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163节

  “我知道,我知道,老皮的部队,这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的部队,中原突围立了大功,你继续讲!”

  “实际上,我也不知道在哪里牺牲的,部队后来给的消息是在长江一带突围的时候牺牲的,具体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埋在哪里都不知道,只知道是47年。”

  “47年,豫西游击支队,长江……47年我在蒙省,对于长江附近的具体战事不太清楚。但当时敌人围追堵截,战事确实惨烈啊!”

  两人低声聊着,没管剧本讨论。欧阳山尊和蓝天野几人在争吵,周杨和夏言在劣势的时候会出言帮助几句,整个形势是在一边倒。

  “农村的工作转变起来说不容易,也容易,当前首要的工作是让农民同志吃饱饭。改革大潮轰轰烈烈,你们年轻人要好好的学习文化知识,承担起未来的重任呦!”

  说完,看向渐渐平息的会场,慈祥不失威严地声音问道:“同志们,讨论的怎么样了?”

  周杨笑着道:“乌同志,你觉得怎么样?”

  “我看一民这个年轻人不错,很有想法嘛,你们文艺界要多多爱护这样的年轻人。家宝同志,你找了个好学生,人艺排戏不要有压力。我们的同志呀,也不要上纲上线,我们毕竟不是专业的文艺创作者。

  要尊重文艺部门同志的意见,当然喽,咱们的文艺工作者也要有意识。只要瞄准为了国家这个目标,文艺作品就偏不了。

  我们就不打扰了,我们走喽!”

  走出人艺剧院外面,乌同志指着旁边的微微摇曳的树说道:“家宝同志,你看,周扬同志说的好,风不大嘛!”

  曹禹说道:“春天要来了,接下来是东南风喽!”

  一群人相视一笑,坐上车离开了人艺。

  曹禹看着欧阳山尊几人,率先转身,挥了挥手示意大家跟上,故作轻松地说道:“都走了,同志们就别那么严肃了!”

  “老万,这算不算过关了?”欧阳山尊问道,后来好像也没表什么态,总觉得心里面七上八下的。

  “先排练吧,我看不会出现什么问题。”曹禹笑着说道。

  朱霖和刘一民吊在几人身后,朱霖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刚才在会议室里面都快憋死我了,我大气不敢喘一下。刘老师,你紧张不?”

  “你觉得呢?”刘一民趁着没人注意,拍了拍朱霖的后背,示意她安心。

  “我看你不紧张,说话不急不慢,讲到感人的地方,还带着感情,我耳朵一直冲着你,他们讨论的什么,我都没仔细听!”朱霖胳膊向后,用手锤了锤自己的后背。

  在会议室里,朱霖努力地把自己变成一个小透明,恨不得让所有人都注意不到自己。

  到了人艺大楼里面,曹禹又拉着大家开了一次会,对需要改的几个地方做了布置。

  双方争论的激烈,但也不能把对方所有的意见都给驳回了,至少面子上得过得去,好歹人家统战部门也是甲方之一。

  “接下来主要是提高,两个剧本剧组的基本功已经扎实了,接下来就是提高。文化部的五万元的经费马上就到了,演的好的演员,还可以适当提高一下补贴待遇,形成一个勇争上游的风气。”

  “老万,今天要不就让演员们休息半天,这阵子也够累了!”欧阳山尊说道。

  “可以嘛,你是导演,这些事情你定就行!”

  走出会议室,曹禹又看向朱霖:“演的不错,演技越来越好了,人艺的演员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将自己练成不管是什么角色都能适应。”

  鼓励了几句后,又关心地问道:“一边排练,一边跟着山尊几个学导演,累不累?”

  “万老师,我不累!”

  “好好好!”曹禹连着说了三个好,欧阳山尊也夸起了朱霖。蓝天野充当了严师的角色,不让朱霖太志得意满,高兴过了头。

  朱霖早就习惯了这种一边鼓励,一边揉三揉的教导方式了,谦虚地点了点头,情绪上没什么气馁的样子。

  进入排练场,演员们还在于是之的带领下自发地排练,看到这一幕,欧阳山尊满意极了。

  在曹禹的示意下,拍了拍手将演员们聚集在一起:“刚才领导同志们,对咱们的排练非常满意,只提出了几点小问题,接下来有的同志台词和动作可能会有点变动,但放心,并不大。

  大家这阵子都辛苦了,万院长给大家放个假,下午休息。想干什么干什么,不要忘了明天的排练!”

  欧阳山尊说完,演员们一下子就从紧张的状态放松了下来,有的人一边欢呼一边疲惫地坐在了板凳上面。

  演员们热烈地讨论着下午干什么事情,没结婚的想好好的休息一下,结过婚的想着,下午在家里跟家人做些什么事情。

  刘一民和朱霖来到四合院,瞧着下午的阳光,两个人开始给小花园和菜园子进行松土,顺便想着今年种点什么东西比较好。

  音乐在院子里面响起,三花蹲在录音机的旁边,享受着音乐日光浴。

  “隔壁的院子也得找人修一修,虽然不住,但是也不能不管,要不然旧的快。”刘一民笑道。

  朱霖的心思没有放在修房子上面,而是问道:“刘老师,修房子的英语怎么说?”

  “.”

  等到把花园整理完,两个人坐在院子中间品着茶,朱霖哼着歌,刘一民享受的揉着朱霖的小手。

  揉着揉着,想揉的地方就多了。

  朱霖红着脸从凳子上挣扎着站了起来,忽而俏皮地说道:“真是今日割一城,明日割十城,刘老师,你就像是贪得无厌的秦国。”

  “哈哈哈!”刘一民被朱霖的比喻逗的大笑了起来。

  说了几句话,逗得朱霖一个人跑到其它地方忙去了,刘一民来到书房,开始写起了阿坝之行的散文。

  在阿坝三十五天的时间里,准备以辗转的几个地点作为分篇,跟《法国行记》一样。

  第一篇写的是三江镇的辫子坟

  第二篇写的是卓克基官寨

  第三篇是草原之行

  第四篇则是寺院之行,这个寺院之行,是刘一民写作的难点,毕竟宗教太过敏感。

  第五篇是望果节和马尔康县城

  第六篇是谈徐驰。

  总共六篇,汇总成了《阿坝行记》,加上《法国行记》出版的话还是太过单薄,他准备听从崔道逸讲的,写几篇《出汝城记》,讲述一个从农村的队办老师慢慢地走出汝城的故事。

  这段时间,可以好好的忙一忙这个事情。

  自己现在手里面加上《绿皮书》的稿费,有了五千多块钱。《红河谷》和《山高水长》的剧本费,万方也给了刘一民。

  加起来,又有了小七千块钱。

  还有不少的睡后收入没有结,《家园三部曲》的后两本还没有开始印,等印了之后,又是一大笔的稿费收入。

  傍晚的时候,刘一民和朱霖正准备吃饭,《燕京文艺》的周燕如和章德凝来了,自行车上驮着读者来信,见到刘一民就笑的合不拢嘴,恨不得来一个同志式的拥抱。

  周燕如爽朗豪放的声音在四合院里面回荡:“一民,这个月我们《燕京文艺》的销量达到了百万册,全靠《山高水长》这中篇小说。

  可惜要是在去年12月份发表的话,今年的中篇小说奖又跑不了你。这是你书房?我进去参观参观?”

  朱霖从厨房出来,周燕如“咦”了一声,注意力又被朱霖给吸引了过去,暗道好一个漂亮的姑娘。

  拍了拍刘一民的肩膀:“这位女同志是!”

  “老周同志,你们吃饭了吗?一起吃点?”刘一民问道。

  周燕如和章德凝高兴地在厨房跟朱霖聊天,刘一民悄悄的到书房,将自己的稿子给收了起来。

  等聊完,老周同志到书房一转,看到桌子上没草稿,吃完饭一脸惋惜的离开了。

  《人民文艺》一百五十万册的销量,《燕京文艺》将近百万册。如此销量,相信到时候单行本的销量也不会差。

  往年文学界这个时候,最受关注的事情就是中篇小说奖和短篇小说奖,今年备受关注的则是茅盾文学奖。

  茅盾的地位和以及是第一次设立长篇文学奖,再加上最高的奖金,让整个文学界已经将茅盾文学奖视为最高级别的文学奖项。

  很少有人知道,此时茅盾同志已经躺在了医院里面。

  韦涛告诉刘一民,茅盾整理完自己的回忆录之后,就开始发烧,刚开始还强撑着不到医院,后来越来越严重,才到了医院。

  医院里,刘一民和夏言、曹禹等人站在茅盾的病床旁边,刚来的时候,韦涛还在帮忙做着回忆录最后的删减和修订工作。

  “还把你们给惊动了,一民,徐驰的文章我看了,我这个老乡在报告文学方面,是写的越来越炉火纯青了。”

  茅盾和徐驰的家相距二十多公里,两人交往的时候,一直以乡友自居。

  在病房里,茅盾的情绪很稳定,仿佛已经越感到了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已经让韦涛代为执笔,留下了遗书。

  茅盾给大家讲着自己年轻时候的事情,讲到自己到日本的事情时,稍微顿了一下,日常的细节没有再继续讲。

  在回忆录里,茅盾对这一段的事情,也进行了回避。

  “一民,你的棋好好练一练,说不定什么时候,还要找你下!”

  “我等着您!”刘一民笑道。

  走出了医院,茅盾还在关心着茅奖的评选工作,作协评选的最后名单还没有确定下来。

  曹禹和夏言回去的路上谈兴不高,在几人当中,茅盾的年纪是最大的,看着病床上的茅盾,两人心里面都不是滋味。

  夏言没有回文化部,而是去了作协一趟,去问问评选的工作进行的到底怎么样了。

  曹禹和刘一民回到人艺,继续盯着排练的事情。晚上曹禹带着刘一民来到了木樨地的公寓,他想看一看刘一民写的散文。

  吃完饭,两个人就坐在了书房里面,你一句我一句的聊了起来。

  “散文行文不疾不徐,你觉得散文是要先得到读者的认可,还是作家本人的认可?”曹禹拿着草稿问道。

  “老师,我觉得应该先得到作者自己,小说不同于散文,散文是作家的第一人称叙事,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孤芳自赏的性质。先得到自己的认可,另外才是读者的认可。”

  散文读者喜不喜欢,刘一民觉得跟作家本人的名气关系是极大的。

  有名气的作家,放个屁都有人研究研究,这个屁对文学界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第234章 豫省三杰

  《驴得水》的导演王严找到刘一民的时候,他才想起,自己还有一个剧本正在拍摄。

  王严的脸上被风霜打磨的极为粗糙,看着就是吃了不少的苦头。

  “王导,还真拍完了?”刘一民问道。

  “拍完了,等剪出来,邀请你到北影厂看一看样片。我相信,你绝对会喜欢!”王严兴奋地说道。

  刘一民询问他们到了蒙省是如何拍摄的,剧组开始拍摄的时候,天气开始转寒,这么冷的天,景色也对不上啊!

  “我们先拍了外景,拍完后才拍的室内的片段,冷是冷了点,但同志们都能克服。”

  王严简简单单的几句话,让刘一民感觉出来了拍摄的艰辛。

  “你猜我们最后经费花了多少钱?”

  “多少?”

  “只花了十万元,另外省出来的经费,厂里面专门拿出来了一部分,奖励给了演员同志和剧组的其他同志,一个人分了将近一百块钱,大家靠着这奖金,都过了一个好年啊!”

  王严给北影厂节省了不少的经费,汪阳一看到效果这么好,心里面开始升起了想法。

  以前脑袋里面不成熟的想法,再次冒了出来。那就是将片子给承包给剧组,剧组省下来的经费,一部分当做奖金奖励给大家,提高大家的积极性。

  王严这个导演里面的卷王,如此省经费的做法,估计要让不少的导演气得牙痒痒,衬得他们花钱也太大手大脚了。

  “老王啊,省钱是对的,毕竟国家和厂里面给的经费不足,但首先还是质量要保证!”

  王严拍了拍胸脯说道:“放心,到时候质量要是不合格,我从此不再来见你!”

  “你这样说,我真好奇了,到时候你们剪好了,可一定首先邀请我去看看。”

  “那是当然,你是编剧嘛!一民,你二月份的这两篇小说写的不错,人艺的话剧排出来,我一定要去看一看,我觉得改编成电影肯定也不错,我已经向汪阳同志建议了。

  不过我最近又有了拍摄的任务,马上就要赶赴川省拍摄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厂里面会正式决定,我会关心着这件事情的进展。”

  王严很开心自己又有了拍摄任务,作为一个导演,他喜欢这种忙碌的感觉。

首节 上一节 163/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