿臣摭风挡雨。”

  “等到未来儿臣成长起来,儿臣也会像您一样,成长为一座巍峨挺立的高山,为您和母后,还有千千万万的黎明百姓,撑起大唐的江山社稷。”

  “嗯,朕相信你!”

  李世民一脸安慰的看着脸上还带着些稚嫩却难掩蓬勃朝气的儿子,心里也是极为畅快,父子两人在这一刻的感情交融没有任何障碍,一种久违的血脉相联的亲情在两人之间缓缓流动。

  李世民贪婪的闭起眼感受了一下,然后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再次睁开眼时,目光中已然恢复了清明,肃然道:“你的锦衣卫架构朕都已经看了,很好,你将所有的人几乎都打发了出去。”

  “不但考虑到了突厥,连突厥之后,大唐周边有可能的隐患都考虑进去了。你和他们说过,大唐未必要和周边的势力为敌,但却不能不对有可能成为敌人的势力一无所知。”

  “这一点儿很好,格局宏大,眼界深远,这说明你时刻不忘你太子的身份,着眼长远,没有局限在东宫那方寸之地,能看到整个天下,这是很不容易的。”

  说到这里,李世民替李言分析起来:“锦衣卫有两个司,一个外部司下辖两个千户所,未来还有可能分出更多;然后就是镇抚司,用来整肃内部法纪,这很好。”

  “但是缺一个内部司,用来监察内部。”

  “以后大唐安定了,主要问题就是治理内部了,对于这些豪门巨贾、世家重臣们的管理,是个大难题,也确实得找个机构看着他们,不让他们为所欲为。”

  “所以,父皇思来想去,决定给你监察内部的权力,这五百人,你都放在内部司吧,慢慢撒出去,有了前段时间的经验,相信该怎么做,也不用父皇教了。”

  这可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巨大奖赏,正是李言现在最急需的,别小看这个权力。

  若是没有得到李世民的授权,李言私下做的那些小动作,就是违法的,不被人发现,不捅搂子还好;但万一出了纰漏,被人抓住把柄,告到皇帝面前,那李言的行为就是赤果果的挑衅整个朝堂的权威。

  由其是做为储君,带头私设权力机构,游离在体制之外,逃避朝庭监管,情节比之臣子们更为恶劣。

  所以李言才会让王玄策想办法找个势力挂靠,以世家大族情报系统的方式以做为自己的防火墙,为得是什么,就是万一出了事情,好甩锅,不牵连到东宫。

  但那样做不但费事儿,而且还极大的限制了发展步子,程序一多,还容易出现失控的局面。

  因为太过私密的东西,好处就是可以逃避朝庭的监管;坏处也是非常明显的,就是下面的人瞒着自己任意妄为,自己也很难去监管。

  若是再设一批人去监管,那设置的那批人谁又去管呢?

  难道再设一批人去监管那些监管的人?

  最后不搞成一团乱麻了,所以无论怎么样,都不如光明正大的得到这项权力最好,这样内部司就可以直接纳入镇抚司的监管之下,不用再想办法制约了。

  这等于少了很多风险,绝得算得上一个重赏了,于是李言恭恭敬敬的行礼拜谢道:“儿臣谢父皇恩典!”

  李世民没有说这个‘内部’监管的范围,李言也适趣儿的没问,若是真的问出来,李世民再来个三品以上,或者王公贵胄不得查探,那自己不是自找麻烦。

  不知是李世民没有意识到这些细节,还是故意忽略了,反正在李言这里,只要生活在大唐内部的,都是监察对像,即然没有限制,那自己就可以放开手施为了。

  怕李世民想起这茬儿,李言连忙转移着话题道:“父皇说的是,这一点儿儿臣深有感触。”

  “儿臣最来阅渎史书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正想请教父皇呢?”

  突厥的事情有了着落,李世民放下了一块心中大石,整个人都松驰了不少,出了口气。

  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宫门落钥,没有天大的事情,不会再有臣子们进来了,李言又有了通行令牌,进出宫禁都十分方便。

  刚好趁着心情好,李世民也有心尽尽自己的职责,教导一下太子,看着另一边的桌上吃了一半的晚膳,说道:“你来宫里也没有进膳吧,正好,朕让王德吩咐御善房加上两个菜,朕再拿一坛好酒,我们父子俩边喝边聊,刚好朕也考较一下你的学业。”

  “那敢情儿好,好长时间没和父皇一块吃饭了!”李言连忙去外面吩咐王德去安排了。

  李世民伸了伸懒腰,活动了一下,两人走出御书房,来到上次李世民进早餐的地方,这里临着后花园,百花争艳,满目繁华,远处又是一片小湖,空气清晰,风景怡然。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撒向太极宫,给这座一千五百年前的宏伟宫殿上披上了一层金烂烂的霞光。

  璀璨夺目,熠熠生辉。

  微风袭来,带来一片湖水的清新,再混杂着花园的芬芳,两人心中都是十分的惬意,神情悠然。

  李世民在临湖的一片空草地上慢慢的渡着步子,时不时活动一下身子,舒展一下案牍劳形之乏累:“说吧,有什么问题,父皇给你解答。”

  “是,父皇!”

  李言心里暗暗斟酌了一下,问出了一个如今只有李世民才能回答,而自己又一直盘桓心头的问题:“父皇,经过长期的阅渎史书,纵观历朝历代之兴衰荣辱,儿臣发现,其实打江山,历来是需要打两遍以上的。”

  ‘嘶’

  李世民本来带着微笑的随意表情,听到李言的问题后,浑身蓦然一僵,豁然转身,眼神精光四射,如同一只捕食的猛虎,死死的盯着李言。

  吓得李言脸色一白,瞬间屏住了呼吸,一脸忐忑的看着威势四溢的李世民。

  “父皇,儿.儿臣说错什么话了吗?”

  看到李言稚嫩的脸上一幅慌乱的神情,李世民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压下了沸腾的血液和内心深处的震憾。

  转过身,语气有些僵硬的低声说道:“没什么,朕一时想到了别的事情,和你无关,你继续.”

  “为什么说要打两遍以上呢?”

  李言知道这个问题对李世民的冲击有多大,实际上自己在得出这个结论后,也是久久平无平息内心的悸动。

  但这样的事情,又不足与外人道,若说如今的大唐能有一个人可以坦露襟怀的探讨一下这个问题,那就只有眼前的李世民了,所以李言是真的想听听李世民这个现存帝王的真实看法。

  印证一下自己的判断和结论,到底对不对?

  “是这样的,父皇,儿臣发现,近代以来,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是秦朝,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始皇天纵之资,绝顶聪明,当年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威临天下,若说他是昏君,那天下就没有明君了。可这样一位旷古绝今的人物开创的一代皇朝,竟然二世而崩,这又是何等的令人唏嘘。”

第757章 以史为鉴(二)

  2024-07-13

  李言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到后世都让无数人为之侧目的丰碑,李世民点了点头,没有开口。

  他知道,李言只是在做铺垫,真正的重点还是后面,所以没有打断,只是颔首表示让李言继续说下去。

  李言会意,继续分析道:“而秦朝未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力拔山兮气盖世,于万军中之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楚霸项羽,又是何等的不可一世。”

  “蔑视群雄如视草芥,巨鹿一战五万对四十万,一战而定天下,诸侯跪迎,莫敢仰视。”

  “可这样一位英雄人物建立的西楚,却连五年都没管到。”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又起,最后三分天下,终被雄才大略的魏武帝所建立的曹魏政权所吞,可甚至等不到天下安定,就被老谋深算的司马氏所窃。”

  “南北大乱数百年,至前隋文帝杨坚一统寰宇,九州归一,可依然免不了始皇覆辙,二世而亡,被我李氏取而代之,接掌神器。”

  李世民这时眉头紧蹙,情绪已经有些渐渐不安,逐步失去耐心,整个人显得颇为烦燥。

  做为皇帝,他比任何人都希望江山永固,世代流传,以往的那种江山流转,他最不想看到的。看到史书上一代代江山,一朝朝轮换,即让他触目惊心,又后怕不已。

  以前少年时,每当看到史书上描绘的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逐鹿场景都让他热血沸腾,憧憬不已,恨不得跃马扬鞭,凭手中七尺长槊,搅动宇内乾坤,打出一片火红的江山。

  可现在当了帝王之后,再看到史书上那一行行的字,一慕慕的场景,都让李世民极度的厌烦和暴燥。

  恨不能将史书撕成碎片,以往那一个个让人崇敬的乱世枭雄,现在再看来,是那么的刺眼,都是些野心勃勃的乱臣贼子,都该抽筋扒皮、挫骨扬灰。

  但李世民是明君,亦是智者,知道杀人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无论是秦始皇还是楚霸王,亦或是魏武帝隋文帝,都不是心慈手软的人,哪个人手上不是粘满了鲜血,若是杀人能解决问题,他们也不会吝于举于手中的屠刀。

  李世民也是这样的乱世走过来的,他深知,问题的核心不在野而在朝,不在臣而在君,不在于那些趁势而起祸乱天下的反王,而在于朝庭和统治者能否治理好天下。

  让这个世道海清河晏,让无数的百姓能过上太平日子!

  所以李世民当了帝王后,宵衣旰食,殚精竭虑,一刻也不敢懈怠,战战兢,一个囫囵觉都没有睡过,整天扑在朝政上。

  对外,在大唐遇到灭顶之灾时,以皇帝之尊亲自去便桥,拦住突厥肆掠中原的铁蹄。关键时刻牺牲自己的儿子去反贼的营中为质,并封疆割地许官赐爵,软化罗艺的造反决心,为朝庭争取时间。

  对内,包容那些老臣的倚老卖老,在朝堂上搅风搅雨,撺掇着自己儿子们相互残杀,容忍萧禹和魏征这样的倔强脾气,整天骑在自己头上指指点点,约束着自己的言行举止。

  这步步的退让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千金买马骨,以身做则,让才能之士都能效仿自己,群臣群策群力把江山治理好,而不是去挑动矛盾,扯旗造反。

  但就这样,燕郡王罗艺、庐江王李媛、义安王李孝常、长乐王李幼良等接连造反做乱,甚至这些人里还有本应成为皇族羽翼的李氏宗亲们,他们不是为了天下百姓,纯粹是为了自己的野心。

  可以说李世民无时无刻的不在想着,怎么样让江山永固,永远在李家的手中,而不是未来被其他的世家大族或者地方反王们所取代。

  李言提出的疑问,李世民早就想过无数遍了,由其是那些完成了大一统的王朝,为什么他们守不住,项羽和曹操就算了,李世民自认自己能力在他们之上。

  提到赢政和杨坚,李世民就有点踌躇了,这两人建立的王朝,和在他们当政时期王朝的强盛程度,都不是现在的大唐所能比拟的,李世民自觉这两人都不是昏君,不然也不会取得那样的成就。

  可连他们都守不住自己的江山,自己行吗?

  前两者至少没有在活着的时候,把天下搞定,可后两者呢,不但完成了大一统,还治理的颇为强盛,可前脚撒手人寰,后脚天下就乱了,是继承人没选择好,还是江山本身就不牢固呢?

  胡亥还好说,时间太远了,历史上记载的就不是个好东西,更是勾结大臣擅自篡位的。

  可杨广之事就发生在自己的眼皮下,历历在目。

  杨广那人自己也见过多次,绝对不是个昏聩无能之辈啊?

  统一南北,举科举,开大运河,征高句丽,一庄庄一件件,都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儿,现在的大唐都因此而受益,至于高句丽,说实话,在李世民心中,自己早就想征了。

  贪安一虞的弹丸之地,却屡屡与天朝上国相抗衡,若非杨广因征高句丽而亡国,现在朝中谈高句丽而色变,无论谁提起来,都会受到满朝文武的齐声讨伐,使得李世民也不敢提。

  不然,他早就尽起大军,将之扫灭了。

  在李世民看来,高句丽灭之不难,杨广就是太贪心了,又想征伐,又想利用征伐之事发动对世家贵族的战争,两面做战,腹背受敌,这才致使诺大的帝国轰然坍塌。

  若不动内部,仅仅只把征伐高句丽当成一次纯粹的军事对外战争,大军一到,绝对将高句丽碾为齑粉。

  大隋之亡,李世民看得很清,绝不是因为征伐高句丽的原因,倒有一些像秦朝时期,民力透支太过,内部矛盾太多,再加上外患,内外一齐爆发,杨广无力收拾才导致隋朝二世而亡的。

  虽然自己在名义上也是帝二代,但在李世民的心里,自己才是大唐真正的开国之君,实际上的帝一代,李渊不过是刘邦的刘太公而已,只是自己孝顺,才让他装了几年逼。

  自己早就该做皇帝了..

  而当了皇帝之后,李世民考虑的事情就只有两个了,第一是如何才能让自己长生不老,永远的享受下去;第二个就是万一前一个达不到,自己也要遴选一个优秀的后世之君,万勿重蹈历史上那些短命王朝的覆辙。

  所以他才对自己的太子那么看重,花了诺大的心血去培养和浇灌。

  他知道自己和赢政、杨坚一样都是雄才大略的英主,只要自己还活着,大唐就肯定不会出任何问题,可架不住再伟大的人物,都抵抗不了天道法则,生死病死的循环。

  李世民也不得不面对,是人都会死的。

首节 上一节 495/6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