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村里分的草鱼,切了一半,和着萝卜炖成一锅奶白色的鱼汤,
一小碗猪头肉炒笋片,
一小碗竹鸡炒野葱,
一小腿鸡肉炒仔姜,
还有一大盘大白菜。
母亲先是将一个果盘端上桌,里面盛满了红鸡蛋、瓜子、花生、糖果。
母亲脸带笑意,吩咐几姐弟一定要吃上一个红壳鸡蛋,说是吃了能祛病消灾,新的一年健健康康,然后才能动筷吃饭。
以往,每到年关,母亲都会给大家用红纸,包上一两块钱的红包,图个喜庆。
而今年宋向阳代替父亲,给一家人都包上了一个鼓鼓囊囊的十块钱红包,引得大家一阵欢呼。
就连母亲,平时紧皱的眉头,都舒展了很多。
因为晚上要看电视,为了避免到时屋子里挤满人,乱糟糟影响吃饭,一家人得提前吃好年夜饭。
待大家吃完,母亲又马不停蹄地忙活起来。
今年借住在别人家,堂屋供着别人的祖宗,母亲便在一旁架了一张长桌代替。
又是一番摆供品、点香、燃香烛的操作。
一番虔诚祈福后,母亲吩咐宋向阳放鞭炮。
姐姐几人和母亲则赶紧躲进房里,关上门,捂着耳朵。
宋向阳深吸一口气,拿起十二颗超大的炮仗。
这可是有讲究的,预示着一年十二个月,要是赶上闰月,还得再加。
这些大炮仗威力惊人,好多都是平日里用来去溪里炸鱼的,不仅引线短得吓人,响声更是震得人耳膜生疼。
村里不少人都曾被炸断过手指,宋向阳心里也有些发怵。
他抽出一根香,小心翼翼地一个个点起来,每点完一个,就像扔烫手山芋似的,快速扔得老远。
“砰!砰!”
那响声震耳欲聋,尤其在这木房子的堂屋里,直震得楼上木板缝隙里的灰尘簌簌直落,如同下了一场灰雨。
按照习俗,所有炮仗都必须听到响,才预示着来年月月风调雨顺。
可这还不算完,放完大炮仗,还得放一挂一千响的鞭炮。
等到所有鞭炮放完,屋子里早已硝烟弥漫,呛味浓重得让人直咳嗽。
而那些早早守在屋外,准备来看电视的小孩子,此刻却像发现了宝藏,在地上欢快地捡着还没有引燃的小鞭炮,你争我抢,不亦乐乎。
确认屋子里好一阵没了鞭炮声,母亲几个才打开房门,合力搬出电视机。
黑白电视机稳稳地放在一张大桌上。
桌前还烧着一大盆火炭,暖烘烘的,大家围坐在一起。
邻里的人见宋向阳家已经祭祀完,便都急急忙忙地涌进堂屋,争抢着挤位置。
由于明天降温,风又大,电视信号弱了几分。
宋向阳见状,二话不说,只得上到屋顶继续调试。
“好了——好了——,不要动了。”
调试了好一阵子,下面的人扯着嗓子大声喊道。
宋向阳这才松了口气,顺着梯子爬下来,和大家一起看电视。
母亲则满脸笑容,好客地端来先前的果盘,给大家分着。
大人们还有些矜持,小孩子却不管不顾,一见着糖果零食,都是拼命地往盆里抢,手小的更是机灵,直接往口袋里一个劲地塞。
宋向阳也没闲着,他拿出事先买好的香烟,热情地递给男人们。
一时间,堂屋里烟雾缭绕,欢声笑语不断。
大家耐着性子看了好一段广告和京剧之后,终于盼来了 8点的春晚。
这晚的春晚,宋向阳印象极为深刻。
因为,从这一晚开始,现场直播、主持人串联、观众互动等春晚形式,才得以一直沿袭下来,开启了春晚的新纪元。
虽说村里的鞭炮声此起彼伏,越来越多,震得窗户都嗡嗡作响,但大家都沉浸在春晚的精彩节目里,看得津津有味。
这晚的主持人,是马季、姜昆、王景愚、刘晓庆。
而赵忠祥,则是致开幕词。
相声大师侯宝林讲完话后,李谷一就率先唱起了拜年歌。
那首刚刚解禁的《乡恋》也悠悠响起,宛如天籁,瞬间抓住了众人的心。
接着,就是马季、赵炎连着说了三段相声,逗得大家前仰后合,笑声不断。
之后的诗朗诵和舞蹈串烧,也让人目不暇接。
尤其是,姜昆、李文华的三段相声,包袱不断,满堂喝彩。
之后,王景愚的哑剧《吃鸡》更是别出心裁,趣味十足。
宋向阳后来才知道,王景愚原本准备的道具鸡被姜昆偷偷吃了,他只好硬着头皮进行无实物表演,没想到歪打正着。
这个节目让他一夜成名,红遍大江南北。
而《山村小景》这段宣传改革开放新农村的小品,则让观看的人都直勾勾地盯着屏幕,好奇地看着别处农村的崭新模样。
至于宣传计划生育的《错走了这一步》,众人们则大多说起了村中的趣事。
比如谁家的猪被拉走了,谁大年三十了还跑到深山里去躲着了。
说着说着,大家都是哄笑不断,气氛热烈得很。
之后的魔术和杂技表演,也是让小孩子们连眼睛眨都不眨,看得如痴如醉。
而戏曲表演,则让那些拿着火桶烤火的老人们,一个个看得极其入迷,摇头晃脑,沉浸其中。
那时候,唱歌都是一个人连着唱。
郑绪岚的《牧羊曲》、《大海啊,故乡》、《太阳岛上》,一首接一首。
刘晓庆的《绒花》、《盼红军》,也是嗓音清脆,别具韵味。
母亲还在边上跟着哼了几句,脸上满是陶醉。
就连中途的有奖猜谜和火烧圆明园花絮录像,以及电影《垂帘听政》的电影片段,大家都看得极为认真。
零点的时候,村里的炮仗声越发的频繁和响亮。
“噼里啪啦”的声音,把侯宝林、郭全宝的相声录像的声音,都完全盖了过去。
众人也是丝毫不在乎,有说有笑,沉浸在新年的喜悦之中。
快近尾声的时候,李谷一独唱了三首歌:《春之歌》、《问声祖国好》、《一根竹竿》。
尤其是《问声祖国好》,母亲整首歌都在敲打着拍子跟着唱。
最后,李谷一还来了一首《年轻的朋友》,才结束整个春晚的播出。
那时候,还不是经典的《难忘今宵》。
这时候,已经快凌晨一点多了,很多人还不愿意回去。
尤其是那些小孩子,都是一个个被家长揪着耳朵才肯回家。
而宋向阳一家因为明天要招待拜年的人,姐弟几个又要去外婆家拜年,所以也没有再继续守夜。
大家都带着春晚的精彩回忆,心满意足地睡去,期待着新的一天,新的一年。
第62章 正月里来弹棉花
初一,果真下起了小雪。
真有点瑞雪兆丰年的意味。
就是这大过年的下雪,让拜年的路更加不好走了。
四五点的时候,母亲就着急喊起了姐弟几人。
并且早早地把奶奶请了过来,吃了个团圆饭。
奶奶一边喝着山参酒,一边唠叨个不停:
“这草鱼肉,绵绵的,炖上这萝卜是好吃的很。”
“伢子今年承包了水库,这草鱼应该是有的吃了。”
“凤花,你这也是苦尽甘来了,日子也会慢慢好起来了......”
母亲也是很恭顺地回着话:“先不说鱼不鱼的,他这从来没养过鱼的,就怕他栽跟头哦。”
“欸,哪个天生就会养鱼的,我十六岁不也做生长队长了......”
奶奶饶有兴趣地,又开始讲起了自己年轻时候的事情。
连被小鬼子吓到躲在“戽桶”里的糗事,都回忆的很细节。
宋向阳一家人只是耐心地听着,也不想打搅奶奶回忆的兴致。
待到酒喝完了,奶奶才笑着掏出一方帕子抹了抹嘴,心满意足的说道:
“吃这一顿油水,都要饱上几天了。”
“今天下雪了,你们去你嘎婆家拜年的时候都注意些哦。”
一家人也只是笑着答应着。
等到天已放亮,奶奶就起身离开了。
她还要帮着四叔去收拾家里。
宋向阳担心她那裹过的小脚,走雪路不安全,特意送到家才返回。
而这时候,母亲和姐姐几个已经开始整理拜年礼、压岁钱和煮甜酒了。
按照传统,一般都是小的给大的先拜年。
但宋向阳家每次都是初一的时候要去外婆家,所以,估摸着几位叔伯和姑姑家吃完早饭了,就去拜年了。
姐姐们提着几瓶高粱酒,几条白沙烟,几包白糖,每包白糖上用红绳子捆上两块钱。
宋向阳则点上一根香烟,放着大炮仗和小鞭炮,一起往各家堂屋里丢。
各家也是会端上甜酒和果盆唠上一会,然后给一个红纸包,里面多是几毛钱。
八九点前,清水村里都是村里的互相拜年的。
九点以后,就陆续的有外村的来拜年了。
这时候,就会有一番很有趣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