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1983年 第129节

  所以宋向阳和刘开盛又讨论了一会,主要是费用的问题。

  加上搭建戏台和请唱戏的,拢共是一百二十块钱。

  准备从早上九点唱到晚上九点,刘开盛说是之前乡里腰鼓队发展起来的一个唱戏班,有三十来号人。

  京剧、快板、皮影、小品、唱歌啥都有,都是村里人爱看的曲目。

  刘开盛之所以这么门清,是去年他奶奶九十大寿,就请了这个唱戏班子。

  那时候,在礼堂连着唱了三天,曲目都快被表演完了,最后都是村民们开始嚷嚷着点谱了。

  宋向阳很爽快的把费用给了刘开盛。

  刘开盛能够这么难得的给自己张罗台子和戏班的事情,宋向阳还是感激的。

  而且他突然觉得,刘开盛似乎比之前好说话了,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错觉。

  尤其是他后面的所有工作完全都没有让宋向阳插手,直接就让宋向阳等着“好戏”开场了。

第177章 为买山各处回笼资金

  第二天,阳光洒在村子里,处处洋溢着热闹的气息。

  礼堂旁边,一座崭新的大戏台拔地而起,大红的幕布在微风中轻轻飘动,仿佛在召唤着村民们。

  消息一传开,村民们如同潮水般纷纷赶来,孩子们在人群中嬉笑奔跑,老人们则迈着慢悠悠的步子,脸上带着期待的神情。

  刘开盛精神抖擞地站在台上,清了清嗓子,开始讲话。

  他先是把宋向阳被举报的事情一五一十、原原本本地跟大家解释了一遍,言语诚恳,条理清晰,努力澄清着误会。

  随后,他话锋一转,笑着说道:“这次请来唱戏,可是宋向阳为了回报村里,特意安排的,就想给大伙解解闷。大家可都得记着人家这份情呐!”

  村民们听了,瞬间炸开了锅,议论纷纷。

  大部分人都对宋向阳赞不绝口,纷纷感慨:“这后生‘伢子’,真是不错!”

  “向阳这孩子,有良心,有出息!”

  “是呀,我买他瓦厂的瓦的时候,还给我少了好几块钱的零头。”

  但人群中也有极少数几个人,反应冷淡,只是默默地站在一旁,不置可否。

  宋向阳看到这一幕,心里明白,人不可能做到让所有人都满意,自己只要问心无愧,做好分内之事就行,对于那些异样的眼光,他选择淡然处之,只要没人再像刘有义那样给自己使绊子,就谢天谢地了。

  戏班子果然如刘开盛所说,技艺精湛,各种曲艺精彩纷呈。

  《三国演义》里,演员们将三国纷争的宏大场面演绎得气势恢宏,那激昂的唱腔和精彩的打斗动作,引得台下阵阵叫好;

  《穆桂英挂帅》中,穆桂英的飒爽英姿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她那高亢的嗓音唱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

  《武松打虎》更是扣人心弦,武松的勇猛无畏在演员的表演下活灵活现。

  还有经典的《白毛女》,喜儿的悲惨遭遇让台下不少老人红了眼眶;

  《智取威虎山》里杨子荣的机智果敢,也赢得了村民们的阵阵掌声。

  老人们看得如痴如醉,眼睛紧紧盯着戏台,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瞬间。

  而像《刘海砍樵》这样充满地方特色的方言对唱,也让不少少男少女看得津津有味。

  舞台上,男女演员你来我往,歌声婉转,那浓郁的乡土气息,让大家倍感亲切。

  宋向阳的母亲最喜欢唱歌表演。

  当台上唱起《南泥湾》时,她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来。

  她一边唱,一边还跟周边的人唠着宋向阳做生意的艰辛。

  在她眼里,如今的宋向阳就是她一直以来所期望的模样。

  上次父亲回来,她兴奋得像个孩子,拉着父亲把瓦厂、水库、礼堂各处的生意,事无巨细地详细介绍了一遍,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仿佛在讲述着世界上最了不起的成就。

  母亲满脸自豪,父亲也欣慰不已。

  尽管当初生宋向阳的时候,父亲不仅没得到晋升,反而连降三级,二十多年工龄的他还得下深井工作,但现在回想起来,一切都值了。

  宋向阳当时还半开玩笑地对父亲说:“要不就别这么辛苦了,过几年找个合适的时候退下来。说不定生意越做越大,到时候您就成了‘董事长’啦!”

  父亲佯装严肃地回应:“别太异想天开了,自己好不容易端上这工人的‘铁饭碗’,哪能说不干就不干。而且,我觉得当工人挺好的,好歹也是国营单位,哪是你这小生意能比的。”

  可实际上,父亲心里乐开了花,自己的儿子终于有出息了。

  那几天,父亲走亲访友,去嘎婆、叔伯和朋友家喝酒时,无一不自豪地说起宋向阳的事情。

  甚至后来出去工作,给母亲写信时,也不忘提及跟工友们炫耀儿子的事,把工友们羡慕得不行。

  三天的大戏唱罢,村子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但村民们的热情似乎还未完全消散。

  就在这时,刘开盛在晚上找到宋向阳,告诉他村委已经同意合股买林场山的事情。

  不过,刘开盛面露难色地说:“村委考虑到草药生意大家都一窍不通,你也不例外,所以只愿意出三分的干股,这还是看在你做了好几个生意都能挣到钱,才勉强答应的。”

  宋向阳听了,心里暗自高兴,有村委的入股,林场卖山的价格才能压下来,而且村委少占股,自己在项目上就更有话语权,能自主决定草药种植的相关事宜,也不用担心中途出现变故。

  只是最近新买了打米机,资金有些吃紧。

  宋向阳看着平菇第一茬即将上市,心中有了主意,准备先从平菇销售上回笼些资金。

  之前,铜锣县农贸市场的那位大哥答应帮他销出一百来斤,县城林业局唐副局长的爱人梅阿姨也承诺能帮忙卖出去两百来斤,这样加起来差不多有三四百斤了。

  但宋向阳估算了一下,第一茬平菇预计能收七八百斤左右,还有一大半的销路需要自己想办法。

  铜锣县那边给出的批发价是 8毛一斤,县城那边则是 7毛一斤。

  要是在乡里的农贸市场散卖,估计价格也差不多。

  宋向阳琢磨了一番,与之前收购自己肉鸭的一些商贩取得了联系,跟他们说明了情况,希望他们在农贸市场帮忙拓展销路,价格定为 6毛钱一斤的平民价,还答应给他们一些提成。

  这些商贩们大多相互熟络,再加上宋向阳给的条件不错,都乐意帮忙介绍销路。

  大姐也没闲着,让她婆婆找了街上一些常做生意的菜贩,也帮忙走了一些货。

  零零总总加起来,第一茬平菇预计就只剩下百来斤了。

  宋向阳打算把这些交给大姐去散卖,价格则定在一块钱左右。

  毕竟平菇在乡里还没有售卖的先例,议价权在自己手里,宋向阳也不想把价格抬得太高,他希望大家都能消费得起,因为后续还有几千斤蘑菇等着上市呢。

  与此同时,林香的二表哥也捎来了好消息,帮宋向阳推销出去了不少青瓦和琉璃瓦。

  宋向阳自己也没闲着,本乡和临近几个乡的庵堂、寺庙维修需要琉璃瓦,他都不辞辛劳地去推销,新研制的琉璃瓦销路并没有因为林业局订单的突然终止而受到太大影响。

  经过大半个月的忙碌,宋向阳总算回笼了不少资金。

  这天,阳光正好,宋向阳提着一个布袋,里面装着一扎扎的现金,来到了村委会,准备正式买山。

第178章 上林场看山买山

  刘开盛瞧见宋向阳,有些惊讶:“你之前跟村委说要一个月筹钱,这才大半个月,你就来了,这筹钱速度,可真够快的呀!”

  宋向阳脸上挂着和煦的笑容,将手中的布袋稳稳地放在桌上,缓缓打开,一扎扎码得整整齐齐的现金映入眼帘。

  他开口说道:“我也是绞尽脑汁,想尽了各种办法才筹到的。眼瞅着开春没多久,就盼着赶紧把那些山拾掇妥当,好尽快种上草药。”

  刘开盛一边全神贯注地仔细清点着钞票,一边说道:“我可是在村里拍着胸脯打了包票的,说你对种草药这事信心十足,大家这才同意让你入股,一起买山种草药。”

  宋向阳神情认真,连忙回应:“最近这段时间,即便忙着其他事儿,我也没少往新华书店跑,买了好些种植草药方面的书籍。看过那些书之后,我对种草药愈发有信心了。而且我还向那些做草药收购生意的同学打听了,咱们第一批先种板蓝根,这几年板蓝根的行情相当不错,价格一直在稳步上涨。”

  “板蓝根生长周期短,适应性又强,市场需求量还特别大。通常来讲,从播种到采收,大概只需 6到 8个月,是个‘短平快’的种植项目。”宋向阳接着兴致勃勃地介绍道,“据我多方打听,要是管理得当,一亩地一般能收获干货 300到 400公斤。要是碰上好年景,风调雨顺的,再精心照料一番,部分地块甚至能突破 400公斤。”

  刘开盛听得极为认真,一边听,一边在心里默默思考、计算着。

  突然,刘开盛问道:“那收购价是多少钱一斤呢?”

  宋向阳赶忙回答:“湿货五分钱一斤,干货一毛钱一斤,而且是不限量收购,有多少收多少,这是我同学跟我说的原话。要是到了药店出售,价格能达到两块到四块一斤。”

  他又补充道,同学说这个价格其实都还偏保守了,在大城市,价格或许还会更高。

  宋向阳心里清楚,板蓝根的市场行情一直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在特殊情况的时候。

  就拿 1988年来说,上海爆发乙肝,当时板蓝根的行情瞬间疯涨,价格从原本的每公斤 1元左右,短时间内就飙升到了 24元,那价格走势,相当惊人。

  刘开盛暗自沉思了许久,缓缓说道:“照你这么算下来,确实是一笔不错的投资,比种杉木苗划算多了。”

  宋向阳点了点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十年的租期,木材也就只能成长一批,卖不了多少钱,虽说日常维护的人工成本低些。但草药生意就不一样了,年年都能种植,年年都有收成,收益回报那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

  “行,那明天我、村长还有你,咱们一起去林场走一趟,先把那些山头给定下来。不过,接下来具体需要哪些步骤,得投入多少人力,会有哪些开支,又有哪些注意事项,你还是得详细写个计划书。这份计划书是给其他村干部看的,他们同意得很勉强,要是能有一份详尽的计划书,说不定他们就不会再有疑虑了。”刘开盛说道。

  宋向阳爽快地应道:“这个没问题,您不说,我自己也已经草拟了一份,回头就给您。”

  就在这时,宋向阳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对刘开盛说:“林场管理站站长是林香的父亲,要不把林香也叫上吧,有她在,沟通起来或许会方便许多。”

  他心里想着,这次去林场买山,要是林香能一同前往,事情说不定会进展得更加顺利。

  而且,林香也正好能借此机会回家和家人团聚一下。

  刘开盛点头说道:“这当然好,我可听说上次你和你爸还去她家拜访来着?有你们这层关系,那沟通起来就更顺畅了,说不定我们村里和林场多年的合作关系,在某些方面还比不上你和林场因为林香而有的这层关联呢。”

  刘开盛显然已经猜到了上次宋向阳和父亲去林场的意图。

  宋向阳并不想含糊其辞,但还是谦逊地恭维道:“村里和林场合作这么多年,我哪能跟村里比呀,我也就是沾沾林香的光,期望林场在一些细节上能多通融一下罢了。”

  ......

  第二天清晨,天色刚蒙蒙亮,天边还泛着鱼肚白。

  宋向阳、刘开盛和村长便早早地等在了村口。

  不一会儿,林香迈着轻快的步伐来了。

  宋向阳发动了拖拉机,载着几人一同朝着林场进发。

  驾驶座位上,宋向阳和林香并排而坐,两人有说有笑,时不时传来阵阵爽朗的笑声。

  而刘开盛和村长坐在车斗里,一路上,拖拉机在崎岖不平的土路上颠簸前行,车斗里的两人被颠得东倒西歪,双手紧紧地握着车斗的边缘,自始至终都未曾松开过,脸上满是紧张与无奈。

  来到林场,林场管理站的院子里一片寂静,唯有几棵粗壮的大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树叶沙沙作响。

  在林香的带领下,宋向阳等人径直朝着站长办公室走去。

  林香走到门前,轻轻敲了敲门,里面传来一个沉稳有力的声音:“请进。”

  林香推开门,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大声喊道:“爸!”

  林香的父亲林如泉抬起头,看到林香,原本严肃的脸上瞬间露出了惊喜的笑容:“香儿,你怎么来了?”

  随后,他的目光又落在了宋向阳等人身上。

  林香赶忙介绍道:“我跟着他一起,和村子里的人来商量买山的事情。”

  她口中的“他”,自然指的就是宋向阳。

  林如泉微微点头,示意大家坐下,说道:“刘书记,你们来得可真是时候,我也正打算找你们谈谈卖山的事儿呢,没想到你们倒先来了,这可真是巧。”

  刘开盛清了清嗓子,说道:“林站长,是这么回事。我们村原本打算买山种茶树,现在向阳想和村里合作,改种草药,不知道林场方面觉得是否符合相关规矩?”

  站长听了,看向宋向阳,回应道:“你们买了山之后种什么,那是你们的事儿,我们林场不会干涉。我们只有一个要求,别把山给荒废了就行。”

  这时,宋向阳连忙站起身来,态度恭敬地说道:“我做过一些调查,如今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草药的市场需求也在持续增加。就拿板蓝根来说,它生长周期短,适应性强,只要管理得当,产量也很可观。而且近年来,市场价格一直呈上涨态势,是个颇具前景的项目。”

首节 上一节 129/1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