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妇人一脸笑意,生怕宋向阳反悔似的。
“那可比不了师傅,我这只是看上去还行,到时候要是压的不严实或者不暖和,可不要怪我哦。”
宋向阳见那人热情地紧,一时间还有些不好意思。
“哪里,哪里,高兴还来不及呢。”
妇人回道。
说完,就兴冲冲的回家去了。
-----------------
吃完中饭没多久,那妇人就开心的背了6斤棉花来了,看样子是要做一冬一春。
手里还提着一块熏得乌黑的老鼠肉。
“我们家就两床棉被,你看着给弄弄。主要是给弄上那囍字和弄上两只鸳鸯。”
那妇人放下棉花后,又递上老鼠肉,
“这是山鼠,熏的时候都有一斤多呢,香着呢。”
“这怎么好意思呢,邻里邻居的。”母亲不好意思的说道。
“欸,这又不是什么稀罕东西,只要不嫌弃就行哈。”
妇人说完,就大大咧咧地塞给母亲,也不管母亲要不要。
“我就先回去喂猪了哈,到时候做好了,我再来拿,就麻烦伢子了哈。”
说完,又急匆匆的走了。
“人家也是一片心意,就收下吧。”
宋向阳见母亲还提着那老鼠肉在原地,便开口道。
“你嘴上也没个把门的,你给你大姐弄还好,这要是给人家折腾坏了,到时候做不好有闲话了,好心还变坏事了。”
母亲嗔怪道。
“嗯妈,晓得啦,不管自家还是别个家的,我都会用心弄的。”
宋向阳给母亲一个放心的眼神,他对自己技术已经有信心了。
加上大姐的三床棉被,现在已经有五床棉被了。
宋向阳一直弹到初三天黑了,才总算完工。
弄完后,宋向阳大大的舒展了一下酸痛的筋骨。
母亲则是一番细心查验后,才放心给人家送去。
回来后,只见母亲一脸笑容:
“人家还硬是要塞给我一块钱,我哪要她的钱,都邻里邻居的。”
宋向阳见母亲那欣慰的笑容,也是逗笑道:
“嗯妈,今晚就炒那老鼠肉吃吧,记得多放点油哦!”
母亲给了宋向阳一个斜眼:
“做事做轻的,吃菜吃香的,说的就是你现在这个样子。”
宋向阳知道母亲心里高兴着呢,只是嘴上不说而已。
他淘气地笑了笑:
“嗯妈,这话可不能这么说哦,都说儿子最像母亲了,你要是这么说我,那不就是说你自己了嘛!”
母亲听到这么一呛,一点都没有生气,还开心地去和姐姐们忙活晚饭了。
晚饭上,三姐一边吃着老鼠肉,一边口齿不清地说道:
“老弟,这老鼠肉还是柴了点,没竹鸡肉好吃。你那套子还能抓得到竹鸡吗?”
还没等宋向阳回话,母亲就抢过话来:
“这大雪天的,就算是抓到了,人也容易摔倒。套在那,也不会飞了去,你这馋嘴子急个什么哦。”
三姐被母亲这么一说,撇了撇嘴,没有再说话。
宋向阳见气氛有点尴尬,便说道:
“三姐,这雪天,竹鸡吃食更少了,是好套一些。等雪稍微少点了,我保证给你取两只大竹鸡回来。”
母亲一听,神色有些紧张地叮嘱道:
“等雪化了再进山去,少吃一顿肉也不会怎么样,这要是人摔了,那可是大事情。”
姐弟两人各自低头给了一个眼神,也便没有继续这个问题。
沉默了一会后,宋向阳突然开口:
“嗯妈,我们那炖猪食的灶锅,不是被烧的变形了吗?应该很多人家里的铁东西,也都被融的变形了。我想着要不把那些东西收上来,卖给铁匠铺去。”
宋向阳知道,分田后,大家的农具需求多了,铁匠铺的生意也开始红火了,自己也得多一份赚钱的门道。
“那铁东西倒是挺多的,不过都是成了一坨了,我这几天给你问问去。”母亲想了想,又问道,“要是人家想卖,你什么价格收啊?”
宋向阳思考了一会,回道:“那街上收破烂的都是8分钱一斤收的,而且都要自己拎过去。我这就在本村收的,打算给1毛钱。”
“人家8分钱收,你1毛钱收?哪有你这样做亏本生意的?”
母亲放下碗筷,一脸地疑惑。
“哎呀,嗯妈,这你就不懂啦。那零零碎碎的卖不上价格,我收多点,价格就高了。还有,我都打听好了,人家口子乡都1毛四一斤了。这边不给我高价,大不了我多跑十几里路去那边卖就行,指定是不亏本的。”
宋向阳一脸认真的解释道。
母亲沉思片刻,语气谨慎地提醒道:“你心里有数就好。”
转瞬,宋向阳又打开了话匣子:“要是有饮料罐子,也帮我收着,按铁的价格收就行。”
母亲听了,一脸疑惑:“咱村里没几家喝罐装饮料的。”
话落,她略作停顿,又接着说,
“不过,你梨花娘娘家倒是有不少。她家客人多,喝完都直接扔了。回头我跟她讲一声,让她留着,我到时候一并拿回来。”
宋向阳点了点头,认真分享自己的想法:
“我打算用这些饮料罐子做铝锅。现在街上和好多村子都开始用煤炉子了,铝锅可比铁锅在上面好用。”
紧接着,他又补充道,“我还打算再找点事儿做,准备进车煤炭,做些煤球卖。”
母亲和姐姐们有些惊讶地看着宋向阳,不知道他脑子里装的是什么,一个个主意不停地往外蹦。
尤其是三姐好奇地问道:
“老弟,你整煤球卖那还倒好。你整铝锅干嘛,我们又不烧那煤炉子,那铝锅没一天就会熏老黑了。”
宋向阳给了三姐一个得意的眼神:
“我这会整的不是给自家用的,我是用来去做套圈生意的。不过,我们也很快就会用上煤炉子的。不光我们,村里到时候很多人都会用。”
他可是知道,那些年,煤炭有些产能过剩,价格在农村都卖的相对便宜些。
所以,没过多久,农村有条件的也像城里人一样,开始烧起了煤炉子。
只不过,是没烧的那么频繁而已。
第64章 省柴灶
母亲和姐姐们围坐在一旁,目光直直地盯着宋向阳,听着他口中描绘的新奇想法,仿佛在听天方夜谭。
她们心里清楚,烧煤炉子在这地方可不常见,也就乡里寥寥几户人家在用。
要自家也改用煤炉子,这对她们来说,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
宋向阳的想法在她们眼中,简直就是异想天开。
宋向阳敏锐地捕捉到家人眼中的疑虑,不慌不忙,耐心解释起来:
“你们别这样看着我,我可不是在说大话,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你们还记得上次来买蛇酒的那个人吗?他就是专门拉煤炭的。”
“我上次特意打听清楚了他家住址,到时候,我去和他套套近乎,让他帮忙拉一车煤到咱们村里。”
“这样一来,我不就成咱村第一个制煤球卖的人了?”
他微微一顿,继续说道:
“你们可能觉得烧煤贵,其实算下来,成本和买柴火差不多。”
“等煤拉来了,我给大家讲讲怎么用,我有把握能卖出去不少。”
他相信,只要有几户人家带头用,慢慢的,大家肯定都会接受,就像多年后大家都换上燃气灶一样。
而且,他记得之后乡里隔段时间会有人拉煤来卖,价格比成本高很多。
这次,他要抢在他们前面赚上一笔。
更重要的是,和这个拉煤的搞好关系,以后开瓦厂、砖厂,用煤量大,能省下不少成本。
三姐歪着头,仔细回想了一番,突然眼睛一亮,说道:
“你说的那个人啊,他上次来的时候,好像说买了拖拉机,看来这拉煤的生意确实赚钱。老弟,我支持你。烧煤炉子可比这柴火灶干净多了,就算不天天用,偶尔用来温温热水,也方便。”
大姐轻轻点了点头,不过语气中还有一丝谨慎:
“我觉得这想法不错,可以试试。不过,成本得精打细算,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母亲一直默默听着,她向来谨慎,听到大姐也赞同,犹豫了一下,缓缓说道:
“咱家现在钱确实紧张,你爸爸明年可能都没法寄钱回来。修了这新房子,买种子、化肥的钱都没着落,说不定还得找人借。你想做生意,只能靠自己想办法。”
宋向阳见母亲松了口,顿时信心大增:
“嗯妈,您放心,钱的事我来解决。”
“我不但要把煤生意做起来,还会赚钱补贴家用,您就等着瞧吧。”
说着,他从兜里掏出十张十元大钞,递给母亲,
“嗯妈,这钱您先拿着,帮我收废铁和饮料罐子。等我赚了钱,再给您添一些。至于种子、化肥的事还早着呢,您也不用操心,我会想办法的。”
母亲接过钱,小心翼翼地塞进内兜,眼神中仍带着一丝担忧。
宋向阳明白母亲的心思,一时也不知如何让她完全安心,便转移话题:
“嗯妈,这几天过年也没啥要紧事,我想托林场的车带点水泥、石灰、沙子和砖头,给新房子做个水泥省柴灶。”
他起身走到现在的黄泥灶旁,指了指,
“您看这灶,才用几天就开裂了,火也不稳,做饭时烟雾弥漫,熏得人眼睛疼。我做个水泥灶,再加上烟囱,以后做饭就舒服多了。”
在那个时候,黄泥灶是家家户户的标配,水泥灶对村民们来说,还是个陌生的概念。
宋向阳一心想给家里带来改变,让大家做饭不再那么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