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121节

  刘一民从口袋里面哗啦啦地掏出二百多张大团结,放在了柜台上,又继续说道:“数一数,看够不够!”

  售货员下意识地拿起钱,哗啦啦地数了起来,数到了一半臊着眉眼说道:“有钱还不行,还得有券!”

  于是刘一民,又把券放在了柜台上。对方数完钱后,尴尬地说道:“正好,正好!”

  又偷偷地打量着刘一民,这到底是哪家的公子哥,这么有钱!

  “同志,你不是说要给我找个三轮车吗?”刘一民笑着问道。

  售货员耷拉着脑袋,想了想,跑到了后面,过了很久,才找到了一个人,是商场后勤负责上货的,他们有三轮车。

  人来的时候,表情十分不愿意,售货员在旁边赔着笑脸。

  刘一民掏出了两块钱,当做运费,递给了后勤,对方这才态度好了起来。售货员感激地看了一眼刘一民,低声向他说着抱歉的话。

  “没事,你这也算是帮我找到了车,我还得谢谢你!”

  售货员脸更红了,开始动手帮忙把电冰箱抬到人力三轮车上,售货员和刘一民到收银员那里结账,并拿到了购买单据。

  临走的时候,售货员又道歉道:“不好意思啊,同志,是我服务态度不好!”

  “没事,至少比友谊商店强,要是比赛的话,你们能赢!”

  售货员冲刘一民的背影摆了摆手,心想是个大度的人。

  友谊商店的售货员态度差是出了名的,直接被华侨在人民报上指着鼻子骂:“友谊商店不友谊!”

  到了四合院,送货的后勤积极地帮刘一民把电冰箱给抬了进去,态度出奇的好,临走时还依依不舍地嘱咐刘一民电冰箱应该怎么用。

  刘一民将冰箱放到了厨房里面,厨房里面的面积足够大。根据送货的工人嘱咐,刘一民没有第一时间通电,而是放到下午,才通上了电。

  通电后,就把大西瓜给放了进去。幸亏冷藏室足够大,要不然西瓜还放不下。

  还通过送货工人的渠道,批发了不少各种各样的冰糕,放进了冷冻室里面。运费这两块钱,还算没白花。

  在冰箱里冰上绿豆汤,刘一民转身便回到了书房里面。文竹终究是生命力强,这几天叶子开始泛绿。

  晚上八点左右,四合院响起了敲门声。刘一民起身开门,看到了茅盾和夏言,夏言的怀里抱着猫,手里还牵着一个小姑娘。

  沈云用稚嫩的腔调喊道:“刘一民哥哥,你怎么开门开的这么晚?是不是在偷吃好吃的东西?”

  声音一出,三人都笑了起来。

  刘一民弯腰捏了捏沈云的脸,笑着说道:“就是在偷吃,走,带你一块进去吃!”

  “夏老、沈老,您两位怎么一起携手来了?”

  “来串个门,怎么?不欢迎?”

  “欢迎欢迎,正说这几天想去您家讨只小猫帮我逮老鼠呢!”刘一民侧身让两人走了进来,然后牵着沈云的手走了进去。

  “刘一民哥哥,你家有老鼠啊!”

  “有啊!”

  “我家就没有!”

  “那是因为被猫给抓完了!”

  夏言抚摸了一下猫的脑袋,笑着说道:“正好家里有几只,改天让小云儿给你送来一只!”

  茅盾说道:“那我也要讨一只哈哈哈!”

  走进四合院里,本来想让大家坐书房的,夏言提议就坐在院子的银杏树下乘凉。于是刘一民搬来了桌椅板凳,并拿出了西瓜,准备切。

  “刘一民哥哥,你这刀没有切蒜吧,我可不喜欢吃蒜味的西瓜!”沈云调皮地说道。

  大蒜味菜刀,可谓是西瓜噩梦。

  “哥哥这把刀专门用来切西瓜的!”刘一民将西瓜切好,放在了盘子里面,点上了沪市的三星牌蚊香,又在树下撒了一些花露水。

  四个人在四合院的银杏树下聊起了天,沈云吃着凉西瓜和牦牛干,忙活的不亦乐乎。可惜茅盾和夏言年纪大了,不敢吃太凉的,看着只能扼腕叹息。

  “你猜我们两个是为什么而来?”茅盾笑着说道。

  刘一民嘴角上扬:“不会是专门为了来表扬我吧!”

  “反正不是专门来吃你的西瓜,今天你去取钱,就是为了买个冰箱?”夏言说道。

  “对,夏天太热了,从阿坝回来一时间有点受不了这个热,于是就买了一台冰箱。”

  “你了不起啊,给国家创造了七千多法郎的外汇,老夏刚才到我家敲门给我说的时候,我还不相信嘞!”

  刘一民谦虚地说道:“您两位的书在外国出版,稿费肯定比我高!”

  “哈哈哈,你可别逗我们开心了,我们的知名的作品,大部分都是以前的,现在可没多少价值喽!”

  茅盾去世后捐了25万元人民币,刘一民这一笔稿费,相当于他目前一辈子存的稿费的二十五分之一了。

  “你带了一个好头啊,写作创汇。咱们现在号召的是出口商品创汇,你吃了一个螃蟹,放了一个卫星。我们知道你出版,没想到这么挣钱!你的书在法国卖了多少册?”夏言问道。

  “这是两万册的稿费!”

  夏言和茅盾对视了一眼说道:“外国的稿酬就是高呀。不过也正常,咱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薪酬制度,以前也高,但是大家都认为这会拉高收入差距。十年期间无稿酬,作家生活困难,现在嘛,正在逐步恢复,最近提高了稿酬标准和恢复了印数稿酬,接下来作家的生活会更有保障。”

  “要是咱们文艺界人人都像你一样,还能缺外汇吗?”茅盾道。

  “喔~一民哥哥好能挣钱哦!”沈云抹了抹嘴上的西瓜汁,用小手鼓着掌说道。

  刘一民看了沈云一眼,这可真是个好捧哏。

  夏言和茅盾笑道:“你不要光想着一民哥哥挣钱,你要向一民哥哥学习,学习他的文艺创作精神,他可是跑到高原上待了一个多月的人。”

  “我也能去!”

  “哈哈哈,我看你到了那里,就缺氧喽!”夏言宠溺地刮了一下沈云的鼻子。

  沈云问为什么会缺氧,刘一民跟她讲了讲地理知识,不过看起来还是不懂,转头开始咬高原上的牦牛干了。

  茅盾道:“来的路上,老夏大致的给我讲了一下你的话剧创作思路,上下两部,可以啊!我前几天让朋友收集了一下当时的宁波府志,你可以当做参考。”

  茅盾将资料递给了刘一民,刘一民感谢了几句。接着说道:“商务印书馆要出版《追风筝的人》的单行本了,您有时间做个序?夏老,您也在这儿,正好,您也不能跑了!”

  茅盾哈哈哈大笑:“老夏,那就咱俩吧,我是主动找一民做的序,你嘛,不管主不主动,都得做,在一本书上,咱们也不算孤单。”

  夏言逗了逗怀里面的猫:“那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四合院里,茅盾和夏言也都写话剧,能给刘一民提出不少的意见。话剧作为解放前后很重要的一种表现和宣传形式,不少作家也都是戏剧作家。

  尤其是左翼作家,更是将话剧在抗战时候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三人在书房里聊到很晚,看着沈云困的坐在凳子上快要低下了头,夏言才起身准备离开。

  走到四合院外,沈云揉了揉眼睛,迷迷糊糊地说道:“一民哥哥再见,过几天我来给你送猫!”

  三个大人被沈云给逗笑了,都困成这样了,还不忘猫的事情。

  “好,我等着!”刘一民半蹲着身子给沈云的兜里面塞了不少奶糖。

  此时街道上已经没多少人了,月光下,茅盾往北走,夏言骑着自行车带着沈云往南走,沈云困的样子,夏言怕她掉下来,时不时地要跟她说几句话才放心。

  回来后刘一民就发现在闹市中真正做到安静是极为困难的,日头刚刚露头,一阵阵敲门声就把刘一民叫醒了。

  刘一民探头出去说道:“师兄,你起来的可够早的。”

  “一民,不早了,这都七点多了,怎么你还在睡觉?走走走,我请你喝豆汁儿!”

  刘一民撇嘴道:“你个东北人,你喝什么豆汁儿,你能喝习惯吗?这可是老燕京儿人喝的,尤其是馊不拉几的,那才叫一个地道!”

  “嘴皮子这么溜,看来你不困,走吧,看一看燕京七点钟的太阳。不是我说你,一民,写作嘛,就应该鸡鸣即起,洒扫庭除,先写个一两万字。”

  崔道逸紧跟在刘一民的屁股后面,走了进去。

  “人言否?”刘一民头也不回地说道。

  “我可是听了你的报告的,人生嘛,努力努力再努力。鲁迅先生说的,文字就像是海绵里面的水,挤一挤总是有的嘛。你看看你这毛巾,一挤哗啦啦的流!”

  崔道逸扭了扭毛巾,递给了刘一民擦脸。

  “师兄,我的词儿是说给别人听的,不是给自己做的!再说了,鲁迅先生说的是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

  “一样嘛,对你来说时间就是文字!”

  “有了你这个师兄,我真是倒了八辈子霉了!”

  崔道逸嘿嘿一笑:“有你这个师弟是我的幸运!”

  “鲁迅先生说充足的睡眠是一天的开始!”

  “说过吗?我怎么不知道!”

  刘一民将毛巾挂在洗脸架上:“鲁迅先生说,如果你不知道这话是谁说的,那就是我说的。”

  崔道逸拉着刘一民来到早餐店,一个劲儿的问刘一民吃这个不吃,吃那个不吃,热情的刘一民还以为他要把自己骗到外面嘎腰子。

  最后刘一民要了包子和小米粥。

  崔道逸尝了一口豆腐脑,笑着说道:“豆腐脑必须得咸的才好吃!”

  “师兄,你找我什么事?”

  崔道逸没说话,呲溜了一口:“怎么?师兄找你就不能是单纯吃个饭?非得有事儿。一民啊,咱们两个交往,可没那么多的功利性,完全是同志加师兄弟关系!”

  刘一民叹了一口气:“师兄,《追风筝的人》这篇小说是吧,李晓林师姐总是来信,我也不能总是说没稿子然后硬把稿子塞给你对吧!”

  崔道逸没有说话,又品了一口豆腐脑:“一民啊,要不再来点?吃个油条吧!”

  “师兄.”

  过了一会儿,崔道逸痛心疾首地说道:“师弟啊,你看错了师兄。咱俩这么久没见面了,我就不能单纯的请你吃个早饭吗?你在阿坝怎么样?师兄梦里常常梦到你,不知道你瘦了没?黑了没?习惯没?

  一想到你在阿坝,师兄就想.稿子写出来了没?”

  刘一民紧急撤回了一个感动,差点被气过去:“师兄啊,狐狸终究是会露出尾巴的啊!我刚才还蛮感动的。”

  “是吗?那师兄再给你讲两句!”

  “停,还是纯粹的谈一谈咱们之间的编辑情吧!对了,还有件事儿得告诉你,你转达一下李书,《追风筝的人》这个出版权,商务印书馆拿走了!”

  月票三百加更4000千字章节,将第三更变成四千字,等于是加更了两千,明天再来两千!求月票!

第192章 诗坛干仗

  早餐店内,崔道逸听到刘一民的话愣了一下,不过手上的搅拌豆腐脑的动作并没有停下,笑道:“等我回去见到他跟他说一下,很正常的事情,又没有哪条规定作者只能跟一家出版社。”

  不过,崔道逸还是问起商务印书馆怎么找上来的。

  刘一民将事情简单的给崔道逸讲了讲,崔道逸面露惊讶:“这商务印书馆的出版编辑也太”

  接下来的话崔道逸没有说,只是心里面翻江倒海,本以为自己这个编辑在编辑行业已经是敬业的存在了,没想到现在的年轻人比他还敬业,内心升起了一丝职业危机感。

  “是啊,当时我到家门口的时候,看到商务印书馆的编辑大汗淋漓的样子,心里面非常感动,你说,能不给人家嘛!况且,之前他们的其他人跟我有过接触。”

  刘一民将碗底的小米粥,一抿而尽。

  “哈哈哈,就应该这样,好比打篮球,你不在前面严防死守,人家投进去了,能怨谁?只能怨自己嘛!不过这个商务印书馆的编辑,可真够鸡贼的,拿到你回来的信息,我还是看到了报纸,才知道你回来了。”

  崔道逸又说道:“看来以后啊,我得跟《收获》一起严防死守才行。”

  “师兄,我可是你亲师弟,不用严防死守。”刘一民笑着说道。

  崔道逸高兴地说道:“那咱们就说定了,打狼英雄!”

首节 上一节 121/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