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132节

  刘一民疑惑地问道:“你没回家?”

  “刚去排练场感受了一下指挥演员排练的感觉。”朱霖对着自己调侃了起来,一个人对着空荡荡的排练场,开始行使导演的权力。

  “你看,你又急,不过进步的心情值得表扬。”

  三个人朝着历史博物馆的招待所骑去,老张一边打量着朱霖,一边打探着消息。

  朱霖大大方方地一一作答,对文学方面的有些见解,让老张刮目相看。

  到了招待所门口,老张叫住了刘一民:“一民,你有没有要稍的东西?”

  “不方便吧?你不是还要到省里交差?”刘一民问道。

  老张说道:“方便的不得了,咱们县的车就在省里面等我,你就算是大件东西,我也能帮你带回去。回去的火车上也有好几个同志,我们人多力量大。”

  刘一民顿时意动:“老张,你们什么时候走?”

  “明天中午1点的火车,你要带东西的话,还有半天的时间!”

  “行,我明天来找你,你上午在吗?”

  老张点了点头,刘一民激动地握住老张的手:“哎呀,老张,你这可是帮了我的大忙了。我大哥估计快结婚了,也想给家里添置点东西,可惜大件东西,我坐火车一个人带不回去。”

  “你大哥要结婚了?”

  “对,谈了个对象,两人处的挺不错。”刘一民笑道。

  “行,明天用我帮忙的话,过来叫我。”

  “不用不用,明天我带着东西来!”

  刘一民摆了摆手,回去的路上,不自觉地哼起了歌。刘一民寒暑假回家都想带点,可惜只能带点小东西。

  这次趁着老张回,刘一民得好好的计划一下。

  “刘老师,你大哥要结婚啊?”朱霖心里面盘算了起来。

  “是啊,不过日子还没定。两人都在矿务局上班,离得也近。”

  送走了朱霖,刘一民直接住在了四合院,没有再回学校。这几天有三花在,院子里的老鼠少了很多,不是被抓了,是被吓跑了。

  刘一民不在的时候,朱霖上班会过来喂一下。

  刘一民看着三花说道:“你什么时候才能抓老鼠啊!”

  三花不屑地看了刘一民一眼,缓缓地闭上了眼睛。

  “好好好,还挺会装死!”刘一民气极反笑,不仅是特务猫还是只懒猫。

  威胁了一句再不抓老鼠就送走,见没什么用,就躺在床上睡下了。

  第二天一大早起来,刘一民打开门就看到朱霖站在门口,兴奋地看着刘一民。

  “朱霖同学,怎么来的这么早?”

  “走,给大哥买结婚礼物啊!”

  刘一民:“.”

  刘一民到《人民文艺》借了一辆人力三轮车,朱霖在旁边跟着,刘一民开玩笑道:“拉人力车的后边还跟个保镖。”

  朱霖开玩笑道:“我这个保镖绝对不让刘老师挨打。”

  到了商场,刘一民走到电视机的柜台,仔细地听售货员介绍着,柜台的电视机旁边立着只能看不能摸的牌子。

  似乎,摸一下留下指纹就会坏一样。

  “这几台电视机都好,是咱们国家自己产的,两位同志,你们看要哪台。”

  “这台牡丹牌彩电吧!”刘一民指着说道。

  朱霖说道:“我家的是燕京牌的黑白电视,很耐用,就是有时候要拍一拍后盖,偶尔会有雪花。”

  燕京牌电视是津城制造的,这个厂制造了中国第一台电视机,

  如今国内的电视机品牌很多,大多都是生产黑白电视,彩电更多还是依赖进口。

  牡丹牌彩电是燕京电视机厂和小日子联合研发的,实际上没生产线,更多是组装。

  “多少钱?同志?”

  “一千三百块钱!”

  刘一民走到收银的地方结账并把侨汇券的工业票递了过去,又花了三十多块钱,买了一台收音机。

  现在大队也通电了,这些东西都能用。本来还想买一台立式的摇头电风扇,可是想到太大不好拿,于是只能作罢,买了两台小的坐式小风扇和电视天线。。

  一下子花了一千五百多,不过刘一民也不心疼,花出去的才叫钱。

  贴心地用布将电视机给包好并绑上系紧放在三轮车上,骑着三轮朝着招待所骑去。

  朱霖本来想买礼物的,被刘一民给制止了,她现在早就没钱了。

  到了招待所,差不多11点,老张还以为刘一民要迟到了,在屋里急的团团转,看到刘一民后才如释重负。

  刘一民拉着老张他们几个人吃了顿饭,之后骑着三轮将东西送到了火车站里面。

  老张看着东西笑道:“你对你大哥可真够好的,大彩电、大风扇!”

  刘一民说道:“老张,我大哥也对我很好,你看我胳膊上的这块手表,我大哥借钱给我买的。以前上学家里穷,全靠大哥,在县高上学,他还时不时走路到学校给我送钱。”

  “你们两兄弟都挺好,等你大哥结婚了,我老张也要去讨杯喜酒喝!”几个人一人抬着一件东西,跟刘一民热情告别。

  “麻烦大家了!”刘一民不好意思地说道。

  “刘一民同志,冲着你中午的红烧肉,我们也得平安押送回去。来的时候押送国宝,回去押送的是兄弟情义。”

  老张旁边的人开口说道,他是省博的人,今天吃饭的时候,跟刘一民聊的非常好。

  “再见!”

  “再见,刘一民同志,在燕京代表我们豫省的文学界发光发热!”

第203章 你相信光吗?

  硬卧车厢内,几个人热烈地讨论着对刘一民的印象。除了老张,谁都没有见过刘一民。

  “总是听说咱们省的作家刘一民,没想到今天见到了,老张,我们沾了你的光啊!”

  “虽然年轻,讲话做事,都是一等一的好,关键是有才华,我看呀,接下来咱们豫省文学界还真靠这位年轻人撑脊梁了!”

  “是啊,咱们豫省的魏巍同志、姚雪垠同志最近写的几篇文章都不错,但是他们也上了年纪,文坛总得后继有人才行。”

  “听作协主席讲,李记同志在的时候,还跟他来信探讨过刘一民同志。”

  听着他们的夸赞,老张靠着车厢,一副享受的表情。听到话音渐渐地落了下去,老张睁开眼睛说道:“讲啊,怎么不讲了?讲的挺好的,我还没听够呢!”

  “老张,瞧把你得意的。你们汝县文坛这几年,也就走出来了一位刘一民同志,不,你们洛城地区也就这一个!”

  老张不以为意地说道:“那怎么了?我们不求数量,只求质量!你看看,国宝都是我们哪儿发现的,足以证明,我们汝县自古以来就是人杰地灵。”

  “.”

  “怎么?不信啊!”老张抽了一口烟说道:“不过话又说回来,咱们这次任务可算是完成了。来的路上,我生怕出一点事儿。国宝啊,磕一下碰一下咱们都担当不起。不瞒你们说,我在火车上吓得眼睛都不敢闭。”

  “我也是!“

  “谁不是呢?”

  除了省博和老张几位,还有几位公安同志,拿着家伙一起押运。

  几个人紧张了几天,在车上尽兴地聊了聊后,一个个疲惫地躺在床上休息了起来。

  老张在想着刘一民和朱霖,这个对象长得可真不错,说话也大大方方。

  想到在文化馆还有人想榜下捉婿,不由得笑出了声。

  朱霖奔人艺,刘一民奔《人民文艺》,将三轮车还给了他们后勤。

  崔道逸拉着刘一民笑着道:“我们《人民文艺》这一期准备转载《追风筝的人》,一会儿让财务把转载的稿费直接给你。你最近收到了不少的转载稿费吧?”

  刘一民说道:“目前为止,还真就《人民文艺》这一份。”

  “那应该是还没到,我看《延河》《花城》《钟山》都转载了,其余的杂志我不清楚,这些跟原稿费比起来不好比,但是加起来绝对不是小数目。”

  崔道逸语气略显激动,重要的不是稿费的多少,是这么多家杂志转载,这是对作品质量的认可。

  当然,有没有偷转载稿费的存在,那当然是有的。大杂志作者能关注到,但是一些小杂志还真关注不到。

  给不给全看良心,而且给转载稿酬的标准也大有文章,30%左右,杂志社给钱比平均线低的情况也有。

  “师兄,这些名单我记住了哈哈哈,不给我找他们。不过这几家的名气都大,也干不出来这种事儿!”

  崔道逸拍了拍肩膀说道:“是这个理儿!不过还是大型的杂志社好,比如,我们《人民文艺》这种国字头的。”

  刘一民啧了一声:“师兄,你是什么时候都不忘推销。”

  “本职工作不敢忘啊,听说你的剧本已经开始排了?”崔道逸好奇地问道。

  “对!”

  “剧本还是在《剧本月刊》上发?”

  “哎呦,师兄,你连这个也惦记。我已经把稿子递给万方师姐了,不过不会那么早发,在小说出来之后才会发表。”刘一民无奈地说道。

  “行,明白了。还有个事儿,就是你的散文的事情,你记得多写,阿坝的事情也可以写嘛,上学以前的可以写,争取早点出散文集,我还等着收藏呢!”

  “明白了,到年底前,就忙活这几件事儿!有件事情,中秋节前,咱们一块去看看李记同志的夫人李晓为同志吧!”

  一九八零年九月二十三号是中秋节,距离今天也没有几天了。

  崔道逸表情虽然没什么变化,眼睛中的诧异还是被刘一民捕捉到了:“行,咱们一块去。我看就这周日吧,编辑部休息。”

  “行!“

  《人民文艺》给刘一民的转载稿费标准是百分之四十,一下子回血了八百块钱。

  刘一民将钱放到了挎包里面,《人民文艺》还真是自己的财神爷。

  回到四合院里面,刘一民改了改《驴得水》的剧本,北影厂的王严前几天来了一趟,关心地询问剧本的进度。

  他们想今年就趁着后半年,直接把拍成电影。

  看到本子差不多了,刘一民将稿子送到了北影厂。北影厂在回燕大的路上,现在叫太平庄,后来的燕京北三环中路77号。

  这里是北影的第三个厂,刘一民给门卫打过招呼之后,门卫往里面拨了一个电话,不一会儿,王严就从厂里面跑了出来。

  “一民,剧本好了?”王严一边跑一边说道。

  旁边的门卫伸着头说道:“小王,这么大年纪了,还咋咋呼呼的,你还没这个小同志稳重。

  小同志了不起嘛,这么年轻就能写本子!”

  王严说道:“老黄同志,这可不是普通的小同志,这可是了不起的小同志!”

  王严拿过剧本,迫不及待地蹲在路边看了起来,看完后就拉着刘一民朝里面走:“一民,我要拍这个剧本,我告诉你,这是我向厂里面建议的,剧本要是不给我我跟谁急!”

  “你真这么看好这个剧本?”

  王严停下来说道:“一民,有的电影好是当时好,有的可能经过很长时间后大家才能认识出来好,这叫余韵悠长,时间越长越有味道。我实话说,这部电影,就算一时大家不看好,放在数年后,十几年后,大家肯定看!你相信吗?”

  王严认真地样子,真像有人问“你相信光吗?”

首节 上一节 132/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