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144节

  “你是知道急了没什么用,巴老在《收获》,李晓林同志又跟一民同志关系不错!”

  “唉,你怎么说话的,老李,你这话我就不爱听,我跟一民的关系不好?我们是师兄弟,亲师兄弟!”

  “行行行,你们关系好,你是急了没什么用,我是不急也不行,陈元同志此举把韦大姐气的不轻!”

  崔道逸拍了拍李书的肩膀:“平常心,平常心!这种事儿常有,我盯了半年的作者,不还被《十月》给抢走了,《十月》的张守任,手可真快。

  我辛辛苦苦的凑彩礼,找戏班子抬花轿,娶到家了要洞房了,嘿,有人给说,你出去吧,剩下的事儿你不用管了!你说有这道理吗?”

  经过崔道逸的开导,李书的心情才好了不少。

  李书拉着崔道逸去找刘一民,崔道逸说道:“你还惦记着啊!保不齐出版权已经被商务印书馆谈了!”

  “还没发表啊,他们手就这么快?”李书不可置信!

  崔道逸哼了一声:“从《追风筝的人》就能看出来,商务印书馆的同志手多快了,你想要,人家也想要,真要是等发表了,再争的话,那竞争不就大了!”

  “还不知道稿子怎么样,就敢发?”

  “一民写的几篇小说,有哪篇质量差的?不看稿子也没风险,就算是有风险,收益也远远大于风险。老李啊,你还是太保守了,改革开放了,你也得改革!”

  崔道逸的分析让李书的一颗心沉入到了谷底,李书无奈地说道:“照你这样说,下次还得挨一顿骂!”

  “请我吃顿饭,我给你出个主意!”

  “你先说!”

  “你先请!”

  “好好好,我请,你说!”

  “你先把一民的散文出版权拿到手!”

  “散文不才发了七篇吗?远远不够出版的标准!”

  “我就说你脑子不行,一民去了趟阿坝,我还给他提了几个小建议,还会有几篇。实在不行,加上诗歌。出版一个散文和诗歌集,我这建议怎么样?值不值一顿饭?”崔道逸得意地说道。

  说完,旁边几个杂志社的编辑也凑过来说这是好主意。

  李书眼神亮了一下:“还得是你啊,老崔,从认识你开始就是一肚子坏水!”

  “.”

  崔道逸打了一个电话给刘一民,问清楚他在家的后,两人骑着自行车就赶了过来。

  刘一民跟崔道逸打了招呼后,握了握李书的手。

  走进书房,李书就迫不及待地问了起来。

  刘一民老实地说道:“接下来的两篇小说,基本上确定在商务印书馆出版。”

  李书看了崔道逸一眼,暗道还真是被崔道逸的乌鸦嘴给猜中了。

  “一民,我想跟你谈一谈你的散文和诗歌出版怎么样?”李书问道。

  崔道逸在旁边很神在地看起了书,没有插话。

  听完李书的话后,刘一民将目光看向崔道逸:“师兄,这损招是你出的吧!”

  崔道逸讪讪一笑,没有否认:“一民,你不知道,李书同志急的都快上树了,我这不是怕他上火,给他出了一个主意!”

第215章 是时候了

  “大家一般喜欢谈诗歌集或者散文集,总是将他们分开放。当然,也有在一块的,只不过并不多。我记得以前哪个出版社就将鲁迅先生的诗歌和散文放在了一起!”

  刘一民看向崔道逸:“师兄,那是鲁迅先生!”

  崔道逸嘿嘿一笑:“我觉得没关系!”

  “出版嘛,就是要探索更多的出版可能。我想了,散文要凑到一个散文集,实际上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除非单纯的为了写散文而写,写自己的每一天感悟。

  一民,你的散文,写的是你经历过的大事儿。要真正出版散文集还很远,诗歌集也一样。但是文坛和诗坛的读者,希望你出诗歌集和散文集很久了。将诗歌和散文放在一起,成功地呼应了读者的心愿。”

  李书附和着崔道逸的话,在旁边解释道。

  读者要求刘一民出诗歌集确实很久了,第一次到国医学院参加他们内部的晚会,就有学生给刘一民写小纸条询问。

  后来见到读者或者参加诗会,总有人问。

  几首诗凑成一个诗集,别说别人了,刘一民自己都要笑掉大牙,成为诗坛的笑柄了。

  刘一民想了想说道:“等再发表几篇散文再聊这个吧,老李同志,咱们往后合作的机会还多着呢!”

  “那行,咱们以后再谈!”李书笑着说道。

  刘一民看着天色又开始稀稀拉拉了起来,于是说道:“真是秋雨绵绵无绝期!”

  李书走到房檐下看着院子里枯黄的银杏树叶子和雨水混合一起粘在了地上,建议道:“一民,下着雨你得小心点,别让树叶进了下水道堵上了!”

  崔道逸也担心地说道:“这秋雨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下大了!”

  “行,等到时候我好好的收拾一下!我还得找人把青石板重新锻点纹路,要不然下雨院子里面滑!”

  四合院的院子中间铺的是青石板,时间长了,有的地方磨的特别的光亮,一下雨就容易滑倒。

  找木匠师傅用铁钎重新锻造一下,又能用几年!

  “一民,我给你找一个吧,我们院里面刚好有一个老师傅,会些石匠活,退休了没事儿干,现在会做点零工,补贴一下家用!”李书说道。

  “行,那老李,谢谢你了,帮了我这么大的忙。师兄,你们晚会儿再走,我请你们吃顿饭。当然下着雨也就不出去了,我刚学的肉丝面,你们尝尝怎么样?”

  崔道逸和李书也不愿意单独在房间里面待着,于是都跑了厨房里面,准备搭把手。

  两个人也都会炒点,刘一民嘛,会的也不多。这个肉丝面还是跟朱霖学的,崔道逸干脆说道:“直接吃炸酱面吧,我看你这个肉丝面跟炸酱面差不多。”

  刘一民笑着说道:“师兄你来!”

  “行!”崔道逸做炸酱面,刘一民去整了点鸡蛋,单独炒了个鸡蛋,又炒了一盘肉。

  “一民,你没肉蛋定量,你这肉从哪儿来的?”李书好奇地问道。

  “加价买的,跟他们人熟了之后,买还是很容易!也有的是一些附近的生产队自己养的猪,杀了出来挣钱!总之,现在肉票,不算是稀缺票了!”

  炒完菜后,院子里的雨还挺大,三个人就在厨房里面吃了。

  “装了个电话挺好,遇事不瞎跑!”崔道逸羡慕地说道。

  “一民装这个电话不是为自己服务的,是为咱们大家服务的。”李书笑着说道。

  “中文系大三课程很少了吧?”崔道逸问道。

  “是少了很多,系里面也想让大家发挥自主性,估计到了大四就没什么课了。中文系新闻专业的学生,现在很多往各大报社跑,讲究实操。我们呢,文学专业的学生,大家要么在想着写点东西,要么就是想规划一下以后!”

  李书感叹道:“又一群宝贝疙瘩快要出炉了,到时候各大单位还不得到燕大抢破头!”

  “新闻专业的很多已经被一些央媒看上了!”

  吃完饭聊了聊,看雨下的小了许多,两个人告别后离开。李书走的时候说道:“一民,石匠师傅来干活的话,我提前给你打电话!”

  “行,工钱你提前帮我应了就行,到时候我付给老同志!”

  “没问题!”

  回去的路上,崔道逸见李书兴致不高,安慰道:“老李,一民不是说了,合作的机会还多着吗?”

  “唉!”

  李书的效率很高,翌日上午,对方就打来了电话,说下午天晴的话会过来,要是下雨的话就不来了。

  对方还带了一个徒弟,两个人把整个院子给做了总共十块钱。

  刘一民上午去了一趟燕大,给几个教授送了几本《追风筝的人》的样本书。

  严家炎拉着刘一民聊了聊,刘一民正准备走,教授谢冕走了进来,看到刘一民后乐呵呵地说道:“一民怎么也在这里?”

  刘一民笑着将《追风筝的人》也送给了谢冕一本,谢冕笑着说道:“果真是中文系之宝树。吴组缃教授,刚才还在隔壁夸赞一民!”

  “吴教授在隔壁吗?一会儿我去给他也送一本!”刘一民这次带的很充足。

  谢冕坐了下来:“一民,你怎么看待归来派和新诗之争?”

  刘一民本身已经准备走了,又不得不坐了下来:“谢教授,您是指哪个方面?”

  严家炎给两人倒了一杯水,说道:“我看一民就没怎么发表意见嘛,老谢,我觉得一民颇有大将风范!”

  谢冕没有将年轻诗人称呼为朦胧,而是称呼为新诗:“其实我觉得新诗很美,大胆地融合了西方的一些元素,在形式上也进行创新,我觉得这是一次很好的尝试!”

  “老谢一直在为新诗奔走疾呼,在《光名日报》上发表的文章,你看了吗?老谢很厉害啊!”严家炎靠在沙发上说道。

  “谢教授发表的《在新的崛起面前》我看了,我个人还是比较赞同上面的一些观点,不管是小说还是诗歌都不应该是一潭死水,而是一潭活水,不断地往前奔流,应该支持创新!”

  刘一民又说道:“本质上,我的一些诗歌也是新诗嘛。我们的表达的内容变了,形式当然也在变化!”

  谢冕笑道:“你的观点跟我不谋而合啊,不过我很少见你发表诗歌方面的评论。”

  “精力有限嘛!”

  办公室里面,谢冕继续地深入谈了谈纷争的事情。

  刘一民看向严家炎说道:“我虽然没发表评论,可人也没少评论我哈哈哈!”

  听到刘一民嘴里面的不满,谢冕道:“有些同志确实有点过了!”

  “谢教授,我觉得新诗和所谓的老诗之间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跟文言文和白话文的争论并不同,就算是文言文和白话文,也并不妨碍两者共存。

  老诗也有可取之处,新诗也有。应该取长补短嘛,有不好的地方当然可以批评。讨论可以促进进步,但偏执的攻击不行。近乎人身攻击的辱骂,谁都受不了啊!

  严教授,你说我冤不冤?我没说话,一群人骂我!”

  严家炎正色道:“也不是谁声音高谁就有理!”

  “是啊,这群年轻人也有错的地方!”谢冕说道。

  “谢教授,青春诗会上课的时候您应该也在吧?艾清同志的课堂上的稿子,您应该也看了,其实不瞒您说,艾清同志提前给我看过!”刘一民说道。

  “那你当时怎么看的?”

  “我当时就知道要闹出争论来!”刘一民笑道。

  谢冕:“嗐,说实话,我当时没想到那么严重!”

  “作为诗坛的一份子,谁都有权利发表对诗歌的看法。我觉得新诗有好的地方,当然也有刻意追求新而出现的形式异化的现象。就像法国的先锋派作家,出现了不少的好作品,但也有刻意追求形式和读者感官的冲击而造成的主次不分的。”

  谢冕和严家炎思考了起来,刘一民笑着走出了办公室。

  过了一会儿,谢冕说道:“看来一民有点怒火啊!”

  “泥人还有三分火气,我倒是喜欢这种,有理有节!老谢啊,说实话,你跟一民聊这个事情不太合适!”严家炎说道。

  谢冕:“年轻人里面的大拇指,我是想听一听他的意见的嘛!”

  刘一民来到隔壁,见到几位老教授,刘一民笑着递上了自己的书。

  吴组缃正在抽烟,看到刘一民递书过来,将烟掐灭后双手接了过去:“前几天课堂作业还让中文系的学生写评论,也不知道这几天大家的作业写的怎么样了!”

  “我几个舍友正在抓耳挠腮的写,要求的严格,他们要改好几遍!”

  “严格是对他们好嘛!你看看你,就不用对你严格,你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就很严格,一直在写作上面进行着突破!争取下次再写几篇长的,但不要写成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在吴组缃的嘱托中,刘一民走出了办公室。

  下午石匠师傅过来干活,正好天气不错,一下午院子里面就是咣咣铛铛,刘一民买了烤鸭,中间干累了,三个人就坐在院子里面吃。

首节 上一节 144/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