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时候吃饭,赏月,这群人肯定耐不住寂寞,再讨论讨论文学上的观点,是歌颂还是批判等等,刘一民在旁边听个乐就行。
做饭的人多,好多人还呆在外面摘菜,李玉如挤进去看到朱霖忙的满头汗水:“看把小朱累的,师娘来帮你,你出去休息休息!”
“没事,师娘,您休息会儿,马上就做好了!”
李玉如道:“大家都在忙,我也不能闲着,我来给大家做几道燕京菜。”
说干就干,马上上手,加入到了做饭的大军里面。
刘一民笑道:“现在四合院是两个热火朝天,一个热火朝天的书房,一个是热火朝天的厨房!”
“一民哥哥,我想吃冰糕!”沈云跑过来问道。
沈云的母亲立马呵斥了一声,天气渐凉,不让她吃了。
刘一民做了一个爱莫能助的鬼脸,沈云皱了皱鼻子,跑开了。
第208章 支书的落寞
天色渐暗之后,基本上已经没有了什么人会来了。大家也不进客厅,都在银杏树下坐着。
刘一民在树下找人做了两张石桌,现在倒是派上了用场。又将里面的八仙桌给抬了出来,板凳不够,找到梁大妈借了几张板凳。
梁大妈问道:“这些够不够,不够的话,我再给你吼一嗓子,肯定还能弄来几张!”
刘一民看了看凳子,又数了数人头,无奈地说道:“那麻烦您再帮我吼一嗓子,人是有点多!”
“那好办,我在胡同里面说话,还是有点用!”梁大妈吼了一嗓子,又借到了几张板凳,还贴心和刘一民将板凳抬到了院子里面。
各家的板凳都有记号,不至于到时候还错。加上自家的板凳、桌椅,这才够用。
梁大妈和旁边的邻居看到这么多人,都吃惊了:“一民同志,你家这是干什么呢?不会是进行秘密聚会吧?”
这场景,不由得梁大妈不往歪处想,平常这个四合院进进出出的人也有,可没这么多啊!
刘一民赶紧说道:“都是些长辈,你看看,年纪都多大了。这不是八月十五中秋节吗?都来聚一聚!”
“是吗?八月节来这么多人?感情是个大家族啊!”旁边邻居说道。
老一辈人,称呼中秋节,大部分人称为八月节,因为是八月的节日。
端午在农历五月,大家就称呼为五月节。
曹禹走出来说道:“放心吧,同志,我是人艺剧院的,我们啊,是朋友聚在这儿聊聊天。这是我的学生,听说你对他很关照,谢谢你,他平常一个人住在这儿,还得你们邻居多多关心!”
梁大妈和旁边的邻居看向曹禹:“哎呦,人艺的啊,没想到这小同志也是人艺的,行,你们好好聊。老同志,你这学生挺不错,用电影儿里的话,叫什么达理!”
“知书达理!”
“对,知书达理!”
等几人走后,四合院里,更热闹了。各种各样的饭菜都端了上来,香味隔着几条胡同,都能够闻得到。
朱霖低声对着刘一民说道:“没想到来了这么多,文联和作协都空了。”
刘一民看着朱霖心疼地说道:“累坏了吧?”
“可不嘛,这是我最近最累的时候了!”朱霖用拳头捶了捶后腰的位置。
开始吃饭的时候,有人问起话剧的事情,刘一民给大家讲了讲大概。
几人鼓着掌说道:“到时候我们一定去人艺捧捧场子,老万,你的票可不能吝啬!”
曹禹笑道:“你跑的慢,能怪得了谁?”
刘一民今天杭帮菜、沪市菜、东北菜、燕京的本地菜等等吃了一个遍。
有的人做的差,还会被专门拎出来批评一下。都知道各自的老家,看一眼菜就知道是谁家做的。
等吃完后,张广年说道:“一民,你的《追风筝的人》单行本快印好了吧?”
刘一民回道:“估计销售要到下个月了!”
夏言和茅盾得意地对视了一眼,茅盾笑道:“我跟老夏我们两个人,给这本书写了序,到时候让一民给在座的一人送上一本!”
“这部小说啊,当着一民的面,我还是想聊一聊?”
曹禹道:“聊嘛,吃完饭消消食儿,这月亮到了正圆,还得一会儿呢!”
“这本书我觉得除了整体的故事,里面有很多的句子写的特别好,遣词造句不是说多么的优美,但正因为简单,才显示出功底的深厚。”
“大道至简嘛!”
“当年咱们在一群人写的愤怒的文章多,写的平缓的文章少,有时候静下心来以回忆录的形式,像《追风筝的人》一样谈一谈自己的往事挺好!”
“剖析剖析自己,咱们都不是什么完人,有时候啊,想一想,是做了不少的错事,是啊,有些事儿,当时自己是怎么想的唉!”
这话是张广年说的,说完后,周围的几个人将目光看向了张广年,眼神闪烁也不知道在想什么。
当然,大部分人也将其理解为,一次不算正式的道歉!
刘一民将月饼和水果摆在桌子上,还有一些瓜子儿。这些月饼的粮票,还是曹禹给的。
里面的月饼也是五仁居多,五仁月饼,一款经典到不能经典的月饼,刘一民是不怎么喜欢吃,倒是吃了几个豆沙的。
等月亮快上来的时候,银杏树下不好赏月,大家就到了三进院里面。
三进的空间大,还没有高树,所以看的异常清晰。
夜晚的空中几乎没有一点云彩,月光照在大地上,大家彼此说话的时候,对方的表情什么的,看的一清二楚。
小孩子在旁边玩闹,大人一边盯着月亮一边聊着天。
等到了满月的时候,院子里响起一阵阵掌声,来了兴致的人还吟诵了几曲。
“来来来,每一个人说一句中秋的诗词!”茅盾提议道,说完自己先来了一句:“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夏言说道:“老沈,你起这个调,怎么这么悲凉,明月明年还在这里看!”
茅盾笑道:“我也想啊!”
等到刘一民的时候,接了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朱霖说的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等这句诗说完,整个院子里都笑了起来,张广年说道:“等你们结婚,我们一定喝你们的喜酒!”
朱霖看向刘一民,刘一民的手趁着没人注意,偷偷握住了朱霖的手,没想到沈云在后面,嘿嘿一笑,吓得朱霖赶紧甩开了。
“到时候,我们都来!”
夏言道:“我当你们的证婚人!”
“你当证婚人?我干什么?”曹禹不满地说道。
其余人看着两人斗嘴,逗乐的笑出了声。
聊了很晚,大家才走。走的时候还一起动手,把院子好好的给收拾了一下,垃圾堆在墙角,只能等明天再清理了。
一群人以四合院为中心,朝着四周散去。
“一民,你在家好好休息,小朱就跟我们一起回去!”李玉如笑着说道。
万方冲着他做了一个手势,示意他放心。
刘一民回到四合院里面,银杏树的枝的影子遍布整个二进院,使得整个院子看起来有点杂乱。
翌日,刘一民将板凳还给了梁大妈和另外的邻居,又送了点小礼物表示感谢。
汝县,麦积大队,刘家,一群人围在刘家的新盖好的砖房里面看电视。
整个麦积大队不再是黑乎乎的一片,山间能看到零零散散的白炽灯的光亮。
通电是通电了,但是有的社员家里面心疼电,所以只在极少数的时候才开灯。
刘家前阵子来了一个吉普车,上面下来的人大家也都见过,来过好几次。
到了刘家门口,就搬下来了一台叫做“电视”的东西,里面也能看电影儿,只不过就是电影儿里面的人儿小一些。
刘福庆和杨秀云听说是自己在燕京的二儿子托人带回来的,一个个开心的不得了。
电视这洋玩意儿,公社主任家里面都没有,说不定还是公社里的头一台。
不,现在叫乡了,乡里面的第一台。
馆长老张让人帮忙把天线给架上并调试好,自己坐在院子里面的磨盘边,跟刘福庆和杨秀云聊了起来。
杨秀云不断地询问自家二儿子在燕京怎么样,在燕京瘦了没有。
老张笑着道:“老嫂子,没瘦,精壮着呢,只不过就是黑了点。他采风去了,暑假才没回来,但心里面一直惦记着你们。
你看看这电视,风扇,风扇天凉了不能用,等明年就好了,这个是收音机,打开后能听到不少的新鲜事儿!”
李大山听到消息后,也赶了过来,拨弄着收音机:“我在公社主任……乡长的家里面见过,这东西不错,还能听戏听报纸嘞,广播也能听。”
“一民说这个电视和风扇是送给他大哥一国的结婚用的,老哥哥老嫂子,你们老大什么时候结婚,到时候我来喝杯喜酒!”老张笑着说道。
杨秀云看了一眼建好的新砖房:“这就是给老大结婚盖的,老大在矿务局,对象也在,但就是没办法分房子,所以盖了砖房。想结婚来着,就是老二一直在燕京,他大哥怕耽误他的事儿,所以想等寒假的时候再办,两不耽误。”
老张打量了一眼砖房道:“是好房子,老哥哥老嫂子,你们两个有两个好儿子啊!”
刘福庆抽了一口旱烟:“我也没想到啊,以前家里面穷,哪儿敢想砖房的事儿!一不留神,老二上大学了,老大工作也变好了,砖房也盖起来了,这跟一眨眼的事儿一样!”
李大山敲了敲刘福庆的烟袋儿笑骂道:“好你个刘福庆,你是诚心气人是不是?谁不知道,这都是你一民的功劳!”
刘福庆嘿嘿一笑:“李大山,你特娘的别眼气,你家老大和兰勇也不错!”
两个老伙计,在一旁拌起了嘴。
老张想到了在燕京认识的那个女孩儿,于是拍了拍刘福庆的肩膀:“老哥,别说你老大的好事儿了,我看呀,你老二好事儿也将近啊!”
刘福庆没反应过来,杨秀云倒是反应了过来:“张馆长,老二找到对象了?”
“找到了,嘿,不瞒你们说,长得那叫一个漂亮!我敢保证,你们都没见过这么漂亮的!”
杨秀云高兴地在衣服上擦了擦手:“张馆长,有没有带相片回来啊?”
老张遗憾地说道:“忘了忘了,走的时候太急了,不过我跟你们说,你们这儿媳妇,很不错,也是个大学生儿,知书达理,哎呀,你们老两口,以后就享福吧!”
杨秀云和刘福庆当即就让老张帮忙写封信,到燕京问刘一民要一张相片回去。
老张当即应允,并帮忙到邮局把信寄了出去。回到了文化馆,又到馆里给大家讲起了在燕京的事情。
“人艺就是人艺,你们不知道,你们是真不知道,哎呀”
“馆长,你快说啊,一口气说完,人艺到底怎么样?”旁边的老孙等人急的团团转。
“就像书里面的人儿走出来走出来了一样,精彩,精彩,你们没看过,那是你们的遗憾啊!不过,估计你们这辈子也没机会了!”
老张抿了一口茶,还哼哼了几句台词儿。
“对了,老孙,我还看到了一民的对象,你猜猜长啥样?”
老孙听到老张又提这个话题,不满地说道:“长啥样,能长啥样?”
“漂亮啊,跟仙女儿一样!哎呀,我说老孙,艺红是不错,可惜啊要看跟谁比!”
“我就不信,还能比我家艺红好到天上去!”
“哎,你看看,老孙还急了,哎呀,老孙,你多大年纪了,急什么!”老张笑着说道。
整个文化馆的人也都闹了起来,文化馆这阵子,从没像今天这么热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