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164节

  “拍什么?”

  “《徐茂和他的女儿们》”王严说道。

  刘一民听到电影的名字,笑着说道:“是这个啊,你们跟八一厂抢的很厉害嘛,这是准备先下手为强了?”

  “你也知道?”王严意外地说道。

  刘一民用手比划了一下说道:“燕京说大也大,说小也小。这件事情,就算是不打听,也能听到一点风声!”

  “我们起初也没想到八一厂准备拍,汪阳同志太喜欢了,让我进行改编,之后才知道八一厂也在准备,而且小说作者就在八一厂。你说这事儿弄得,但箭在弦上,汪厂也不可能让步。

  到了电影局打了几场口水战,汪厂找到我说,干脆也别打口水战了,直接开拍吧!“

  王严颇为无奈地说道,又看向刘一民问他对这件事情怎么看!

  刘一民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说道:“我是作家,你问我怎么看?老王,你要是作者,你会怎么看?”

  “这是一次意外吧?我们事先并不知道!”

  “改编剧本,作家本人没有知情权?我觉得这是对作家劳动成果的不尊重,至少应该知会一下作者本人,这只是我自己的看法!”刘一民笑着说道。

  “不过话又说回来,目前各个电影厂都是这样干的,也不能完全说是你们的问题。”

  王严没有说话,抬头看着银杏树,仔细地思考了起来,过了一会儿说道:“一民,你说的有道理,可惜目前国内就是这样。”

  “老王,还是祝你此次川省之行能够顺利。”

  王严并没有因为刘一民的话而生气,两人还讨论一下剧本改编权的想法,刘一民成功的给他输入了自己的一些版权概念。

  作品改编必须征得原作者同意的法律规定,在1991的时候才开始实施。

  现在只要各大电影厂愿意,谁管你作者愿不愿意,到时候改编完直接给你一张汇款单就行,爱要不要!

  电影厂让原作者当编剧改编剧本的话,那另当别论。

  三月份,作协内部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终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终于出炉了。

  之所以讨论的那么激烈,除了作品难以选择外,还因为到了终审的时候,评委们一看入选的几部小说的作者籍贯,好家伙都是豫省人。

  刚开始获奖的作品总共有三本,《追风筝的人》、《东方》、《李自成第二卷》。

  《追风筝的人》是刘一民写的,豫省人。《东方》这部长篇小说是魏巍写的,也是豫省人。

  《李自成第二卷》姚雪垠,豫省人。尽管目前担任的是鄂省的文联领导,但籍贯是豫省啊!

  大家一看,都愣住了。有评委提出,这么选是不是在说文坛只有豫省这一省之地?

  就像朱元璋开科举,好家伙选出来的考生都是南方人,难道我大明的天下只有半边天吗?

  于是不得已,一群人又开始选。最终选出了五部长篇小说,增加了川省作家周克琴的《徐茂和他的女儿们》、湘省作家莫应封的《将军吟》。

  总共五篇,豫省的作家占了三篇。

  评委们拿着这个结果给作协做了汇报,作协很满意,张广年带着这个结果专门去医院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茅盾先生。

  获奖名单通过报纸公布了出去,整个文坛围绕这五部小说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没有获得长篇小说奖的作家,看着上面的名单扼腕长叹。

  鄂省作协,徐驰看到名单后,高兴地朝着不远处的办公室走去,敲开门恭喜道:“老姚,恭喜啊,《李自成》第二卷获奖了,这可是目前咱们国内最受关注的文学奖了。”

  姚雪垠笑容满面又谦虚地说道:“感谢评委们对我的认可。你的老朋友刘一民同志的《追风筝的人》也入选了,是这次获奖里面最年轻的作家,真是后生可畏啊!”

  “一民的《追风筝的人》在写作的时候我就看了,雁冰同志也是赞不绝口,能评上我不感觉意外。”徐驰刚说完,办公室门口响起凌乱的脚步声,都是来恭喜的同事。

  燕京,朱霖率先拿着报纸跑到了刘一民跟前,恭喜他获得第一届茅盾文学奖。

  “刘老师,高兴吗?”朱霖笑着问道。

  刘一民高兴地说道:“当然高兴了,这可是一件喜事儿啊!”

  四合院里面的电话不断地响了起来,还出现了繁忙的情况,总机的接线员都纳了闷了,平常有人朝这儿打电话,可是绝对没有这么多啊。

  总机这边是可以偷听到谈话的,于是对视了一眼,偷偷的听了起来。

  过了一会,接线员对着总机其余人说道:“你们猜都是干嘛的?”

  “干嘛的?”

  “打电话的人都提及了五个字,叫做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

  接线员嘿嘿一笑,悄悄说道:“你们可别瞎传,这个院子里面住的是刘一民同志,打电话都是恭喜他获得茅盾文学奖的。”

  刘一民这里就没有闲着,一个接一个的电话,让旁边朱霖有好多话都憋在了嘴里面。

  喘口气的时候,朱霖见缝插针问道:“都谁啊!”

  刘一民咧嘴一笑,又接起了电话。谁打电话了记不住,可谁要是不打,咱可都记着呢!

  有人电话打不通,那索性就不打了,直接跑到了刘一民的四合院里,向他当面恭喜。

  朱霖帮着刘一民招待着客人,崔道逸、黄春雨、李书、邹获凡都来了。

  “一民,有什么想说的没有?”崔道逸笑呵呵地说道。

  刘一民疲惫地笑道:“师兄,从早上开始,谢谢我已经说累了!”

  “好事情啊,你是这次获奖的人里面最年轻的作家,大家都对你充满了期待!很多人开始称呼你为‘豫省三杰’之一了,另外两位是姚雪垠和魏巍同志!”

  “这太抬举我了!”

  邹获凡说完,葛落立马接话说道:“在全国文坛面前。你们三位同志可好好的给咱们豫省人争了光,谁说咱们豫省作家不行,看了这次的获奖名单,哪个不得冲着咱们豫省文坛说个‘中’!”

  其他人调侃道:“中!”

  刘一民拉着其他人说道:“走走走,我请你们吃顿烤鸭!”

  拉着大家出门,门口遇到了恭喜的周燕如和章德凝,于是算上了她们两个。

  一群人在饭店里面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平常拌嘴的几个编辑,也都没有拌嘴,如今可能是他们最和谐的场景了。

  唯一心碎的,可能就数没拿到《追风筝的人》出版权的李书了,一边热烈的讨论,一边默默地修补着内心的伤痕!

  这顿饭花了刘一民四五十块钱,都吃的是满嘴流油。

  送走他们,刘一民买了点东西,准备和朱霖一起去曹禹的家里面一趟,至于人艺,还是不去了。

  下午曹禹没在家,李玉如在家。不过曹禹接到电话,就从人艺回到了家里。

  曹禹看向刘一民调侃道:“今天热闹吧?”

  “可能是我过得最热闹的一天了,比我当时考上燕大的时候都热闹!”刘一民无奈地说道。

  “从早上开始,一民的院子里的电话就响个不停,接着几个杂志社的编辑都过去祝贺去了,第一次觉得四合院的院子有点小。”朱霖在旁边接话道。

  “哈哈哈,正常正常。现在在燕京的作家里面也就一民获得了文学奖,大家当然要一窝蜂地朝一民那里跑了!”曹禹说道。

  李玉如拿着报纸,翻过来翻过去的看。还有不少人给曹禹打电话恭喜,恭喜他这个老师的。

  曹禹认真地在电话里回答,说这是刘一民自己的功劳,跟他的关系不大。

  其余的几个茅盾文学奖获奖的作家,受到的待遇跟刘一民差不多。

  后来电话太多了,曹禹就由李玉如代接,跟刘一民来到了医院探望茅盾。

  医院此时是个清净的场所,刘一民跟曹禹跟茅盾讲着发生的趣事。

  茅盾欣慰的说道:“有如此的影响力,我心满意足了。”

  “老沈,你可要好好的康复,到时候参加颁奖典礼!”曹禹说道。

  茅盾虚弱地笑了笑,满口答应。

  作协将茅盾文学奖的第一届颁奖仪式放在了三月二十号,以电报的形式通知了所有获奖的作家,让他们合理安排时间,到燕京参加颁奖仪式。

  在医院里面待了半个小时左右,为了让茅盾好好休息,曹禹和刘一民离开了医院。

  刘一民没有回四合院,而是回到了燕大。找个清净的地方,可惜学校也并不清净。

  现在燕大的校园里面,也是热闹非凡,三角地里面获奖名单就贴在告示栏上,围了很多学生,还有人在人群中间扯着嗓子说着自己的见解。

  刘一民自行车一转,绕了一下路,回到了宿舍。

  宿舍里除了刘振云等人外,里面还坐着不少的人,大部分是文学社的学生。

  刘振云几个人正跟着大家吹着牛,看到刘一民回来了,刘振云率先喊道:“一民回来了,一民回来了!”

  看着站满人了的宿舍,刘一民转身就想走,被人一把给拉了回来。

  “同学们,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奖和长篇小说奖都是一样的,大家没必要这么热情!”

  陈健功拉着刘一民说道:“那可不一样,中短篇一年一次,长篇几年一次,在大家心目中的份量可是不一样的。”

  去年陈健功发表在《燕京文艺》的短篇小说《丹凤眼》,也获得了今年的鲁迅文学奖里面的短篇小说奖。

  后来还是中文系老师的通知解了刘一民之围,严家炎让人把刘一民叫到了系里面的办公室,对着他进行了好一番的表扬。

  “一民,你可给咱们中文系长了脸了。我以为中文系今年出了一个短篇小说奖已经很了不起了,重量级的在后面呀!我想过会有你,没想到还真让我给猜对了!”

第235章 刘老师,什么时候见家长?

  接下来的日子里,刘一民除了收到燕京朋友或者老师的祝贺外,还收到了几封电报。

  徐驰、陆遥、蒋子龙、沪影厂的黄祖默等人之外,另外还有馆长老张,和大哥大嫂的电报。

  大哥大嫂从报纸上看到消息,马上骑着自行车回家告诉了刘福庆和杨秀云,两人也不知道文学奖是什么,但就知道一件事,自家的老二又出息了。

  刘福庆扛着锄头到祖坟上转了一圈,让他可惜的是,这次没有抓到兔子。

  刘一民接到电报后,分别给大家回了一封电报,又是一阵感谢。

  徐驰在电报里面告诉刘一民,等姚雪垠同志来京领奖的时候,将《巴黎评论》这本杂志交由他带到鄂省交给他。

  将所有的电报都回复完,刘一民才松了一口气。

  于佳佳找到刘一民,说要采访他。刘一民接受了她的采访,表达了一下自己获奖之后的激动心情和对关心自己领导、朋友和读者的一个感谢。

  另外向大家推荐了姚雪垠的《李自成》,至于为什么,一句“读史可以明智”全部给概括了。

  这是一篇短新闻,本来于佳佳想做个长篇,但是被他给拒绝了。

  文学奖的获奖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黄春雨告诉刘一民《追风筝的人》单行本的销量再次创了新高,有的人一次性的将获奖的几部作品的单行本都给买了下来回家阅读。

  到了三月中旬,身边围绕着获奖的讨论才少了很不多,就算是有也不像消息刚出来的时候那么铺天盖地了。

  宿舍里,刘振云笑着关上了宿舍门:“终于清净了,一民,我爹都来信了,说让我多向你学习学习!”

  刘一民躺在床上,瞥了他一眼:“你放心,我看你是能吃文学这碗饭的。”

  陈大志和李学勤抬起脑袋,一起问道:“那我们两个呢?”

  “我晚上找周公聊一聊!”

  几个人被刘一民给逗乐了,李学勤从口袋里面翻出一盒扑克牌,冲着刘一民示意道:“一民,要不要来甩两把?这阵子看你累坏了,放松放松!”

  刘一民骨碌了一下跳下床,坐在了下铺的床上:“来,甩两把!”

  刘振云没心情玩,于是刘一民和李学勤、陈大志三个人耍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陈大志被打红了眼:“一民,你的牌怎么这么好?写作比不过你,怎么打牌也打不过你,还有没有天理了?”

首节 上一节 164/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