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1983年 第134节

  “本来村里准备给你办个仪式的,村干部们也都同意,但是考虑到现在大家都在忙田里插秧的事情,等过阵子大家都不忙了再给你补个。”

  刘开盛继续说道,眼神中透露出一丝遗憾,但更多的是理解和支持。

  他知道,农时不等人,村民们眼下最重要的任务是完成插秧,确保今年的收成。

  “这仪式就不用了吧?乡里一直强调要各处节省开支,简化作风,我这刚当上政协委员,就这么张扬,那只怕是不妥。”

  宋向阳认真地说道,眼神坚定,透露出一股成熟和稳重。

  “看,这才当上政协委员,就有觉悟了,看来当初村里推荐你还真是没推荐错。”

  刘开盛笑着拍了拍宋向阳的肩膀,眼中满是赞赏。

  他越发觉得自己和村委当初的决定无比正确,宋向阳不仅有能力,更有担当,是带领村子走向更好未来的不二人选。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般,迅速在村子里传开。

  村民们纷纷投来羡慕和钦佩的目光,宋向阳的名字一时间家喻户晓。

  走在村子里,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听到村民们的夸赞和问候。

  “伢子,恭喜啊,你这如今可是当上大官了呀。”正在溪边洗爬犁的桂英母亲见着宋向阳前往瓦厂笑着说道,“现在我都不好意思跟你提和咱家桂英的事情了。”

  “你呀你,怎么还叫人家土名,人家现在是政协委员了,你得改口叫宋委员!”旁边的一位大婶笑着提醒道。

  “可不是嘛,瞧我这张破嘴!”桂英母亲象征性的扬了扬自己的手,作势像是给自己赏了轻轻的一巴掌。

  “嬢嬢们就别把我当乐子了,不管我有没有成为这政协委员,你们以前怎么叫,现在还是怎么叫我都可以的。”

  宋向阳笑着回应道。

  “那能一样嘛,你现在可比村里的刘书记乌纱帽都还要大,这叫上土名还不得被人家笑话。”那位大婶笑道。

  宋向阳见着众人你一嘴我一嘴的恭维着,自己有点顶不住,只好说瓦厂还有事要忙,赶紧开溜。

  来到瓦厂后,宋向阳发现大家现在跟自己打招呼都变得毕恭毕敬的。

  就连三叔和四叔见着他,都有些拘谨了。

  “三爸,四爸,你们这是干嘛,不管我怎么样,我还是你们的侄子,你们没必要这么拘着的。”

  宋向阳说道。

  “那不一样,你现在可是乡里的红人了,我听说你可是咱们乡里最年轻的政协委员了。也不知道是你爷爷的坟冒青烟了还是外面祖宗的坟风水葬的好,我们宋家也是出了能人了。你可是给我们整个宋姓都长了面子,我们还像以前那样子,那只怕村里人都要说我们不识好歹了。”

  三叔说道。

  这阵子,他去街上的时候,都觉得自己腰杆更硬了。

  很多陌生人都跟他打着招呼,他还老是听到旁人在议论,“看,那个就是宋委员的三叔。”

  宋向阳当上政协委员,他们也都感觉沾了光。

  就连村里的人,如今对他们都客气了不少。

  他们觉得一辈子腰杆都没这么直过。

  尤其是三婶和四婶托人说媒时,都要让媒婆带一句,说自家儿子有个堂弟是个大老板,而且还是个政协委员。

  总之,宋向阳成为乡政协委员,自己感觉没有多大变化,反而周围的人变得与之前不一样了。

  母亲现在去寺庙、庵堂、老爹屋还愿的次数比此前更多了,脸上的笑容也开始多了起来。

  还有,大姐婆婆现在跟人唠家常的时候也都要跟人家介绍一下,说自己媳妇的弟弟是乡政协委员。

  瓦厂的员工现在对宋向阳也是毕恭毕敬的,比起“老板”,“委员”这个头衔让瓦厂的人更加认可宋向阳了。

  有些此前还把宋向阳当毛头小子的,现在也不敢以长辈自居,处处低着姿态。

  随着乡里和村里各处公示之后,“最年轻的乡政协委员”宋向阳的名头开始变得家喻户晓。

第186章 订单火爆 成“万元户”

  宋向阳进入乡政协的消息,恰似春日惊雷,在乡里轰然炸响,瞬间搅热了一方天地。

  他名下的各项生意,仿佛被春风轻柔拂过的繁花,竞相绽放,火势一路狂飙,火爆得一发不可收拾。

  订单恰似雪花,纷纷扬扬,从四面八方飘来,将原本忙碌的经营节奏推向了更为紧凑的高潮。

  首当其冲迎来订单潮的,便是瓦厂。

  此前,瓦厂在周边地区已小有名气。

  而如今,宋向阳的政协委员身份如同强力助推器,使得瓦厂一跃成为周边各村建房的不二之选。

  各村的订单,像纸片一般层层堆叠、密密麻麻地增多,那汹涌的架势,仿佛要将整个瓦厂淹没。

  林香每日坐在堆满订单的办公桌前,眉头紧蹙,满心皆是焦虑。

  她心里清楚,订单多固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可当下正值农忙时节,厂里的工人们大多要回乡帮衬农活,人手严重短缺,工期着实难以保障。

  若不是她极力克制,严格把控预售订单数量,照目前这接单的疯狂速度,预售订单怕是都要排到两年之后了。

  “向阳,这订单接得我心里直发慌,现在农忙,工人们都要回家,这工期可怎么赶得上呀?”

  林香满脸担忧,匆匆找到宋向阳,眼神里满是焦虑与无奈。

  宋向阳温声安慰道:“别急,咱们一起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多雇些临时工,再把工作时间合理安排一下,总能找到解决办法的。”

  平菇生意这边,同样毫不逊色。

  第三茬平菇还在菌床上肆意生长,尚未正式上市,便已被心急如焚的商家们抢购一空。

  面对这火爆到近乎疯狂的市场需求,宋向阳和工人们马不停蹄,赶忙提前筹备,争分夺秒地将新一季的平菇菌种种下。

  在礼堂种植车间里,东子和几位新来的工人穿梭其中,动作小心翼翼,仔细地摆放着菌种,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对丰收的殷切期盼与喜悦。

  “向阳,这平菇简直太抢手了!咱们之前还为销量发愁,现在倒好,供不应求啊!”

  东子满脸兴奋,声音都因激动而微微发颤,“你瞧瞧咱们新招的这几位工人,上手可快了。咱村里要是再多几个像礼堂这么合适的地方,我都建议你再扩大规模搞一个呢。”

  东子一边说着,一边手脚麻利地摆弄着菌种,言语间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宋向阳看着东子干劲十足的模样,心里满是欣慰。

  除了正常工钱,念在多年发小的情分上,他还给东子额外多分了一份红利。

  如今的东子,对宋向阳安排自己负责平菇种植一事,可谓是感恩戴德。

  况且,经过这段时间的摸索与实践,他已然成了平菇种植领域的行家里手,每日里像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身后总跟着一群虚心求教的工人,向他学习种植技巧。

  “你这新一季的平菇可得给我多留一些啊,上一季我买少了,现在只要跟大家伙介绍说是你种的平菇,那都是刚拉到集市,眨眼间就卖光了。”

  一位老主顾满脸恳切,紧紧拉着宋向阳的手,语气里满是期待。

  宋向阳脸上挂着和煦的笑容,连忙应道:“放心,一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往后有新货,我第一个通知您。”

  水库里那些要到年底才准备开售的鱼,此刻也已被订购得七七八八。

  还有那尚不足寸高的药苗,同样吸引了众多药企和药材商的目光,他们纷纷抛来橄榄枝,提前锁定货源。

  蛋鸭生意亦是如此,鸭蛋和鸭肉的订单如同潮水般源源不断,让宋向阳应接不暇。

  各处生意的资金,恰似涓涓细流,最终汇聚成奔腾大河。

  归拢之后,宋向阳坐在堆满账本的桌前,埋首仔细核算起来。

  一番忙碌过后,他惊喜地发现,自己已然跻身人人称羡的“万元户”行列。

  当然,这仅仅是毛收入,尚未刨去各项成本。

  可即便如此,这一成绩也足以让他心潮澎湃、振奋不已。

  他心里明镜似的,这一切成就的背后,固然有自身不懈努力的汗水,可更多的,得益于进入乡政协后所带来的声誉与信任。

  很多人正是看到了宋向阳的宣传,知晓他身兼数职,在多个生意领域开疆拓土,又因他乡政协委员的特殊身份,笃定他的生意品质过硬、信誉可靠。

  这一波公示,无形之中为他各处生意做了一场堪称完美、效果绝佳的广告宣传。

  然而,随着生意愈发火爆,人手短缺的问题愈发凸显,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宋向阳心头。

  刘有财一个人既要精心照顾新引进的肉鸭苗,又要时刻留意看管蛋鸭,还得兼顾水库养鱼,每日忙得像个不停旋转的陀螺,几乎分身乏术。

  在肉鸭苗舍里,刘有财蹲在地上,眼神专注,仔仔细细地查看每一只鸭苗的健康状况,脸上写满了疲惫与憔悴。

  “哎呀,这活儿实在太多了,我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啊!”

  他忍不住低声抱怨。

  宋向阳得知情况后,赶忙赶到苗舍,拍了拍刘有财的肩膀,安慰道:“老庚,这段日子可真是辛苦你了,我马上想办法招人来帮忙,你再撑一撑。”

  与此同时,村里因为合作林场草药种植的事情,也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

  听闻草药预售已然完毕,村里打算提前支取分红,还计划再多购置些林场的荒山,继续扩大草药种植规模。

  刘开盛更是打算召集村民,举办一场史无前例的盛大分红大会。

  村民们头一回听说村里能分红,之前村里卖山,大家可没分到一分一毫,如今听到风声,个个翘首以盼,满心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

  在村委办公室里,刘开盛满脸笑意,对着宋向阳说道:“向阳,听说咱们种的草药全部预售一空了,这分红村里想早点拿到手。我琢磨着,再买点林场的山,扩大种植规模,往后就能赚更多钱,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他一边说着,一边比划着。

  宋向阳闻言,微微一怔,眼中闪过一丝诧异。

  他着实没想到刘开盛能提出把这次种植草药的钱拿出来分红。

  要知道,几十年后,沿海地区蓬勃发展起来,各村才兴起卖地、集体入股再分红的模式。

  如今自己村子就能想到给村民分红,这确实算得上一件大喜事。

  他也是很愿意让村民们得到分红的。

  这样,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带动大家一起致富。

  可他也隐隐有所耳闻,知道刘开盛是被不少村干部推着说要分红,毕竟他们能从中拿到不菲的奖金。

  还有,宋向阳心里有着自己的考量。

  草药现在还只是苗子,他原本并不打算预售。

  只是前来求购的人实在太多,村里觉得机不可失,才三番五次让宋向阳提前开启预售模式。

  可草药生意与瓦厂生意截然不同。

  当下,家家户户盖房都离不开瓦片,市场对瓦片的需求量极其巨大。

  但草药有其特定的生长周期,还极易受到自然灾害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就像上次的暴雨一样。

  所以,草药不像瓦厂,只要有订单,多招些工人便能完成生产。

  而且,随着草药供应量的增多,价格势必会产生较大波动。

  若是贸然扩大种植规模,极有可能拉低收购价格。

  再者,万一到时候草药不能如期完成收割,或者收割效果不理想,不仅会折损自己的声誉,还少不了要支付巨额赔偿。

  倘若现在就提前分红,那后续可能产生的损失便难以估量了。

  思索再三,宋向阳抬起头,神色认真地对刘开盛说道:“满满,这草药确实预售得差不多了,可人工成本和初期投入成本还在核算当中。再说了,当时咱们约定的是草药正式上市、全部回笼资金后再进行分红。现在分红,时机是不是不太合适呀?”

  听到宋向阳的回答,刘开盛脸上闪过一丝不悦。

首节 上一节 134/1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