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1983年 第132节

  药苗全部补种完毕后,宋向阳浑身疲惫却满心感激,走到林如泉身边,真诚地说道。

  他的脸上满是泥污,头发也湿漉漉地贴在头皮上,但眼神中却透着深深的谢意。

  “咱爷俩就别这么见外了,香儿都要跟你一辈子了,这点事儿算啥!”

  林如泉爽朗地笑了起来,笑声在雨后的山林间回荡,驱散了些许阴霾。

  他拍了拍宋向阳的肩膀,手上的泥巴蹭到了宋向阳的衣服上,两人却都浑然不觉。

  “这山脚还是得围些竹篱笆才行,开春一过,牛都不关在家了,全都成野牛了,得防上一防。”

  笑声渐止,林如泉神色一正,认真地提醒道。

  他望向山脚,仿佛已经看到了成群的牛肆意践踏药苗的场景,眉头再次微微皱起。

  宋向阳顺着他的目光看去,点了点头,心中深以为然。

  他心里清楚,清水村的牛再过些日子就要“解放”了。

  农忙时节,村民们顾不上放牛,又怕牛去啃食别人家的庄稼和蔬菜,大多会将牛赶到深山和林场里,只是偶尔去查看一下。

  要是那些牛瞧见这绿油油、鲜嫩嫩的药苗,肯定会毫不留情地大肆糟蹋,所以在山脚围上竹篱笆确实刻不容缓。

  接下来的日子里,宋向阳和村民们开始着手准备围竹篱笆的材料。

  他们穿梭在山林间,挑选着粗细均匀、质地坚韧的竹子。

  每砍倒一根竹子,都仿佛在为药山筑起一道新的防线。

  工人们齐心协力,有的负责砍伐竹子,有的负责将竹子搬运到山脚,有的则负责将竹子削尖、打孔,以便后续搭建。

  在搭建竹篱笆的过程中,大家各司其职,配合默契。

  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负责将竹子深深插入泥土中,用锤子夯实,确保竹子稳固不倒;

  心灵手巧的妇女们则负责将竹子用绳索捆绑连接起来,编织成紧密的网格。

  甚至还有林场工人的孩子们也在一旁帮忙递工具、捡绳索,虽然力量微薄,但那一张张充满干劲的小脸,却为这场劳动增添了不少活力。

  经过几天几夜的奋战,一道坚固的竹篱笆终于在药山山脚环绕起来。

  那一排排整齐的竹子,仿佛一个个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充满希望的药山。

  宋向阳站在竹篱笆前,望着那绵延而去的篱笆墙,心中感慨万千。

  这场暴雨虽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也让他看到了众人的团结与力量。

  无论是自己找来的工人,还是刘开盛组织的村民,还有林场的工人们,都是不遗余力的在帮着药山的恢复和加固工作。

  如今,药山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

  药苗茁壮成长,嫩绿的叶子在阳光下闪烁着生机,就连曾经遭受重创的药苗,如今已经郁郁葱葱,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它们顽强的生命力。

  而宋向阳和村委之间的关系,也在这场磨难中变得更加紧密。

  这让他心中升起一股暖流。

  同时,也让自己多了一份计划。

  等到自己有更大能力的时候,他要带领着村民们把村子建设的更好。

  而且,还有一件事,让他对此前刘开盛的看法完全改观了。

第182章 勇于担当 突降机遇

  宋向阳与村委干部们众志成城,紧密协作,每一个行动都有条不紊。

  他们穿梭在泥泞的药山间,或弯腰扶起倒下的药苗,或奋力清理滑坡的泥石,或精心修复被冲垮的沟渠,忙碌的身影成为了药山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宋向阳与村委干部们日夜相伴。

  他们一同在风雨中奔波,一同在困境中思索,频繁的交流与深度的合作,悄然为彼此开启了一扇重新认知的大门。

  此前,在不少村委干部心中,对宋向阳的评价犹如云泥之别,褒贬不一。

  有人惊叹于他年纪轻轻便挣得了一份不错的家业,可更多人却心存疑虑,觉得他不过是踩了狗屎运罢了。

  毕竟,曾经那个游手好闲的宋向阳,早已在大家的记忆中留下了太过深刻印象,与如今这个全身心投入生意的他,简直判若两人。

  “伢子啊,以前看你整天闲逛,还真没想到你能有今天这番作为。”

  一次劳作的间隙,一位年长的村干部直起腰,用搭在肩头的毛巾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感慨地说道,语气中满是惊讶与好奇交织的复杂情绪。

  宋向阳闻言,停下手中扶正药苗的动作,直起腰,脸上露出谦逊的微笑,回应道:“满满,以前是我不懂事,白白浪费了大好时光。后来经历了诸多波折,才幡然醒悟,明白不能再这样浑浑噩噩地混日子。”

  “是啊,这转变可谓天翻地覆。就拿这次药山的事儿来说,便能看出你是一个有担当、有干劲的人。”

  另一位干部在一旁接过话茬,眼中闪烁着认可的光芒。

  在共同应对药山危机的过程中,宋向阳展现出的果敢决断、勇于担当的精神以及过人的智慧,逐渐驱散了大家心中对他的疑虑,改变了对他的看法。

  他毅然决然地独自承担了补苗的费用,毫无怨言。

  同时,精心组织各项恢复工作,从清理滑坡的泥石到修复被冲毁的沟渠,从补种药苗到搭建防护竹篱笆,每一个环节都安排得细致入微、井井有条。

  他不辞辛劳,日夜奔波在药山与村子之间,那忙碌而坚定的身影,深深地烙印在了众人的心底。

  刘开盛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记在心头。

  他不禁暗自反思,自己此前对宋向阳的认知实在是太过片面,完全看走了眼。

  一天傍晚,劳作结束后,夕阳的余晖如金纱般洒在村子里,给整个村庄披上了一层梦幻的色彩。

  刘开盛主动找到宋向阳,两人并肩坐在村口那棵古老的槐树下,微风轻轻拂过,树叶沙沙作响。刘开盛凝视着眼前的村庄,缓缓开口:

  “向阳,这段时间你的表现大家都有目共睹,你是一个有想法、有能力的年轻人。我和其他村委干部经过商议,一致觉得你有能力为村子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机会,所以,我们打算推荐你进入乡政协。”

  宋向阳听到这话,整个人瞬间愣住,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反问道:

  “进入乡政协?”

  无论是前世还是今生,他都从未想过会有这样的机遇降临。

  如今猛然听到刘开盛这般抬举自己,他一时之间竟不知所措。

  刘开盛轻轻拍了拍宋向阳的肩膀,语重心长地鼓励道:“你绝对行的!你看看你一路走来,把瓦厂经营得红红火火,平菇生意也做得风生水起,还积极投身村里的草药种植项目。你头脑灵活,干劲十足,又对村子的情况了如指掌,这些都是你的巨大优势。进入乡政协后,你能站在更高的平台上为村子发声,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这对咱们村子的发展而言,无疑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之前你跟我说种草药的事情时,说实话,我当时心里也没底,是硬着头皮拍板同意的。村里近些年一直靠砍树卖树维持生计,这种单一的经济模式让我忧心忡忡。我心里清楚,必须做出改变了,否则再过几年,村里就真的没有其他经济来源了。”

  刘开盛神色诚恳,将当初同意和宋向阳合作种草药的初衷毫无保留地和盘托出。

  “你知道为啥推荐你?”刘开盛继续说道,“去年去乡里开会,王乡长拍着桌子说‘清水村除了树桩子,就剩光棍汉’。可你看看现在,瓦厂有二十七个工人,药山能养三十户......”

  宋向阳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深切地感受到,这是刘开盛真正意义上对他的信任与认可。

  但他也深知,乡政协的工作责任重大,容不得半点马虎,自己必须谨慎对待。

  他沉思片刻,认真地说道:“满满,感谢您和村委对我的信任。不过,这事儿关系重大,还得慎重考虑,我担心自己能力有限,无法胜任如此重要的工作。”

  刘开盛洞悉了宋向阳的顾虑,继续耐心地说道:“放心吧,我们既然推荐你,就对你充满信心。而且,乡里的顾书记也一直非常关注咱们村子的发展,每次我去乡里开会,他都会向我询问你的近况。顾书记都对你如此认可,我们村里又怎能埋没你的才华呢?如今,我们村里负责推荐,至于能否成功进入乡政协,还得看乡里的考察和最终意见。”

  见宋向阳仍在犹豫,刘开盛进一步劝说道:“你仔细想想,进了政协,那可是光宗耀祖的大好事啊!我想进还没机会呢!你回去就好好整理一下自己的事迹,我帮你打报告提交给乡里。”

  宋向阳看着刘开盛那诚恳且认真的模样,实在找不出拒绝的理由,于是微微点头,算是应下了此事。

  刘开盛见宋向阳点头同意,心中大喜,立马回到村里,马不停蹄地忙碌起来。

  其实,刘开盛除了嘴上说的,心中也有其他的“小九九”。

  他父亲退休后,村里便再无一人能进入乡政协。

  在推动村里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因为缺乏在政协的发声渠道,诸多诉求都难以得到有效回应。

  看着其他村子在政策扶持下,或是找到了新的发展路径,一个个蓬勃发展起来,刘开盛心中焦急万分。

  而宋向阳的出现,让他看到了希望。

  在与宋向阳的接触中,刘开盛越发认识到他头脑聪慧,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甚至比自己更为精准。

  再加上顾书记对宋向阳青睐有加,自己推荐宋向阳,既能成就宋向阳,又能为村子谋得未来发展的契机,何乐而不为呢?

  不久后,刘开盛便将宋向阳精心整理的各项成就和发展举措等内容,精心撰写成一份详细的报告,郑重地提交给了乡里。

  同时,他还亲自前往乡里,找到顾书记,当面介绍宋向阳的情况。

  “顾书记,这宋向阳真是个难得的人才。就拿这次药山的暴雨灾害来说,他一个人承担了补苗的所有费用,还身先士卒,带领大家抢险救灾、恢复生产,将损失降到了最低。他对村子的发展有着许多独到且切实可行的想法,我们一致认为,他进入乡政协,必定能为乡里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刘开盛言辞恳切,眼中满是对宋向阳的赞赏。

  顾书记认真地翻阅着报告,不时点头,脸上露出赞赏的神情。

  “嗯,上次代表大会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年轻人不简单。从这些事迹来看,他有担当,有作为,完全符合我们对政协委员的要求。这样吧,先安排一次考察,全面深入地了解一下他的情况,如果没有问题,就按照程序办理。”

  考察的日子很快来临。

  乡政协组织了专门的考察小组,来到村子里。

  考察小组与宋向阳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宋向阳面对考察小组,神态从容自信,详细地介绍了自己的创业历程、对村子未来发展的规划以及对乡村振兴的展望。

  他的回答条理清晰,见解深刻独到,给考察小组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然而,在接下来的村民走访环节中,考察组却听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对他在村子里的口碑和影响力有了与预期不同的看法……

第183章 资格审查 风波再起

  “宋向阳同志,通过这次考察,我们对你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你在村子里的工作成绩显著,工作能力也异常突出。但是,经过我们对部分村民的走访,貌似在群众基础上面,似乎有些瑕疵。”

  工作组的组长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目光审视地看向宋向阳,表情严肃而认真。

  “群众基础有瑕疵?”宋向阳满脸疑惑。

  自己回村以来,一心扑在事业上,不仅解决了好几十号人的就业问题,现如今还带动村里一起搞产业,带领大家种植草药,让村子逐渐有了新的生机与希望。

  平日里,自己对村民们也是和和气气,村民们对自己也是赞赏有加,这群众基础有问题的说法究竟从何而来?

  “有群众反应你似乎前阵子还跟村上的一条人命有关。”

  工作组的组长微微皱眉,语气中带着一丝探寻,仿佛在试图从宋向阳的表情中捕捉到一些关键信息。

  宋向阳听到组长的话,心中顿时恍然大悟,原来是刘有义喝农药那件事。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保持冷静,缓缓说道:“领导,这事我不能说完全没有责任,但若是要把这顶帽子扣在我头上,我实在无法接受。”

  宋向阳原本对进入政协一事并没有太多的执念,毕竟自己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村子的发展上。

  自己重回这一世,原本就只是想简简单单让家人过的更好些而已,至于其他的,压根就没有多想过。

  然而,刘开盛找到他时,言辞恳切,眼中满是对村子未来的期望,宋向阳这才心动,想着若能进入政协,或许能为村子争取到更多的资源和政策支持,为乡亲们谋更多的福祉,于是便答应了下来。

  可如今,说自己群众基础有问题,这无疑是在质疑自己的人品,这让宋向阳感到既委屈又气愤。

  于是,宋向阳强压心中的情绪,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五一十地详细讲给工作组的人听。

  从刘有义因嫉妒自己与王美丽的工作关系而举报自己偷税漏税,到自己与王美丽的那次争吵,再到刘有义喝农药后的全力抢救过程,每一个细节都没有遗漏。

  “原来是这样。”工作组组长听完宋向阳的讲述后,若有所思地说道,“那我们找王美丽和刘有义家人再了解了解情况。”

  宋向阳心中清楚,别人不可能仅凭自己的一面之词就轻易相信,毕竟这是关系到能否进入政协的重大考察工作,任何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必须严谨对待。

  “领导们尽管去了解,而且事后我还赔偿了他家人几千块钱,不仅有安葬费、安家费,还有他三个妹妹的嫁妆钱我都出了,这事情我个人认为是做的问心无愧的。”

首节 上一节 132/1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