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婶一边说着,一边起身,匆匆把肉拎进厨房,又赶忙折返回来,重新拿起柴刀,继续手头的活儿,顺口问道,
“听说你们搬进梨花她们家老房子去了?”
宋向阳对此倒也不觉得意外,毕竟在这村里,哪家有点风吹草动,都瞒不过大伙的眼睛,人人都是个“包打听”。
“是呢,三婶,多亏梨花嬢嬢心善,看在我妈面子上,才让我们搬过去的。”
宋向阳耐心解释着,环顾四周,发现实在没个合适的地儿坐,索性就站着说话。
脚下的泥土有些松软,还带着清晨的露水,浸湿了他的鞋边。
“还是你们人脉广啊!”
三婶嘴上挂着笑,手上的动作却顿了顿,眼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攀比之意,接着说道,
“不像你三叔,没什么本事,今年过年,一家人怕是都得在这外面的木板房里凑合着过咯。”
“哎呀,三婶,日子总会慢慢好起来的嘛。”宋向阳微微扬起嘴角,“您瞧,现在村里好多人不都这样,还有好些人都没回村呢。”
他心里明白三婶这话里的意思,也清楚她就是这么个直来直去的脾气,说话从不拐弯抹角。
“你以前可不怎么爱来三婶家,今天这是咋了,咋突然想起串门了?”
三婶停下手中砍柴的动作,微微歪着头,一脸好奇地打量着宋向阳。
“三婶,今天来,是想求您帮个忙。”
宋向阳也不兜圈子,直接道明了来意,眼神中带着一丝期待。
“三婶能帮你啥忙哟?我要钱没钱,要文化没文化,连钱都认不全,能帮上你啥?”
三婶轻轻叹了口气,把柴刀搁在一旁,直起身子,歇了口气。
“三婶,是这么回事儿,最近队上不是分田嘛,咱们两家的田挨着。”
宋向阳微微皱起眉头,似乎在思索着如何措辞,“我们那挨着水库的 4分田,我寻思着,要不跟您家换换田?”
“换田?换哪儿的田啊?”
三婶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放下柴刀,全神贯注地想听宋向阳接下来要说的话。
“三婶,您看啊,您家那块地,差不多有 1亩多吧,我们就4分田。”宋向阳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指了指方向,接着说道,“平日里,我们那块田在您家上面,多少有点影响您家取水,不太方便。”
他的手指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指向远处的田地。
“我的想法是,把那4分田干脆换给您家,这样一来,您家的田就连成片了,往后取水也方便得多。”
宋向阳微微顿了顿,观察着三婶的表情,继续说道。
“我们也就那里有二等田,你想用三、四等田来换?”
三婶压根没往一等田那方面想,皱着眉头反问道。
“三婶,我是想换您家溪水口下面的那个 6分田。虽说我们那块只有 4分,但是,我把我们家这个老屋址也一并搭上。”
说完,宋向阳还特意指了指那个被大火烧毁的屋址。
三婶顺着宋向阳手指的方向望去,眼神里闪过一丝心动。
确实,之前两家一直共用一个堂屋,自家没别的合适地方能用作屋址。
如今,要是能有这么一大块地,对两个儿子以后成家立业来说,可是个难得的好机会。
“你这说的可都是大事,我得和你三叔商量商量才行。”三婶佯装沉思片刻,开口说道。
“这事,咋不见你妈来说,你们家现在是你当家做主了?”
三婶又有些好奇地追问了一句。
她抬起头,目光紧紧盯着宋向阳,想要探寻个究竟。
“三婶,这田以后不迟早都是我的嘛,我妈脸皮薄,不好意思来,怕您不答应呢。”宋向阳笑着挠了挠头。
“你现在上心的事儿可真不少啊,看来是长大了,懂事了。”
三婶看着宋向阳,脸上露出笑容。
在她印象里,以前这孩子就是个游手好闲的主儿,对这些田间地头、家长里短的事儿压根不上心。
没想到,现在又是进山搞野货,又是操心田里的事儿,都有点不认识了。
“这不年纪也到了嘛,也得努把力,讨个婆娘才行啊。”宋向阳微微红了脸,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
“还是你好啊,你爸有工资,又有三个姐姐,嫁出去了多少能帮衬你点儿。不像你向前、向俊两兄弟,你三叔没本事,他们也跟着没出息,真是爹熊熊一窝。”
三婶无奈地叹了口气,话语里满是感慨。
“哎,三婶,其实都差不多,您看我们现在不也没房子吗,大家条件都半斤八两。”
宋向阳心里清楚,几个堂兄弟多多少少对父亲出去当工人这事有些意见,嘴上便出言安慰道。
“那我就回去了,三叔他们等下担柴火回来,我就不打搅三婶您做早饭了。”
宋向阳见自己的想法已经和盘托出,便不想再继续纠缠这个话题,开口说道。
他往后退了一步,准备转身离开。
“那我也不留你了,家里也没啥好菜招待你。”三婶见宋向阳要走,随口应道。
她拿起柴刀,又准备继续砍柴。
“嗯,那等三叔回来,三婶记得和三叔商量下啊,这野猪肉给三叔做下酒菜,可香着呢。”
宋向阳说完,便抬脚准备离开。
“我会跟你三叔商量的,商量好了,到时候跟你说。”
三婶望着宋向阳离去的背影,大声说道。
“好嘞,有空了,三叔和三婶也来串串门,家里最近搞了点黄蛤蟆和麻雀肉,打个牙祭还是可以的。”
宋向阳也客客气气地跟三婶回应道。
“好,有时间就去,到时候可得备点好菜啊,你三婶可是胃口好着呢。”
三婶笑着答应了。
宋向阳估摸着这事问题不大了,只是希望三婶的回复能快些。
这样,自己也好在冬天的时候,给田里搞点肥料弄进去,为来年的收成打下基础。
将所有的事情都搞定,到时候跟母亲再说,以母亲通情达理的性格,把握也就更大一些。
接下来,就该去说服大伯家了。
第20章 人情世故
回到家,宋向阳从厨房木钩上取下一块野猪肉,跟母亲等人打了声招呼“出去有点事”,便匆匆朝大伯母家赶去。
母亲她们正忙着家务,宋向前在村里有几个朋友,送块肉给朋友不算稀奇,也就没多过问。
大伯母有些势利,谁家有钱就跟谁近乎。
如今房子虽被烧了,却也住进了一户人家的老房子。
房子破旧歪斜,好在能住人,而且堂屋和屋前面积大,大伯做篾匠活计施展得开。
眼下屋前堆满竹子,最近为赶活,一家人常往竹山跑。
大伯一般在家编篾,大伯母身体矮胖,平时都不怎么去。
“大爸,大妈,又在忙啊,看来今年能卖不少。”
宋向阳虽不太喜欢大伯母,有事相求,还是礼貌招呼。
“哟,稀客啊,平时请都请不来,今天咋来了。”
大伯笑着抬了抬头,继续手头活计,大伯母则剁着猪食,斜眼瞅他道:
“你们猪都烧死了,这猪肉哪来的,咋黑乎乎的。”
宋向阳明白,大伯母早知道他和四叔打野猪的事,她瞧不上四叔,没去凑热闹,故意这么问。
“这不是沾四叔光,搞了头野猪,给大爸大妈尝尝。”说着递上肉给大伯母。
野猪皮黑,还没咋熏,说黑乎乎明显是挤兑人。
“哎呀,这咋好意思。”大伯母嘴上客套,手却麻利接过。
“你四爸那么懒,还能搞到野猪。这下,你奶奶估计也不会骂他了,连年猪都有了。”
大伯也停下活计笑言,他这人老实,就是有点“耙耳朵”。
“大爸,大妈,你们忙着年活,地里还没开始弄吧?”
宋向阳有意引入田里话题。
“你哥他们都去山里扛竹子了,哪有空弄田。你大伯就靠这点手艺,年底不抓紧,过年喝西北风啊。”
大伯母这话倒是实情,年底篾货好卖,价也高些。
她把野猪肉送进灶房,又回来剁着猪食,也不招呼宋向阳坐。
“还是你们能干,不像我游手好闲。”宋向阳也压根没想着做,只是先放低姿态。
“你啊,有个好爹,在家睡懒觉都行。”
大伯母瞥他一眼,剁猪食的劲儿都大了几分。
“再好也不能管我一辈子,将来还得靠自己是不。”
宋向阳走到大伯跟前,看他编箩筐:“大爸,你们高背冲的田不少吧,听说要种高粱?”
宋向阳清楚,他们偷偷挖了几块山田,准备来年种上高粱呢。
“就几块干田,牛都犁不了,不提前挖,明年种不了谷子。不像你们上面的田,挨着山泉水。”大伯母抢着遮掩。
宋向阳他们那儿,田多但零碎,大伯母家的田大块,只是取水得从上面引下来。
而且,边上他们有块大山,后面几年都是种西瓜、橘子,田和菜地照顾起来不费劲。
“大爸,大妈,要是把高背冲的田给你们种,乐意不?”
宋向阳试探着问道。
“你们那有 1亩 7、8分吧,都给我们,你们喝西北风?有这好事?”
大伯母停下刀,眼睛放光地问道。
宋向阳知道,大伯家巴望着多几亩田,大女儿嫁出去户口都没迁,等分完田才利索迁走。
“我们家没人会犁田、耙田,打谷子还得雇人,我又懒,不像哥哥们勤快有力气。要是有近点、小点的田,还能照应着。”
宋向阳顺着“懒汉”形象说下去。
“你啊,好日子过惯了,没你妈,你们姐弟几个都难长大。”
大伯母虽对他家有意见,对母亲勤劳倒是认可的。
“所以啊,等姐姐们嫁了,家里田就靠我嗯妈一个人,我是指望不上的。所以,就想跟你们换块田,不知道大爸大妈肯同意不?”
“换田?换啥田?”大伯母顿时就警觉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