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126节

  “滑头!”

  一上午的时间过去,三人想走,刘一民和朱霖拉着他们在院子里面吃了一顿饭,两个人一起上手做的面条。

  三花逐渐活跃了起来,在树枝上跳来跳去捉着小鸟,可惜什么都捉不到,又惊走了几只蝉。无心插柳柳成荫,此举倒让院子里安静了不少。

  下午吃着西瓜聊着天,三人已经开始在想着怎么拍了,每个人都把自己当成了导演。

  刘一民在旁边跟朱霖聊着天,不断地感叹在外面演出真累。

  等几个人走的时候,欧阳山尊笑着说道:“朱霖,你就在家多休息两天,《驴得水》和《王昭君》你都上台演了,你的强度比别人更大,是该多休息休息,再给你两天假期。”

  朱霖的脸上的惊喜一闪而过,忙说着感谢的话。

  “没事没事,反正这两天一时半会也排不了那么多场戏。”

  不过欧阳山尊又说道:“一民,你可得好好的写剧本,争取早点把下部剧本给写出来。”

  送走了三人后,刘一民和朱霖回到书房,朱霖将刘一民按在了书桌前让她赶紧专心写剧本,自己在旁边打理起来了书架。

  桌子前的文竹完全活了下来,将枯掉的叶子去除之后,完全看不出来枯过的样子了。

  三花跑到书房门口不断踱步,仿佛在想这里能不能进来。

  哐当一声,刘一民回头看向朱霖,见她手忙脚乱地将东西放回原地,起身拍了拍衣服,脸色古怪地看向刘一民:“刘老师,你还喝那个?”

  她是医生,她知道参桂养荣酒的功效。

  “哎呀,你误会了,那个是上影厂送过来的特产,可能是想让我送人用的。你看这些奶糖,也都是他们送来的。”

  刘一民着急的样子让朱霖噗嗤笑了出来,半捂着嘴说道:“刘老师,你急什么?”

  “我没急啊!”

  朱霖笑道:“对对对,你没急,是我急了。”

  人艺的剧组刚回来,曹禹和万方也从燕京回来了,刘一民提前来到了曹禹家里面,欢迎他们从美国回来。

  两人疲惫地回到家里,脸色异常的兴奋。尤其是万方,大包小包的买了不少的东西,皮包里面塞的鼓鼓囊囊。

  “老师,师姐!”刘一民将东西从手里面接过,放在了客厅里面。

  曹禹冲着刘一民点了点头,万方笑着道:“有心了,专门欢迎师姐我。”

  李玉如说道:“这是我跟一民一起做的饭菜,我们两个啊,做了几个小时,你们两个洗手洗脸,快尝一尝合不合口。”

  曹禹洗完脸,重重地坐在了沙发上,身上的疲惫掩饰不住:“三个国家,真累啊!以后没事再也不想出去了,劳心劳神!”

  “连着几个地方跑,我都觉得累,何况您了。”万方喝了一口茶说道。

  万方不过终究是年轻人,身体好了很多,高兴地讲着在美国遇到的事情,还有美国的城市。李玉如听得很认真,并时不时地问一些东西。

  “美国的楼确实高,不得不说,咱们追上去还得有一段距离。”万方说的时候,声音里带着感叹,还有一丝沮丧。

  曹禹说道:“美国毕竟是老牌D国主义国家,以前我去的时候,他们就那样了。这些年国际局势变化,西欧靠拢,让他们挣了不少钱,可不得富得流油。”

  “我们是从一穷二白走过来的,说不定到时候抓住政策,我们也发展的很快。”刘一民说道。

  曹禹笑道:“这话我爱听,五几年六几年的时候,咱们的工业建设发展的多快,只要集中精力,我相信,一定能赶上去。不怕慢,只怕站嘛!”

  万方点了点头,吃完饭开始从包里面拿出自己买的礼物。万方专门给李玉如买了一套衣服,李玉如看到后,开心地不得了。

  不是衣服有多好,这代表着万方对她的认可,这是最重要的。

  即使只是送一件普通的礼物,也能把李玉如给乐坏了。

  万方掏出一件帽子,戴在了刘一民的头上,是西部牛仔的褐色帽子,在屋子里面带上这个看得李玉如直接笑了出来。

  “这个帽子我看一些内部片里面,美国人就带着这个,以后出去采风,可以挡太阳,你看看现在晒成啥样了。”万方拉着刘一民在客厅里面转了转,三个人都说合适。

  “谢谢师姐!”

  “不客气不客气,反正花的不是我的钱哈哈哈!”

  出国万方花费的都是曹禹的钱,万方靠着个人工资,是买不了这么多东西的。

  万方又让李玉如进房间里面换上衣服,走出来后,大家也都鼓掌说漂亮。李玉如气质比较好,这个红色的薄外套穿上去后显得非常得体,并没有给人一种颜色太过鲜艳的感觉。

  不过李玉如还说道:“这么鲜艳的颜色,我穿出去,是不是不太合适?”

  “师娘,没有比你更合适了。”

  李玉如又转了一圈:“现在去外面跟可有的聊了,一民从法国回来我可以跟人聊法国,阿坝回来可以聊阿坝,现在你们从美国回来听到点新鲜事儿可以聊美国。还真应了一民说的‘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万方也给自己买了套衣服,是一件秋季的薄款风衣,这要是走在燕京街头,妥妥的时尚弄潮儿。

  “美国的商场里面东西很多,衣服、鞋子都很多。走在街上,看到她们,我才知道衣服还可以那样穿,不过我也觉得有不好的地方,穿的太随便了。”

  万方批判地看待了一下美国社会。

  刘一民看到曹禹比较疲惫,就准备离开让他们倒时差。

  曹禹揉了揉太阳穴和眉眼,支撑着身体说道:“你别走,还有件好事儿要跟你说!”

第197章 《绿皮书》登陆美国

  “小说要在美国发表了?”刘一民迫不及待地问道。

  曹禹能从美国带来什么好消息呢,肯定是这件事情,除此之外,刘一民实在是想不出来有什么事情。

  曹禹还没开口,万方激动地说道:“小师弟,你真了不起,《绿皮书》要在《巴黎评论》发表了,可惜他们是季刊,要到冬季甚至是下一个春季才能够见跟读者见面。”

  他们到达美国之后,《巴黎评论》的人专门找到了他们,告诉了录稿的消息。

  很鸡贼的是,还趁着这个事情的借口找到曹禹,想专门给曹禺做一个专访。但是曹禺因为在美国的行程比较紧,就拒绝了。

  不过曹禹还是抽空写了一篇探讨中国话剧的文章给了《巴黎评论》,由他们进行发表。

  曹禹看着激动的万方,指了指沙发,示意他们两个坐下:“你看看你,比一民还激动。”

  “爸,我是一民的师姐,当然为他高兴了,一民要挣美元啦!”

  曹禹脸上的疲惫被高兴代过:“这确实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一民,你的这篇文章他们十分看好,认为这个指出了美国社会的尖锐矛盾。尽管现在不是六十年代的美国,但社会上歧视依然很严重。

  我亲眼所见啊,黑人记者和白人记者站在一起,白人总是抬着他那自诩高贵的头颅。跟一些教授、同行聊天,黑人教授,谈起这件事情也在叹息。”

  “叹息有什么用,腰里别着枪,你手得硬啊!”刘一民调侃道。

  曹禹乐了:“哈哈哈,你小子,真是看热闹不嫌事儿大!要是你说的这样,五六十年代,美国就没办法紧盯着咱们了。

  不过整体而言,现在的美国对咱们还是挺友好的。一些老朋友,在为这么长时间没有交流而感到遗憾,这次打开了文化界的交流之门。

  也看了几部优秀的话剧,米勒的《推销员之死》,我看了还不错,也跟他交流了很多。看了米勒的《推销员之死》,美国也有不少好的话剧啊!”

  《推销员之死》是美国剧作家米勒的巅峰之作,获得了普利策的戏剧奖。讲的是一名叫威利洛曼的推销员,从业几十年,一直幻想着通过推销赚到大钱,获得名气和地位,实现自己的“美国梦”。

  可惜人到暮年,还没有实现这一目标。虽然他每天都抱着对“美国梦”的自信,可惜这些梦如同彩色的泡泡一戳就破。

  最终因为家人给予的压力,威利有了自杀的念头,加上最后创业的梦想破灭,直接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自杀也是为了让家人,拿到保险巨额赔偿。

  一个相信美国梦的推销员,最终死在了美国梦下,辛辣的讽刺揭露了美国梦的虚假,以及揭示了悲剧后面所存在的社会问题。

  这部剧在1983年的时候经过人艺的一名导演提议,引入了人艺进行本土化表演,成为了第一部在人艺演出的美国剧本,而且由米勒本人来到中国进行导演的剧本。

  这是因为缺剧本还有文化交流的原因,之后,国内引进过不少外国的话剧剧本。

  这也是为什么人艺如此看重刘一民的原因,实在是太缺剧本了。

  曹禹说着说着回过神来:“一讲就讲远了,《绿皮书》的具体稿费标准他们还没有说,到时候稿费会直接汇到国内。他们还希望跟你建立联系,以后经常供稿。”

  刘一民笑道:“要是您在美国直接给成美元带回来就好了!”

  “一民,你真敢想啊!”万方又说道:“不过要是换成美元带回来再兑换成外汇券,那能买的东西可多了。按照美元计算的话,美国的稿费比法国的还高,你能挣到不少的钱,说不定能把友谊商店的一节柜台给搬空了。”

  万方夸张的比喻,让他想到阿坝藏族人,总是喜欢话里面带一些比喻。

  曹禹左手的手指敲打着右手的手背:“不管怎么说,都是为国家挣外汇,都是好事情。你呀,接下来就等着《巴黎评论》的人联系你吧,这篇小说说不定还能在美国出版。”

  讲到出版,曹禹就更开心了,又问道:“你采风的事情怎么样了?”

  刘一民又将分成上下两部的事情讲了讲:“第一部的剧本写的差不多了,等明天带给您看一看。”

  “好!”曹禹拍了拍大腿:“年轻人办事就是利索。可惜,你今天怎么不带来,要不然今天就可以看!”

  “老师,您今天先休息,倒个时差!”刘一民笑着说道、

  “看来只能如此了!”

  刘一民又冲万方眨了眨眼睛,给剧本找好了发表的地方,万方心照不宣地抿了抿嘴。

  曹禹说完,就准备去洗澡休息,看他走回了卧室,刘一民将挎包里面的稿子交给了李玉如:“师娘,这是稿子,明天早上你给老师吧!”

  “你带了?”

  刘一民点了点头,李玉如笑着低声说道:“行,难得你关心他的身体,等明天休息好了,再让他看。”

  刘一民带着手里拿着西部牛仔帽走出了木樨地,没有戴上,燕京有的地方路灯很暗,要是戴上,估计就走不成路了。

  翌日中午,刘一民来到人艺,曹禹已经看完了剧本。见到刘一民的时候,曹禹埋怨道:“你还跟我打埋伏。”

  “这不是想让您好好休息休息吗?”

  曹禹知道,没有继续说下去,而是开始点评起来了剧本:“我看,这是一部已经成熟了的剧本,改过不少次了吧?”

  “茅盾先生和夏言先生去过我那儿,提出了不少的修改意见。”

  曹禹点了点头:“这就对了,我看基本上不需要修改了。”

  欧阳山尊走了进来,也附和道:“不错,小的地方只用等到排练的时候再修改就行。不过服装的制作是个难题,也是个不小的成本。不过一民拍了当时藏军士兵的完整服装,让服装车间多多研究研究,应该能做出来。”

  “那就这样,我看可以拿着准备排练了。剧本名字,一民你还没有想好吗?”曹禹指了指上面的空白问道。

  “想了好几个,但是都不足以体现这部话剧的精神内核,老师、山尊院长,你们觉得应该起什么名字比较好?”

  曹禹想了想,一时半会也没想好。

  欧阳山尊说道:“‘山高水长’怎么样?”

  “哦,你讲讲?”曹禹说道。

  “我之所以想起这个是看到了一民拍的照片,有一张叫做‘山高水长’的石碑。这是清乾隆赐给瓦寺土司的,这个瓦寺土司可是不简单,为什么当时阿坝除了清朝的屯兵外,只有瓦寺土司出了兵。

  一民,还是你来讲讲吧!”

  刘一民接话道:“瓦寺土司的祖上是明朝从藏省到的阿坝,当时明英宗调了瓦寺土司的祖上过去镇压叛乱的,因为有功就留在了当地成为了土司。这个土司相对忠于内地政权,积极帮助乾隆平定大小金川,地盘也越来越大。在川省保路运动的时候,瓦寺土司还参加了保路运动。

  另外卓克基土司因为没有孩子,瓦寺土司的11岁孩子索观瀛过继了过去,成了最后一任卓克基土司,后来参加了民主解放运动,积极帮助政府,得到过老人家的接见。”

  “所以我认为以‘山高水长’意思意味着各族人民山连山,水连水,心连心,共御外敌,也能彰显团结统一的意思。”欧阳山尊说道。

  “不过就是乾隆赐予这个比较敏感!”

  “那就先按照这个名来排,我觉得不错,一民你觉得呢?”

  刘一民:“我觉得可以!”

  “那就排!”

  曹禹说完,就看到欧阳山尊目光灼灼地望着他,忍不住挠了挠脑袋,定了剧本,选导演又是麻烦事儿。

  刘一民刚退出办公室,就看到蓝天野和苏民两人走了过来,跟刘一民打了一个招呼后,就涌进曹禹的办公室。

首节 上一节 126/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