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151节

  吃完饭,刘雨忍不住问道:“一民,你们还写评论吗?毕竟黄祥他们已经递投降信了,按照规矩”

  “我们写都写了,得发啊。净化诗坛空气,是我们每诗人和作家的责任。不过,只要他们不再乱放炮,我当然也没精力计较。”刘一民笑着说道。

  “来的时候,很多人都说诗坛传你阔达,是个很好与人交往的好同志,我觉得他们已经认识到错误了,就别.”田庄庄终于忍不住说道。

  刘一民冲着他咧嘴一笑:“好人就该让人拿枪指着?”

  旁边的刘振云精神一震,就是这个笑容让自己一直难忘!

  “那行,我们跟他们说一声,一民,祝你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北影厂也在拍你的《驴得水》,我作为北影子弟,真心希望双方合作的越来越好,为观众拍出好电影儿,下次到了北影,找我,我在后勤部门,我请你吃饭!”刘雨搂着刘一民肩膀说道。

  等分开后,刘雨拍了拍田庄庄的肩膀:“怎么?被拒绝了?感到损了你的面子?刘一民同志就这样,看着斯斯文文,其实骨子硬的很,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要不然能写出那么好的作品来?

  说不定你以后拍电影儿,还得找人家合作呢!”

  见田庄庄还没反应,刘雨又用手在他面前晃了晃,整个人才缓过来。

  “太霸气了!”田庄庄感叹道。

  “什么?”

  “你有没有觉得,刘一民同志刚才的话很霸气。”田庄庄学着刘一民的语气说道:“知道大致内容,所以就不用看了好人就该让人拿枪指着?

  是不是?像不像电影里面谈判的场景?”

  刘雨看到自己的好兄弟在想这个,摇了摇头骑着自行车头也不回地往市区骑去。

  身后的田庄庄还在喊着:“好人就该让人拿枪指着?”

  燕大校园里,刘振云和李学勤、陈大志三个人也在感叹刘一民刚才说的话真提气!

  陆遥和蒋子龙稳重一点,看着刘一民问道:“一民,写的还发啊?”

  两人手里面确实还有存货,不过也不多。

  刘一民淡笑道:“陆遥同志,子龙同志,还有振云.三个,恢复稿费之后,作家的每一个字都是计费的。我们付出了人力、稿纸、墨水的成本,要是不收到稿费,是不是就意味着赔本?

  当然,我的意思也不是说要完全为了钱写作,作家还是要有社会责任,为人民群众写好文章。”

  另外,刘一民又冲着他们咧嘴一笑:“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嘛!”

  最后一口气,出了再说!

  刘振云在身后嘀咕道:“这么一笑就证明一民没憋什么好屁!”

  “啥?”刘一民转头看向刘振云。

  刘振云忙道:“我是说同是豫省人,怎么差别这么大!”

  发行所的缺货电话证明白行的估计还是保守了,过了半个月,燕京的负责人就打电话要求《星星》加送杂志,原本的三倍已经卖完了,要求再送同等的数量过来。

  白行撇着嘴得意地说道:“我说怎么说的!你还不信,现在急了吧?”

  “急了急了!白主编,赶紧送来吧,各大书店都要货要的紧,电话一个接一个!”

  “晚了,等着吧!各地方都缺货,我们加印的还没印好!”白行直接挂断了电话。

  不过挂断电话后,白行还是让发行所将仓库最后的库存送往了燕京。

  毕竟这是《诗刊》的老家,卖的越多,自己越解气,等下次看到《诗刊》编辑部的严晨和邹获凡,到时候自己就有话说了。

  就算是刚复刊的《星星》,它还是《星星》!

  燕京,等几篇评论发完,刘一民见对方没有再冒头,也就不再关注诗坛的动静了。

  写了这么久的评论,自己再写下去,真要成文学评论家了。

  看着外面太阳高高挂起,西北风也停了,刘一民喊着陆遥和蒋子龙朝着雍和宫骑去,上次跟史铁生见面,就说等陆遥来了,带着陆遥见一见史铁生。

  正好借着这个机会,散散心!

  “一民?谁啊?早就认识我了?还在陕北插过队?插过队有名那几个,我都见过啊!”陆遥疑惑地问道。

  刘一民笑道:“你瞧好吧,你会喜欢上他的!”

  “陆遥同志可结婚了,一民,你不能乱来!”蒋子龙乐呵呵地说道。

  刘一民没跟他们斗嘴,等认了认门,询问了一下胡同的大妈,才确定了史铁生家。

  跟平常家一样,褪色的木门,上面是浅红,下面跟门槛接触的地方露出了木色。

  听到声音,史岚先跑了过来:“一民哥?你咋来了?他们是谁?”

  刘一民笑着道:“这是陆遥同志,你哥上次谈起来的陆遥同志,这位是蒋子龙同志,你哥呢?”

  “墙角看书呢?今天天气好,坐在院子里看看太阳!”

  史铁生的声音从院子里面传了过来,想推着轮椅走,可惜越急越出错。

  “这位是史铁生同志,铁生,这是你陆遥,这是蒋子龙!”

  陆遥不太了解,蒋子龙离燕京近,倒是了解,笑着道:“这就是史铁生同志啊,我看过你的《午餐半小时》。”

  四个人坐在院子里面聊起了天,史岚在旁边说道:“一民哥,你写的可真解气,我哥一直夸你,说你的嘴能顶一个团!”

  “哈哈哈!”

  “一民哥哥是好人,被逼急了!”刘一民逗史岚说道。

  “好人就该让人拿枪指着啊!”

  “嗯?”刘一民看向史岚:“这话你怎么知道啊?”

  “大家都传的,怎么,一民哥,你也知道?”

  蒋子龙指着刘一民道:“就是你一民哥先说的!”

  在四合院正在聊得热火朝天的时候,远在鄂省的徐驰看着手上的一摞稿纸,揉着太阳穴遗憾地说道:“我还以为能赶上送个礼,谁知道这么快可结束了!”

第222章 人生不苦短,苦不能辉煌

  办公室里,徐驰将手里面的稿子从头到尾的又看上一遍,发现没什么问题后,满意地将信装在了信封里面,准备今天就寄出去。

  自言自语地说道:“好饭不怕晚嘛!”

  把信封放到旁边,专心地看起来自己搜集来的报纸,将上面的文学评论进行了分门别类,慢慢梳理出来了一条事情发展的主线出来。

  走出办公室,鄂省作协的书记迎面走来,对着徐驰热情地说道:“老徐,你在阿坝关于藏地的文学作品,写出来了吗?有时间,让我先过过眼瘾!”

  “哪能那么快,还得有段时间,我得把藏地生活变化全面得反应出来,这跟关于个人和具体事件的作品写作不一样。”徐驰笑呵呵地说道,听到对方提及自己的作品,心里十分的开心。

  “反映时代变化的作品,是比较难写,关键是很多东西,得自己把握,要是写错了,影响可就大了。刘一民同志最新的诗歌你看了吗?你们关系好,下次牵个桥,我也想认识认识这名出色的文坛后辈!”

  徐驰走到近旁,距离书记只有半步的距离:“我们是忘年交,一民同志德才兼备,是个不错的年轻人,等有时间咱们一块喝茶。

  他的诗歌我看了,写的很好,情感细腻真挚,颇有一种岁月流转,时间变迁之感。寥寥几笔,像是一副家乡的山水画,想到当年少年意气,离开家乡北上抗战时,那河里面摇晃的乌篷船和在河边洗衣服的聪秀女子。”

  “还是你适合写诗评,短短几句话,就让我想起我的老家,真有点潸然泪下的感觉。不跟你聊了,我先过去。”

  徐驰摆了摆手,到了邮筒旁,将自己的投稿信塞了进去,暗黄色的信封上面写着“《人民文艺》收”。

  雍和宫史铁生家里面,陆遥和史铁生两人刚开始是相见恨晚,觉得在物质和精神贫瘠的世界里,两人早应该在陕北的窑洞里面谈天论地。

  陆遥感叹史铁生的坚强和文学功底之好,史铁生听着陆遥熟悉的陕北口音,像是见到了许久没见的亲人。

  可是过了一会儿,两人就开始因为文学观点的分歧争论了起来。

  陆遥的写作风格是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故事可以是虚构的,但都是基于现实,一切的细节都是极为考究的。

  这也是他常说的,对于一些技术性和经验性的问题,千万不敢马虎,要不然就不是写实了。

  “一个经验和知识都贫乏的作家是不可能成为现实主义作家。以一民和子龙同志为例,一民同志在写作的时候会查找大量的资料,并且选择到阿坝进行采风。子龙同志的几篇关于工厂的小说,都依赖于他对这个工厂内部结构和运行及人际关系、科学技术方面的了解。”

  陆遥说道。

  史铁生不算是现实主义作家,因为轮椅的原因,他去的地方少,也不可能进行所谓的采风。

  他的作品是向内进行剖析,探究人的精神、思想最后上升到生命和哲学的高度。

  “我觉得作家写作,思想性很重要,我们要不断地在大脑里面思考。我现在有时候甚至觉得,文学写作所依靠的不是经验,而是问题,作家带着一个个问题,让文学走向未来。”

  两人争辩的面红耳赤,刘一民和蒋子龙相视一笑,蒋子龙说道:“各有各的道理,这也说明了文学正在变得更加的多样。一民在颁奖会上讲的话我现在还记得,他说要让文学作品多样化,真正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这不就是在争鸣嘛!”刘一民打趣道。

  两个人立马停了下来,刘一民提议晚上请他们一块吃饭,史铁生准备推辞,刘一民说道:“他们两个帮了我那么多忙,也该请他们吃一顿,大家一起也热闹!”

  旁边的史岚已经在心里面疯狂鼓掌了。

  蒋子龙说道:“哈哈哈,一民啊,其实用不着,不过既然你请客了,我是一定要去,这自己不掏钱的饭啊,吃起来比自己掏钱的要香上好几倍。”

  “我们两个写评论,其实自己也挣了不少稿费。”陆遥微笑着说道。

  “那点稿费,还不够你抽烟的!”

  “也是,陆遥同志,你应该少抽点烟,注意点身体!”史铁生在旁边担忧地说道。

  “嗐,人这一生,如果能用身体来换点了不得的东西,我想也值!我这一个没人要的陕北碎娃,能有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已经是足够了。

  你们不知道,我从开始写作时,就站在山梁上暗暗发誓,一定要在文学这片天地里写出个样子。

  人生啊,不苦其短,苦其不能辉煌!现在别人见我,都不再说碎娃了,都说作家,我这一辈子啊,就跟文学杠上了!”

  陆遥的一番话,让几个人都明白,文学是他目前最在意的东西,为了干好,命不足惜。

  陆遥是被过寄的,所以自称没人要的碎娃。

  史铁生颇有同感:“我现在可怜到只有文学了,如果我不能提笔了,我不知道我以后的日子该如何度过!”

  “哥~”史岚把手放在了史铁生的胳膊上,长长的叫了一声,声音里带着责备和心疼。

  陆遥主动帮忙推着轮椅,蒋子龙说道:“陆遥同志的烟瘾比我还大,我是个老烟民,在他面前像是新兵蛋子!”

  几人嬉笑着往前面走,史岚给史父写了一张字条,刘一民看着天色说道:“冬天啊,最喜欢吃涮锅,可惜咱们这儿距离东来顺有点远,要不然吃涮锅去!”

  刘一民三人倒还好,主要是得推着史铁生的轮椅,跑的太远就不方便了。

  “其实在家里面吃就挺好!”陆遥道。

  “家里面没铜锅,上次好不容易找来了一个,要是能买到铜锅就好了,可惜啊!”

  蒋子龙若有所思地看向刘一民:“我让车间的同志们帮忙给你做个铜锅,我们车间的师傅做什么都是一把手,还有铜,做起来轻轻松松。”

  刘一民说道:“就不麻烦你们了,机器厂现在事情应该多吧?”

  “说实话,其实要做的东西并不多,为了吸纳返城知青,我们厂来了不少人,还有一些顶替父母工作的,车间啊,人多活少。这个铜锅似乎是个好主意,我们试试,能不能在这方面尝试一下。”

  蒋子龙因为“铜锅”看到了商机,只是不知道到底能不能做成。

  “你们铜锅要是做成了,我第一个买!”刘一民笑道。

  “改革开放了,轻工业比我们这些重工厂要过得舒服点。就拿你们豫省郑城的棉纺织厂来说,马上要迎来大发展了,棉布一旦放开统销,棉布就会供不应求,吃饱了最先改善的还是穿。”

  蒋子龙的一通分析,让刘一民对他竖了一个大拇指。豫省的棉纺织业在改革开放初期迎来了大发展,到了九十年代,就开始慢慢地落伍了。

  再之后,大量的棉纺织厂倒闭转卖或者是搬迁并购。

  去吃饭的路上,从文学聊到整个国家经济层面,聊得是不可开交。

  陆遥和史铁生倒是开始沉默了,因为他们两个对经济上的问题一知半解,所以几乎不怎么发表看法,只是听着他们聊。

  饭菜上来了,陆遥尝了一口后说道:“燕京的饭菜就是比我们那里的精细!”

首节 上一节 151/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