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152节

  “陕北的面食我最喜欢吃,可惜啊,那时候都穷,老乡家的面自己都不够吃,我们想吃,自己学,跑到老乡家里面学,学的也不好吃。”史铁生说道。

  陆遥将嘴里面的菜咽下后:“有啥好吃的,面食多,可惜家里面都没有什么料,一把盐一把辣子,也就那个味儿。你们什么时候到陕北,我请你们到国营饭店吃正儿八经的面食!”

  《追风筝的人》又加印了二十万册,商务印书馆给他寄来了两千多块钱的稿费,刚拿到手,刘一民就给他们找好了地方。

  骑着自行车来到邮电局,将钱取完之后,又配上自己的钱,直接给寄到了油田的老房主家里,房子的尾款全部还完。

  最近梁大妈给刘一民介绍了一家房子,可惜还是几个兄弟在闹,一直也吵不明白。

  加上只是个二进的小四合院,刘一民听着他们吵也糟心,就没有再关注过。

  刘一民写了一封信,告诉他们钱在接到信后,汇款单就到。到了让对方拿汇款单的时候签个字,并写一封收款证明寄回来。

  刘一民提供了详细的格式,对方照着写就行。

  现在房子虽然在房管部门签了字,但刘一民也不能不小心。

  刘一民又给家里面寄回去了点钱,大哥刘一国结婚的日子已经定下来了,在今年的腊月十八,也就是1981年的一月中旬。

  刘福庆和杨秀云对这个日子也非常满意,到时候刘一民正好放假回家,日子好又顺。

  在农村有腊月结婚人丁兴旺的说法,农村现在还不敢大张旗鼓的搞以前Four旧那一套,但也管不了大家心里面怎样想。

  结婚的时候处处都要花钱,刘一民在家留的有钱,另外大哥刘一国上班也有存款,可是钱总要富裕点才行,万一有急事儿!

  将两笔钱寄完,刘一民走出邮电局,搓了搓耳朵,骑上自行车朝着四合院骑去。

  看到了邹获凡和老马正在蹲在抱鼓石旁边一边抽烟一边靠着墙挡风。

  “马爷,老邹同志,你们怎么来了?”

  老马原本绿色的雷峰帽都变成黑的了,看到刘一民后,气得拿个小石头扔了过来:“你让两个老头子在外面受冻,还有没有良心了?”

  邹获凡将最后的一口烟吸完后,站起来眯着眼睛笑嘻嘻的看着刘一民,看的他直发毛。

  刘一民赶紧打开门让他们进去:“你们来的时候也不打个电话,刚去了邮局一趟!”

  “我们两个给你送温暖来了,我们知道你在燕京没煤票,买不到煤球,冬天在屋子里面太冷,我们《诗刊》跟招待所协调了一下,给你送两百个煤球过来,肯定是不够,但是你过年又不怎么在燕京,用的少。要是用完了,再去《诗刊》找我们协调。”

  刘一民掀开上面的雨布,果然三轮车下面都是黑洞洞的煤球,刘一民笑着说道:“老邹同志,马爷,你们两个真让我感动,正愁在屋子里面没煤用呢!”

  “是吧?”邹获凡又背着手阴阳怪气地说道:“我还以为《星星》白行会给你送煤球呢!这白行,对作者的关心也不到位啊!”

  将三轮车推进去后,刘一民抱着邹获凡的肩膀说道:“老邹同志,你的心眼子要大一些嘛!我就给《星星》投了那么一篇,在《诗刊》我可投了很多了!”

  “我就是看不惯白行得意的样子!”邹获凡冷哼了几句。

  开始跟刘一民一起搬煤球,刘一民让他们两个休息,自己搬就行,但两人死活不干。

  两百个煤球摞好后,邹获凡锤了锤腰:“哎呦,我这个老腰啊!”

  刘一民笑着看向邹获凡,邹获凡立马就不再捶腰了:“老邹同志,你该不会要想问我要搬‘搬运费’吧!”

  “那有吗?”

  刘一民说道:“吃的有,诗歌没有啊!”

  刘一民问老马煤球多少钱,自己按照价格付。老马说道:“煤球三分钱一个,二百个总共六块钱,怎么样?不吃亏吧?”

  刘一民从兜里面掏出六块钱递给老马:“不吃亏不吃亏,没煤本儿我想买也买不到啊!”

  居民买煤总共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自家的煤本定量,另一种是单位发的煤票。

  刘一民户口在燕大,燕大自然不可能给学生发煤本和煤票。

  在院子里面聊了聊,邹获凡和老马就离开了四合院,邹获凡走的时候,依然是紧紧地握着刘一民的手:“有诗歌近点投,不用投那么远!”

  刘一民骑自行车送了他们一段,顺便去路边买了一个倒了几手的煤球炉。

  又弄来管子,好一阵子折腾,屋子里终于开始暖和了起来。

第223章 第二套

  冬至,四合院里面炊烟袅袅,刘一民和朱霖正在四合院里面忙活。

  朱霖在拌馅儿,刘一民在擀饺子皮。厨房里面,煤炉升着火,加上锅台下面的火,整个屋子里面暖洋洋的。

  两个人都将外套脱了,朱霖穿着米白色的高领毛衣,将头发给梳了起来,前面的刘海稍微烫了烫,看着比以前多了几分干练。

  跟在三个老师身边当导演久了,导演的气质也慢慢地练了出来。

  刘一民身上穿着的是红毛衣,未来的大嫂寄来的,还在胸前绣了一个黄色的五角星图案,衬衣的领子外翻,看起来非常时尚。

  两个人正在做的饺子是猪肉大葱和猪肉白菜馅的,大葱和白菜都是院子里一小块菜地种出来的。

  种的很少,白菜吃几次就没了。

  “刘老师,你的饺子包的好丑!”朱霖葱根般的手指飞舞,一个个花瓣造型的饺子,快速地包了出来。

  刘一民是将饺子皮放在手心,左手和右手的大拇指死死地按压饺子皮,用力一压,一个饺子就成型了。可惜他的功力不够,有时候压不紧,馅总是往外漏。

  “那你包,我吃!”刘一民笑道。

  “别想偷懒,自己包的饺子吃完才不会冻耳朵。你经常从燕大到院里和人艺,西北风那么大,小心你的耳朵!”

  朱霖瞪了他一眼威胁道,又开始手把手的教刘一民包起了饺子。

  可惜,刘一民只会自己的包法,其它的学不会,气得朱霖嘴嘟着。

  刘一民用手指在她的脸上轻轻地点了几下,白色的面粉瞬间沾到了她的脸上。

  朱霖想还手,刘一民盯着朱霖的脸一本正经地说道:“呦,我家朱霖同学的脸比白面还要白!”

  看着他的笑脸,朱霖也没气了,而是开始包起了饺子,过了一会儿,朱霖脸白里透着红说道:“我的脸可比这白面白多了!”

  80年代的白面并不白,颜色不一,有的略白,有的就偏黄。

  “对咧,白着咧!”刘一民用陆遥的陕北话调侃道。

  朱霖扬了扬下巴:“额家滴刘老嘶,撒嘶候也成了陕北人咧!”

  两个人在厨房里哈哈大笑了起来,厨房变得格外的温馨,像是真正的一家人。

  过了一会儿,新鲜的饺子即将出锅,朱霖用笊篱捞了一个饺子,夹起来送到刘一民嘴边,期待地问道:“刘老师,尝一尝熟了没有?”

  刘一民吃了一口,大葱的味道夹杂着肉味,显得特别的鲜:“熟了熟了,可以吃了!”

  又调制了一小碟酱醋辣椒料汁儿,两人愉快地吃了起来。

  “刘老师,多吃点,耳朵冻了可就不好了!”朱霖给刘一民碗里面夹了一个。

  “《山高水长》定版了吧!”刘一民问道。

  “已经定了,这几天一边排一边在选《红河谷》的演员,我看蓝老师的意思是,我应该也要出演这部话剧。”朱霖轻轻地咬了一口饺子缓缓地说道。

  “那挺好,导演嘛,从戏里面来,到戏里面去,一边表演一边想着自己要是导演会如何塑造这个角色!”

  “刘老师理论就是多!”朱霖咯咯笑道。笑的时候,藏在高领毛衣后面的脖子时隐时现。

  吃完中午饭,朱霖穿上外套,围上红色的围巾,准备去人艺上班。

  刘一民看着她脸上的面粉还没擦掉,于是说道:“别动,我拿个毛巾。”

  毛巾沾了沾热水,凑到朱霖旁边轻轻地用热毛巾将面粉擦掉,朱霖看着如此近的刘一民,眼睛四下乱飘。

  擦完后,刘一民粗鲁地冲着朱霖的脸蛋亲了一下,看她猝不及防的样子,刘一民得意地说道:“这是对你两次偷袭的反击。”

  朱霖没说话,揉了揉左脸,刚才撞的她脸有点疼。过了一会儿,才说道:“好像这个‘勿’是有味道哦!”

  “啥?什么味道?”

  “哼,饺子味儿!”朱霖轻哼了一声,背着包朝门外跑去,刘一民在后面说道:“路上慢点!”

  到人艺的路上,朱霖时不时地用手摸一摸刚才被亲的位置,等到了大门口,嘴里面还在嘿嘿傻乐。

  “朱霖?你咋了?”有同事看到后停下脚步问道:“有啥喜事儿?瞧把你开心的。”

  “有吗?没有,别瞎猜了!”朱霖缩着脖子笑道。

  “瞧,还说没有,谁信呐!”

  “那你就当我捡到宝贝了.”朱霖噔噔噔地朝着楼上跑去。

  背后的同事看着跑上二楼的朱霖,嘴里面嘀咕了几句,又暗道莫名其妙。

  四合院门前,刘一民正准备关门进去,梁大妈走了过来,用改不了的鲁省口音问刘一民下午有没有事情,没事情的话,跟着她一块去看房子。

  “梁婶儿,有时间,这家人是什么情况?”到了院子里面,刘一民打听起来了情况。

  “这一家人也是原房主,但是父母刚去世,只有一个孩子,老婆吵着想换个房子,换个离娘家近的大板房。现在上面不是鼓励买房嘛,刚好单位有房子,人家就准备买下来!”

  刘一民顿时来了兴趣,就一个儿子,那就意味着没什么纠纷,一个人就能拍板。

  另外老婆一直闹,说明急,房价不会太离谱。

  “什么时候能去看房子?”刘一民问道。

  梁婶儿利索地说道:“你要是觉得行,现在就可以!”

  “那行,咱现在就去!”

  刘一民到一进的时候,看到菜地上面的大葱和剩的两颗白菜,大方地将两颗白菜给薅了,又扒开盖在大葱上面防寒的玉米杆薅了一捆葱,递给了梁婶儿。

  “一民,这怎么行?大冬天的谁家菜都不富裕,何况是葱!”

  大葱可比白菜贵多了,刘一民这个院子能种,其余人家挤的要命,加上产权是好几家的,种个菜邻里关系不和谐的能直接吵起来,所以很少有利用空地种点东西的。

  “梁婶儿,你帮了我这么大的忙,都是应该的,天天帮我打听,您也受累。我自己一个人,吃不了这么多!”

  听到这话,梁婶儿的脸已经笑成了一朵花。

  妇女在冬天,都是用头巾包着脑袋御寒。绿色的头巾一包,再这么一笑,这样一看,笑的整个脸都是嘴。

  梁大妈身上穿着灰布棉袄,怀里紧紧抱着大葱和白菜,一个劲儿的夸刘一民这个年轻人好!

  刘一民怕掉,想帮着她那一刻,梁婶儿一个劲儿地说着不用,扭着挎一路小跑着回到了自家的四合院里。

  有人问梁婶儿哪来的,梁婶儿说自己在前门楼子菜市场买的。

  把菜放到家里面,拉着刘一民美滋滋地朝着旁边的胡同走去,转了几下后,来到了距离“齐白石”家不远的地方,又走了一会儿,大约能看到鼓楼了。

  梁婶儿冲着旁边的四合院敲起了门:“小王,在家吗?”

  过了一会儿,一个女人先探出了脑袋,身上穿着时髦的棉布格子大衣,看着年纪不大,红色的头巾包着脑袋,瓜子脸,一双眼睛像是不会转圈一样。

  斜睨了两人一眼,用松垮垮的老燕京口音问道:“啥事儿啊!”

  梁婶儿不高兴地说道:“你们家不是卖房子吗?这不是人家来看房了?”

  女人用不会转圈的眼睛打量了刘一民一下:“买房子啊,进来吧!”

  看到她这个样子,刘一民心里倒是好受了起来,真要是砍价,心里也没压力了!

  刘一民拍了拍梁婶儿的胳膊,示意她不要急。

  走进院子里面,这是一座二进的四合院,不太标准,因为一进的院子偏长,二进倒是正常。

  二进里传出男人的声音:“爹娘这房梁上也没放什么东西,AUV,全都是灰!”

  女人往墙边一靠:“王建军儿,滚下来吧,有人买房子来了,你们打算出多少钱啊?”

  刘一民还没说话,梁大妈说道:“你们想卖多少钱?小王?”

首节 上一节 152/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